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莉, 陈莹, 倪如暘.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日间手术实践效果分析. 华西医学, 2023, 38(8): 1219-1224. doi: 10.7507/1002-0179.202302156 复制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按照诊疗计划在 1 d(24 h)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不包括门诊手术[1]。随着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步,近 20 年来日间手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有文献指出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日间手术量已占到总手术量的 90%[2-5]。自 2015 年起,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发展日间手术作为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推动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6-7];2022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对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监督管理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要求[8],这也标志着我国日间手术进入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医院”)作为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自 2009 年起开展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个专业的日间手术,通过 10 余年的临床实践,在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结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方法,在同一病组疾病难度相同的情况下对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进行对比,为评价日间手术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同仁医院 2022 年 3 月-9 月所有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模式,将患者分为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日间手术患者为符合日间手术准入标准,采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住院时间为 1 d,在病历记录中有日间手术标识和手术记录且 DRG 分组进入手术组的病例;非日间手术患者为采用普通住院手术服务模式,在病历记录中有手术记录且 DRG 分组进入手术组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患者间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住院费用、DRG 医疗保险(医保)支付等方面的指标差异。患者一般情况指标(性别、年龄、来源、手术切口及愈合情况、离院方式)数据来源于住院病案首页;DRG 相关指标(病例组合指数[9]、DRG 组数、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10]、例均住院费用、例均药品耗材费用、费用消耗指数[10]、低风险组死亡率[11])数据来源于北京地区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平台[12];DRG 医保支付指标数据(DRG 支付标准、DRG 结算例均结余、结余率)来源于北京市医保结算平台。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 Excel 2017 软件对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 t’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 48358 例患者,其中日间手术 29339 例,非日间手术 19019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来源、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离院方式的分析结果见表1。日间手术患者的女性占比、年龄、本地占比、Ⅰ/Ⅱ类切口占比、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医嘱离院比例均高于非日间手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 DRG 相关指标比较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 DRG 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见表2。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例均住院费用、例均药品耗材费用、费用消耗指数均低于非日间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按 DRG 组分层的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 DRG 相关指标比较
纳入研究的日间手术患者分布于 85 个 DRG 组,本研究剔除病例数低于 100 例的 DRG 组后共得到 16 个 DRG 组,选取相同 DRG 组非日间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共计入选病例 37290 例,其中日间手术 28196 例,非日间手术 9094 例,16 个 DRG 组的具体情况见表3、4。

16 个 DRG 组的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例均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更短,例均住院费用更低。在住院日方面,CB49 组和 CB39 组的日间手术较非日间手术组的降幅最大,分别降低 87.45% 和 86.24%;降幅最小的是 OF29 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降低 61.54%。在住院费用方面,DC19 组和 CC15 组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例均住院费用降幅最大,分别降低 84.15% 和 73.61%;降幅最小的是 CD25 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降低 19.18%。

2.4 DRG 医保支付情况
2022 年 3 月 15 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 DRG 医保支付结算,纳入本次研究且按 DRG 支付结算的病例共 13690 例,涉及 180 个 DRG 组,总体结余率 11.36%。其中,日间手术 8312 例,结余率为 22.95%;非日间手术 5378 例,结余率为 5.98%。具体情况见表5。

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重点学科,眼科开展日间手术例数最多的是 CB39-晶状体手术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日间手术最多的是 DD29-鼻腔、鼻窦手术组,CB39 及 DD29 病组的 DRG 医保支付情况见表6。CB39 病组按 DRG 结算共 5497 例,该病组 DRG 定额支付标准是 7156 元,其中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949 元,非日间手术病例例均亏损 3586 元;DD29 病组按 DRG 结算共 1028 例,该病组 DRG 定额支付标准是 19859 元,其中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8829 元,非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1913 元。

3 讨论
3.1 日间手术具有质量安全及社会效益等优势
北京同仁医院自 2002 年起开展日间手术,通过 10 余年的实践工作,建立了日间手术管理体系,制定了日间手术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日间手术准入管理制度、日间手术工作流程、围手术期监管、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护理管理、病案记录、术后康复及出院管理、应急预案等[13];对日间手术在效率、质量、安全、效益 4 个维度的指标数据进行监控,研究日间手术绩效奖励方案。
日间手术开展的前提是充分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在患者入院前,医院需从患者维度、医生维度和术式维度 3 个方面进行充分评估[14]。为此,医院制定日间手术管理规定,明确日间手术患者准入标准。日间手术原则上收治医疗风险小、预后佳、诊疗流程和路径规范的患者[15]。日间手术的患者选择需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估,同时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和决定权。日间手术患者准入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① 医疗方面,患者具有日间手术的手术指征,适合拟行麻醉方式,无手术的绝对禁忌证。② 社会方面,患者和家属愿意接受日间手术模式,并对手术或操作方式、麻醉方式理解并认可,愿意并有能力完成出院后照护;患者住院和出院后有完全责任能力的陪护人员陪伴;患者或陪护人员保持通信方式畅通,保证医护人员随时随访;患者家庭环境符合术后护理的要求。
根据本研究结果,从质量安全方面看,日间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非日间手术患者,而切口愈合情况优于非日间手术的患者。从医疗服务方面看,日间手术离院后的家庭护理需要有效衔接,因需要术后定期复查,本地患者更倾向于选择日间手术方式。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日间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支出,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6]。综合平均住院日和例均住院费用的指标分析各 DRG 组,DC19 组和 DD29 组进行日间手术的收益最好。从医保支付方面看,开展日间手术对 DRG 结余作了较大贡献。
3.2 日间手术推动医院高效运营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将“日间手术”定为重点工作。伴随着医疗设备、药物科技的进步,以及手术术式、加速康复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住院手术日间化是发展趋势,也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17]。众所周知,床位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医疗资源之一,在床位数量无法扩展的背景下,我院引进日间手术模式,于 2016 年将眼科固定床位减少 50 张,腾挪空间改造为日间手术中心,保留的住院床位用于收治疑难危重患者。在床位减少的情况下同步提升了手术量,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等床难、手术难”的问题。日间手术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和服务进行了细分,将疑难危重患者和普通患者有效分流,提高了有限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其在经济效益和医疗质量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医院的高效运营发展[18]。
3.3 DRG 病种管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方面,要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在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方面,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19]。
医药分开、医耗联动、DRG 医保付费等改革措施,促使医院从传统绩效管理转变为更加注重效率及效益的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遇到难点包括如何控制药品耗材支出,将有限资源有效投入到符合自身定位与技术能力水平的疾病诊疗业务中。在此大背景下,我院开展病种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室-病种-主诊组-医师 4 个层面管理体系,通过对某一病种历史数据测算,分析不同诊疗方案下的资源消耗差异,包括有效成分相同的药品及近似耗材使用等,结合专家点评,得出控费点和合理的控费区间,形成优化的诊疗方案,运用到诊疗过程中,从而达到规范诊疗行为、管控不当消耗等目的。正是基于多年来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开展及病种精细化管理,医院在保证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基础上获得 DRG 医保支付较大的结余。
3.4 日间手术发展展望
3.4.1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激励机制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中提到,要从资源配置方面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日间手术快速周转、病历书写等高强度工作负荷,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在看到日间手术对患者和医院有利方面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医护人员这一工作主体的积极性。日间手术开展较好的医疗机构均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举措。如,将手术费按比例单独列出进行针对性奖励等。我院在日间手术的推广期,以日间工作量兑现手术科室和麻醉科及手术室奖励,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20]。随着精细化管理及 DRG 支付政策实施,医院进一步研究制定精益绩效方案,将 DRG 结余用于绩效考核奖励。
3.4.2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包括医保政策在内的各方面系统性政策支持。目前本市的日间手术报销政策是日间手术当日的费用按住院报销,手术前的门诊检查和术后的复查部分按门诊报销,门诊和住院各有起付线门槛,部分患者日间手术整体的自付费用会高于普通住院手术自付费用,费用因素会使得部分患者选择普通住院手术。江苏省、云南省昆明市、江西省、青海省、吉林省长春市、重庆市、山西省、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泰安市、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地已将日间手术按病种支付[21]。重庆市医保局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纳入医保住院费用结算的日间手术病种,按住院待遇结算,费用包括日间手术住院期间费用以及因日间手术而在门诊检查产生的费用及术后随访费用等。另外,现行的 DRG 支付标准对于多种术式的联合手术有较大的限制,通过数据测算并与医保管理部门有效沟通,争取支付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加强医保政策对日间手术的支持。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日间手术的优点体现在多方面。随着日间手术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实施,开展日间手术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按 DRG 付费的推广,探索适应日间手术推行的医保支付模式,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对推广日间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按照诊疗计划在 1 d(24 h)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不包括门诊手术[1]。随着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步,近 20 年来日间手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有文献指出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日间手术量已占到总手术量的 90%[2-5]。自 2015 年起,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发展日间手术作为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推动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6-7];2022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对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监督管理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要求[8],这也标志着我国日间手术进入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医院”)作为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自 2009 年起开展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个专业的日间手术,通过 10 余年的临床实践,在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结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方法,在同一病组疾病难度相同的情况下对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进行对比,为评价日间手术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同仁医院 2022 年 3 月-9 月所有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模式,将患者分为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日间手术患者为符合日间手术准入标准,采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住院时间为 1 d,在病历记录中有日间手术标识和手术记录且 DRG 分组进入手术组的病例;非日间手术患者为采用普通住院手术服务模式,在病历记录中有手术记录且 DRG 分组进入手术组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患者间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住院费用、DRG 医疗保险(医保)支付等方面的指标差异。患者一般情况指标(性别、年龄、来源、手术切口及愈合情况、离院方式)数据来源于住院病案首页;DRG 相关指标(病例组合指数[9]、DRG 组数、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10]、例均住院费用、例均药品耗材费用、费用消耗指数[10]、低风险组死亡率[11])数据来源于北京地区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平台[12];DRG 医保支付指标数据(DRG 支付标准、DRG 结算例均结余、结余率)来源于北京市医保结算平台。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 Excel 2017 软件对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 t’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 48358 例患者,其中日间手术 29339 例,非日间手术 19019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来源、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离院方式的分析结果见表1。日间手术患者的女性占比、年龄、本地占比、Ⅰ/Ⅱ类切口占比、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医嘱离院比例均高于非日间手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 DRG 相关指标比较
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 DRG 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见表2。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例均住院费用、例均药品耗材费用、费用消耗指数均低于非日间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按 DRG 组分层的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 DRG 相关指标比较
纳入研究的日间手术患者分布于 85 个 DRG 组,本研究剔除病例数低于 100 例的 DRG 组后共得到 16 个 DRG 组,选取相同 DRG 组非日间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共计入选病例 37290 例,其中日间手术 28196 例,非日间手术 9094 例,16 个 DRG 组的具体情况见表3、4。

16 个 DRG 组的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例均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更短,例均住院费用更低。在住院日方面,CB49 组和 CB39 组的日间手术较非日间手术组的降幅最大,分别降低 87.45% 和 86.24%;降幅最小的是 OF29 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降低 61.54%。在住院费用方面,DC19 组和 CC15 组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例均住院费用降幅最大,分别降低 84.15% 和 73.61%;降幅最小的是 CD25 组,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组降低 19.18%。

2.4 DRG 医保支付情况
2022 年 3 月 15 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 DRG 医保支付结算,纳入本次研究且按 DRG 支付结算的病例共 13690 例,涉及 180 个 DRG 组,总体结余率 11.36%。其中,日间手术 8312 例,结余率为 22.95%;非日间手术 5378 例,结余率为 5.98%。具体情况见表5。

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重点学科,眼科开展日间手术例数最多的是 CB39-晶状体手术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展日间手术最多的是 DD29-鼻腔、鼻窦手术组,CB39 及 DD29 病组的 DRG 医保支付情况见表6。CB39 病组按 DRG 结算共 5497 例,该病组 DRG 定额支付标准是 7156 元,其中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949 元,非日间手术病例例均亏损 3586 元;DD29 病组按 DRG 结算共 1028 例,该病组 DRG 定额支付标准是 19859 元,其中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8829 元,非日间手术病例例均结余 1913 元。

3 讨论
3.1 日间手术具有质量安全及社会效益等优势
北京同仁医院自 2002 年起开展日间手术,通过 10 余年的实践工作,建立了日间手术管理体系,制定了日间手术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日间手术准入管理制度、日间手术工作流程、围手术期监管、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护理管理、病案记录、术后康复及出院管理、应急预案等[13];对日间手术在效率、质量、安全、效益 4 个维度的指标数据进行监控,研究日间手术绩效奖励方案。
日间手术开展的前提是充分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在患者入院前,医院需从患者维度、医生维度和术式维度 3 个方面进行充分评估[14]。为此,医院制定日间手术管理规定,明确日间手术患者准入标准。日间手术原则上收治医疗风险小、预后佳、诊疗流程和路径规范的患者[15]。日间手术的患者选择需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估,同时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和决定权。日间手术患者准入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① 医疗方面,患者具有日间手术的手术指征,适合拟行麻醉方式,无手术的绝对禁忌证。② 社会方面,患者和家属愿意接受日间手术模式,并对手术或操作方式、麻醉方式理解并认可,愿意并有能力完成出院后照护;患者住院和出院后有完全责任能力的陪护人员陪伴;患者或陪护人员保持通信方式畅通,保证医护人员随时随访;患者家庭环境符合术后护理的要求。
根据本研究结果,从质量安全方面看,日间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非日间手术患者,而切口愈合情况优于非日间手术的患者。从医疗服务方面看,日间手术离院后的家庭护理需要有效衔接,因需要术后定期复查,本地患者更倾向于选择日间手术方式。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日间手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支出,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6]。综合平均住院日和例均住院费用的指标分析各 DRG 组,DC19 组和 DD29 组进行日间手术的收益最好。从医保支付方面看,开展日间手术对 DRG 结余作了较大贡献。
3.2 日间手术推动医院高效运营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将“日间手术”定为重点工作。伴随着医疗设备、药物科技的进步,以及手术术式、加速康复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住院手术日间化是发展趋势,也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17]。众所周知,床位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医疗资源之一,在床位数量无法扩展的背景下,我院引进日间手术模式,于 2016 年将眼科固定床位减少 50 张,腾挪空间改造为日间手术中心,保留的住院床位用于收治疑难危重患者。在床位减少的情况下同步提升了手术量,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等床难、手术难”的问题。日间手术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和服务进行了细分,将疑难危重患者和普通患者有效分流,提高了有限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其在经济效益和医疗质量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医院的高效运营发展[18]。
3.3 DRG 病种管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方面,要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在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方面,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19]。
医药分开、医耗联动、DRG 医保付费等改革措施,促使医院从传统绩效管理转变为更加注重效率及效益的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遇到难点包括如何控制药品耗材支出,将有限资源有效投入到符合自身定位与技术能力水平的疾病诊疗业务中。在此大背景下,我院开展病种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室-病种-主诊组-医师 4 个层面管理体系,通过对某一病种历史数据测算,分析不同诊疗方案下的资源消耗差异,包括有效成分相同的药品及近似耗材使用等,结合专家点评,得出控费点和合理的控费区间,形成优化的诊疗方案,运用到诊疗过程中,从而达到规范诊疗行为、管控不当消耗等目的。正是基于多年来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开展及病种精细化管理,医院在保证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基础上获得 DRG 医保支付较大的结余。
3.4 日间手术发展展望
3.4.1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激励机制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中提到,要从资源配置方面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日间手术快速周转、病历书写等高强度工作负荷,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在看到日间手术对患者和医院有利方面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医护人员这一工作主体的积极性。日间手术开展较好的医疗机构均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举措。如,将手术费按比例单独列出进行针对性奖励等。我院在日间手术的推广期,以日间工作量兑现手术科室和麻醉科及手术室奖励,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20]。随着精细化管理及 DRG 支付政策实施,医院进一步研究制定精益绩效方案,将 DRG 结余用于绩效考核奖励。
3.4.2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日间手术发展需要包括医保政策在内的各方面系统性政策支持。目前本市的日间手术报销政策是日间手术当日的费用按住院报销,手术前的门诊检查和术后的复查部分按门诊报销,门诊和住院各有起付线门槛,部分患者日间手术整体的自付费用会高于普通住院手术自付费用,费用因素会使得部分患者选择普通住院手术。江苏省、云南省昆明市、江西省、青海省、吉林省长春市、重庆市、山西省、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泰安市、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地已将日间手术按病种支付[21]。重庆市医保局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纳入医保住院费用结算的日间手术病种,按住院待遇结算,费用包括日间手术住院期间费用以及因日间手术而在门诊检查产生的费用及术后随访费用等。另外,现行的 DRG 支付标准对于多种术式的联合手术有较大的限制,通过数据测算并与医保管理部门有效沟通,争取支付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加强医保政策对日间手术的支持。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日间手术的优点体现在多方面。随着日间手术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实施,开展日间手术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按 DRG 付费的推广,探索适应日间手术推行的医保支付模式,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对推广日间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