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沈婷, 李群, 钟力炜, 王慧新, 钟臻, 顾捷飞. 疫情防控管理下日间手术的管理探索. 华西医学, 2023, 38(2): 288-294. doi: 10.7507/1002-0179.202211100 复制
日间手术,即患者在 24 h 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 48 h。日间手术起源是在 1909 年苏格兰的一种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1]。该模式不但具有与传统模式相似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而且具备了“快速、便捷”的优势,目前己是欧美国家主流的手术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日间手术被引入中国,这一模式逐渐获得国内各界的认可。时至今日,短短 20 余年,日间手术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无到有,迅猛推广,已成为越来越多三级医院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日间手术目录进行不断更新,于 2022 年 2 月 25 日发布《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年版)》[2],目录共涉及 708 个病种。日间手术推广以来,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在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成本、加快病床周转等方面展示出明显的优势[3]。国内开展日间手术以来,虽未彻底解决“手术难”的问题,但对缓解“手术难”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已成为国家推广的重点任务[4]。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管控使得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出现断崖式下降[5]。这对于正高速发展的日间手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目前形势下,急需寻找适合发展的日间手术病种,并进行全市同质化推广。因此,本研究运用大数据,做好相关数据分析,以为政策提供支撑,在日间手术病种国家推荐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日间手术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上海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日间手术板块,收集 2021 年 1 月 1 日— 9 月 30 日和 2022 年 1 月 1 日— 9 月 30 日上海市级医院收治的 24 h 内出院的日间手术患者的手术例次、均次费用、主要诊断名称、主要诊断编码、主要手术名称、主要手术编码等数据。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上海市级医院收治的 24 h 内出院的病例;② 主要手术名称被标记为手术或介入的病例。排除标准:住院 24 h 内发生死亡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根据医院类别,将纳入患者数据所在医院分为 3 类: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系统医院、其他专科医院。
1.2.2 观察指标
① 比较 2021 年第 1~3 季度和 2022 年第 1~3 季度的日间手术的病例数和均次费用;② 比较 2022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的病例数和均次费用;③ 比较 2022 年第 1~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种类型,并观察排名前 10 位的手术病种类型;④ 比较 2022 年上海市级医院进行的日间手术和国家日间手术病种国家推荐目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特点,主要运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比日间手术例次=(该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100%,同比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该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100%,环比日间手术例次=(该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100%,环比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该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100%,均次费用=所有日间手术的总费用/所有日间手术病例数。
2 结果
2.1 概况
共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住院患者共 175 201 例。其中,2021 年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共 107 101 例患者,2022 年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共 68 100 例患者。在 35 家市级医院中,三级综合医院 13 家,中医系统医院 4 家,其他专科医院 18 家。
2.2 2021 年和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例数及均次费用比较
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患者较 2021 年前 3 季度均有所减少。第 1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1 年同期下降 3.63%;第 2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1 年同期下降 81.08%;2022 年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2 年第 2 季度明显回升,但仍较 2021 年第 3 季度同期下降 12.09%。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的手术例次仍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中医系统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在 2022 年第 3 季度超出去年同期 13.78%。这包含了较多具有中医特色的病种,如中医化腐清创术、肛周脓肿根治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痔切除术、肩关节松解术和髋关节松解术等。见表1。

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的均次费用均较 2021 年同期略微上升,其中第 1 季度上升 8.48%,第 2 季度上升 17.45%,第 3 季度上升 3.06%。见表2。

2.3 2022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例数和均次费用比较
日间手术病例数 2022 年第 3 季度较第 2 季度增长 407.70%,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环比增长 331.03%,中医系统医院环比增长 444.77%,其他专科医院增长 590.85%。而第 3 季度的均次费用较第 2 季度减少了 18.65%,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环比减少 14.97%,中医系统医院环比减少 18.88%,其他专科医院增长 7.55%。见表3。

2.4 2021 年和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种比较
2021 年共开展 107 101 例手术,2022 年共开展了 68 100 例手术。2022 年的日间手术病种和 2021 年同期比,并没有特别变化,排名前 10 位的病种仍为以下 10 个病种:眼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白内障摘除伴人工晶状体一期置入术,普外科的乳房病损微创旋切术、乳房象限切除术,妇科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病损切除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和腔镜子宫病损切除术,以及泌尿外科的包皮环切术。见表4。

2022 年第 2 季度,日间手术的病例数较 2021 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皮瓣转移术、皮瓣修整术、周围神经松解术 3 个手术的病例数下降较少。2022 年第 3 季度,在 2022 年第 2 季度中患者较多的皮瓣转移术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5 位;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在第 3 季度仍位居前列,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8 位。见表5。

2.5 上海特色的日间手术病种
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日间手术推荐病种目录比较,在 2022 年上海市级医院进行的日间手术中有 27 个手术未出现在国家推荐目录中。其中,妇科的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泌尿外科的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包皮环切术,普外科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五官科的腭咽射频成形术,骨科的肌肉黏连松解术,整形外科的皮瓣修整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以及眼科的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均在上海日间手术病种开展例数中位居前列。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这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第 1 季度的量。见表6。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将进一步扩大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依然面临短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日间手术等创新服务模式,可充分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从而扩大医疗服务资源总供给。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机构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基础上,应更多地采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既能缩短患者在院等待时间,又能降低院内感染风险[6]。
3.1 疫情对日间手术病例数及均次费用的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患者均有所减少。第 1 季度,全市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比 2021 年同期略有下降,但是中医系统医院增长较多,这和目前中医系统医院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可能存在具有中医特色的日间手术病种。2022 年 3 月开始,医务人员快速组建医疗队进入方舱工作,而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也随之减少;第 2 季度整个上海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同比减少 81.08%;第 3 季度,随着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日间手术的人次也明显上升。虽然三级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的手术人次仍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中医系统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则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3.78%。2022 年前 3 季度的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的均次费用均较去年同期略微上升,第 2 季度较为明显,这和新冠疫情期间非必要不住院,收治的患者病情较复杂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日间手术的规模在逐渐恢复。2022 年第 3 季度的均次费用并未受 2022 年第 2 季度业务影响,而出现明显上升的情况。2022 年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较同年第 2 季度反而有所减少,较去年同期仅增加了 3.0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间手术的治疗正趋于规范化。
3.2 疫情对日间手术病种的影响
2022 年第 2 季度,上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日间手术的病例数较 2021 年明显下降,但皮瓣转移术、皮瓣修整术、周围神经松解术这 3 个手术的病例数下降较少。2022 年第 3 季度,随着上海疫情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日间手术的业务量也逐渐恢复到往年水平。本研究比较发现受疫情影响极其严重的 2022 年第 2 季度和常态化防疫的 2022 年第 3 季度,第 2 季度较多的皮瓣转移术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5 位,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在第 3 季度仍排名靠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10 位,然而这 2 个病种在 2021 年同期并不多见。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这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 2022 年第 1 季度。一方面是因为受疫情影响的井喷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手术更适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适合以日间手术的形式进行。
3.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日间手术的管理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需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大力推行日间手术,能够提高病床使用率,加快患者周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7],同时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等待时间以及家属陪护时间符合防疫要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推行日间手术符合防疫要求,减少了患者和家属在医院聚集的时间,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8]。日间手术模式符合“方便、有效、安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推动医改进程、落实医改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全面推进日间手术势在必行[9]。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需加强日间手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日间手术医护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准确的流行病调查、规范的防护、顺畅的就诊流程、细致的出院随访,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容忽视。疫情期间,有的医院推出了日间手术线上小程序,从预约到推送术前宣教内容,以及术后随访,这样既大大缩短患者来院时间,又降低院内“交叉感染”概率[10]。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相关部门制订了专门的、缜密的随访制度,通过电话随访定期了解病情变化和进行患者康复指导。目前网络平台发展迅猛,随着 5G 技术的成熟[11],医护人员可使用网络 APP 或手机小程序与随访患者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情况,给患者提供专业的建议,同时可以消除患者离院后产生的恐惧心理,为患者在家康复创造优良条件,避免患者长时间住院造成交叉感染[12-14]。
聚焦重点病种,加强适宜病种推广。2022 年 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 号)相关要求,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根据患者需求、日间手术工作进展和新版的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对日间手术目录进行了更新,形成了《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年版)》[11,15]。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国家目录,结合申康 35 家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开展现状,发现 2022 年至今,上海开展的日间手术中有 27 个日间手术未在国家推荐目录中。其中妇科的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泌尿外科的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包皮环切术,普外科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五官科的腭咽射频成形术,骨科的肌肉黏连松解术,整形外科的皮瓣修整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以及眼科的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等 12 个手术均在上海日间手术病种开展例数中排名靠前。在这 12 个手术中,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恢复尤为突出。这些发现,有助于上海在国家目录基础上进行拓展,进一步构建上海特色日间手术目录,并找到适合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的手术,进一步推广及优化。
3.4 运用大数据进行监测,推动日间手术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日间手术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2021 年搭建了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促与促进平台日间手术板块,以申康中心所辖 35 家市级医院的病案数据、临床电子病历数据、运营数据及管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分析引擎和知识规则对各医疗机构日间手术开展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服务效率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16]。通过大数据监测、评价、促进日间手术的开展,分析各不同类型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的病种结构,用数据说话,客观评估日间手术的价值,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日间手术平台的建立,旨在促进市级医院日间手术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深化日间医疗宏观管理、病种结构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经济运行管理[17-18]。
总之,当前形势下推进日间手术势在必行,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需强调的是日间手术必须做到量质齐飞,完善流程,规范治疗,加强出院随访,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容忽视。如果上海能够借鉴国家日间手术目录,进一步构建上海特色日间手术目录,将更有利于上海的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日间手术,即患者在 24 h 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 48 h。日间手术起源是在 1909 年苏格兰的一种新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1]。该模式不但具有与传统模式相似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而且具备了“快速、便捷”的优势,目前己是欧美国家主流的手术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日间手术被引入中国,这一模式逐渐获得国内各界的认可。时至今日,短短 20 余年,日间手术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无到有,迅猛推广,已成为越来越多三级医院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日间手术目录进行不断更新,于 2022 年 2 月 25 日发布《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年版)》[2],目录共涉及 708 个病种。日间手术推广以来,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在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成本、加快病床周转等方面展示出明显的优势[3]。国内开展日间手术以来,虽未彻底解决“手术难”的问题,但对缓解“手术难”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已成为国家推广的重点任务[4]。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管控使得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出现断崖式下降[5]。这对于正高速发展的日间手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目前形势下,急需寻找适合发展的日间手术病种,并进行全市同质化推广。因此,本研究运用大数据,做好相关数据分析,以为政策提供支撑,在日间手术病种国家推荐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日间手术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上海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日间手术板块,收集 2021 年 1 月 1 日— 9 月 30 日和 2022 年 1 月 1 日— 9 月 30 日上海市级医院收治的 24 h 内出院的日间手术患者的手术例次、均次费用、主要诊断名称、主要诊断编码、主要手术名称、主要手术编码等数据。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上海市级医院收治的 24 h 内出院的病例;② 主要手术名称被标记为手术或介入的病例。排除标准:住院 24 h 内发生死亡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根据医院类别,将纳入患者数据所在医院分为 3 类: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系统医院、其他专科医院。
1.2.2 观察指标
① 比较 2021 年第 1~3 季度和 2022 年第 1~3 季度的日间手术的病例数和均次费用;② 比较 2022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的病例数和均次费用;③ 比较 2022 年第 1~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种类型,并观察排名前 10 位的手术病种类型;④ 比较 2022 年上海市级医院进行的日间手术和国家日间手术病种国家推荐目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特点,主要运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比日间手术例次=(该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100%,同比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该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年同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100%,环比日间手术例次=(该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上一季度日间手术例次×100%,环比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该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上一季度日间手术均次费用×100%,均次费用=所有日间手术的总费用/所有日间手术病例数。
2 结果
2.1 概况
共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住院患者共 175 201 例。其中,2021 年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共 107 101 例患者,2022 年纳入 35 家市级医院共 68 100 例患者。在 35 家市级医院中,三级综合医院 13 家,中医系统医院 4 家,其他专科医院 18 家。
2.2 2021 年和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例数及均次费用比较
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患者较 2021 年前 3 季度均有所减少。第 1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1 年同期下降 3.63%;第 2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1 年同期下降 81.08%;2022 年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量较 2022 年第 2 季度明显回升,但仍较 2021 年第 3 季度同期下降 12.09%。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的手术例次仍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中医系统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在 2022 年第 3 季度超出去年同期 13.78%。这包含了较多具有中医特色的病种,如中医化腐清创术、肛周脓肿根治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痔切除术、肩关节松解术和髋关节松解术等。见表1。

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的均次费用均较 2021 年同期略微上升,其中第 1 季度上升 8.48%,第 2 季度上升 17.45%,第 3 季度上升 3.06%。见表2。

2.3 2022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例数和均次费用比较
日间手术病例数 2022 年第 3 季度较第 2 季度增长 407.70%,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环比增长 331.03%,中医系统医院环比增长 444.77%,其他专科医院增长 590.85%。而第 3 季度的均次费用较第 2 季度减少了 18.65%,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环比减少 14.97%,中医系统医院环比减少 18.88%,其他专科医院增长 7.55%。见表3。

2.4 2021 年和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病种比较
2021 年共开展 107 101 例手术,2022 年共开展了 68 100 例手术。2022 年的日间手术病种和 2021 年同期比,并没有特别变化,排名前 10 位的病种仍为以下 10 个病种:眼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白内障摘除伴人工晶状体一期置入术,普外科的乳房病损微创旋切术、乳房象限切除术,妇科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病损切除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和腔镜子宫病损切除术,以及泌尿外科的包皮环切术。见表4。

2022 年第 2 季度,日间手术的病例数较 2021 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皮瓣转移术、皮瓣修整术、周围神经松解术 3 个手术的病例数下降较少。2022 年第 3 季度,在 2022 年第 2 季度中患者较多的皮瓣转移术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5 位;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在第 3 季度仍位居前列,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8 位。见表5。

2.5 上海特色的日间手术病种
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日间手术推荐病种目录比较,在 2022 年上海市级医院进行的日间手术中有 27 个手术未出现在国家推荐目录中。其中,妇科的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泌尿外科的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包皮环切术,普外科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五官科的腭咽射频成形术,骨科的肌肉黏连松解术,整形外科的皮瓣修整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以及眼科的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均在上海日间手术病种开展例数中位居前列。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这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第 1 季度的量。见表6。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将进一步扩大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依然面临短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日间手术等创新服务模式,可充分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从而扩大医疗服务资源总供给。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机构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基础上,应更多地采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既能缩短患者在院等待时间,又能降低院内感染风险[6]。
3.1 疫情对日间手术病例数及均次费用的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市级医院 2022 年前 3 季度的日间手术患者均有所减少。第 1 季度,全市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比 2021 年同期略有下降,但是中医系统医院增长较多,这和目前中医系统医院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可能存在具有中医特色的日间手术病种。2022 年 3 月开始,医务人员快速组建医疗队进入方舱工作,而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也随之减少;第 2 季度整个上海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同比减少 81.08%;第 3 季度,随着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日间手术的人次也明显上升。虽然三级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的手术人次仍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中医系统医院的日间手术量则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3.78%。2022 年前 3 季度的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的均次费用均较去年同期略微上升,第 2 季度较为明显,这和新冠疫情期间非必要不住院,收治的患者病情较复杂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日间手术的规模在逐渐恢复。2022 年第 3 季度的均次费用并未受 2022 年第 2 季度业务影响,而出现明显上升的情况。2022 年第 3 季度的日间手术均次费用较同年第 2 季度反而有所减少,较去年同期仅增加了 3.0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间手术的治疗正趋于规范化。
3.2 疫情对日间手术病种的影响
2022 年第 2 季度,上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日间手术的病例数较 2021 年明显下降,但皮瓣转移术、皮瓣修整术、周围神经松解术这 3 个手术的病例数下降较少。2022 年第 3 季度,随着上海疫情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日间手术的业务量也逐渐恢复到往年水平。本研究比较发现受疫情影响极其严重的 2022 年第 2 季度和常态化防疫的 2022 年第 3 季度,第 2 季度较多的皮瓣转移术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5 位,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在第 3 季度仍排名靠前,排所有手术病种的第 10 位,然而这 2 个病种在 2021 年同期并不多见。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这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 2022 年第 1 季度。一方面是因为受疫情影响的井喷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手术更适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适合以日间手术的形式进行。
3.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日间手术的管理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需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大力推行日间手术,能够提高病床使用率,加快患者周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7],同时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等待时间以及家属陪护时间符合防疫要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推行日间手术符合防疫要求,减少了患者和家属在医院聚集的时间,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8]。日间手术模式符合“方便、有效、安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推动医改进程、落实医改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全面推进日间手术势在必行[9]。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需加强日间手术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日间手术医护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准确的流行病调查、规范的防护、顺畅的就诊流程、细致的出院随访,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容忽视。疫情期间,有的医院推出了日间手术线上小程序,从预约到推送术前宣教内容,以及术后随访,这样既大大缩短患者来院时间,又降低院内“交叉感染”概率[10]。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相关部门制订了专门的、缜密的随访制度,通过电话随访定期了解病情变化和进行患者康复指导。目前网络平台发展迅猛,随着 5G 技术的成熟[11],医护人员可使用网络 APP 或手机小程序与随访患者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情况,给患者提供专业的建议,同时可以消除患者离院后产生的恐惧心理,为患者在家康复创造优良条件,避免患者长时间住院造成交叉感染[12-14]。
聚焦重点病种,加强适宜病种推广。2022 年 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 号)相关要求,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根据患者需求、日间手术工作进展和新版的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对日间手术目录进行了更新,形成了《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年版)》[11,15]。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国家目录,结合申康 35 家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开展现状,发现 2022 年至今,上海开展的日间手术中有 27 个日间手术未在国家推荐目录中。其中妇科的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泌尿外科的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包皮环切术,普外科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五官科的腭咽射频成形术,骨科的肌肉黏连松解术,整形外科的皮瓣修整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以及眼科的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等 12 个手术均在上海日间手术病种开展例数中排名靠前。在这 12 个手术中,宫腔镜子宫病损电切术、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经尿道膀胱病损激光烧灼术、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 6 个手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手术量恢复尤为突出。这些发现,有助于上海在国家目录基础上进行拓展,进一步构建上海特色日间手术目录,并找到适合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的手术,进一步推广及优化。
3.4 运用大数据进行监测,推动日间手术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日间手术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2021 年搭建了市级医院医疗质量评促与促进平台日间手术板块,以申康中心所辖 35 家市级医院的病案数据、临床电子病历数据、运营数据及管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分析引擎和知识规则对各医疗机构日间手术开展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服务效率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16]。通过大数据监测、评价、促进日间手术的开展,分析各不同类型市级医院的日间手术的病种结构,用数据说话,客观评估日间手术的价值,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日间手术平台的建立,旨在促进市级医院日间手术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深化日间医疗宏观管理、病种结构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经济运行管理[17-18]。
总之,当前形势下推进日间手术势在必行,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需强调的是日间手术必须做到量质齐飞,完善流程,规范治疗,加强出院随访,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容忽视。如果上海能够借鉴国家日间手术目录,进一步构建上海特色日间手术目录,将更有利于上海的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