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代维维, 李萌萌, 闫薇, 刘远针, 李薇. 硬化性脂膜炎一例. 华西医学, 2017, 32(12): 2018-201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5208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53 岁。因“反复右小腿红肿 3 年,变硬 2 年,溃疡半年”于 2015 年 7 月 29 日收入我科。3 年前患者右小腿出现红肿,给予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 3 d 后未见缓解。3~4 个月后红肿加重,右足背出现溃疡,伴疼痛,于外院诊断为“蜂窝织炎”,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 18 d(剂量不详),红肿消退,溃疡缩小。2013 年 7 月 20 日患者右小腿红肿复发,伴瘙痒,逐渐累及左小腿,出现黄豆大小褐色斑,皮损逐渐变硬,局部凹陷,右小腿出现数个绿豆至蚕豆大小水疱,后水疱干涸、结痂,具体诊治不详。2014 年 2 月 13 日梅毒抗体检查阳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滴度 1∶2,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 G,80 万 U/d,肌内注射,连续治疗 8 d,3 个月后复查 TRUST 阴性。2015 年 1 月 25 日右小腿下段散在红色硬结,如倒置的香槟瓶状(图 1a),搔抓及棉签刺激后硬结破溃,伴疼痛,逐渐形成溃疡,难以愈合,治疗后病情反复,院外疗效欠佳遂于 2015 年 7 月入住我科。否认患病伴发发热,咳嗽、咳痰,关节痛史。既往无外伤手术史,否认家族中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5℃,心率 87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09/64 mm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双小腿及双足背皮肤变硬,右侧为甚,表皮萎缩变薄,可见褐色色素沉着斑,右小腿下段外侧散在 5~6 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溃疡,上覆黄色药痂(图 1b),无渗血、渗液。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免疫球蛋白 G 16.30 g/L(正常值为 8~15.5 g/L),免疫球蛋白 A 3 590.00 mg/L(正常值为 836~2 900 mg/L),抗核抗体可疑阳性,促甲状腺刺激激素 12.16 mU/L,抗链“O” 124.00 U/mL,血常规、生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心磷脂抗体未见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双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欠均匀改变,甲状腺左侧叶结节。皮肤病理检查示:(左小腿)脂肪组织部分区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脂肪组织内部分机性血管管壁上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平滑肌结构消失伴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多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 2)。诊断:① 硬化性脂膜炎(sclerosingn panniculitis,SP);②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③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静脉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抗过敏、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止痛,口服白芍总苷胶囊调节免疫功能、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瑞舒伐他汀钙片降血脂、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用倍他米松尿素霜止痒、龙血竭胶囊、藻酸钙伤口敷料(商品名:德湿康)促进溃疡愈合,共治疗 15 d。患者疼痛减轻,皮损颜色变暗,溃疡面缩小(图 1c),于 2015 年 8 月 12 日好转出院。

a. 患者双下肢呈倒置的香槟瓶状;b. 患者右小腿下段外侧治疗前可见蚕豆大小溃疡,上覆黄色药痂;c. 患者右小腿下段外侧治疗后溃疡面积缩小,遗留褐色色素沉着

a. 脂肪组织部分区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HE ×40);b. 脂肪组织部分区域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HE ×40);c. 血管管壁处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平滑肌结构消失伴纤维组织增生,其内多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HE ×100);d. 脂肪组织部分区域凝固性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HE ×100)
讨论 SP 是一种少见的皮下脂肪炎症性疾病,于 1955 年由 Huriez 首先提出,1991 年由 Jorizzo 等[1]正式命名,又称硬皮病样皮下组织炎、脂肪皮肤硬化症、静脉淤积性脂膜炎、硬化性萎缩性蜂窝织炎等。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该病多见于 60 岁左右的女性,好发于双侧小腿下 1/3 处[2]。1982 年以来报道 20 例,年龄 10~77 岁,平均年龄 49.7 岁,发病高峰 40~60 岁[3]。有文献报道 85% 为超重或者肥胖[4]。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肥胖可能是其潜在的发病原因[5]。SP 早期皮损主要表现为下肢红斑、肿胀、疼痛不适,后期皮肤局部变硬,并逐渐形成硬结及溃疡。SP 的早期组织病理学特点是脂肪小叶中央供血不足和脂肪细胞坏死;中晚期表现为微囊肿形成,伴脂肪小叶的透明变性,可见脂肪吞噬现象;晚期病变中可见到皮下脂肪萎缩[6]。本例患者有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病史,是 SP 的易感因素。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作出诊断。但在本病早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往往误诊为蜂窝织炎,后期皮肤逐渐形成硬结,易与硬红斑、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相混淆,需与其鉴别[7]。
既往文献报道的 SP 患者多以左小腿皮损严重为特征,梁俊琴等[8]从 2007 年—2013 年收治住院的 13 例 SP 患者,其中 9 例患者皮损以左下肢更为严重,其机制尚未明确。此外 SP 发病与下肢血管循环障碍(尤其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有关。而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下肢红肿、疼痛、溃疡,左下肢损伤轻微。双下肢未见明显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表现,主要以双侧下肢动脉硬化斑为主,因此不能排除 SP 发病与双下肢动脉病变相关。
虽然目前 SP 治疗方法较多,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传统疗法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抬高患肢,穿弹力袜,适当减轻体质量。最新研究进展报道持续使用低剂量司坦唑醇(2 mg,2 次/d)时,能有效改善双下肢疼痛及硬化感,但会产生无症状的肝酶短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能有效改善双下肢疼痛及硬化感,建议在用药期间监测肝脏功能及血压[9]。本例患者中,使用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止痛,阿司匹林抗凝血,瑞舒伐他汀钙降血脂,增加下肢血液循环同时促进伤口愈合。治疗 1 个月后,右小腿溃疡面积较前缩小,红肿减轻,留有色素沉着,目前仍在随访中。
病例介绍 患者,女,53 岁。因“反复右小腿红肿 3 年,变硬 2 年,溃疡半年”于 2015 年 7 月 29 日收入我科。3 年前患者右小腿出现红肿,给予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 3 d 后未见缓解。3~4 个月后红肿加重,右足背出现溃疡,伴疼痛,于外院诊断为“蜂窝织炎”,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 18 d(剂量不详),红肿消退,溃疡缩小。2013 年 7 月 20 日患者右小腿红肿复发,伴瘙痒,逐渐累及左小腿,出现黄豆大小褐色斑,皮损逐渐变硬,局部凹陷,右小腿出现数个绿豆至蚕豆大小水疱,后水疱干涸、结痂,具体诊治不详。2014 年 2 月 13 日梅毒抗体检查阳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滴度 1∶2,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 G,80 万 U/d,肌内注射,连续治疗 8 d,3 个月后复查 TRUST 阴性。2015 年 1 月 25 日右小腿下段散在红色硬结,如倒置的香槟瓶状(图 1a),搔抓及棉签刺激后硬结破溃,伴疼痛,逐渐形成溃疡,难以愈合,治疗后病情反复,院外疗效欠佳遂于 2015 年 7 月入住我科。否认患病伴发发热,咳嗽、咳痰,关节痛史。既往无外伤手术史,否认家族中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5℃,心率 87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09/64 mm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专科查体:双小腿及双足背皮肤变硬,右侧为甚,表皮萎缩变薄,可见褐色色素沉着斑,右小腿下段外侧散在 5~6 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溃疡,上覆黄色药痂(图 1b),无渗血、渗液。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免疫球蛋白 G 16.30 g/L(正常值为 8~15.5 g/L),免疫球蛋白 A 3 590.00 mg/L(正常值为 836~2 900 mg/L),抗核抗体可疑阳性,促甲状腺刺激激素 12.16 mU/L,抗链“O” 124.00 U/mL,血常规、生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心磷脂抗体未见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双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欠均匀改变,甲状腺左侧叶结节。皮肤病理检查示:(左小腿)脂肪组织部分区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脂肪组织内部分机性血管管壁上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平滑肌结构消失伴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多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 2)。诊断:① 硬化性脂膜炎(sclerosingn panniculitis,SP);②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③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静脉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抗过敏、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止痛,口服白芍总苷胶囊调节免疫功能、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瑞舒伐他汀钙片降血脂、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用倍他米松尿素霜止痒、龙血竭胶囊、藻酸钙伤口敷料(商品名:德湿康)促进溃疡愈合,共治疗 15 d。患者疼痛减轻,皮损颜色变暗,溃疡面缩小(图 1c),于 2015 年 8 月 12 日好转出院。

a. 患者双下肢呈倒置的香槟瓶状;b. 患者右小腿下段外侧治疗前可见蚕豆大小溃疡,上覆黄色药痂;c. 患者右小腿下段外侧治疗后溃疡面积缩小,遗留褐色色素沉着

a. 脂肪组织部分区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HE ×40);b. 脂肪组织部分区域凝固性坏死,伴脂肪小叶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HE ×40);c. 血管管壁处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平滑肌结构消失伴纤维组织增生,其内多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HE ×100);d. 脂肪组织部分区域凝固性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HE ×100)
讨论 SP 是一种少见的皮下脂肪炎症性疾病,于 1955 年由 Huriez 首先提出,1991 年由 Jorizzo 等[1]正式命名,又称硬皮病样皮下组织炎、脂肪皮肤硬化症、静脉淤积性脂膜炎、硬化性萎缩性蜂窝织炎等。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该病多见于 60 岁左右的女性,好发于双侧小腿下 1/3 处[2]。1982 年以来报道 20 例,年龄 10~77 岁,平均年龄 49.7 岁,发病高峰 40~60 岁[3]。有文献报道 85% 为超重或者肥胖[4]。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肥胖可能是其潜在的发病原因[5]。SP 早期皮损主要表现为下肢红斑、肿胀、疼痛不适,后期皮肤局部变硬,并逐渐形成硬结及溃疡。SP 的早期组织病理学特点是脂肪小叶中央供血不足和脂肪细胞坏死;中晚期表现为微囊肿形成,伴脂肪小叶的透明变性,可见脂肪吞噬现象;晚期病变中可见到皮下脂肪萎缩[6]。本例患者有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病史,是 SP 的易感因素。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作出诊断。但在本病早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往往误诊为蜂窝织炎,后期皮肤逐渐形成硬结,易与硬红斑、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相混淆,需与其鉴别[7]。
既往文献报道的 SP 患者多以左小腿皮损严重为特征,梁俊琴等[8]从 2007 年—2013 年收治住院的 13 例 SP 患者,其中 9 例患者皮损以左下肢更为严重,其机制尚未明确。此外 SP 发病与下肢血管循环障碍(尤其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有关。而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下肢红肿、疼痛、溃疡,左下肢损伤轻微。双下肢未见明显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表现,主要以双侧下肢动脉硬化斑为主,因此不能排除 SP 发病与双下肢动脉病变相关。
虽然目前 SP 治疗方法较多,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传统疗法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抬高患肢,穿弹力袜,适当减轻体质量。最新研究进展报道持续使用低剂量司坦唑醇(2 mg,2 次/d)时,能有效改善双下肢疼痛及硬化感,但会产生无症状的肝酶短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能有效改善双下肢疼痛及硬化感,建议在用药期间监测肝脏功能及血压[9]。本例患者中,使用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止痛,阿司匹林抗凝血,瑞舒伐他汀钙降血脂,增加下肢血液循环同时促进伤口愈合。治疗 1 个月后,右小腿溃疡面积较前缩小,红肿减轻,留有色素沉着,目前仍在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