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多并发症的特点,早期评估及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尤为重要。血常规作为临床上易获得的检验学指标,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内的病理变化。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血常规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等指标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以上参数及比值参数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诊治急性脑梗死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引用本文: 李杰, 周芳名, 刘世平. 血常规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22, 37(11): 1715-1719. doi: 10.7507/1002-0179.202201035 复制
数据表明,脑卒中是目前导致全球范围内人群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 70 岁以下人群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这不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而且造成了不可逆的劳动力丧失,给其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急性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我国脑卒中的 70%[2]。AIS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估病情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 AIS 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3]。血常规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检验学指标,具有快速获得、经济有效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内的炎症状态及病理变化。基于此,本文就血常规中相关指标与 AIS 的相关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利用血常规中各种参数指导 AIS 的治疗及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1 RDW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RDW 是反映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用于贫血的分类及鉴别诊断。研究显示,RDW 升高与机体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其中炎症因子可通过影响铁代谢、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而抑制红细胞成熟,使大量不成熟的红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导致 RDW 升高,继而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和血流速度减慢,同时氧化应激也可使 RDW 升高,最终导致血管阻塞[4]。目前已证实 RDW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预测死亡风险和预后不良的新指标[4-6]。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高 RDW 水平与 AIS 的发生及预后具有相关性,Söderholm 等[7]在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纳入了 26879 例无冠状动脉病史及卒中病史的受试者,平均随访约 15.2 年后发现高水平的 RDW 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同样地,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也发现,RDW 增加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相关,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后,RDW 增加 1%与卒中发病风险增加 13%相关[8]。
1.2 RDW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AIS 的严重程度通常可根据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来判断,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来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NIHSS 评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有研究通过评估 AIS 患者 RDW 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NIHSS 评分的相关性,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NIHSS 评分越高的患者其 RDW 也越高,RDW 与 AIS 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高 RDW 水平还与卒中后患者的 30 d 病死率显著相关[10],可作为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 1 年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11]。Fan 等[12]的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前的高 RDW 水平与 AIS 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有关,RDW 为 AIS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有研究显示,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中,入院时测得的高 RDW 水平与其短期不良预后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当 RDW 的临界值为 12.8%时,其预测 AIS 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818,灵敏度为 86.6%,特异度为 68.4%[13]。综上,RDW 对 AIS 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 AIS 发生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
2.1 MPV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血小板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MPV 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参数,常用来衡量血小板的大小及反映其活性,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MPV 可用于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发生 AIS 的风险,并与 AIS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4]。Zheng 等[15]的研究也发现,高 MPV 水平可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预测因子,其 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MPV 的临界值为 11.65×10−15 L 时,AUC 为 0.664,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灵敏度为 67.3%,特异度为 58.5%。Du 等[16]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MPV 升高是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 MPV 组相比,高 MPV(>13×10−15 L)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MPV 升高在 AIS 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首先,在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小板的消耗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并产生体积增大的血小板;其次,在炎症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 等也可刺激巨核细胞产生体积增大的血小板。MPV 越大,其活性越强,较大的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表达更多的糖蛋白Ⅱb/Ⅲa 受体,同时 MPV 升高还可促使血栓素 A2、β血栓球蛋白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使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增强,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7]。此外,较大的血小板还含有更多的血栓性物质,可通过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加重血栓的形成[18]。
2.2 MPV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前 MPV 与 AIS 预后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MPV 与 AIS 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在控制糖尿病等混杂因素后,MPV 仍是 AIS 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19]。一项对 AIS 患者进行预后随访的研究发现,入院时高 MPV 水平是 AIS 患者 3 个月及 1 年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MPV 联合 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预测 AIS 短期及长期预后具有更高的价值[20]。余招平等[21]的研究表明,MPV 是 AIS 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AIS 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定价值。然而,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Chen 等[22]的研究发现,在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 AIS 患者中,入院时高 NIHSS 评分的 AIS 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 MPV,MPV 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并未发现 MPV 与 AIS 预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还有研究显示,在 AIS 发生后的 24 h 内测得的 MPV 与其严重程度及预后无关,并且在基于 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的不同卒中亚型中,MPV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关于上述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推测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在年龄、种族、样本量、干预措施、发病后静脉采血时间、标本存放时间及检测仪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关于 MPV 对 AIS 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
3.1 NLR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NLR 综合反映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可以有效地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与单一的指标相比,NLR 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灵敏度和特异度,更有利于临床观察。研究表明,当 AIS 发生后,中性粒细胞作为炎性细胞之一,在脑缺血损伤后 30 min 至数小时即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募集到缺血损伤的脑组织中,在脑微血管内堆积,阻断微血管循环,同时释放一系列与神经细胞损伤有关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氧及其他炎症介质,参与 AIS 的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介导继发性脑损伤和加重神经功能缺损[3, 24]。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可分泌胞外陷阱加重血栓的形成[25]。淋巴细胞的浸润晚于中性粒细胞,根据其亚型不同在缺血后脑损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γδT 细胞和 CD8+ T 细胞可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缺血后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而调节性 T 细胞则通过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炎症组织的修复过程,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3, 24-25]。关于 NLR 与 AIS 发病的关系,一项基于对健康成年人群进行随访的研究显示,NLR 升高的受试者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NLR 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6]。Corriere 等[27]的纳入 324 例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当 NLR在 2.4~3.68 时其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存在的概率为 80%,当 NLR>3.68 时其概率高达 97%,NLR 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及存在数量多少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Huang 等[28]的研究也表明 NLR 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动脉狭窄显著相关。我国一项研究对健康老年人群进行平均约 14.3 年的随访,发现高 NLR 水平及纵向 NLR 增加≥5%与致死性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29]。因此,NLR 升高对 AIS 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2 NLR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现有研究显示,NLR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肿瘤和脓毒症等多种疾病的预后标志物[30-32]。关于 NLR 对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作用,Piri Cinar 等[33]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与轻中度脑卒中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 NLR 更高,提示高 NLR 可能是评估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Xue 等[34]的研究发现较高的 NLR 与 AI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短期不良结局及卒中复发相关。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NLR=1.87 时,其预测入院时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灵敏度为 81.8%,特异度为 42.9%(AUC=0.646,P<0.001);当 NLR=2.39 时,其预测短期主要不良结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2.0%、70.9%(AUC=0.717,P<0.001);Cox 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NLR 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相关。同样地,一项对 107 例 AIS 患者进行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NLR 是 AIS 患者 3 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NLR≥4.7 预测 AIS 患者 3 个月死亡率的特异度为 76.5%,灵敏度为 63.6%,同时该研究发现 NLR 与前循环卒中梗死体积显著相关,但与后循环卒中梗死体积无关[35]。此外,高 NLR 与 AIS 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也被证实,Liu 等[36]的研究发现,高 NLR(≥4.255)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的出血性转化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因此,NLR 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对 AIS 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4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
4.1 PLR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胶原触发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到受损部位,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来参与止血。在 AIS 的病理过程中,血小板出现活化和聚集异常,并与炎性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受累的脑组织缺血梗死[37]。PLR 是同时反映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的一种新型炎症综合标志物,目前 PLR 与 AIS 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也逐渐被证实。研究表明,PLR 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当 PLR=95.1 时,其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灵敏度为 84.81%,特异度为 58.34%(AUC=0.789,P<0.001),PLR 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38]。Varım 等[39]将 140 例完善了颈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重度颈动脉狭窄组及非重度颈动脉狭窄组,结果发现重度组的 PLR 较非重度组更高,PLR>117.1 预测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0%、68.0%,提示 PLR 可作为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İdil Soylu 等[40]研究发现 PLR 增加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低 PLR 水平可能是排除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事件发生的一个较好的阴性预测值。
4.2 PLR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关于 PLR 对 AIS 预后的作用,Altintas 等[41]的研究发现,PLR 可反映 AIS 患者的血栓前炎症状态,高 PLR(>145)提示 AIS 患者的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血管再通率较低。Xu 等[42]的研究表明,在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中,高 PLR 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短期不良结局及死亡密切相关。Chen 等[43]的研究纳入了 448 例首次诊断为 AIS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随访,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NLR 和 PLR 均与 AIS 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01)。其中,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PLR 的最佳临界值为 141.52 时,其预测 3 个月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 69.2%,特异度为 62.9%(AUC=0.697,P<0.001)。此外,一项纳入了 328 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入院时高 PLR 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有关,高 PLR 水平是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及住院病死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44]。由此可见,PLR 在 AIS 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评估 AIS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RDW、MPV、NLR 和 PLR 等血常规中常见的参数和比值参数与 AIS 的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 AIS 的早期检测血常规有利于临床上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疾病预后。然而,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多为回顾性、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部分研究结论尚不明确,故未来仍需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血常规相关指标与 AIS 之间的关系,以期为 AIS 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依据和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数据表明,脑卒中是目前导致全球范围内人群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 70 岁以下人群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这不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而且造成了不可逆的劳动力丧失,给其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急性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我国脑卒中的 70%[2]。AIS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估病情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 AIS 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3]。血常规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检验学指标,具有快速获得、经济有效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内的炎症状态及病理变化。基于此,本文就血常规中相关指标与 AIS 的相关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利用血常规中各种参数指导 AIS 的治疗及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1 RDW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RDW 是反映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用于贫血的分类及鉴别诊断。研究显示,RDW 升高与机体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其中炎症因子可通过影响铁代谢、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而抑制红细胞成熟,使大量不成熟的红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导致 RDW 升高,继而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和血流速度减慢,同时氧化应激也可使 RDW 升高,最终导致血管阻塞[4]。目前已证实 RDW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预测死亡风险和预后不良的新指标[4-6]。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高 RDW 水平与 AIS 的发生及预后具有相关性,Söderholm 等[7]在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纳入了 26879 例无冠状动脉病史及卒中病史的受试者,平均随访约 15.2 年后发现高水平的 RDW 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同样地,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也发现,RDW 增加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相关,在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后,RDW 增加 1%与卒中发病风险增加 13%相关[8]。
1.2 RDW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AIS 的严重程度通常可根据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来判断,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来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NIHSS 评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有研究通过评估 AIS 患者 RDW 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NIHSS 评分的相关性,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NIHSS 评分越高的患者其 RDW 也越高,RDW 与 AIS 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高 RDW 水平还与卒中后患者的 30 d 病死率显著相关[10],可作为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 1 年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11]。Fan 等[12]的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前的高 RDW 水平与 AIS 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有关,RDW 为 AIS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有研究显示,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中,入院时测得的高 RDW 水平与其短期不良预后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当 RDW 的临界值为 12.8%时,其预测 AIS 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818,灵敏度为 86.6%,特异度为 68.4%[13]。综上,RDW 对 AIS 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 AIS 发生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
2.1 MPV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血小板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MPV 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参数,常用来衡量血小板的大小及反映其活性,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MPV 可用于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发生 AIS 的风险,并与 AIS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4]。Zheng 等[15]的研究也发现,高 MPV 水平可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预测因子,其 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MPV 的临界值为 11.65×10−15 L 时,AUC 为 0.664,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灵敏度为 67.3%,特异度为 58.5%。Du 等[16]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MPV 升高是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 MPV 组相比,高 MPV(>13×10−15 L)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MPV 升高在 AIS 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首先,在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小板的消耗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并产生体积增大的血小板;其次,在炎症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 等也可刺激巨核细胞产生体积增大的血小板。MPV 越大,其活性越强,较大的血小板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表达更多的糖蛋白Ⅱb/Ⅲa 受体,同时 MPV 升高还可促使血栓素 A2、β血栓球蛋白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使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增强,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7]。此外,较大的血小板还含有更多的血栓性物质,可通过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加重血栓的形成[18]。
2.2 MPV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前 MPV 与 AIS 预后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MPV 与 AIS 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在控制糖尿病等混杂因素后,MPV 仍是 AIS 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19]。一项对 AIS 患者进行预后随访的研究发现,入院时高 MPV 水平是 AIS 患者 3 个月及 1 年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MPV 联合 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预测 AIS 短期及长期预后具有更高的价值[20]。余招平等[21]的研究表明,MPV 是 AIS 静脉溶栓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AIS 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定价值。然而,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Chen 等[22]的研究发现,在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 AIS 患者中,入院时高 NIHSS 评分的 AIS 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 MPV,MPV 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并未发现 MPV 与 AIS 预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还有研究显示,在 AIS 发生后的 24 h 内测得的 MPV 与其严重程度及预后无关,并且在基于 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的不同卒中亚型中,MPV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关于上述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推测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在年龄、种族、样本量、干预措施、发病后静脉采血时间、标本存放时间及检测仪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关于 MPV 对 AIS 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
3.1 NLR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NLR 综合反映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可以有效地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与单一的指标相比,NLR 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灵敏度和特异度,更有利于临床观察。研究表明,当 AIS 发生后,中性粒细胞作为炎性细胞之一,在脑缺血损伤后 30 min 至数小时即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募集到缺血损伤的脑组织中,在脑微血管内堆积,阻断微血管循环,同时释放一系列与神经细胞损伤有关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氧及其他炎症介质,参与 AIS 的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介导继发性脑损伤和加重神经功能缺损[3, 24]。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可分泌胞外陷阱加重血栓的形成[25]。淋巴细胞的浸润晚于中性粒细胞,根据其亚型不同在缺血后脑损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γδT 细胞和 CD8+ T 细胞可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缺血后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而调节性 T 细胞则通过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炎症组织的修复过程,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3, 24-25]。关于 NLR 与 AIS 发病的关系,一项基于对健康成年人群进行随访的研究显示,NLR 升高的受试者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NLR 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6]。Corriere 等[27]的纳入 324 例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当 NLR在 2.4~3.68 时其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存在的概率为 80%,当 NLR>3.68 时其概率高达 97%,NLR 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及存在数量多少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Huang 等[28]的研究也表明 NLR 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动脉狭窄显著相关。我国一项研究对健康老年人群进行平均约 14.3 年的随访,发现高 NLR 水平及纵向 NLR 增加≥5%与致死性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29]。因此,NLR 升高对 AIS 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2 NLR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现有研究显示,NLR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肿瘤和脓毒症等多种疾病的预后标志物[30-32]。关于 NLR 对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作用,Piri Cinar 等[33]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与轻中度脑卒中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 NLR 更高,提示高 NLR 可能是评估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Xue 等[34]的研究发现较高的 NLR 与 AI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短期不良结局及卒中复发相关。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NLR=1.87 时,其预测入院时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灵敏度为 81.8%,特异度为 42.9%(AUC=0.646,P<0.001);当 NLR=2.39 时,其预测短期主要不良结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2.0%、70.9%(AUC=0.717,P<0.001);Cox 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NLR 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相关。同样地,一项对 107 例 AIS 患者进行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NLR 是 AIS 患者 3 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NLR≥4.7 预测 AIS 患者 3 个月死亡率的特异度为 76.5%,灵敏度为 63.6%,同时该研究发现 NLR 与前循环卒中梗死体积显著相关,但与后循环卒中梗死体积无关[35]。此外,高 NLR 与 AIS 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也被证实,Liu 等[36]的研究发现,高 NLR(≥4.255)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的出血性转化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因此,NLR 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对 AIS 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4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
4.1 PLR 与 AIS 发病的相关性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胶原触发血小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到受损部位,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来参与止血。在 AIS 的病理过程中,血小板出现活化和聚集异常,并与炎性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受累的脑组织缺血梗死[37]。PLR 是同时反映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的一种新型炎症综合标志物,目前 PLR 与 AIS 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也逐渐被证实。研究表明,PLR 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当 PLR=95.1 时,其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灵敏度为 84.81%,特异度为 58.34%(AUC=0.789,P<0.001),PLR 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38]。Varım 等[39]将 140 例完善了颈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重度颈动脉狭窄组及非重度颈动脉狭窄组,结果发现重度组的 PLR 较非重度组更高,PLR>117.1 预测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0%、68.0%,提示 PLR 可作为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İdil Soylu 等[40]研究发现 PLR 增加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低 PLR 水平可能是排除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事件发生的一个较好的阴性预测值。
4.2 PLR 与 AIS 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关于 PLR 对 AIS 预后的作用,Altintas 等[41]的研究发现,PLR 可反映 AIS 患者的血栓前炎症状态,高 PLR(>145)提示 AIS 患者的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血管再通率较低。Xu 等[42]的研究表明,在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 患者中,高 PLR 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短期不良结局及死亡密切相关。Chen 等[43]的研究纳入了 448 例首次诊断为 AIS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随访,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NLR 和 PLR 均与 AIS 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01)。其中,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 PLR 的最佳临界值为 141.52 时,其预测 3 个月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 69.2%,特异度为 62.9%(AUC=0.697,P<0.001)。此外,一项纳入了 328 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入院时高 PLR 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有关,高 PLR 水平是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及住院病死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44]。由此可见,PLR 在 AIS 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评估 AIS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RDW、MPV、NLR 和 PLR 等血常规中常见的参数和比值参数与 AIS 的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 AIS 的早期检测血常规有利于临床上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疾病预后。然而,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多为回顾性、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部分研究结论尚不明确,故未来仍需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血常规相关指标与 AIS 之间的关系,以期为 AIS 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依据和方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