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韩伟, 张哲, 周金池, 魏延, 秦小金, 赵丽, 赵曙光. 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华西医学, 2022, 37(12): 1843-1850. doi: 10.7507/1002-0179.202006070 复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以腹痛和腹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为伴随大便性状或排便习惯改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1],该病的全球发病率为 5%~10%,女性易发[2]。IB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内脏高敏感、动力紊乱、黏膜和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该病的治疗目前以改善症状为主,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1, 3-4]。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抗感染治疗能有效缓解 IBS 症状,利福昔明被发现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运动、分泌、屏障和免疫功能等途径改善 IBS 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5-7],但鲜有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来佐证。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汇总分析了国内外利福昔明治疗 IBS 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期能够系统评价利福昔明治疗 IB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在 IBS 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研究对象:年龄≥18 岁的经罗马Ⅰ~Ⅳ标准诊断为 IBS 的病例;②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③ 干预措施:干预组治疗方法为利福昔明,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安慰剂;④ 结局指标:治疗总体有效率、腹痛、腹胀有效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能有效反映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 IBS 患者;② 文献无法提取利用或试验数据无法完整获得。
1.2 文献检索策略
使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英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文献要求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前发表。中文检索词为:“肠易激综合征”“利福昔明”“随机对照试验”等;英文检索词主要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rifaximin”“xifaxan”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根据 Cochrane 文献评价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报告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偏倚及其他潜在影响真实性的因素等内容,由 2 名人员分别进行质量评价,之后由第 3 名人员进行核对,若发生分歧,则通过深入查阅原始文献或共同讨论决定最终结果。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逐个仔细提取分析所需的原始数据,主要包括文献类型、诊断标准及研究疾病亚型、随机、盲法及结果报告情况、样本量、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必要的结果指标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RevMan 5.1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meta 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效应指标,检验水准α=0.05。采用χ2 检验结合 I2 值判断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若 P>0.10 且 I2<50%,则认为纳入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则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回归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使用 Stata 12.0 统计软件进行 Egger 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最终检索到文献 860 篇,使用 EndNote 软件去除重复文献(剔除 164 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阅读文题及摘要剔除 662 篇后由 2 名人员仔细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 8 篇文章[8-15](6 篇英文及 2 篇中文),文献具体筛选过程见图1。

*具体包括:Web of Science(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的 8 篇文献[8-15]数据完整,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各研究整体质量较高,但其中 2 项研究[7-8]未具体描述分配隐藏方法,1 项研究[8]未具体描述随机分组策略,1 项研究[9]选择性报告情况不清楚,所有研究均未报道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因素,在尝试与各作者邮件沟通后仍未获得相应资料。纳入文献中共计 5176 例患者,其中干预组 2689 例,对照组 2487 例。表1汇总了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采用 RevMan 5.1 软件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见图2。


a. 偏倚风险总结图;b. 各文献偏倚风险图。①:随机序列生成(选择偏倚);②:分配隐藏(选择偏倚);③:实施者与参与者双盲(实施偏倚);④:结局评估中的盲法(测量偏倚);⑤:数据结局不全(失访偏倚);⑥:选择性发表(发表偏倚);⑦:其他偏倚。绿色代表偏倚低风险,黄色代表偏倚风险不清楚,红色代表偏倚高风险
2.3 疗效评价
2.3.1 总体有效率
纳入的研究中,6 项研究[8-13]共报道了利福昔明治疗 IBS 有效病例数 627 例,干预组总有效率为 45.27%(627/1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33.11%(455/1374)。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9,I2=4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21,1.62),P<0.00001],见图3。

2.3.2 腹痛缓解率
纳入的研究中,4 项研究[8, 12-13, 15]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腹痛缓解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1.00,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腹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12,1.32),P<0.00001],见图4。

2.3.3 腹胀缓解率
纳入的研究中,4 项研究[8, 11-13]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腹胀缓解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36,I2=7%),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腹胀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15,1.41),P<0.00001],见图5。

2.3.4 大便性状改善率
纳入的研究中,3 项研究[8, 12-13]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大便性状改善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7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大便性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10,1.32),P<0.0001],见图6。

2.4 安全性分析
纳入的研究中,5 项研究[8, 11-14]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事件情况,两组 4425 例患者中共发生 809 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 18.28%,其中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88%(412/2304);对照组为 18.71%(397/2121)。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胸痛、上呼吸道感染、腹痛等症状。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8,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89,1.12),P=0.96],见图7。

2.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选用总体有效率为指标,对纳入文献逐一剔除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具体结果见图8。总体有效率的 Egger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说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IBS 根据其排便情况可分为 4 种亚型: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便秘型、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腹泻型、便秘腹泻 2 种症状相当的混合型及未分型,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且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治疗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之一[1]。IBS 发病机制复杂,肠道菌群失调、动力紊乱、内脏高敏、免疫功能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在其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16-17]。目前研究显示,IBS 患者肠道微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潜在致病菌丰度增加,毒素及有害代谢产物增多可影响肠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甲烷等气体的生成增多还可影响肠道动力,导致肠道运动减慢;同时菌群失调若长期得不到改善,还可能导致肠道处于低度炎症反应状态,黏膜表面炎症因子产生增多,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再加上 IBS 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上因素共同引起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一系列 IBS 症状[18-20]。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通过结合细菌 D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β亚基来抑制细菌 RNA 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多数肠道致病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且几乎不被胃肠黏膜吸收,口服后在肠道局部高浓度聚集,具有高度抗菌优势[21-22],主要应用于非便秘型患者的治疗,且大量研究结果均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优势[23-26]。利福昔明可能的作用机制为:① 利福昔明可有效杀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显著降低致病菌负荷;② 可调节肠道菌群功能,增加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有益菌的丰度,纠正 IBS 患者菌群失调状态,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改善肠道运动和免疫功能;③ 还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减少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产生,同时还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降低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内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改善内脏高敏及免疫失衡状态[27-30]。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主要是非便秘型 IBS 患者,纳入的 8 项研究中有 3 项研究[9-11]使用 1200 mg/d,5 项研究[8, 12-15]使用 1650 mg/d 的治疗剂量,短疗程治疗 10~14 d 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 meta 分析通过对各研究结果的汇总分析,发现利福昔明治疗非便秘型 IBS 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安慰剂组,且在改善腹痛、腹胀及大便性状方面同样优势明显,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且多数不良反应轻微,未影响患者治疗。除此之外,1 项研究[8]使用利福昔明治疗 IBS 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利福昔明还可明显促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转阴(72.73% vs. 9.5%)。上述结果表明利福昔明治疗能有效改善 IBS 症状,缓解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及改善排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与 Menees 等[31]和 Li 等[7]的 meta 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① 纳入研究数量有限,部分研究分配隐藏方法及选择性报告病例没有明确说明,影响文献整体质量;② 原始研究间虽无明显异质性,但同质性欠佳,逐项剔除文献后仍未能明确异质性来源;③ 原始研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可能与各研究试验设计、阴性结果未报告或纳入的研究数量过少有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始研究实施资料,未能进行进一步分析。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有关利福昔明在 IBS 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规模的随机、双盲、高质量临床试验提供更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福昔明治疗可有效改善 IBS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腹痛、腹胀、腹泻等常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但需注意的是,具体临床应用利福昔明时,在区分 IBS 类型及确定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通透性升高或肠道炎症的基础上,可短期用于包括腹泻型 IBS 在内的非便秘型 IBS 的辅助治疗;而在肠道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首选或常规用于非便秘型 IBS 的辅助治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以腹痛和腹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为伴随大便性状或排便习惯改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1],该病的全球发病率为 5%~10%,女性易发[2]。IB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内脏高敏感、动力紊乱、黏膜和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该病的治疗目前以改善症状为主,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1, 3-4]。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抗感染治疗能有效缓解 IBS 症状,利福昔明被发现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运动、分泌、屏障和免疫功能等途径改善 IBS 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5-7],但鲜有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来佐证。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汇总分析了国内外利福昔明治疗 IBS 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期能够系统评价利福昔明治疗 IB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在 IBS 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研究对象:年龄≥18 岁的经罗马Ⅰ~Ⅳ标准诊断为 IBS 的病例;②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③ 干预措施:干预组治疗方法为利福昔明,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安慰剂;④ 结局指标:治疗总体有效率、腹痛、腹胀有效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能有效反映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 IBS 患者;② 文献无法提取利用或试验数据无法完整获得。
1.2 文献检索策略
使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英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文献要求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前发表。中文检索词为:“肠易激综合征”“利福昔明”“随机对照试验”等;英文检索词主要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rifaximin”“xifaxan”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根据 Cochrane 文献评价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报告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偏倚及其他潜在影响真实性的因素等内容,由 2 名人员分别进行质量评价,之后由第 3 名人员进行核对,若发生分歧,则通过深入查阅原始文献或共同讨论决定最终结果。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逐个仔细提取分析所需的原始数据,主要包括文献类型、诊断标准及研究疾病亚型、随机、盲法及结果报告情况、样本量、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必要的结果指标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RevMan 5.1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meta 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效应指标,检验水准α=0.05。采用χ2 检验结合 I2 值判断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若 P>0.10 且 I2<50%,则认为纳入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则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回归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使用 Stata 12.0 统计软件进行 Egger 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最终检索到文献 860 篇,使用 EndNote 软件去除重复文献(剔除 164 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阅读文题及摘要剔除 662 篇后由 2 名人员仔细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 8 篇文章[8-15](6 篇英文及 2 篇中文),文献具体筛选过程见图1。

*具体包括:Web of Science(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的 8 篇文献[8-15]数据完整,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各研究整体质量较高,但其中 2 项研究[7-8]未具体描述分配隐藏方法,1 项研究[8]未具体描述随机分组策略,1 项研究[9]选择性报告情况不清楚,所有研究均未报道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因素,在尝试与各作者邮件沟通后仍未获得相应资料。纳入文献中共计 5176 例患者,其中干预组 2689 例,对照组 2487 例。表1汇总了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采用 RevMan 5.1 软件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见图2。


a. 偏倚风险总结图;b. 各文献偏倚风险图。①:随机序列生成(选择偏倚);②:分配隐藏(选择偏倚);③:实施者与参与者双盲(实施偏倚);④:结局评估中的盲法(测量偏倚);⑤:数据结局不全(失访偏倚);⑥:选择性发表(发表偏倚);⑦:其他偏倚。绿色代表偏倚低风险,黄色代表偏倚风险不清楚,红色代表偏倚高风险
2.3 疗效评价
2.3.1 总体有效率
纳入的研究中,6 项研究[8-13]共报道了利福昔明治疗 IBS 有效病例数 627 例,干预组总有效率为 45.27%(627/1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33.11%(455/1374)。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9,I2=4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21,1.62),P<0.00001],见图3。

2.3.2 腹痛缓解率
纳入的研究中,4 项研究[8, 12-13, 15]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腹痛缓解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1.00,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腹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12,1.32),P<0.00001],见图4。

2.3.3 腹胀缓解率
纳入的研究中,4 项研究[8, 11-13]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腹胀缓解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36,I2=7%),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腹胀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15,1.41),P<0.00001],见图5。

2.3.4 大便性状改善率
纳入的研究中,3 项研究[8, 12-13]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大便性状改善情况,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7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大便性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10,1.32),P<0.0001],见图6。

2.4 安全性分析
纳入的研究中,5 项研究[8, 11-14]报道了 IBS 患者接受利福昔明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事件情况,两组 4425 例患者中共发生 809 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 18.28%,其中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88%(412/2304);对照组为 18.71%(397/2121)。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胸痛、上呼吸道感染、腹痛等症状。合并分析显示,各项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8,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89,1.12),P=0.96],见图7。

2.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选用总体有效率为指标,对纳入文献逐一剔除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具体结果见图8。总体有效率的 Egger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说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IBS 根据其排便情况可分为 4 种亚型: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的便秘型、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腹泻型、便秘腹泻 2 种症状相当的混合型及未分型,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且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治疗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之一[1]。IBS 发病机制复杂,肠道菌群失调、动力紊乱、内脏高敏、免疫功能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在其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16-17]。目前研究显示,IBS 患者肠道微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潜在致病菌丰度增加,毒素及有害代谢产物增多可影响肠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甲烷等气体的生成增多还可影响肠道动力,导致肠道运动减慢;同时菌群失调若长期得不到改善,还可能导致肠道处于低度炎症反应状态,黏膜表面炎症因子产生增多,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再加上 IBS 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上因素共同引起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一系列 IBS 症状[18-20]。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通过结合细菌 D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β亚基来抑制细菌 RNA 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多数肠道致病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且几乎不被胃肠黏膜吸收,口服后在肠道局部高浓度聚集,具有高度抗菌优势[21-22],主要应用于非便秘型患者的治疗,且大量研究结果均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优势[23-26]。利福昔明可能的作用机制为:① 利福昔明可有效杀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显著降低致病菌负荷;② 可调节肠道菌群功能,增加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有益菌的丰度,纠正 IBS 患者菌群失调状态,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改善肠道运动和免疫功能;③ 还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减少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产生,同时还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降低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内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改善内脏高敏及免疫失衡状态[27-30]。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主要是非便秘型 IBS 患者,纳入的 8 项研究中有 3 项研究[9-11]使用 1200 mg/d,5 项研究[8, 12-15]使用 1650 mg/d 的治疗剂量,短疗程治疗 10~14 d 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 meta 分析通过对各研究结果的汇总分析,发现利福昔明治疗非便秘型 IBS 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安慰剂组,且在改善腹痛、腹胀及大便性状方面同样优势明显,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且多数不良反应轻微,未影响患者治疗。除此之外,1 项研究[8]使用利福昔明治疗 IBS 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利福昔明还可明显促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转阴(72.73% vs. 9.5%)。上述结果表明利福昔明治疗能有效改善 IBS 症状,缓解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及改善排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与 Menees 等[31]和 Li 等[7]的 meta 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① 纳入研究数量有限,部分研究分配隐藏方法及选择性报告病例没有明确说明,影响文献整体质量;② 原始研究间虽无明显异质性,但同质性欠佳,逐项剔除文献后仍未能明确异质性来源;③ 原始研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可能与各研究试验设计、阴性结果未报告或纳入的研究数量过少有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始研究实施资料,未能进行进一步分析。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有关利福昔明在 IBS 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规模的随机、双盲、高质量临床试验提供更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福昔明治疗可有效改善 IBS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腹痛、腹胀、腹泻等常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但需注意的是,具体临床应用利福昔明时,在区分 IBS 类型及确定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通透性升高或肠道炎症的基础上,可短期用于包括腹泻型 IBS 在内的非便秘型 IBS 的辅助治疗;而在肠道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首选或常规用于非便秘型 IBS 的辅助治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