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忠仪, 吴琳娜. 成年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 华西医学, 2017, 32(2): 223-225. doi: 10.7507/1002-0179.201603329 复制
子宫肌瘤也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属良性肿瘤,是成年女性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健康检查时通过盆腔检查和 B 型超声检查偶尔发现,其临床症状与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关系密切。子宫肌瘤的症状主要是月经过多、疼痛和压迫症状,与盆腔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必须通过辅助影像学检查排除子宫肉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和卵巢肿瘤等疾病,尤其是行保守性治疗前。超声检查应用最广、花费最少,是诊断子宫肌瘤最好的选择方法[1]。本研究通过分析41 977 例女性的体检资料,探讨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5 年 1 月—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健康检查且体检资料完整的 41 977 例 21~50 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1.2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由体检中心的专职人员测量研究对象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测量时均脱鞋减衣,体质量精确至 0.1 kg,身高精确至 0.1 cm。腰围为立位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静呼吸时肋弓下缘与髂前上嵴连线中点水平的周长(cm)。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由 11 名超声科医师采用 B 型超声诊断仪(型号:Phlips HD11XE、Phlips EPIQ5、Hitachi Preirus)完成本次研究对象的检查。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① 临床表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持续性出血或不规则出血,下腹部坠胀感,部分无自觉症状;②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较硬,可有压痛;③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肌壁间肌瘤,瘤体周边有丰富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深入瘤体内部;浆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呈条状血流信号,由肌层深入浆膜或黏膜下肌瘤内部[2]。
1.3 分组
将 41 977 例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 21~30、31~40、41~50 岁组,见表 1。按 BMI 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体质量正常组(BMI 18.5~24.0 kg/m2)、超重组(BMI 24.1~28.0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2],见表 2。按腰围及腰臀比分为腹型肥胖组(腰围≥80 cm 或腰臀比≥0.8)、非腹型肥胖组(腰围<80 cm 或腰臀比<0.8)[3],见表 3、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中,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 χ2 检验,多组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 χ2 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 调整检验水准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41 977 例研究对象中,共检查出子宫肌瘤 3 946 例,患病率为 9.40%。
2.1 不同年龄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31~40 岁组和 41~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 21~30 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与其他 2 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2 不同 BMI 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超重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与其他 3 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均高于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2.3 不同腰围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腹型肥胖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7。

2.4 不同腰臀比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按腰臀比分组,腹型肥胖组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8。

2.5 年龄、BMI、腰围、腰臀比与子宫肌瘤患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将子宫肌瘤患病情况作为因变量(有子宫肌瘤=1,无子宫肌瘤=0),将年龄、BMI、腰围、腰臀比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臀比是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 9。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见于生育期女性。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恶变率为 0.13%~1.39%[4-6]。因此,子宫肌瘤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生育年龄女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生育期及绝经前期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高,41~50 岁的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7-8]相似。周清平等[7] 研究发现,79.7% 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 35~50 岁之间。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生育期间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也逐渐增加,40 岁左右的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出现症状,或接近绝经期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手术治疗而就医者增多有关[9]。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按 BMI 分组的超重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按腰围及腰臀比分组的腹型肥胖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通过年龄、BMI、腰围、腰臀比的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臀比是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说明腰臀比更能预测子宫肌瘤的风险。也有研究表明体质量与子宫肌瘤的患病呈正相关,随着体质量的增长,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高[7]。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雌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从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10]。这与临床上普遍认为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刺激有关[7]相符。翟淑娜等[11] 研究表明,BMI 和腰臀比的升高可使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增加,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生育期及绝经前期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腰臀比的升高可使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增加,腹型肥胖为子宫肌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保持体质量和腰臀比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
子宫肌瘤也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属良性肿瘤,是成年女性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健康检查时通过盆腔检查和 B 型超声检查偶尔发现,其临床症状与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关系密切。子宫肌瘤的症状主要是月经过多、疼痛和压迫症状,与盆腔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必须通过辅助影像学检查排除子宫肉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和卵巢肿瘤等疾病,尤其是行保守性治疗前。超声检查应用最广、花费最少,是诊断子宫肌瘤最好的选择方法[1]。本研究通过分析41 977 例女性的体检资料,探讨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5 年 1 月—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健康检查且体检资料完整的 41 977 例 21~50 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1.2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由体检中心的专职人员测量研究对象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测量时均脱鞋减衣,体质量精确至 0.1 kg,身高精确至 0.1 cm。腰围为立位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平静呼吸时肋弓下缘与髂前上嵴连线中点水平的周长(cm)。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由 11 名超声科医师采用 B 型超声诊断仪(型号:Phlips HD11XE、Phlips EPIQ5、Hitachi Preirus)完成本次研究对象的检查。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① 临床表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持续性出血或不规则出血,下腹部坠胀感,部分无自觉症状;②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较硬,可有压痛;③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肌壁间肌瘤,瘤体周边有丰富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深入瘤体内部;浆膜下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呈条状血流信号,由肌层深入浆膜或黏膜下肌瘤内部[2]。
1.3 分组
将 41 977 例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 21~30、31~40、41~50 岁组,见表 1。按 BMI 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体质量正常组(BMI 18.5~24.0 kg/m2)、超重组(BMI 24.1~28.0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2],见表 2。按腰围及腰臀比分为腹型肥胖组(腰围≥80 cm 或腰臀比≥0.8)、非腹型肥胖组(腰围<80 cm 或腰臀比<0.8)[3],见表 3、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中,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 χ2 检验,多组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 χ2 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 调整检验水准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41 977 例研究对象中,共检查出子宫肌瘤 3 946 例,患病率为 9.40%。
2.1 不同年龄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31~40 岁组和 41~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 21~30 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50 岁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与其他 2 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2 不同 BMI 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超重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与其他 3 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均高于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2.3 不同腰围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腹型肥胖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7。

2.4 不同腰臀比组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
按腰臀比分组,腹型肥胖组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8。

2.5 年龄、BMI、腰围、腰臀比与子宫肌瘤患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将子宫肌瘤患病情况作为因变量(有子宫肌瘤=1,无子宫肌瘤=0),将年龄、BMI、腰围、腰臀比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臀比是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 9。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见于生育期女性。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恶变率为 0.13%~1.39%[4-6]。因此,子宫肌瘤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生育年龄女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生育期及绝经前期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高,41~50 岁的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7-8]相似。周清平等[7] 研究发现,79.7% 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 35~50 岁之间。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生育期间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也逐渐增加,40 岁左右的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出现症状,或接近绝经期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手术治疗而就医者增多有关[9]。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按 BMI 分组的超重组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按腰围及腰臀比分组的腹型肥胖组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非腹型肥胖组。通过年龄、BMI、腰围、腰臀比的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臀比是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说明腰臀比更能预测子宫肌瘤的风险。也有研究表明体质量与子宫肌瘤的患病呈正相关,随着体质量的增长,子宫肌瘤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高[7]。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雌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从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10]。这与临床上普遍认为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刺激有关[7]相符。翟淑娜等[11] 研究表明,BMI 和腰臀比的升高可使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增加,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生育期及绝经前期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宫肌瘤患病率逐步增加,腰臀比的升高可使发生子宫肌瘤的危险性增加,腹型肥胖为子宫肌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保持体质量和腰臀比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