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付小兵. 对《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的点评. 华西医学, 2021, 36(4): 426-427. doi: 10.7507/1002-0179.202104032 复制
创面修复既是一个古老的医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近的社会问题。古代治疗创面主要是保命,而现代的创面治疗除了保命以外,还有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的社会属性。据了解,每年中国复杂难治性创面治疗需求在 3 000 万人次以上,而整个创面治疗(包括手术切口等)则在 1 亿人次左右。因此,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创面治疗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值得管理部门重视和学术界关注。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疾病治疗需求而建立的,既是新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从树立为创面患者提供高水平优质服务的思想出发,通过规范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在高起点发展,在高水平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规范化培训各级创面修复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诊疗技能是核心,更是关键措施。在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和业内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交流和团结。因为,从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无论从诊疗病种、诊疗手段、实用技能等方面,创面修复学科与烧伤外科、整形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代谢、护理等都存在交叉和融合的情况。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国家为了应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给国家带来的沉重医疗和社会负担,以及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愿望的重大需求,以国家发文推行在各级医院建立,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结果。这种方式,在国际上非常少见,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来之不易,从最初个别专家提出构想开始,先后经历了几代人、千百位创面诊疗工作者不懈的辛勤耕耘,才初结硕果。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广大创面诊疗从业者们先后完成了很多的创新性、开拓性具体工作,包括:① 系统开展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新特征研究;② 进行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学术准备与宣传;③ 从管理学角度开展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专业化创面治疗专科的可行性研究;④ 大力倡导开展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初步实践;⑤ 开展创面治疗专科人才规范化培训;⑥ 开展与国际同行广泛的学术交流;⑦ 以研究型科室的模式,创新性进行创面修复科运行模式探索;⑧ 开展了创面愈合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提出了“糖尿病创面愈合障碍皮肤隐性损害”原创性理论等;⑨ 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生长因子基因工程新药,在其他领域,如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产品以及声、光、电、氧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为进一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因此,国际著名创面修复专家南安普顿大学 Raj Mani 教授在《国际下肢创伤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以“向东方看”(Look to East)为题对中国的创面修复学科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以上成绩表明:虽然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发展只经历了短短 30 余年,但是它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在发展中还充分汲取了其他众多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并将众多的成果充分转化运用到创面诊疗的过程中,进而集成发展,通过交叉融合,创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创面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科学、组织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学等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应用到创面治疗中的技术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汗腺、毛发)等诱导再生和替代技术、组织工程皮肤、负压创面治疗、物理治疗(声、光、电、氧、磁)等。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攻关、去实践。在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之际,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把握住学科建设与发展机遇,同心协力,共谋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担当起来,把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好,把广大患者的期盼落实好,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姜玉峰博士是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参与者,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创伤与烧伤外科学博士以及基础医学博士后的培训经历,使他具有比较全面的创面修复学科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实践,结合近年来领域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撰写了这篇回顾性文章,比较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以及取得的部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他认真思考后提出的有关创面修复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完善的几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关注。
创面修复既是一个古老的医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近的社会问题。古代治疗创面主要是保命,而现代的创面治疗除了保命以外,还有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的社会属性。据了解,每年中国复杂难治性创面治疗需求在 3 000 万人次以上,而整个创面治疗(包括手术切口等)则在 1 亿人次左右。因此,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创面治疗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值得管理部门重视和学术界关注。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疾病治疗需求而建立的,既是新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从树立为创面患者提供高水平优质服务的思想出发,通过规范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在高起点发展,在高水平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规范化培训各级创面修复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诊疗技能是核心,更是关键措施。在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和业内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交流和团结。因为,从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无论从诊疗病种、诊疗手段、实用技能等方面,创面修复学科与烧伤外科、整形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代谢、护理等都存在交叉和融合的情况。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国家为了应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给国家带来的沉重医疗和社会负担,以及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愿望的重大需求,以国家发文推行在各级医院建立,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结果。这种方式,在国际上非常少见,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来之不易,从最初个别专家提出构想开始,先后经历了几代人、千百位创面诊疗工作者不懈的辛勤耕耘,才初结硕果。建设过程中,中国的广大创面诊疗从业者们先后完成了很多的创新性、开拓性具体工作,包括:① 系统开展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新特征研究;② 进行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学术准备与宣传;③ 从管理学角度开展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专业化创面治疗专科的可行性研究;④ 大力倡导开展创面治疗专科建设的初步实践;⑤ 开展创面治疗专科人才规范化培训;⑥ 开展与国际同行广泛的学术交流;⑦ 以研究型科室的模式,创新性进行创面修复科运行模式探索;⑧ 开展了创面愈合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提出了“糖尿病创面愈合障碍皮肤隐性损害”原创性理论等;⑨ 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生长因子基因工程新药,在其他领域,如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产品以及声、光、电、氧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为进一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因此,国际著名创面修复专家南安普顿大学 Raj Mani 教授在《国际下肢创伤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以“向东方看”(Look to East)为题对中国的创面修复学科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以上成绩表明:虽然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发展只经历了短短 30 余年,但是它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在发展中还充分汲取了其他众多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并将众多的成果充分转化运用到创面诊疗的过程中,进而集成发展,通过交叉融合,创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创面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科学、组织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学等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应用到创面治疗中的技术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汗腺、毛发)等诱导再生和替代技术、组织工程皮肤、负压创面治疗、物理治疗(声、光、电、氧、磁)等。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攻关、去实践。在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之际,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把握住学科建设与发展机遇,同心协力,共谋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担当起来,把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好,把广大患者的期盼落实好,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姜玉峰博士是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参与者,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创伤与烧伤外科学博士以及基础医学博士后的培训经历,使他具有比较全面的创面修复学科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他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实践,结合近年来领域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撰写了这篇回顾性文章,比较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以及取得的部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他认真思考后提出的有关创面修复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完善的几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