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思佳, 何成奇. “8·8”九寨沟地震伤情特点及康复需求分析. 华西医学, 2017, 32(9): 1395-1399. doi: 10.7507/1002-0179.201708140 复制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伤亡惨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应用“5·12”汶川 8 级地震[1]、“4·20”芦山 7 级地震[2]的康复救援经验,于九寨沟地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3],成立抗震救灾康复管理小组。震后 8+ h,中心现场灾区施救人员赶到现场实施康复救援;震后第 2 天,我中心重症及前移救援梯队在急诊科开始院前筛查地震伤员,对每一位伤员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绪评估,对有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和必要的康复宣教、治疗;震后第 3 天,前移梯队进入骨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SICU)等专科对入院伤员进行术前、术后的康复评定以及治疗。地震后的生理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功能障碍[4]不可分离,伤员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创伤后应激,所以早期评估伤员的心理状况和功能障碍同样重要,可以早期为伤员的康复治疗作出全面的指导。本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地震伤员的系统调查,从受伤原因、部位、系统、功能受限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探讨,为伤员康复方案做好准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 年 8 月 9 日—1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 42 例九寨沟地震伤员。
1.2 方法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医师及前移组治疗师对地震伤员进行院前康复评定,入院后进行术前、术后评定及治疗。康复评估量表采用我中心自制的《四川九寨沟“8·8”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功能评定表》,其内容包括:受伤原因、部位,伤员去向,功能障碍快速系统评估,改良巴氏指数[5-8],焦虑自评量表[4],康复需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对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功能受限及康复需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年龄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或发生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九寨沟地震伤员伤情特点
42 例地震伤员中,男 22 例(52.4%),平均年龄(36.0±16.3)岁;女 20 例(47.6%),平均年龄(33.5±15.5)岁。受伤原因以摔伤为主,占 54.8%;其次为飞石砸伤,占 38.1%;烫伤、挤压、划伤分别占 2.4%、2.4%、2.4%。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 42.9%;其次为头部,占 23.8%;上肢、腰部、腹部、颈部、骨盆、尾部分别占 11.9%、9.5%、4.8%、2.4%、2.4%、2.4%。接诊患者中 52.4% 在急诊处理后离院,1 例在观察室处理后离院,其余伤员住院治疗:神经外科入院 6 例,占 14.3%;骨科入院 6 例,占 14.3%;SICU、小儿外科、烧伤科分别占 9.5%、4.8%、2.4%。接受外科治疗 18 例,占 42.9%;康复评定 42 例,占 100.0%;康复治疗 22 例,占 52.4%。见表 1。

2.2 九寨沟地震伤员功能受限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2 例九寨沟地震伤员中,100.0% 存在感觉功能问题,其中疼痛 42 人次,伴有麻木感 5 人次,无烧灼感或蚁行感等神经异常现象。28 例地震后出现心理功能问题。24 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关节活动度下降、脊髓损伤伤员伴有肌张力下降。此次地震伤多为摔伤,下肢损伤多于上肢损伤,故大多数伤员表现为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受限,屈膝、伸膝、踝背伸肌力下降,进而影响肢体的平衡功能,平衡功能受限发生率为 52.6%。5 例伤员伴有肺挫伤,即呼吸功能受限,发生率为 11.9%。1 例肝破裂伴有多处骨折的早孕伤员,因循环障碍导致心功能下降。见表 2。

2.3 九寨沟地震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评估表明,37 例(88.1%)地震伤员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问题,少部分可以生活完全独立自理。其中,上下楼梯和步行能力下降比例最大,均为 57.1%;其次为洗澡障碍,占 52.4%;如厕障碍、床椅转移功能下降比例均为 35.7%;个人卫生、进食、穿衣、大便、小便功能下降的比例为 20% 左右。见图 1。

2.4 九寨沟地震伤员康复需求
9 例下肢骨折、脊柱骨折伤员均需要康复治疗和康复辅具(包括轮椅、拐杖、腰围、下肢支具等);6 例颅脑外伤伤员均需要康复治疗,其中 3 例需要康复辅具(主要为轮椅、助行器);1 例内脏破裂患者仍处在昏迷状态,需要床旁各个系统康复治疗及踝足矫形器防治双踝肌肉挛缩;6 例踝关节及其他关节软组织损伤者需要康复治疗,其中 5 例需要佩戴康复辅具使肢体软组织休息以达到修复的效果;其他损伤包括关节脱位和刺伤等,少部分需要康复治疗及辅具。见表 3。

3 讨论
在本次九寨沟地震中,受伤原因主要为摔伤、砸伤,其次为烫伤、挤压伤、划伤;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其次为头部、上肢、腰部、腹部、颈部、骨盆、尾部;除了 4 例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伤员伤情较重,其余伤情致残率均不高。汶川地震的主要损伤为脊柱损伤、四肢骨折和脑外伤[9-10],芦山地震的主要损伤为脊柱骨折、下肢骨折和复合伤[11]。与汶川、芦山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伤员初诊后离院比例为 52.4%,总体来说受伤程度及功能受限较轻,但创伤应激比例增加,故康复需求与方案也有别于汶川、芦山[12-14]。芦山地震康复需求分析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诊的伤员中,94.2% 接受了康复干预,51.4% 出院后需要继续康复指导,34.1% 需要心理辅导[10]。在雅安及周边地区的芦山地震伤员,93.4% 需要康复治疗[15]。
地震后的应急救援与后期治疗中,康复介入越早,越有利于减轻伤员残疾程度,防治并发症,甚至减少死亡率[1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汶川、玉树与芦山地震中积累了充足的救援经验,并应用于九寨沟地震,第一时间组建地震伤员救治组、重症康复组,多科团队协作,在手术、并发症发生之前便介入康复评估伤员功能情况,并做好每位伤员的治疗计划书,为伤员术前、术后做好功能恢复。基于经验总结的指导,此次九寨沟地震康复介入的时间更早,内容更全面,以求更好地为伤员治疗。
本研究发现,骨折、脑外伤和软组织挫伤是九寨沟地震伤员的主要损伤类型,合并症主要为肺部挫伤、皮肤感染。而芦山地震的区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多[17],因其伤员损伤至制动、卧床的比例较大、时间较长。虽然九寨沟地震伤员卧床比例较小,但仍需要相应的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伤侧肢体的踝泵运动、关节活动、肌肉静止性收缩以促进血液回流[18]。除了利用肌肉泵原理、抬高患肢,我中心有自己的假肢矫形中心,可根据伤员需求类型量身定做上肢及下肢支具、腰围、压力衣等。一方面保护需制动部位或关节,一方面保证正常部位和关节的活动,压力衣比弹力袜可更有效地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九寨沟地震伤员多表现为感觉功能受限,其次为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受限,肺功能、心功能受限发生较少。医务人员根据每位伤员伤情特点、评定结果,为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因运动、平衡功能大比例受限,伤员康复训练计划拟以运动训练为主:早期以缓解疼痛、肿胀,维持关节活动度、肌力为核心,同时预防并发症;中期促进血液循环、骨折愈合,增加肌力、肌容积、肌耐力;后期改善平衡协调能力,恢复肢体关节活动及功能,以最终回归职业、家庭及社会为目标。具体方案包括:① 运动疗法。未受伤关节屈伸训练,2 次/d,维持关节活动度;伤侧两端肌肉静止性收缩、闭链肌肉训练、抗阻肌力训练、肌耐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2 次/d,以维持肌力、肌容积、耐力和运动速度;转移训练,2 次/d,以提高床椅转移能力。② 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超短波、中频脉冲电、冲击波消炎止痛;骨伤治疗仪、低频脉冲电、脉冲电磁场促增加骨密度,促进骨痂生长;磁热治疗、偏振红外光、红外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四肢气压式四肢循环治疗、蜡疗、手气压改善循环,防治并发症。物理因子治疗均 2 次/d。③ 作业治疗。手功能训练、虚拟现实训练、日常生活工具使用训练、站立训练、职业康复训练,2 次/d。④ 心肺康复。心功能训练、肺功能训练,对于有心功能、肺功能指数异常的伤员进行相关仪器训练。⑤ 心理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对 3 例明显应激障碍伤员进行加强版心理疏导结合药物治疗。
接诊初期,88.1% 的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大部分伤员需要帮助才能完成上下楼梯和步行,因皮肤擦伤或行动不便导致超过 50% 的伤员洗澡受限,大小便控制受限比例较少。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与本次地震伤情特点密不可分,因主要受伤原因为摔伤、砸伤,主要受伤部位为下肢,所以影响了大部分伤员的运动功能,体现为步行时疼痛、无力、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下楼梯时髋、膝、踝关节屈伸受限,肌力下降,大部分摔伤、砸伤伤员存在创面及伤口,所以短期内不宜洗澡,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下肢骨折或经外科手术患者需卧床,其进食、穿衣、如厕、床椅转移、大便、小便不同程度受伤情影响而生活暂时不能独立。因此,对于本次地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上下楼梯、步行训练为主,待伤员伤口愈合或行动功能改善后,洗澡障碍可恢复。此外,还需要对少部分伤员进行转移、如厕等康复训练。早期运动,预防并发症(抬高患肢、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物理因子治疗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及骨痂生长,促进神经肌肉修复,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有助于伤员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19]。作业治疗过程中,可同时开展心理辅导,鼓励伤员积极治疗,正视及面对焦虑、恐惧情绪,最终克服地震带来的心理障碍[15]。
康复需求方面,本研究显示所有伤员均需要康复评定,除了软组织轻度损伤的伤员,其余都需要相关康复技术介入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功能障碍,降低残疾比例。少部分肺挫伤的伤员需要肺功能训练[20],极少部分呼吸机辅助通气伤员通过床旁基础胸科康复治疗,通过治疗短时间内可实现拔管或脱机。研究中,伤员的预期为恢复职业功能和社会参与,大多数伤员为游客,心理功能表现为焦虑、恐慌[21-22],少数家属伤亡的伤员出现应激障碍,因此心理疏导的介入至关重要。骨折或截瘫伤员需要康复工程帮助,包括腰围、轮椅、助行器等。
刘沙鑫等[20]对芦山地震后灾区的康复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地震伤员早期康复评定及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恢复功能有极大的帮助。伤员经外科处理后,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预防长期卧床、制动等带来的感染(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逆行性感染)、泌尿道结石、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伤员生理结构正常是保证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地震后伤员的功能受限是多方面的,不管程度轻重,均应进行康复评估或治疗,不可忽视遗漏。结构和功能同等重要,应结合伤员伤情特点制定出最合理的康复方案,让住院伤员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如何帮助伤员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23]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伤亡惨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应用“5·12”汶川 8 级地震[1]、“4·20”芦山 7 级地震[2]的康复救援经验,于九寨沟地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3],成立抗震救灾康复管理小组。震后 8+ h,中心现场灾区施救人员赶到现场实施康复救援;震后第 2 天,我中心重症及前移救援梯队在急诊科开始院前筛查地震伤员,对每一位伤员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绪评估,对有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和必要的康复宣教、治疗;震后第 3 天,前移梯队进入骨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SICU)等专科对入院伤员进行术前、术后的康复评定以及治疗。地震后的生理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功能障碍[4]不可分离,伤员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创伤后应激,所以早期评估伤员的心理状况和功能障碍同样重要,可以早期为伤员的康复治疗作出全面的指导。本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地震伤员的系统调查,从受伤原因、部位、系统、功能受限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探讨,为伤员康复方案做好准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 年 8 月 9 日—1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 42 例九寨沟地震伤员。
1.2 方法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医师及前移组治疗师对地震伤员进行院前康复评定,入院后进行术前、术后评定及治疗。康复评估量表采用我中心自制的《四川九寨沟“8·8”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功能评定表》,其内容包括:受伤原因、部位,伤员去向,功能障碍快速系统评估,改良巴氏指数[5-8],焦虑自评量表[4],康复需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对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功能受限及康复需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年龄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或发生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九寨沟地震伤员伤情特点
42 例地震伤员中,男 22 例(52.4%),平均年龄(36.0±16.3)岁;女 20 例(47.6%),平均年龄(33.5±15.5)岁。受伤原因以摔伤为主,占 54.8%;其次为飞石砸伤,占 38.1%;烫伤、挤压、划伤分别占 2.4%、2.4%、2.4%。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占 42.9%;其次为头部,占 23.8%;上肢、腰部、腹部、颈部、骨盆、尾部分别占 11.9%、9.5%、4.8%、2.4%、2.4%、2.4%。接诊患者中 52.4% 在急诊处理后离院,1 例在观察室处理后离院,其余伤员住院治疗:神经外科入院 6 例,占 14.3%;骨科入院 6 例,占 14.3%;SICU、小儿外科、烧伤科分别占 9.5%、4.8%、2.4%。接受外科治疗 18 例,占 42.9%;康复评定 42 例,占 100.0%;康复治疗 22 例,占 52.4%。见表 1。

2.2 九寨沟地震伤员功能受限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42 例九寨沟地震伤员中,100.0% 存在感觉功能问题,其中疼痛 42 人次,伴有麻木感 5 人次,无烧灼感或蚁行感等神经异常现象。28 例地震后出现心理功能问题。24 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关节活动度下降、脊髓损伤伤员伴有肌张力下降。此次地震伤多为摔伤,下肢损伤多于上肢损伤,故大多数伤员表现为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受限,屈膝、伸膝、踝背伸肌力下降,进而影响肢体的平衡功能,平衡功能受限发生率为 52.6%。5 例伤员伴有肺挫伤,即呼吸功能受限,发生率为 11.9%。1 例肝破裂伴有多处骨折的早孕伤员,因循环障碍导致心功能下降。见表 2。

2.3 九寨沟地震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评估表明,37 例(88.1%)地震伤员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问题,少部分可以生活完全独立自理。其中,上下楼梯和步行能力下降比例最大,均为 57.1%;其次为洗澡障碍,占 52.4%;如厕障碍、床椅转移功能下降比例均为 35.7%;个人卫生、进食、穿衣、大便、小便功能下降的比例为 20% 左右。见图 1。

2.4 九寨沟地震伤员康复需求
9 例下肢骨折、脊柱骨折伤员均需要康复治疗和康复辅具(包括轮椅、拐杖、腰围、下肢支具等);6 例颅脑外伤伤员均需要康复治疗,其中 3 例需要康复辅具(主要为轮椅、助行器);1 例内脏破裂患者仍处在昏迷状态,需要床旁各个系统康复治疗及踝足矫形器防治双踝肌肉挛缩;6 例踝关节及其他关节软组织损伤者需要康复治疗,其中 5 例需要佩戴康复辅具使肢体软组织休息以达到修复的效果;其他损伤包括关节脱位和刺伤等,少部分需要康复治疗及辅具。见表 3。

3 讨论
在本次九寨沟地震中,受伤原因主要为摔伤、砸伤,其次为烫伤、挤压伤、划伤;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其次为头部、上肢、腰部、腹部、颈部、骨盆、尾部;除了 4 例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伤员伤情较重,其余伤情致残率均不高。汶川地震的主要损伤为脊柱损伤、四肢骨折和脑外伤[9-10],芦山地震的主要损伤为脊柱骨折、下肢骨折和复合伤[11]。与汶川、芦山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伤员初诊后离院比例为 52.4%,总体来说受伤程度及功能受限较轻,但创伤应激比例增加,故康复需求与方案也有别于汶川、芦山[12-14]。芦山地震康复需求分析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诊的伤员中,94.2% 接受了康复干预,51.4% 出院后需要继续康复指导,34.1% 需要心理辅导[10]。在雅安及周边地区的芦山地震伤员,93.4% 需要康复治疗[15]。
地震后的应急救援与后期治疗中,康复介入越早,越有利于减轻伤员残疾程度,防治并发症,甚至减少死亡率[1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汶川、玉树与芦山地震中积累了充足的救援经验,并应用于九寨沟地震,第一时间组建地震伤员救治组、重症康复组,多科团队协作,在手术、并发症发生之前便介入康复评估伤员功能情况,并做好每位伤员的治疗计划书,为伤员术前、术后做好功能恢复。基于经验总结的指导,此次九寨沟地震康复介入的时间更早,内容更全面,以求更好地为伤员治疗。
本研究发现,骨折、脑外伤和软组织挫伤是九寨沟地震伤员的主要损伤类型,合并症主要为肺部挫伤、皮肤感染。而芦山地震的区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多[17],因其伤员损伤至制动、卧床的比例较大、时间较长。虽然九寨沟地震伤员卧床比例较小,但仍需要相应的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伤侧肢体的踝泵运动、关节活动、肌肉静止性收缩以促进血液回流[18]。除了利用肌肉泵原理、抬高患肢,我中心有自己的假肢矫形中心,可根据伤员需求类型量身定做上肢及下肢支具、腰围、压力衣等。一方面保护需制动部位或关节,一方面保证正常部位和关节的活动,压力衣比弹力袜可更有效地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九寨沟地震伤员多表现为感觉功能受限,其次为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受限,肺功能、心功能受限发生较少。医务人员根据每位伤员伤情特点、评定结果,为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因运动、平衡功能大比例受限,伤员康复训练计划拟以运动训练为主:早期以缓解疼痛、肿胀,维持关节活动度、肌力为核心,同时预防并发症;中期促进血液循环、骨折愈合,增加肌力、肌容积、肌耐力;后期改善平衡协调能力,恢复肢体关节活动及功能,以最终回归职业、家庭及社会为目标。具体方案包括:① 运动疗法。未受伤关节屈伸训练,2 次/d,维持关节活动度;伤侧两端肌肉静止性收缩、闭链肌肉训练、抗阻肌力训练、肌耐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2 次/d,以维持肌力、肌容积、耐力和运动速度;转移训练,2 次/d,以提高床椅转移能力。② 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超短波、中频脉冲电、冲击波消炎止痛;骨伤治疗仪、低频脉冲电、脉冲电磁场促增加骨密度,促进骨痂生长;磁热治疗、偏振红外光、红外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四肢气压式四肢循环治疗、蜡疗、手气压改善循环,防治并发症。物理因子治疗均 2 次/d。③ 作业治疗。手功能训练、虚拟现实训练、日常生活工具使用训练、站立训练、职业康复训练,2 次/d。④ 心肺康复。心功能训练、肺功能训练,对于有心功能、肺功能指数异常的伤员进行相关仪器训练。⑤ 心理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对 3 例明显应激障碍伤员进行加强版心理疏导结合药物治疗。
接诊初期,88.1% 的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大部分伤员需要帮助才能完成上下楼梯和步行,因皮肤擦伤或行动不便导致超过 50% 的伤员洗澡受限,大小便控制受限比例较少。伤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与本次地震伤情特点密不可分,因主要受伤原因为摔伤、砸伤,主要受伤部位为下肢,所以影响了大部分伤员的运动功能,体现为步行时疼痛、无力、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下楼梯时髋、膝、踝关节屈伸受限,肌力下降,大部分摔伤、砸伤伤员存在创面及伤口,所以短期内不宜洗澡,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下肢骨折或经外科手术患者需卧床,其进食、穿衣、如厕、床椅转移、大便、小便不同程度受伤情影响而生活暂时不能独立。因此,对于本次地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上下楼梯、步行训练为主,待伤员伤口愈合或行动功能改善后,洗澡障碍可恢复。此外,还需要对少部分伤员进行转移、如厕等康复训练。早期运动,预防并发症(抬高患肢、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物理因子治疗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及骨痂生长,促进神经肌肉修复,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有助于伤员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19]。作业治疗过程中,可同时开展心理辅导,鼓励伤员积极治疗,正视及面对焦虑、恐惧情绪,最终克服地震带来的心理障碍[15]。
康复需求方面,本研究显示所有伤员均需要康复评定,除了软组织轻度损伤的伤员,其余都需要相关康复技术介入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功能障碍,降低残疾比例。少部分肺挫伤的伤员需要肺功能训练[20],极少部分呼吸机辅助通气伤员通过床旁基础胸科康复治疗,通过治疗短时间内可实现拔管或脱机。研究中,伤员的预期为恢复职业功能和社会参与,大多数伤员为游客,心理功能表现为焦虑、恐慌[21-22],少数家属伤亡的伤员出现应激障碍,因此心理疏导的介入至关重要。骨折或截瘫伤员需要康复工程帮助,包括腰围、轮椅、助行器等。
刘沙鑫等[20]对芦山地震后灾区的康复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地震伤员早期康复评定及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恢复功能有极大的帮助。伤员经外科处理后,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预防长期卧床、制动等带来的感染(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逆行性感染)、泌尿道结石、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伤员生理结构正常是保证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地震后伤员的功能受限是多方面的,不管程度轻重,均应进行康复评估或治疗,不可忽视遗漏。结构和功能同等重要,应结合伤员伤情特点制定出最合理的康复方案,让住院伤员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如何帮助伤员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23]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