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思, 门新璐, 王珊, 王霁, 邹祎, 冯尘尘, 何谦, 贾丹, 胡晓坤, 曾忠仪, 郭媛, 杨玲, 杨晓蓉, 苟悦, 薛秒, 石学丹, 赵淑珍, 何晓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密集人群体温快速精准测量方法研究. 华西医学, 2020, 35(4): 385-390. doi: 10.7507/1002-0179.202002326 复制
2019 年 12 月我国武汉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此后国内其他地方也相继报告了确诊和疑似病例,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 COVID-19 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COVID-19 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体温测量能及早筛查疑似患者,是 COVID-19 的重要防控措施[1-2]。常用的体温测量设备包括水银体温计、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和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水银体温计是公认的金标准[3],但其测量时间长、易破损[4-6]、用后需消毒等特点使其应用受限;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3];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具有非接触、快速、方便等优势[7-9],因此在 COVID-19 流行期间得到广泛运用。但 COVID-19 流行期间多地气温常在 10℃ 以下,不能达到体温枪要求的环境温度(10~40℃),而目前对低温环境下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的准确性缺乏研究;COVID-19 防控指南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保持 1 m 以上距离[10],而说明书推荐的额部测量方式需测量和被测量人员近距离面对面测量,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被测人员体验较差。因此本团队对 COVID-19 流行期间不同环境温度下密集人群体温快速精准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实际数据资料
2020 年 1 月 27 日—2 月 8 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从来院人员中纳入受检者 522 例。纳入标准:① 知情同意;② 自愿参与;③ 身体可配合进行体温测量。排除标准:① 双上肢及腋窝有损伤;② 认知障碍。选择 3 种不同环境温度(为实际气温或室内温度)进行研究,纳入的 522 例受检者中,4~6℃ 环境下 152 例,7~10℃ 环境下 161 例,11~25℃ 环境下 209 例。4~6℃ 环境下的 152 例受检者中,男 74 例,女 78 例;年龄 17~79 岁,平均 42.2 岁;由于 2 种电子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低,基于研究目的及伦理学考虑未在此低温环境下对受检者进行需较长时间的水银体温计测量。7~10℃ 环境下 58 例受检者因个人原因(如中途不愿等待、急于挂号就诊等)退出研究,103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 46 例,女 57 例;年龄 16~81 岁,平均 46.3 岁;体温正常者(腋温<37.3℃)96 例,发热者(腋温≥37.3℃)7 例。11~25℃ 环境下 209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 99 例,女 110 例;年龄 17~83 岁,平均 45.9 岁;体温正常者 173 例,发热者 36 例。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编号:2020 年审(158)号。
1.1.2 模拟实验数据资料
水银体温计测量恒温水温度后再使用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对恒温水进行温度测量并记录。
1.2 方法
1.2.1 仪器
金标准水银体温计由重庆日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蓝枪型号为 JXB-178,由北京奥民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红枪型号为 86/A Tepebasi/ESKISEHIR,由深圳爱立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上 3 种体温测量产品已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认定可使用于临床,由医院设备物资部提供。
1.2.2 测量方法
测量前向受检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配合方法,缓解受检者不安心理,避免心理波动造成的误差;受检者测量前 30 min 避免剧烈活动,局部皮肤不进行冷热疗等。金标准水银体温计测量方法:为了保证水银体温计质量,将所有备用体温计的水银柱处于 35℃ 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 40℃ 的恒温水中,5 min 后取出检视,凡误差在 ±0.2℃ 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者不使用[11],合格的体温计备用。擦干受检者腋下的汗液,并将水银端置于腋窝下最顶端,贴紧皮肤夹好,屈臂过胸,测量 5 min,读取数据并记录。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方法:在金标准测量的同时使用蓝枪、红枪分别在前额(说明书推荐)、颈部、前臂内侧连续测量体温,保持测量部位皮肤干燥、无伤口并清除遮挡物,将体温枪指向所测部位并保持垂直,距离皮肤 3~5 cm,读取数据并记录。环境温度分别为 4~6、7~10、11~25℃。
1.2.3 仿真实验
鉴于 4~6℃ 环境下无发热患者数据,本研究根据发热患者的体温分层(低热:37.3~38.0℃;中等热度:38.1~39.0℃:高热:39.1~41.0℃)进行仿真实验,在 4~6℃ 环境下用水银体温计及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 37.3℃(低热)、38.0℃(中等热度)、39.5℃(高热)恒温水进行温度测量 60 次。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上述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值及水银体温计所测量的腋下体温(腋温)值。
1.4 样本量估计
设定双侧检验水准 α=0.05,检验效能为 0.90,最小可接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ρ0)为 0.7,预期 ICC(ρ1)为 0.8,采用 PASS(15.0.5)软件计算得出所需样本量为 117 例,研究最终纳入数据高于计算样本量,以提高代表性,实现更好的统计功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按照环境温度分层后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测量方式及部位的差异,方差分析有差异时,采用 Bonferroni 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合研究目的及额部为 2 种体温枪说明书推荐测量部位,本研究重点对 2 种体温枪额部体温(额温)与水银体温计腋温(金标准)进行两两比较,再对同一体温枪所测不同部位体温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发热患者诊断试验也仅选择 2 种体温枪额温与水银体温计腋温判断发热的一致性,采用 Cohen’s kappa 系数进行统计分析,kappa 系数 0.81~1.00 表示一致性极强,0.61~0.80 表示高度一致性,0.41~0.60 为中等一致性,0.21~0.40 为弱一致性,0.00~0.20 为微弱一致性[12]。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测出情况
在 4~6℃ 环境下,分别用蓝枪与红枪对 152 例受检者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进行测量,蓝枪体温测出率为 2.2%(10/456),红枪体温测出率为 19.1%(87/456),由于该环境下 2 种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低,本研究不对其测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 7~10、11~25℃ 环境下,对 312 例受检者使用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在不同部位进行体温测量,2 种温度环境下检出率均为 100%,测得的体温值见表1。


2.2 不同测量方式及部位的比较
在 7~10℃ 环境下,7 种测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蓝枪额部、红枪额部、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枪测量的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枪测量的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与颈部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比后者平均测量温度低 0.190℃[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40,−0.046)℃]。按照说明书,红枪可允许的波动范围为 0.2℃,红枪不同测量部位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数差值均在可允许的波动范围内,因此差异无临床意义。见表1。
在 11~25℃ 环境下,7 种测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蓝枪额部、红枪额部、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枪测量的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比后者平均测量体温高 0.100℃[95%CI(0.008,0.192)℃],蓝枪额部与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枪测量的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说明书,蓝枪可允许的波动范围为 0.3℃,蓝枪不同测量部位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数差值均在可允许的波动范围内,因此差异无临床意义。见表1。
2.3 发热患者诊断试验分析结果
在 7~10℃ 环境下,测得发热患者数据较少,仅有 7 例受检者使用水银体温计腋温测出发热,8 例受检者使用蓝枪额温诊断为发热,无受检者使用红枪额温测出发热。蓝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209[95%CI(−0.100,0.516)]。红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结果的 kappa 系数经统计分析无法算出。见表2。

在 11~25℃ 环境下,红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746[95%CI(0.647,0.828)],具有高度一致性。蓝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892[95%CI 为(0.839,0.919)],一致性极强。见表3。

2.4 4~6℃ 环境下体温枪仿真实验结果
37.3℃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32/60(53.3%),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6/60(26.6%);38.0℃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22/60(36.6%),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4/60(23.3%);39.5℃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32/60(53.3%),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4/60(23.3%)。测出率均较低。
3 讨论
3.1 COVID-19 疫情形势严峻,需长时间对人群进行体温筛查
体温测量是筛查 COVID-19 患者的基础,各大场所为了减少人员进出实行封闭管理,保留 1 个出入口,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因此常常出现排队测量体温的情况,而快速精准的体温测量方式是疫情防控的关键[2]。许多公共场所及医院采用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虽可同时筛查大量人群的体温,但当人群密度过大时,不能准确呈现出高热者的具体定位,且实施监控时,人员处于流动状态,发热者可随时离开监控区域,极易造成漏筛。在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为了保证对每位来院人员进行精准测量,我院选用了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来进行体温筛查。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作为快速筛查体温的有效工具,在 COVID-19 流行期间,在各个场所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所选择的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的说明书均推荐在 10~40℃ 环境下选择额部进行体温测量。但是由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气温均较低,而 COVID-19 体温筛查大多在室外进行,疫情重灾区湖北的夜间温度常常低于 10℃,而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室外温度更是常在 5℃ 以下。据研究者观察,在低温环境中,出现经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体温显示正常,但使用水银体温计复测为发热的情况。同时,既往研究均是在病房等室内环境比较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准确度[11, 13-15],因此确定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在低于推荐温度时使用能否准确测量体温尤为重要。
3.2 我院门诊实施三级预检分诊,识别发热人员
大型医院在疫情暴发期间仍需接诊大量常规患者,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院遵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17]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内防控的华西紧急推荐》[1]的要求严格实施三级分诊措施,在做好工作人员防护的同时对来院人员均进行体温测量,患者到达候诊区咨询台后再次测量患者体温,并询问流行病学史,患者进入诊间后再次进行流行病学史的问诊,一旦发现发热者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防护措施及健康教育后,立即由工作人员陪同至发热门诊就诊。
3.3 COVID-19 流行期间快速精准体温测量华西方案
① 在说明书推荐环境下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可作为体温筛查的工具。在 11~25℃ 环境下,蓝枪额温、红枪额温及水银体温计腋温没有统计学差异,蓝枪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在说明书可允许波动范围内,蓝枪其余部位体温值无统计学差异,红枪不同部位体温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 种仪器与水银体温计对发热患者的诊断一致性也比较高,因此,在说明书推荐环境温度下 2 种体温枪均可作为体温筛查的工具。鉴于 COVID-19 存在 2~14 d 的潜伏期[16],在筛查体温的基础上应加强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在疫情严峻形势下,不推荐使用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进行体温筛查。
② 建议测量体温部位为前臂内侧。2020 年 2 月 8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指出目前 COVID-19 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有待明确[16]。测量前臂内侧体温可以使测量者与被测量者保持更远的距离,达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推荐的 1 m 以上距离[10],可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防疫战争的结果。综上所述,本文推荐在大规模人群中测量前臂内侧体温来进行体温筛查。
③ 7~10℃ 时可使用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但是建议每隔 30 min 对体温枪进行更换,建议各大场所均配备水银体温计。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体温枪在 7~10℃ 环境下使用时间过长也会出现不能测出的情况,因此我们每隔 30 min 对体温枪进行更换,避免其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在及时更换的情况下 7~10℃ 环境下 2 种体温枪的检出率均为 100%。7~10℃ 时 2 种体温枪所测得体温值与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均无临床差异;但蓝枪与水银体温计对发热患者诊断一致性一般,红枪未得到统计分析结果。在筛查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并对有体温异常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进行水银体温计复测,因此,建议各大场所均应配备水银体温计。
④ 低于 7℃ 环境下,不建议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本研究显示,在 4~6℃ 环境下,2 种电子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较低,所以不建议在低于 7℃ 环境下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
3.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具有以下局限性:① 时间较紧迫,收集到的发热患者样本量较少。② 出于伦理学考虑,不便将已筛查出的发热患者置于低温环境下进行对比研究。③ 考虑到儿童与成人的基础体温有差异,未纳入儿童作为受检者,因此,对于低温环境下发热患者的测量准确度以及对儿童的体温筛查有待进一步研究。④ 鉴于 2 种体温枪之间、体温枪与水银体温计有明显外观差异及本研究时间较为仓促,本研究未进行盲法。⑤ 本研究目的是分别在 4~6、7~10、11~25℃ 环境下,对受检者分别使用蓝色体温枪和红色体温枪测量额部、颈部、前臂内侧体温,同时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腋温为金标准,比较测量结果的差异。鉴于使用的体温测量产品已通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认定可使用于临床,研究者认为测量结果是可信的,只是在考虑不同温度,不同部位下,与金标准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大小,从而指导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佳的产品与部位进行体温测量。通过文中介绍的结果已知,尽管不同温度下不同体温枪部分测量部位体温值有差异,但是基于体温枪产品说明书介绍,有可允许的波动范围,结合临床,测量部位之间无临床差异,已达到本研究验证目的,因此认为无需再进行信效度分析。
综上所述,在 7~10、11~25℃ 环境下,本研究采用的 2 种非接触式体温枪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与金标准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值比较差异均无临床意义,可推广使用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进行快速体温筛查,但为保持体温测量人员与受检者之间的最大距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推荐选择前臂内侧进行体温测量。在 4~6℃ 环境下,上述 2 种非接触式体温枪对于体温的测出率均低,不能用于快速体温筛查。
志谢:本研究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饶莉教授、王刚教授、袁丽教授的支持与指导。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无相关利益冲突。
2019 年 12 月我国武汉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此后国内其他地方也相继报告了确诊和疑似病例,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 COVID-19 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COVID-19 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体温测量能及早筛查疑似患者,是 COVID-19 的重要防控措施[1-2]。常用的体温测量设备包括水银体温计、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和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水银体温计是公认的金标准[3],但其测量时间长、易破损[4-6]、用后需消毒等特点使其应用受限;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3];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具有非接触、快速、方便等优势[7-9],因此在 COVID-19 流行期间得到广泛运用。但 COVID-19 流行期间多地气温常在 10℃ 以下,不能达到体温枪要求的环境温度(10~40℃),而目前对低温环境下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的准确性缺乏研究;COVID-19 防控指南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保持 1 m 以上距离[10],而说明书推荐的额部测量方式需测量和被测量人员近距离面对面测量,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被测人员体验较差。因此本团队对 COVID-19 流行期间不同环境温度下密集人群体温快速精准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实际数据资料
2020 年 1 月 27 日—2 月 8 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从来院人员中纳入受检者 522 例。纳入标准:① 知情同意;② 自愿参与;③ 身体可配合进行体温测量。排除标准:① 双上肢及腋窝有损伤;② 认知障碍。选择 3 种不同环境温度(为实际气温或室内温度)进行研究,纳入的 522 例受检者中,4~6℃ 环境下 152 例,7~10℃ 环境下 161 例,11~25℃ 环境下 209 例。4~6℃ 环境下的 152 例受检者中,男 74 例,女 78 例;年龄 17~79 岁,平均 42.2 岁;由于 2 种电子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低,基于研究目的及伦理学考虑未在此低温环境下对受检者进行需较长时间的水银体温计测量。7~10℃ 环境下 58 例受检者因个人原因(如中途不愿等待、急于挂号就诊等)退出研究,103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 46 例,女 57 例;年龄 16~81 岁,平均 46.3 岁;体温正常者(腋温<37.3℃)96 例,发热者(腋温≥37.3℃)7 例。11~25℃ 环境下 209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 99 例,女 110 例;年龄 17~83 岁,平均 45.9 岁;体温正常者 173 例,发热者 36 例。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编号:2020 年审(158)号。
1.1.2 模拟实验数据资料
水银体温计测量恒温水温度后再使用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对恒温水进行温度测量并记录。
1.2 方法
1.2.1 仪器
金标准水银体温计由重庆日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蓝枪型号为 JXB-178,由北京奥民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红枪型号为 86/A Tepebasi/ESKISEHIR,由深圳爱立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上 3 种体温测量产品已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认定可使用于临床,由医院设备物资部提供。
1.2.2 测量方法
测量前向受检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配合方法,缓解受检者不安心理,避免心理波动造成的误差;受检者测量前 30 min 避免剧烈活动,局部皮肤不进行冷热疗等。金标准水银体温计测量方法:为了保证水银体温计质量,将所有备用体温计的水银柱处于 35℃ 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 40℃ 的恒温水中,5 min 后取出检视,凡误差在 ±0.2℃ 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者不使用[11],合格的体温计备用。擦干受检者腋下的汗液,并将水银端置于腋窝下最顶端,贴紧皮肤夹好,屈臂过胸,测量 5 min,读取数据并记录。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方法:在金标准测量的同时使用蓝枪、红枪分别在前额(说明书推荐)、颈部、前臂内侧连续测量体温,保持测量部位皮肤干燥、无伤口并清除遮挡物,将体温枪指向所测部位并保持垂直,距离皮肤 3~5 cm,读取数据并记录。环境温度分别为 4~6、7~10、11~25℃。
1.2.3 仿真实验
鉴于 4~6℃ 环境下无发热患者数据,本研究根据发热患者的体温分层(低热:37.3~38.0℃;中等热度:38.1~39.0℃:高热:39.1~41.0℃)进行仿真实验,在 4~6℃ 环境下用水银体温计及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 37.3℃(低热)、38.0℃(中等热度)、39.5℃(高热)恒温水进行温度测量 60 次。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上述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值及水银体温计所测量的腋下体温(腋温)值。
1.4 样本量估计
设定双侧检验水准 α=0.05,检验效能为 0.90,最小可接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ρ0)为 0.7,预期 ICC(ρ1)为 0.8,采用 PASS(15.0.5)软件计算得出所需样本量为 117 例,研究最终纳入数据高于计算样本量,以提高代表性,实现更好的统计功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按照环境温度分层后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测量方式及部位的差异,方差分析有差异时,采用 Bonferroni 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合研究目的及额部为 2 种体温枪说明书推荐测量部位,本研究重点对 2 种体温枪额部体温(额温)与水银体温计腋温(金标准)进行两两比较,再对同一体温枪所测不同部位体温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发热患者诊断试验也仅选择 2 种体温枪额温与水银体温计腋温判断发热的一致性,采用 Cohen’s kappa 系数进行统计分析,kappa 系数 0.81~1.00 表示一致性极强,0.61~0.80 表示高度一致性,0.41~0.60 为中等一致性,0.21~0.40 为弱一致性,0.00~0.20 为微弱一致性[12]。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测出情况
在 4~6℃ 环境下,分别用蓝枪与红枪对 152 例受检者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进行测量,蓝枪体温测出率为 2.2%(10/456),红枪体温测出率为 19.1%(87/456),由于该环境下 2 种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低,本研究不对其测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 7~10、11~25℃ 环境下,对 312 例受检者使用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在不同部位进行体温测量,2 种温度环境下检出率均为 100%,测得的体温值见表1。


2.2 不同测量方式及部位的比较
在 7~10℃ 环境下,7 种测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蓝枪额部、红枪额部、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枪测量的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枪测量的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与颈部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比后者平均测量温度低 0.190℃[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40,−0.046)℃]。按照说明书,红枪可允许的波动范围为 0.2℃,红枪不同测量部位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数差值均在可允许的波动范围内,因此差异无临床意义。见表1。
在 11~25℃ 环境下,7 种测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蓝枪额部、红枪额部、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枪测量的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比后者平均测量体温高 0.100℃[95%CI(0.008,0.192)℃],蓝枪额部与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枪测量的额部、前臂内侧、颈部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说明书,蓝枪可允许的波动范围为 0.3℃,蓝枪不同测量部位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数差值均在可允许的波动范围内,因此差异无临床意义。见表1。
2.3 发热患者诊断试验分析结果
在 7~10℃ 环境下,测得发热患者数据较少,仅有 7 例受检者使用水银体温计腋温测出发热,8 例受检者使用蓝枪额温诊断为发热,无受检者使用红枪额温测出发热。蓝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209[95%CI(−0.100,0.516)]。红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结果的 kappa 系数经统计分析无法算出。见表2。

在 11~25℃ 环境下,红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746[95%CI(0.647,0.828)],具有高度一致性。蓝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 kappa 系数为 0.892[95%CI 为(0.839,0.919)],一致性极强。见表3。

2.4 4~6℃ 环境下体温枪仿真实验结果
37.3℃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32/60(53.3%),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6/60(26.6%);38.0℃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22/60(36.6%),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4/60(23.3%);39.5℃ 恒温水蓝枪温度测出率为 32/60(53.3%),红枪温度测出率为 14/60(23.3%)。测出率均较低。
3 讨论
3.1 COVID-19 疫情形势严峻,需长时间对人群进行体温筛查
体温测量是筛查 COVID-19 患者的基础,各大场所为了减少人员进出实行封闭管理,保留 1 个出入口,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因此常常出现排队测量体温的情况,而快速精准的体温测量方式是疫情防控的关键[2]。许多公共场所及医院采用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虽可同时筛查大量人群的体温,但当人群密度过大时,不能准确呈现出高热者的具体定位,且实施监控时,人员处于流动状态,发热者可随时离开监控区域,极易造成漏筛。在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为了保证对每位来院人员进行精准测量,我院选用了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来进行体温筛查。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作为快速筛查体温的有效工具,在 COVID-19 流行期间,在各个场所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所选择的 2 种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的说明书均推荐在 10~40℃ 环境下选择额部进行体温测量。但是由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气温均较低,而 COVID-19 体温筛查大多在室外进行,疫情重灾区湖北的夜间温度常常低于 10℃,而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室外温度更是常在 5℃ 以下。据研究者观察,在低温环境中,出现经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测量体温显示正常,但使用水银体温计复测为发热的情况。同时,既往研究均是在病房等室内环境比较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准确度[11, 13-15],因此确定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在低于推荐温度时使用能否准确测量体温尤为重要。
3.2 我院门诊实施三级预检分诊,识别发热人员
大型医院在疫情暴发期间仍需接诊大量常规患者,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我院遵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17]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内防控的华西紧急推荐》[1]的要求严格实施三级分诊措施,在做好工作人员防护的同时对来院人员均进行体温测量,患者到达候诊区咨询台后再次测量患者体温,并询问流行病学史,患者进入诊间后再次进行流行病学史的问诊,一旦发现发热者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防护措施及健康教育后,立即由工作人员陪同至发热门诊就诊。
3.3 COVID-19 流行期间快速精准体温测量华西方案
① 在说明书推荐环境下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可作为体温筛查的工具。在 11~25℃ 环境下,蓝枪额温、红枪额温及水银体温计腋温没有统计学差异,蓝枪额部与前臂内侧体温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在说明书可允许波动范围内,蓝枪其余部位体温值无统计学差异,红枪不同部位体温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 种仪器与水银体温计对发热患者的诊断一致性也比较高,因此,在说明书推荐环境温度下 2 种体温枪均可作为体温筛查的工具。鉴于 COVID-19 存在 2~14 d 的潜伏期[16],在筛查体温的基础上应加强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在疫情严峻形势下,不推荐使用红外成像快速测温系统进行体温筛查。
② 建议测量体温部位为前臂内侧。2020 年 2 月 8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指出目前 COVID-19 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有待明确[16]。测量前臂内侧体温可以使测量者与被测量者保持更远的距离,达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推荐的 1 m 以上距离[10],可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防疫战争的结果。综上所述,本文推荐在大规模人群中测量前臂内侧体温来进行体温筛查。
③ 7~10℃ 时可使用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但是建议每隔 30 min 对体温枪进行更换,建议各大场所均配备水银体温计。本研究过程中发现体温枪在 7~10℃ 环境下使用时间过长也会出现不能测出的情况,因此我们每隔 30 min 对体温枪进行更换,避免其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在及时更换的情况下 7~10℃ 环境下 2 种体温枪的检出率均为 100%。7~10℃ 时 2 种体温枪所测得体温值与水银体温计体温值均无临床差异;但蓝枪与水银体温计对发热患者诊断一致性一般,红枪未得到统计分析结果。在筛查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并对有体温异常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进行水银体温计复测,因此,建议各大场所均应配备水银体温计。
④ 低于 7℃ 环境下,不建议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本研究显示,在 4~6℃ 环境下,2 种电子体温枪体温测出率均较低,所以不建议在低于 7℃ 环境下使用体温枪进行体温筛查。
3.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具有以下局限性:① 时间较紧迫,收集到的发热患者样本量较少。② 出于伦理学考虑,不便将已筛查出的发热患者置于低温环境下进行对比研究。③ 考虑到儿童与成人的基础体温有差异,未纳入儿童作为受检者,因此,对于低温环境下发热患者的测量准确度以及对儿童的体温筛查有待进一步研究。④ 鉴于 2 种体温枪之间、体温枪与水银体温计有明显外观差异及本研究时间较为仓促,本研究未进行盲法。⑤ 本研究目的是分别在 4~6、7~10、11~25℃ 环境下,对受检者分别使用蓝色体温枪和红色体温枪测量额部、颈部、前臂内侧体温,同时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腋温为金标准,比较测量结果的差异。鉴于使用的体温测量产品已通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认定可使用于临床,研究者认为测量结果是可信的,只是在考虑不同温度,不同部位下,与金标准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大小,从而指导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佳的产品与部位进行体温测量。通过文中介绍的结果已知,尽管不同温度下不同体温枪部分测量部位体温值有差异,但是基于体温枪产品说明书介绍,有可允许的波动范围,结合临床,测量部位之间无临床差异,已达到本研究验证目的,因此认为无需再进行信效度分析。
综上所述,在 7~10、11~25℃ 环境下,本研究采用的 2 种非接触式体温枪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与金标准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值比较差异均无临床意义,可推广使用非接触式电子体温枪进行快速体温筛查,但为保持体温测量人员与受检者之间的最大距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推荐选择前臂内侧进行体温测量。在 4~6℃ 环境下,上述 2 种非接触式体温枪对于体温的测出率均低,不能用于快速体温筛查。
志谢:本研究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饶莉教授、王刚教授、袁丽教授的支持与指导。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无相关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