引用本文: 罗汶鑫, 陶雨寒, 汪苏颜, 李为民, 毛辉. 综合性大学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华西医学, 2023, 38(9): 1386-1390. doi: 10.7507/1002-0179.202305031 复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1]。吸烟与二手烟是导致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2]。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数已超过 3 亿[1],约占全世界吸烟总人数的 1/3,烟草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与既往结果相比,虽然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有所增高,但对低焦油卷烟危害的正确认知比例仅为 18.1%[3]。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烟草流行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010 年-2018 年,中国吸烟者中 15~24 岁年龄组的吸烟率由 17.9% 上升至 18.6%[4]。大学生等青少年是烟草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在大学中开展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提高大学生对烟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我国烟草防控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以科学普及(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模式的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研初步探索科普式教学模式用于大学生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我校已完成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 43 名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 我校选修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② 完成全部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及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 既往学习过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② 对烟草病学知识有过系统学习。采用定额抽样,纳入同期我校未选修该课程的大学生 43 名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我校未选修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排除标准:① 既往学习过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② 对烟草病学知识有过系统学习。本研究已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3 年审(866)号。
1.2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
在我校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教研室呼吸病学亚方向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制订教学大纲。考虑首次开课,为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务部的设置,总学时为 18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 17 学时,情景模拟实践 1 学时。每学期接收人数 43 人,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课,目前已开设一学期。课程考核包括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采用设定主题的论文形式检验学生对于烟草危害与防控的了解程度,同时检验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技能考核是戒烟门诊情景模拟,检验学生对烟草防控策略的掌握程度。学生考核合格可获得 1 个学分。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如表1 所示。

本课程采用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1]和王辰院士主编的《烟草病学高阶教程》[5],同时参考最新发表的学术文献,引用视频、动画、图片,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问题探究式等方法讲授烟草病学相关理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采用科普教育的模式,旨在大大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避免学生听不懂的尴尬,激发其听课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设置有 1 学时的情景模拟实践课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前面章节讲述内容,通过模拟戒烟门诊工作过程,让其体会如何向吸烟患者宣教烟草危害、戒烟益处,指导患者设定戒烟目标并指导戒烟,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烟草防控策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利用场景教学,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真正掌握烟草防控策略。
1.3 大学生基本情况与教学效果评价
于 2022 年秋季学期末(2022 年 12 月)分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选修组对课程的评价、两组烟草危害健康知晓情况以及对控烟的态度等情况。调查问卷参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1]、《中国成人对烟草危害知晓率的现状分析》[6]以及相关文献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源地);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情况(吸烟情况、家庭成员是否吸烟、是否遭受二手烟暴露以及二手烟暴露场所);选课目的与课程评价(选课目的,对该课程是否满意,您对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认为该课程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还是枯燥、乏味,是否能理解所讲授内容,本课程内容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是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对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政策的态度[吸烟可导致的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肺癌),二手烟可导致的疾病(成人心脏病、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低焦油卷烟的危害是否比普通卷烟危害更小,电子烟是否有危害,是否支持公共场所禁烟及室内禁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完成该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特征及烟草暴露情况
选修组 43 人,未选修组 43 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生源地(农村、城市)、本人是否吸烟、家庭成员是否吸烟、二手烟暴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选课目的与课程评价
本研究中,选修组中 58.1% 的学生因“对该课程感兴趣”而选课。课程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4.4% 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20.9% 的学生为满意;69.8% 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90.7% 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86.0% 的学生可以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14.0% 的学生可以理解一部分;93.0% 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到;93.0% 的同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见表3。

2.3 对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的态度
选修组学生对吸烟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二手烟导致成人心脏病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未选修组(P<0.05);两组学生对吸烟导致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修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的比例显著高于未选修组(P<0.05);两组学生普遍正确认识到“电子烟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普遍对“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持支持态度(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3.1 开设控烟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烟草流行呈现出低龄化趋势。2018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 26.6%;2021 年,我国大学生吸烟率为 7.8%,50.0% 的大学生吸烟者购买 1 盒卷烟的花费超过 16 元,高于 2018 年成人购买卷烟的平均花费(9.9 元)[3]。大学阶段是产生新烟民的高危期[7],尽管大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较高,但仅有 21.6% 的大学生认为低焦油卷烟和普通卷烟危害差不多,对低焦油卷烟的危害认知偏低[3]。在本研究中,未选修组大学生对低焦油卷烟危害认识正确的仅有 37.2%,未选修组中仍有 23.3% 的大学生对于公共场所禁烟持不支持态度。由此可见在综合性院校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非常必要。有效的控烟课程对培养控烟人才起着关键作用,但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8],控烟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社会各个层面,每个学生都应树立预防观念,积极主动倡导控烟政策,推动戒烟宣传,学习并普及控烟、烟草危害相关知识。
3.2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可行性
本课程采用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动画、图片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课程问卷调查显示,通过学习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选修组中 90.7% 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86.0% 的学生可以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14.0% 的学生可以理解一部分,提示在大学生中开展上述形式的教学是可行的。选修组中 93.0% 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93.0% 的同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门课程。这使得课程可具备一定的选课人群。国家政策层面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控烟目标为“2030 年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 20%”[9]。《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中控烟行动内容强调:为青少年营造远离烟草的环境;将烟草危害和二手烟危害等控烟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无烟学校建设[10]。
3.3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实际意义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烟草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吸烟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吸烟危害、烟草依赖及戒烟等相关知识缺乏较为全面的学习。研究显示,武汉市大学生知晓吸烟导致心脏病、中风和肺癌的比例分别为 44.69%、48.15% 和 90.97%[11]。本研究中,选修组学生对吸烟导致相关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二手烟导致成人心脏病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未选修组,提示通过对吸烟危害健康、烟草防控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了解控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学生们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促进无烟校园的建设、降低学生人群的吸烟率、培养学生的控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是富有活力的群体,是“健康第一责任人”[12],可作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宣传及普及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层面上推广烟草危害与防控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控烟政策公众知晓度以及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度,从而推动健康中国和无烟中国的建设。
3.4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可能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如何才能将烟草病学专业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同学?如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传播控烟相关知识?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由呼吸病学亚方向老师承担教学,由于国内暂无统一的课程教材,且在我校首次开课,授课对象涵盖校内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企业管理等),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科普式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逻辑性也提出了更大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水平。此次授课教师备课时采用短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生动有趣的传递形式,同时结合最新的文献,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问题探究式等方法讲授烟草病学相关理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逐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或可尝试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们自主课前学习,上课时主动分享并讲授相应板块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综合性大学开展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采用科普式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是可行的,可在高校中进行推广。但目前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相关公选课的高校较少,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并不断优化。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希望将来能有全国统一的适用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控烟教育的烟草危害与防控教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1]。吸烟与二手烟是导致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2]。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数已超过 3 亿[1],约占全世界吸烟总人数的 1/3,烟草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与既往结果相比,虽然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有所增高,但对低焦油卷烟危害的正确认知比例仅为 18.1%[3]。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烟草流行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010 年-2018 年,中国吸烟者中 15~24 岁年龄组的吸烟率由 17.9% 上升至 18.6%[4]。大学生等青少年是烟草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在大学中开展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提高大学生对烟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我国烟草防控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以科学普及(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模式的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研初步探索科普式教学模式用于大学生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我校已完成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 43 名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 我校选修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② 完成全部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及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 既往学习过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② 对烟草病学知识有过系统学习。采用定额抽样,纳入同期我校未选修该课程的大学生 43 名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我校未选修 2022 年秋季学期公选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大学生。排除标准:① 既往学习过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② 对烟草病学知识有过系统学习。本研究已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3 年审(866)号。
1.2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
在我校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教研室呼吸病学亚方向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制订教学大纲。考虑首次开课,为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务部的设置,总学时为 18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 17 学时,情景模拟实践 1 学时。每学期接收人数 43 人,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课,目前已开设一学期。课程考核包括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采用设定主题的论文形式检验学生对于烟草危害与防控的了解程度,同时检验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技能考核是戒烟门诊情景模拟,检验学生对烟草防控策略的掌握程度。学生考核合格可获得 1 个学分。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如表1 所示。

本课程采用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1]和王辰院士主编的《烟草病学高阶教程》[5],同时参考最新发表的学术文献,引用视频、动画、图片,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问题探究式等方法讲授烟草病学相关理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采用科普教育的模式,旨在大大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避免学生听不懂的尴尬,激发其听课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设置有 1 学时的情景模拟实践课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前面章节讲述内容,通过模拟戒烟门诊工作过程,让其体会如何向吸烟患者宣教烟草危害、戒烟益处,指导患者设定戒烟目标并指导戒烟,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烟草防控策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利用场景教学,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真正掌握烟草防控策略。
1.3 大学生基本情况与教学效果评价
于 2022 年秋季学期末(2022 年 12 月)分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选修组对课程的评价、两组烟草危害健康知晓情况以及对控烟的态度等情况。调查问卷参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1]、《中国成人对烟草危害知晓率的现状分析》[6]以及相关文献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源地);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情况(吸烟情况、家庭成员是否吸烟、是否遭受二手烟暴露以及二手烟暴露场所);选课目的与课程评价(选课目的,对该课程是否满意,您对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认为该课程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还是枯燥、乏味,是否能理解所讲授内容,本课程内容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是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对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政策的态度[吸烟可导致的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肺癌),二手烟可导致的疾病(成人心脏病、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低焦油卷烟的危害是否比普通卷烟危害更小,电子烟是否有危害,是否支持公共场所禁烟及室内禁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完成该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特征及烟草暴露情况
选修组 43 人,未选修组 43 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生源地(农村、城市)、本人是否吸烟、家庭成员是否吸烟、二手烟暴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选课目的与课程评价
本研究中,选修组中 58.1% 的学生因“对该课程感兴趣”而选课。课程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4.4% 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20.9% 的学生为满意;69.8% 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90.7% 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86.0% 的学生可以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14.0% 的学生可以理解一部分;93.0% 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到;93.0% 的同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见表3。

2.3 对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的态度
选修组学生对吸烟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二手烟导致成人心脏病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未选修组(P<0.05);两组学生对吸烟导致成人肺癌、儿童肺部疾病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修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的比例显著高于未选修组(P<0.05);两组学生普遍正确认识到“电子烟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普遍对“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持支持态度(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3.1 开设控烟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烟草流行呈现出低龄化趋势。2018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 26.6%;2021 年,我国大学生吸烟率为 7.8%,50.0% 的大学生吸烟者购买 1 盒卷烟的花费超过 16 元,高于 2018 年成人购买卷烟的平均花费(9.9 元)[3]。大学阶段是产生新烟民的高危期[7],尽管大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较高,但仅有 21.6% 的大学生认为低焦油卷烟和普通卷烟危害差不多,对低焦油卷烟的危害认知偏低[3]。在本研究中,未选修组大学生对低焦油卷烟危害认识正确的仅有 37.2%,未选修组中仍有 23.3% 的大学生对于公共场所禁烟持不支持态度。由此可见在综合性院校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非常必要。有效的控烟课程对培养控烟人才起着关键作用,但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8],控烟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社会各个层面,每个学生都应树立预防观念,积极主动倡导控烟政策,推动戒烟宣传,学习并普及控烟、烟草危害相关知识。
3.2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可行性
本课程采用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动画、图片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课程问卷调查显示,通过学习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选修组中 90.7% 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有趣;86.0% 的学生可以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14.0% 的学生可以理解一部分,提示在大学生中开展上述形式的教学是可行的。选修组中 93.0% 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93.0% 的同学愿意向同学推荐该门课程。这使得课程可具备一定的选课人群。国家政策层面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控烟目标为“2030 年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 20%”[9]。《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中控烟行动内容强调:为青少年营造远离烟草的环境;将烟草危害和二手烟危害等控烟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无烟学校建设[10]。
3.3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的实际意义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烟草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吸烟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吸烟危害、烟草依赖及戒烟等相关知识缺乏较为全面的学习。研究显示,武汉市大学生知晓吸烟导致心脏病、中风和肺癌的比例分别为 44.69%、48.15% 和 90.97%[11]。本研究中,选修组学生对吸烟导致相关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二手烟导致成人心脏病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未选修组,提示通过对吸烟危害健康、烟草防控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了解控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学生们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促进无烟校园的建设、降低学生人群的吸烟率、培养学生的控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是富有活力的群体,是“健康第一责任人”[12],可作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宣传及普及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层面上推广烟草危害与防控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控烟政策公众知晓度以及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度,从而推动健康中国和无烟中国的建设。
3.4 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可能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如何才能将烟草病学专业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同学?如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传播控烟相关知识?烟草危害与防控公选课由呼吸病学亚方向老师承担教学,由于国内暂无统一的课程教材,且在我校首次开课,授课对象涵盖校内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企业管理等),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科普式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逻辑性也提出了更大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水平。此次授课教师备课时采用短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生动有趣的传递形式,同时结合最新的文献,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问题探究式等方法讲授烟草病学相关理论、烟草危害与防控知识,逐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或可尝试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们自主课前学习,上课时主动分享并讲授相应板块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综合性大学开展烟草危害与防控课程,采用科普式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是可行的,可在高校中进行推广。但目前开设烟草危害与防控相关公选课的高校较少,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并不断优化。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希望将来能有全国统一的适用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控烟教育的烟草危害与防控教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