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英, 陈茜, 张泽梅, 冯冬梅.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Barthel 自理能力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7, 32(7): 1064-1068. doi: 10.7507/1002-0179.201702010 复制
患者自理能力主要使用 Barthel 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其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量表[1],亦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3],反映了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身体活动的能力和对他人的依赖程度[4]。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可引起机体功能的进一步丧失和生活依赖,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提高[5-6],既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带来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的损失[7-8]。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圈员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9],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10],已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医疗品质管理活动[11]。为此,我科 2016 年 1 月成立“关爱圈”品管圈小组,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较低的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及头脑风暴方式,找出我科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并利用了品管圈的手法加以分析、制定改善措施,进行人员培训,实施个体化的自理能力改善措施,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现状把握阶段,收集我科 2016 年 1 月住院的 354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在效果确认阶段,收集我科 2016 年 6 月住院的 347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文化程度、入院时自理能力评分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我科于 2016 年 1 月成立“关爱圈”品管圈活动小组,以临床一线护士主动报名的形式成立。小组成员共 6 人,其中主管护师 1 人,护师 4 人,护士 1 人;研究生学历 1 人,本科 4 人,大专 1 人;平均年龄 27.5 岁;圈长由老年专科护士担任,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各圈员认真地履行各自职责及分管项目的实施,1 名病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大家支持和辅导。
1.2.2 主题选定 采用品管圈活动主题矩阵图,圈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根据可行性、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 4 个评价项目进行主题评价,采用“5、3、1”的评分法汇总分数最高者为本期活动主题,即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主题选定的理由是:① 对患者而言: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以及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② 对护士而言:掌握自理能力相关知识,储备知识,即包括正确的评估自理能力方法及实施有效的改善自理能力措施。③ 对院方而言: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2.3 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主题,运用六何(5W1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即按品管圈十大步骤,即主题确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并绘制成甘特图。此计划取得了上级护理管理者及辅导员核准和管控,活动周期定为 7 个月(2016 年 1 月— 7 月),每 2 周进行小组会议,并进行会议记录,每次会议约 30 min,未参加会议的小组成员需查阅会议记录并签名。圈员交流形式多样化,在常规小组会议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了品管圈 QQ 和微信群,圈员时常通过 QQ 群和微信平台沟通与交流。
1.2.4 把握现状及分析要因 设计查检表,收集 2016 年 1 月我科入院的 354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依赖的原因包括:活动能力障碍(175 例),认知功能障碍(63 例),心肺功能差(13 例),活力下降(10 例),抑郁状态(9 例),疼痛(3 例),其他原因(43 例)。了解现状后,通过查阅文献及圈员头脑风暴,分析造成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为:活动能力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差、活力下降、抑郁状态、疼痛等[5-6]。将引起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原因制成柏拉图(图 1),通过柏拉图得出活动能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这 2 项原因占 75.3%,是导致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

1.2.5 设定目标 主题选定,现状了解后,拟定改善目标。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100–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将现状值(72.4分)、活动改善重点(75.3%)、圈能力(76.0%)代入上式,得到目标值为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评分提高至 88.2 分。
1.2.6 解析问题 在查阅文献和临床总结的基础上,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对住院老年患者自理活动依赖各环节中的人、物、方法、环境等 4 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图 2、3)寻找出患者出院时仍然存在活动能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根因,最终确定为培训不到位、无相关护理常规 2 个方面。


1.2.7 对策拟定 以 80/20 原则及头脑风暴拟定对策针对主要的要因拟定具体对策,一个原因可衍生多个对策,依效益性、可行性、经济性、预算等各种因素作综合评价,选择要实施的方案,并获得上级护理管理者及辅导员的核准。此阶段经讨论决定,针对患者活动能力障碍的对策为:① 制定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措施;② 培训、告知护理人员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及方法,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监督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考核。针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对策为:① 制定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② 培训、告知认知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定期检查、监督,落实责任制,并进行相关考核。
1.2.8 对策实施与检讨 在我科住院老年患者中,活动能力障碍常见于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低下、协调障碍,导致移动障碍、修饰障碍、穿衣障碍等。活动能力障碍、认知障碍是我科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相似研究[12]亦指出,认知能力是影响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制定了老年住院患者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措施,此护理干预措施得到我科 92% 的护理同仁的认可,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① 指导住院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活动内容如下:A. 长期卧床或不能下地行走:关节运动训练, 2 次/d,15~30 min/次。具体包括:举臂运动、手臂滑行外展运动、曲肘运动、手掌翻转(掌心-手背)运动、曲腕运动、脚后跟滑行运动、直腿抬高运动、脚踝背伸运动。B. 能独立行走但需照看:行走训练, 3 次/d。C. 偶尔卧床活动时需协助:关节运动训练/行走训练, 3 次/d。
② 注意事项:A. 明确患者是否运动限制:比如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需要避免下肢运动。B. 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活动重要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活动顺利进行。C. 活动强度示患者情况而定,不需要强行完成训练计划。D. 活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等的变化。E. 其他:指导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如拐杖、氧气等;记录干预的依从性。
③ 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A. 根据患者既往生活习惯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24 h 日常生活作息表,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使患者保持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时间定向障碍的患者,提醒患者按时作息;对于无法完成日常功能活动的患者,进行日常功能活动的指导,如让患者学习穿衣、洗漱等。B. 记忆训练:帮助患者记住病房的环境、周围的人、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让患者看电视新闻,然后提问新闻的大概内容,每日询问,让患者回答。C. 思维训练: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或是计算的测试,改善患者的思维能力。D. 定向力的训练: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训练,如每日进行定向提问。
④ 培训、考核护理人员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及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相关知识:A. 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调活动能力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性,以及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对每位护士进行考核。B. 落实责任制,每周随机进行检查、监督。C. 随机抽查护理人员,考核是否能够按照规范进行干预。
1.3 效果确认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效果不断地进行确认,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① 有形成果。包括品管圈活动前(2016 年 1 月)、活动后(2016 年 6 月)自理能力评分比较、目标达标率[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活动前后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均采用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15 个条目)、护士满意度调查表(28 个条目)],以及护士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自制试卷)。② 无形成果。参考《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13],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每位圈员进行品管圈手法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责任荣誉感 6 项内容的调查,由圈员 5 人评分,每项分值 1~10 分,分别统计 6 项内容总分,计算出平均分与改善前比较,绘制成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1。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后,我科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由(72.4±6.42)分提高到(89.3±5.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1),目标达标率为 107.0%,见图 4。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的 94.5% 提高到活动后的 98.7% ,护士满意度由活动前的 90.5% 提高到活动后的 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人员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90 分以上者,由活动前的 57% 提高到活动后的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后,圈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责任荣誉感 6 个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无形成果显著。(图 5)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针对我科的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评分情况,品管圈活动小组利用品管圈手法找出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加以分析、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自理能力改善措施,通过效果确认评价,结果显示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由(72.40±6.42)分提高至(89.30±5.87)分,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从而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 实行个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干预措施,可提高优质护理质量
品管圈小组通过对 354 例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患者活动能力障碍和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针对此原因进行根因分析并制定出了老年住院患者活动能力障碍和老年住院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规范,从而使临床护士能够对针对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实行个体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优质护理,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效果显著,目标达标率 107.0%。
3.3 品管圈活动可提升圈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圈员的团队意识
品管圈活动提升了圈员的综合素质,与已有研究报道相符[14];也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从选定主题到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造成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原因中,提高了圈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激发[15]。另外,对策拟定与实施使全体成员上下一体,团结和谐,通过整个品管圈活动的过程,增强了圈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环境和谐。
3.4 品管圈活动可提升护士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16],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得以提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理论考试合格率达 100%,护士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意识增强[17],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与满足感,提升了护士满意度。
患者自理能力主要使用 Barthel 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其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量表[1],亦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3],反映了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身体活动的能力和对他人的依赖程度[4]。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可引起机体功能的进一步丧失和生活依赖,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提高[5-6],既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带来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的损失[7-8]。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圈员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9],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10],已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医疗品质管理活动[11]。为此,我科 2016 年 1 月成立“关爱圈”品管圈小组,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较低的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及头脑风暴方式,找出我科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并利用了品管圈的手法加以分析、制定改善措施,进行人员培训,实施个体化的自理能力改善措施,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现状把握阶段,收集我科 2016 年 1 月住院的 354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在效果确认阶段,收集我科 2016 年 6 月住院的 347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文化程度、入院时自理能力评分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我科于 2016 年 1 月成立“关爱圈”品管圈活动小组,以临床一线护士主动报名的形式成立。小组成员共 6 人,其中主管护师 1 人,护师 4 人,护士 1 人;研究生学历 1 人,本科 4 人,大专 1 人;平均年龄 27.5 岁;圈长由老年专科护士担任,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各圈员认真地履行各自职责及分管项目的实施,1 名病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大家支持和辅导。
1.2.2 主题选定 采用品管圈活动主题矩阵图,圈员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根据可行性、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 4 个评价项目进行主题评价,采用“5、3、1”的评分法汇总分数最高者为本期活动主题,即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主题选定的理由是:① 对患者而言: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以及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② 对护士而言:掌握自理能力相关知识,储备知识,即包括正确的评估自理能力方法及实施有效的改善自理能力措施。③ 对院方而言: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2.3 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主题,运用六何(5W1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即按品管圈十大步骤,即主题确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并绘制成甘特图。此计划取得了上级护理管理者及辅导员核准和管控,活动周期定为 7 个月(2016 年 1 月— 7 月),每 2 周进行小组会议,并进行会议记录,每次会议约 30 min,未参加会议的小组成员需查阅会议记录并签名。圈员交流形式多样化,在常规小组会议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了品管圈 QQ 和微信群,圈员时常通过 QQ 群和微信平台沟通与交流。
1.2.4 把握现状及分析要因 设计查检表,收集 2016 年 1 月我科入院的 354 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依赖的原因包括:活动能力障碍(175 例),认知功能障碍(63 例),心肺功能差(13 例),活力下降(10 例),抑郁状态(9 例),疼痛(3 例),其他原因(43 例)。了解现状后,通过查阅文献及圈员头脑风暴,分析造成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为:活动能力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差、活力下降、抑郁状态、疼痛等[5-6]。将引起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原因制成柏拉图(图 1),通过柏拉图得出活动能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这 2 项原因占 75.3%,是导致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

1.2.5 设定目标 主题选定,现状了解后,拟定改善目标。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100–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将现状值(72.4分)、活动改善重点(75.3%)、圈能力(76.0%)代入上式,得到目标值为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出院时自理能力评分提高至 88.2 分。
1.2.6 解析问题 在查阅文献和临床总结的基础上,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对住院老年患者自理活动依赖各环节中的人、物、方法、环境等 4 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图 2、3)寻找出患者出院时仍然存在活动能力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根因,最终确定为培训不到位、无相关护理常规 2 个方面。


1.2.7 对策拟定 以 80/20 原则及头脑风暴拟定对策针对主要的要因拟定具体对策,一个原因可衍生多个对策,依效益性、可行性、经济性、预算等各种因素作综合评价,选择要实施的方案,并获得上级护理管理者及辅导员的核准。此阶段经讨论决定,针对患者活动能力障碍的对策为:① 制定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措施;② 培训、告知护理人员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及方法,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监督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考核。针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对策为:① 制定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② 培训、告知认知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定期检查、监督,落实责任制,并进行相关考核。
1.2.8 对策实施与检讨 在我科住院老年患者中,活动能力障碍常见于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低下、协调障碍,导致移动障碍、修饰障碍、穿衣障碍等。活动能力障碍、认知障碍是我科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相似研究[12]亦指出,认知能力是影响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制定了老年住院患者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措施,此护理干预措施得到我科 92% 的护理同仁的认可,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① 指导住院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活动内容如下:A. 长期卧床或不能下地行走:关节运动训练, 2 次/d,15~30 min/次。具体包括:举臂运动、手臂滑行外展运动、曲肘运动、手掌翻转(掌心-手背)运动、曲腕运动、脚后跟滑行运动、直腿抬高运动、脚踝背伸运动。B. 能独立行走但需照看:行走训练, 3 次/d。C. 偶尔卧床活动时需协助:关节运动训练/行走训练, 3 次/d。
② 注意事项:A. 明确患者是否运动限制:比如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需要避免下肢运动。B. 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活动重要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活动顺利进行。C. 活动强度示患者情况而定,不需要强行完成训练计划。D. 活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等的变化。E. 其他:指导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如拐杖、氧气等;记录干预的依从性。
③ 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A. 根据患者既往生活习惯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24 h 日常生活作息表,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使患者保持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时间定向障碍的患者,提醒患者按时作息;对于无法完成日常功能活动的患者,进行日常功能活动的指导,如让患者学习穿衣、洗漱等。B. 记忆训练:帮助患者记住病房的环境、周围的人、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让患者看电视新闻,然后提问新闻的大概内容,每日询问,让患者回答。C. 思维训练: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或是计算的测试,改善患者的思维能力。D. 定向力的训练: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训练,如每日进行定向提问。
④ 培训、考核护理人员活动能力障碍护理干预及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相关知识:A. 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调活动能力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性,以及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对每位护士进行考核。B. 落实责任制,每周随机进行检查、监督。C. 随机抽查护理人员,考核是否能够按照规范进行干预。
1.3 效果确认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效果不断地进行确认,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① 有形成果。包括品管圈活动前(2016 年 1 月)、活动后(2016 年 6 月)自理能力评分比较、目标达标率[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活动前后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均采用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15 个条目)、护士满意度调查表(28 个条目)],以及护士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自制试卷)。② 无形成果。参考《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13],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每位圈员进行品管圈手法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责任荣誉感 6 项内容的调查,由圈员 5 人评分,每项分值 1~10 分,分别统计 6 项内容总分,计算出平均分与改善前比较,绘制成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雷达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1。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后,我科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由(72.4±6.42)分提高到(89.3±5.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1),目标达标率为 107.0%,见图 4。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的 94.5% 提高到活动后的 98.7% ,护士满意度由活动前的 90.5% 提高到活动后的 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人员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90 分以上者,由活动前的 57% 提高到活动后的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后,圈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责任荣誉感 6 个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无形成果显著。(图 5)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针对我科的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的 Barthel 指数评分情况,品管圈活动小组利用品管圈手法找出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加以分析、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自理能力改善措施,通过效果确认评价,结果显示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由(72.40±6.42)分提高至(89.30±5.87)分,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从而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 实行个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干预措施,可提高优质护理质量
品管圈小组通过对 354 例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患者活动能力障碍和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依赖的主要原因,针对此原因进行根因分析并制定出了老年住院患者活动能力障碍和老年住院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措施规范,从而使临床护士能够对针对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实行个体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优质护理,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效果显著,目标达标率 107.0%。
3.3 品管圈活动可提升圈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圈员的团队意识
品管圈活动提升了圈员的综合素质,与已有研究报道相符[14];也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从选定主题到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造成老年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低的原因中,提高了圈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激发[15]。另外,对策拟定与实施使全体成员上下一体,团结和谐,通过整个品管圈活动的过程,增强了圈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环境和谐。
3.4 品管圈活动可提升护士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16],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得以提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理论考试合格率达 100%,护士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意识增强[17],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与满足感,提升了护士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