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巍, 李倩, 张筱烽, 郭逸婧, 张译丹, 邓之翀, 曹玉莹, 陈果, 覃雪静, 鲜明.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华西医学, 2020, 35(12): 1462-1465. doi: 10.7507/1002-0179.202003520 复制
2010 年,原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关于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并提出“各省级卫生行政单位可按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的原则和办法,开展辖区内的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1]。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厅)自 1998 年起即启动了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工作[2],截至 2019 年底,建成全国临床研究中心 2 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 57 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实验室)11 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 11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677 个。为保证重点学科/专科质量,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已授牌的重点学科/专科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 3 年组织进行 1 次复评[3]。为保证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全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的可持续发展,2017 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本项目组开始开展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科技影响力评价工作,因此亟需一套适合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于 2017 年 8 月—10 月采用文献法、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兼顾临床服务和业界影响力,并适合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拟建立一套适合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体系。截至 2019 年底,四川省已获批 677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涉及 45 个二、三级学科,135 家单位,包括 126 家公立医疗机构、6 家民营单位、3 家高校。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文献法和专家会议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
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大医医学搜索等文献数据库及百度学术等相关网站,检索时间范围为 2010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8 月 16 日,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医院影响力评价的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证案例等研究动态;并且组织专家会议,建立初步评价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的指标体系。
1.2.2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专家人数以 10~50 人为宜[4]。本研究共选取了 17 名从事临床医疗、卫生科研评价、情报学、统计学等方面工作超过 10 年,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开展了 2 轮专家咨询工作。
1.2.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① 咨询专家对指标进行两两相对重要性评分;② 构建判断矩阵;③ 进行一致性检验;④ 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⑤ 最后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5-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建立数据库,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各项指标的算数均数等;利用 R 4.0.2 软件实现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参加德尔菲法咨询的共有 17 位专家,回收 16 份问卷,回收率 94.1%,有效问卷 16 份,有效率 100.0%。16 位专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者分别为 15 人(93.8%)、1 人(6.2%);从事科研管理和卫生管理者共 10 人(62.5%);从事本职工作年限>21 年者 9 人(56.2%),10~20 年者 7 人(43.8%)。
2.2 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会议,遵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四川省各重点学科/专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初定了科技指标、临床服务指标和专家综合评价 3 个评价维度,初选了 9 个二级指标和 27 个三级指标。
经过第 1 轮专家咨询,将二级指标中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整合为“科研项目及经费”,删除了“科室发表 SCI 论文篇数占全科室论文总数的比例”等 8 个三级指标,形成了一套包含 3 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19 个三级指标的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科技指标
第 1 个一级指标为科技指标,包含 4 个二级指标:① 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项目与经费总额根据项目的来源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将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额赋予不同的权重再转换为不同的指标分值。② 科研产出:按 SCI 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奖励赋予不同权重计分,论文发表仅按(共同)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计分。③ 科研成果与转化:涉及出版的专著、获得的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适宜技术项目。④ 人才队伍:在不同等级学术团体中的不同级别任职情况等,对应的三级指标明确不同级别对应的不同权重进行计分。
2.2.2 临床服务指标
临床服务指标包含的内容为科室规模及相关费用情况。科室规模主要考虑科室床位数、科室全年出院人数及科室全年的门诊量占全院对应数据的比例。相关费用主要考虑科室门诊次均费用、科室住院次均费用各占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
2.2.3 业界影响力
由专家根据支撑材料及本人所掌握的该领域科研学术情况、临床诊疗情况等进行综合判定,得到参考评分标准为:国内领先 90~100 分,国内先进 80~89 分,省内领先 70~79 分,省内先进 60~69 分。
2.3 指标权重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
2.3.1 专家基本情况
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设计咨询表,进行第 2 轮专家咨询。共发放 17 份咨询表,回收 16 份,回收率 94.1%,有效问卷 14 份,有效率 87.5%。14 位专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者分别为 11 人和 3 人;从事科研管理和卫生管理者共 10 人;从事本职工作年限>21 年者 9 人,10~20 年者 5 人。
2.3.2 指标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以一级指标为例,首先构建一级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14 位专家按 1~9 标度的方法对科技能力、临床服务和业界影响力 3 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赋值,运用 R 4.0.2 软件,构造出一级指标对反映影响力的相对重要性的成对比判断矩阵,见表 1。

由此得到判断矩阵 A:
![]() |
通过 R 4.0.2 软件计算得到矩阵 A 的指标权重结果为(0.605,0.183,0.212),即为 3 个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0.017,通过一致性检验。
利用相同方法确定二、三级指标单排序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利用组合权重乘积法得到最终的指标组合权重,为便于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将所有权重值取整,具体权重如表 2 所示。

3 讨论
3.1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
2010 年,原卫生部为了加强我国医院的内涵建设,提升医学学科的整体实力,分批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些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及发展潜力的临床专科,启动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对试点专科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并定期评估[1]。四川省目前共有 57 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77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更好地促进医院及重点专科的发展,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本项目组进行四川省重点学科评价及影响力排名工作。一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延续于“四川省医院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研究[7-9],并且前述指标体系经过实证研究[10];另一方面,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复旦大学的医院排行榜以及艾力彼医院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3.2 建立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及局限性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医院的重点学科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刘蕊等[11]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了一套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学科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得出了一家医院内部的学科排行榜,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该研究构建的学科评估模型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庄一强等[12]提出,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在参照国际医院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医院第三方分层评价体系”,以定量、客观的指标对医院进行分层、分类评价,但并未划分学科评价。该指标体系考虑了医院规模、医疗技术、医院运行、品牌诚信和学科影响力 5 个维度,对科研的关注度较低。艾力彼分层评价体系将顶级医院、地级医院、县级医院等进行分类排名,能够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患者提供较好的就医建议,但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是一个商业性机构,对于排行榜的客观、公正难以保证[13]。2009 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始发布“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涵盖了包括军队医院和民营医院在内的所有医院,只要有人提名就可以对其进行排名。该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专科声誉权重为 80%,科研学术水平权重为 20%[14],其评价结果主观性较高,比较缺乏反映医疗质量或科研水平的客观指标[13]。
目前四川省有三级医院 216 所,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已达到 677 个,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学科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医院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不在于规模大小,关键在于优势和特色,在于实力和创新[15]。本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提供不同医院某一学科/专科的排名及各项指标的差距比较,也可为同一学科不同年份的各项指标提供纵向比较,能为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客观依据。目前该套指标体系的主要局限在于更侧重科技指标,临床指标相对薄弱。
3.3 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的发展最终是要推动医院的发展,促进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诊疗能力提升,医院通过率先发展重点学科,鼓励学科交叉,把较弱的学科带入到强势学科的支撑体系中,实现重点学科带动非重点学科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实力[16]。胡超群等[17]评估上海市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认为上海市的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推动了临床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了临床重点学科的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科研和教学水平。
综上,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四川省 677 个重点学科的纵向、横向评价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为各医院的学科/专科发展提供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科/专科的平台建设打下基础。
2010 年,原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关于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并提出“各省级卫生行政单位可按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的原则和办法,开展辖区内的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1]。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厅)自 1998 年起即启动了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工作[2],截至 2019 年底,建成全国临床研究中心 2 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 57 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实验室)11 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 11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677 个。为保证重点学科/专科质量,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已授牌的重点学科/专科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 3 年组织进行 1 次复评[3]。为保证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全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的可持续发展,2017 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本项目组开始开展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科技影响力评价工作,因此亟需一套适合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于 2017 年 8 月—10 月采用文献法、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兼顾临床服务和业界影响力,并适合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拟建立一套适合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现状的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体系。截至 2019 年底,四川省已获批 677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涉及 45 个二、三级学科,135 家单位,包括 126 家公立医疗机构、6 家民营单位、3 家高校。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文献法和专家会议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
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大医医学搜索等文献数据库及百度学术等相关网站,检索时间范围为 2010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8 月 16 日,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医院影响力评价的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证案例等研究动态;并且组织专家会议,建立初步评价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的指标体系。
1.2.2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专家人数以 10~50 人为宜[4]。本研究共选取了 17 名从事临床医疗、卫生科研评价、情报学、统计学等方面工作超过 10 年,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开展了 2 轮专家咨询工作。
1.2.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① 咨询专家对指标进行两两相对重要性评分;② 构建判断矩阵;③ 进行一致性检验;④ 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⑤ 最后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5-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建立数据库,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各项指标的算数均数等;利用 R 4.0.2 软件实现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参加德尔菲法咨询的共有 17 位专家,回收 16 份问卷,回收率 94.1%,有效问卷 16 份,有效率 100.0%。16 位专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者分别为 15 人(93.8%)、1 人(6.2%);从事科研管理和卫生管理者共 10 人(62.5%);从事本职工作年限>21 年者 9 人(56.2%),10~20 年者 7 人(43.8%)。
2.2 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会议,遵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四川省各重点学科/专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初定了科技指标、临床服务指标和专家综合评价 3 个评价维度,初选了 9 个二级指标和 27 个三级指标。
经过第 1 轮专家咨询,将二级指标中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整合为“科研项目及经费”,删除了“科室发表 SCI 论文篇数占全科室论文总数的比例”等 8 个三级指标,形成了一套包含 3 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19 个三级指标的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科技指标
第 1 个一级指标为科技指标,包含 4 个二级指标:① 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项目与经费总额根据项目的来源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将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额赋予不同的权重再转换为不同的指标分值。② 科研产出:按 SCI 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奖励赋予不同权重计分,论文发表仅按(共同)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计分。③ 科研成果与转化:涉及出版的专著、获得的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适宜技术项目。④ 人才队伍:在不同等级学术团体中的不同级别任职情况等,对应的三级指标明确不同级别对应的不同权重进行计分。
2.2.2 临床服务指标
临床服务指标包含的内容为科室规模及相关费用情况。科室规模主要考虑科室床位数、科室全年出院人数及科室全年的门诊量占全院对应数据的比例。相关费用主要考虑科室门诊次均费用、科室住院次均费用各占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
2.2.3 业界影响力
由专家根据支撑材料及本人所掌握的该领域科研学术情况、临床诊疗情况等进行综合判定,得到参考评分标准为:国内领先 90~100 分,国内先进 80~89 分,省内领先 70~79 分,省内先进 60~69 分。
2.3 指标权重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
2.3.1 专家基本情况
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设计咨询表,进行第 2 轮专家咨询。共发放 17 份咨询表,回收 16 份,回收率 94.1%,有效问卷 14 份,有效率 87.5%。14 位专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者分别为 11 人和 3 人;从事科研管理和卫生管理者共 10 人;从事本职工作年限>21 年者 9 人,10~20 年者 5 人。
2.3.2 指标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以一级指标为例,首先构建一级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14 位专家按 1~9 标度的方法对科技能力、临床服务和业界影响力 3 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赋值,运用 R 4.0.2 软件,构造出一级指标对反映影响力的相对重要性的成对比判断矩阵,见表 1。

由此得到判断矩阵 A:
![]() |
通过 R 4.0.2 软件计算得到矩阵 A 的指标权重结果为(0.605,0.183,0.212),即为 3 个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0.017,通过一致性检验。
利用相同方法确定二、三级指标单排序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利用组合权重乘积法得到最终的指标组合权重,为便于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将所有权重值取整,具体权重如表 2 所示。

3 讨论
3.1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
2010 年,原卫生部为了加强我国医院的内涵建设,提升医学学科的整体实力,分批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些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及发展潜力的临床专科,启动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对试点专科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并定期评估[1]。四川省目前共有 57 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77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更好地促进医院及重点专科的发展,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本项目组进行四川省重点学科评价及影响力排名工作。一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延续于“四川省医院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研究[7-9],并且前述指标体系经过实证研究[10];另一方面,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复旦大学的医院排行榜以及艾力彼医院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3.2 建立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及局限性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医院的重点学科评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刘蕊等[11]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了一套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学科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得出了一家医院内部的学科排行榜,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该研究构建的学科评估模型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庄一强等[12]提出,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在参照国际医院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医院第三方分层评价体系”,以定量、客观的指标对医院进行分层、分类评价,但并未划分学科评价。该指标体系考虑了医院规模、医疗技术、医院运行、品牌诚信和学科影响力 5 个维度,对科研的关注度较低。艾力彼分层评价体系将顶级医院、地级医院、县级医院等进行分类排名,能够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患者提供较好的就医建议,但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是一个商业性机构,对于排行榜的客观、公正难以保证[13]。2009 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始发布“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涵盖了包括军队医院和民营医院在内的所有医院,只要有人提名就可以对其进行排名。该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专科声誉权重为 80%,科研学术水平权重为 20%[14],其评价结果主观性较高,比较缺乏反映医疗质量或科研水平的客观指标[13]。
目前四川省有三级医院 216 所,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已达到 677 个,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学科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医院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不在于规模大小,关键在于优势和特色,在于实力和创新[15]。本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提供不同医院某一学科/专科的排名及各项指标的差距比较,也可为同一学科不同年份的各项指标提供纵向比较,能为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客观依据。目前该套指标体系的主要局限在于更侧重科技指标,临床指标相对薄弱。
3.3 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的发展最终是要推动医院的发展,促进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诊疗能力提升,医院通过率先发展重点学科,鼓励学科交叉,把较弱的学科带入到强势学科的支撑体系中,实现重点学科带动非重点学科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实力[16]。胡超群等[17]评估上海市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认为上海市的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推动了临床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了临床重点学科的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科研和教学水平。
综上,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四川省 677 个重点学科的纵向、横向评价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为各医院的学科/专科发展提供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科/专科的平台建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