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向玲宝, 李雅, 时叙远, 黄雨虹, 郝子龙. 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华西医学, 2020, 35(6): 712-718. doi: 10.7507/1002-0179.202005206 复制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信息的快速增长,社会对医学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及工具,筛选并识别有效信息,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能力[1]。当代医学生、广大医疗工作者只有掌握医学研究最新动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2-3]。而医学信息检索、收集、评价和有效应用是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医务工作者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4-5]。然而,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常常存在不足[6-7],许多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8]。目前,我国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都设置有不同课时的医学文献检索、临床科研设计或循证医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9-12]。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目的、途径、能力现状以及对相关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培训需求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动机、途径、能力及对相关课程满意度评价和需求等现状,为今后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正在攻读学位的在读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本研究通过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表收集数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 个部分:①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所在学校、专业、学历及英文水平等。② 医学生获取信息的现状:A. 获取医学专业信息的途径、媒介;B. 各种信息获取途径的使用频率;C. 获取医学信息能力的自我评价(采取 5 分制,分数越高,代表自我评价能力越强)。③ 医学专业信息教学满意度及培训需求现状:A. 对医学文献检索、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进行评价;B. 对培训需求进行自我评分(采取 5 分制,分数越高,代表需求越强);C. 对相关培训模式进行选择。
1.3 调查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正式调查于 2019 年 7 月 15 日—21 日开展,通过问卷星平台在 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进行调查,在告知此调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后,采用自愿填写原则。
1.4 质量控制
为了尽可能提高网络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正式开始前进行了 20 人次的预研究,对所涉及调查内容和选项进行了预填写,保证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的准确理解,同时修改了部分逻辑错误;设计在线调查问卷时对明显的逻辑错误进行初步判断,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回答将无法进行选择;调查前,向调查对象充分说明了此调查的意义,并采取自愿填写;研究结束后,2 名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交叉核对,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若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选项,该调查问卷为无效问卷。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0 软件录入及分析数据。对调查对象基本特征、获取医学信息现状、自我评分、课程满意度及培训需求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为了解被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分组对获取信息自我评价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影响,进一步比较了这些结果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与非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计数资料通过 χ2 检验比较。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此次调查共回收 409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 409 份。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其中四川 208 人(50.9%),重庆 74 人(18.1%),贵州 61 人(14.9%),其他省份及地区 66 人(16.1%);平均年龄为(21±3)岁;性别分布为男 130 人(31.8%),女 279 人(68.2%);攻读学历学位分布为本科生 290 人(70.9%),硕士研究生 101 人(24.7%),博士研究生 7 人(1.7%),8 年制学生 11 人(2.7%);所在学科分布为临床医学 187 人(45.7%),公共卫生 62 人(15.2%),医学技术类 36 人(8.8%),基础医学 30 人(7.3%),护理学 26 人(6.4%),口腔医学 26 人(6.4%),药学 7 人(1.7%),其他 35 人(8.5%)。
2.2 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现状
调查对象获取医学信息的主要目的依次为课程作业要求、考试要求、主动学习、科研项目申报和解决临床问题。当前获取医学信息场所以教室和宿舍居多,其次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最少使用。获取信息媒介依次为电脑、手机、纸质文档及平板电脑。调查对象获取医学信息最常用的途径为传统教科书和搜索引擎;中文文献数据库中,调查对象最常用的是中国知网,其次是万方;英文文献数据库中,调查对象最常用的是 PubMed,而其余英文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OVID、Embase、Cohrane 等的使用比例均较低。在获取医学信息障碍方面,调查对象表示获取信息时访问权限限制是最主要的问题,但调查中显示的 3 个问题占比均超过 50.0%。见表 1。

关于获取信息途径的使用频率,各种途径使用频率均以 1~3 次/周的人数最多;在几乎每天都使用的途径中,搜索引擎和教材专著最为常用。见表 2。

2.3 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能力及需求自我评价
在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中,搜索引擎得分最高,说明调查对象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更多地倾向于搜索引擎;中英文数据库使用能力评价中,得分基本集中在 2~3 分。调查对象在培训需求评价方面普遍得分较高,调查对象对文献真实性、准确性评价的需求最高,其次是英文期刊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见表 3。


2.4 不同类型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需求评分的差异
在获取医学信息主要目的方面,本科生完成课程作业及考试要求的比例高于研究生(P<0.05),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申报的比例更高(P<0.05),主动学习和解决临床问题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获取医学信息的途径方面,本科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更高(P<0.05),研究生使用中英文期刊数据库的比例更高(P<0.05)。总体来看,研究生使用中英文专业数据及评价研究真实性的能力优于本科生(P<0.05),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训需求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搜索引擎、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文献真实性评价的培训需求均较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英文期刊数据库的培训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生需求更高。见表 4。

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获取信息解决临床问题的比例更高(P<0.05),使用维普、Embase、OVID 数据库的能力评分较低(P<0.05)。在医学信息获取途径、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使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和培训需求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5 医学生对获取信息相关课程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中,46.2% 的调查对象学习过医学文献检索课程,29.1% 学习过临床流行病学,22.7% 学习过循证医学,30.3% 参加过类似培训。在接受过相关课程学习或培训的被调查者中,超过 50% 的调查对象对相关课程及培训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尚有很大改进的空间。见表 6。

在对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相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超过 80%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入学的第 1、2 年开展类似培训,培训时间以 1 周~1 个月为宜。开设专业课程是选择最多的培训形式,慕课学习次之;71.9%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培训教师为专职教师;多种授课形式接受程度相当。见表 7。

3 讨论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不断优化,最终以培养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导。现代医学科学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是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应获取的基本技能之一。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以利用学习资源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以实践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教育[13]。我们此次调查主要发现:当前医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主动性不强;在学习或遇到实际问题过程中,使用专业医学数据库的比例不高;尽管近一半的调查者接受过文献检索或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培训,但普遍表示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并能评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不足,相关课程教学仍有待加强。
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以完成课程作业或考试为主,属于被动型学习,这一现状在本科生中更为明显,可能与医学院校课程繁多,学生普遍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更为重要,而对医学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关。因此,在医学信息素养教育中,应提高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医学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加强对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资源利用进行引导,除传统专业课程讲授外,应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条件的院校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导师的带领下尽可能早地接触到科研活动当中,当专业的、前沿的医学信息变为需求时,将极大地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了解医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进展最常用的方法是查阅专业的文献数据库。本调查显示传统教科书和搜索引擎是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最常用的途径,专业数据库相对较少。但搜索引擎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考究,所以调整获取医学信息途径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文献检索习惯,尽量从权威的数据库和网站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及辨别信息真实性技能的培训。此外在获取信息方面,本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数据库或信息资源设置访问权限是当前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学校应加大专业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投入,购买相应的访问权限[14],降低学生获取文献等信息的门槛,目前电子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远超实体书本,图书馆逐步加强向电子信息资源的倾斜也是大势所趋。
在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中,被调查对象中对使用搜索引擎能力得分最高,说明调查对象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更多地倾向于搜索引擎,而专业中英文数据库使用能力评价中,得分基本集中在 2~3 分,普遍较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接受专业课程培训比例较低相关。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使用中英文数据库的比例更高。总体来看,研究生使用中英文专业数据及评价研究真实性的能力优于本科生。研究中超过 3/4 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获取医学信息时搜索到无关信息过多难以筛检;此外在培训需求方面,调查对象对文献真实性、准确性评价的需求最高,其次是英文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可见,面对大量的医学专业信息,如何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医学生检索信息时最关心的问题。尽管当前国内院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医学文献检索或循证医学等课程,但本次调查对象中接受相关课程培训的比例及对相关课程及培训的满意度仍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医学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对英文文献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加强文献质量评价课程的比重;提前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或培训(超过 80%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入学的第 1、2 年开展类似培训);上述教学可采取多种模式,除传统的课程讲述外,可举办基于临床实践问题或科研需求的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并将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括视频演示、计算机辅助教学操作、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团队导向学习教学法相结合等[15-16]。除传统课程设置外,慕课形式也较被认可,今后的课程可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力争全方位、立体化提高医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兴趣,提升对信息整合、真实性评价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① 本研究系基于网络的调查,未能做到随机抽样调查,本研究问卷应答者主要来自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样本代表性不足以反映全国现状,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尚需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人群中进一步证实。② 相对于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的真实性可能对研究结果存在影响,本研究虽然采用了一定的质量控制方法,但仍无法避免可能存在偏离真实性的回答。③ 本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现状,由于除临床医学专业外,参与调查的其他不同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且参与调查的对象以本科生居多,因此本研究仅从本科生与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与非临床医学专业 2 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出发,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组比较,未对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当前医学生使用专业医学数据库获取信息和评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不足,同时这也是医学生希望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相关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开展仍需进一步优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信息的快速增长,社会对医学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及工具,筛选并识别有效信息,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能力[1]。当代医学生、广大医疗工作者只有掌握医学研究最新动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2-3]。而医学信息检索、收集、评价和有效应用是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医务工作者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4-5]。然而,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常常存在不足[6-7],许多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8]。目前,我国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都设置有不同课时的医学文献检索、临床科研设计或循证医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9-12]。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目的、途径、能力现状以及对相关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培训需求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动机、途径、能力及对相关课程满意度评价和需求等现状,为今后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正在攻读学位的在读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本研究通过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表收集数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 个部分:①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所在学校、专业、学历及英文水平等。② 医学生获取信息的现状:A. 获取医学专业信息的途径、媒介;B. 各种信息获取途径的使用频率;C. 获取医学信息能力的自我评价(采取 5 分制,分数越高,代表自我评价能力越强)。③ 医学专业信息教学满意度及培训需求现状:A. 对医学文献检索、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进行评价;B. 对培训需求进行自我评分(采取 5 分制,分数越高,代表需求越强);C. 对相关培训模式进行选择。
1.3 调查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正式调查于 2019 年 7 月 15 日—21 日开展,通过问卷星平台在 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进行调查,在告知此调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后,采用自愿填写原则。
1.4 质量控制
为了尽可能提高网络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正式开始前进行了 20 人次的预研究,对所涉及调查内容和选项进行了预填写,保证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被调查者对问卷内容的准确理解,同时修改了部分逻辑错误;设计在线调查问卷时对明显的逻辑错误进行初步判断,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回答将无法进行选择;调查前,向调查对象充分说明了此调查的意义,并采取自愿填写;研究结束后,2 名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交叉核对,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若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选项,该调查问卷为无效问卷。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0 软件录入及分析数据。对调查对象基本特征、获取医学信息现状、自我评分、课程满意度及培训需求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为了解被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分组对获取信息自我评价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影响,进一步比较了这些结果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与非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计数资料通过 χ2 检验比较。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此次调查共回收 409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 409 份。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其中四川 208 人(50.9%),重庆 74 人(18.1%),贵州 61 人(14.9%),其他省份及地区 66 人(16.1%);平均年龄为(21±3)岁;性别分布为男 130 人(31.8%),女 279 人(68.2%);攻读学历学位分布为本科生 290 人(70.9%),硕士研究生 101 人(24.7%),博士研究生 7 人(1.7%),8 年制学生 11 人(2.7%);所在学科分布为临床医学 187 人(45.7%),公共卫生 62 人(15.2%),医学技术类 36 人(8.8%),基础医学 30 人(7.3%),护理学 26 人(6.4%),口腔医学 26 人(6.4%),药学 7 人(1.7%),其他 35 人(8.5%)。
2.2 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现状
调查对象获取医学信息的主要目的依次为课程作业要求、考试要求、主动学习、科研项目申报和解决临床问题。当前获取医学信息场所以教室和宿舍居多,其次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最少使用。获取信息媒介依次为电脑、手机、纸质文档及平板电脑。调查对象获取医学信息最常用的途径为传统教科书和搜索引擎;中文文献数据库中,调查对象最常用的是中国知网,其次是万方;英文文献数据库中,调查对象最常用的是 PubMed,而其余英文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OVID、Embase、Cohrane 等的使用比例均较低。在获取医学信息障碍方面,调查对象表示获取信息时访问权限限制是最主要的问题,但调查中显示的 3 个问题占比均超过 50.0%。见表 1。

关于获取信息途径的使用频率,各种途径使用频率均以 1~3 次/周的人数最多;在几乎每天都使用的途径中,搜索引擎和教材专著最为常用。见表 2。

2.3 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能力及需求自我评价
在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中,搜索引擎得分最高,说明调查对象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更多地倾向于搜索引擎;中英文数据库使用能力评价中,得分基本集中在 2~3 分。调查对象在培训需求评价方面普遍得分较高,调查对象对文献真实性、准确性评价的需求最高,其次是英文期刊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使用。见表 3。


2.4 不同类型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需求评分的差异
在获取医学信息主要目的方面,本科生完成课程作业及考试要求的比例高于研究生(P<0.05),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申报的比例更高(P<0.05),主动学习和解决临床问题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获取医学信息的途径方面,本科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更高(P<0.05),研究生使用中英文期刊数据库的比例更高(P<0.05)。总体来看,研究生使用中英文专业数据及评价研究真实性的能力优于本科生(P<0.05),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训需求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搜索引擎、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文献真实性评价的培训需求均较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英文期刊数据库的培训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生需求更高。见表 4。

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获取信息解决临床问题的比例更高(P<0.05),使用维普、Embase、OVID 数据库的能力评分较低(P<0.05)。在医学信息获取途径、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使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和培训需求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5 医学生对获取信息相关课程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中,46.2% 的调查对象学习过医学文献检索课程,29.1% 学习过临床流行病学,22.7% 学习过循证医学,30.3% 参加过类似培训。在接受过相关课程学习或培训的被调查者中,超过 50% 的调查对象对相关课程及培训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尚有很大改进的空间。见表 6。

在对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相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超过 80%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入学的第 1、2 年开展类似培训,培训时间以 1 周~1 个月为宜。开设专业课程是选择最多的培训形式,慕课学习次之;71.9%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培训教师为专职教师;多种授课形式接受程度相当。见表 7。

3 讨论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不断优化,最终以培养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导。现代医学科学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是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应获取的基本技能之一。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以利用学习资源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以实践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教育[13]。我们此次调查主要发现:当前医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主动性不强;在学习或遇到实际问题过程中,使用专业医学数据库的比例不高;尽管近一半的调查者接受过文献检索或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培训,但普遍表示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并能评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不足,相关课程教学仍有待加强。
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以完成课程作业或考试为主,属于被动型学习,这一现状在本科生中更为明显,可能与医学院校课程繁多,学生普遍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更为重要,而对医学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关。因此,在医学信息素养教育中,应提高医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医学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加强对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资源利用进行引导,除传统专业课程讲授外,应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条件的院校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导师的带领下尽可能早地接触到科研活动当中,当专业的、前沿的医学信息变为需求时,将极大地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了解医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进展最常用的方法是查阅专业的文献数据库。本调查显示传统教科书和搜索引擎是当前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最常用的途径,专业数据库相对较少。但搜索引擎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考究,所以调整获取医学信息途径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文献检索习惯,尽量从权威的数据库和网站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及辨别信息真实性技能的培训。此外在获取信息方面,本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数据库或信息资源设置访问权限是当前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学校应加大专业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投入,购买相应的访问权限[14],降低学生获取文献等信息的门槛,目前电子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远超实体书本,图书馆逐步加强向电子信息资源的倾斜也是大势所趋。
在获取医学信息能力自评中,被调查对象中对使用搜索引擎能力得分最高,说明调查对象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更多地倾向于搜索引擎,而专业中英文数据库使用能力评价中,得分基本集中在 2~3 分,普遍较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接受专业课程培训比例较低相关。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使用中英文数据库的比例更高。总体来看,研究生使用中英文专业数据及评价研究真实性的能力优于本科生。研究中超过 3/4 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获取医学信息时搜索到无关信息过多难以筛检;此外在培训需求方面,调查对象对文献真实性、准确性评价的需求最高,其次是英文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可见,面对大量的医学专业信息,如何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医学生检索信息时最关心的问题。尽管当前国内院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医学文献检索或循证医学等课程,但本次调查对象中接受相关课程培训的比例及对相关课程及培训的满意度仍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医学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对英文文献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加强文献质量评价课程的比重;提前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或培训(超过 80%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入学的第 1、2 年开展类似培训);上述教学可采取多种模式,除传统的课程讲述外,可举办基于临床实践问题或科研需求的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并将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括视频演示、计算机辅助教学操作、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团队导向学习教学法相结合等[15-16]。除传统课程设置外,慕课形式也较被认可,今后的课程可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力争全方位、立体化提高医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兴趣,提升对信息整合、真实性评价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① 本研究系基于网络的调查,未能做到随机抽样调查,本研究问卷应答者主要来自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样本代表性不足以反映全国现状,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尚需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人群中进一步证实。② 相对于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的真实性可能对研究结果存在影响,本研究虽然采用了一定的质量控制方法,但仍无法避免可能存在偏离真实性的回答。③ 本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现状,由于除临床医学专业外,参与调查的其他不同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且参与调查的对象以本科生居多,因此本研究仅从本科生与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与非临床医学专业 2 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出发,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组比较,未对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当前医学生使用专业医学数据库获取信息和评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不足,同时这也是医学生希望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相关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开展仍需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