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珣钡, 牛倩, 廖娟, 王霞, 江虹. 芦山与汶川地震中伤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2): 270-27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73 复制
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或创伤等应激情况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本研究对芦山“4·20”7.0级地震中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276例伤员血浆Fbg水平进行分析,并与汶川“5·12”8.0级地震中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作初步比较,针对这两次不同震级地震所造成伤员的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应激变化作出一定评价,并为以后预防突发事件后急性创伤情况致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日-24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芦山地震伤员276例,其中男148例,女128例;年龄1~95岁,平均42.7岁。同时回顾性分析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的相关数据,纳入对象为2008年5月13日-17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地震伤员503例,其中男270例,女233例;年龄0.5~96岁,平均41.9岁。所有患者均于地震发生当日在地震中受伤。按照灾后入住我院时间的不同将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分别分为5组(表l);同时,分别选择地震当月,即2013年4月20日-30日和2008年5月10日-30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非地震致伤的急诊外伤患者350例和528例作为对照组。前者男198例,女152例;年龄1~98岁,平均38.5岁。后者男311例,女217例;年龄1~97岁,平均40.2岁。伤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此外,本研究还根据临床诊断将两次地震后48 h以内入院的伤员进行分组,分为肢体多处骨折组和肢体单处骨折组,余未纳入组别的伤员诊断为脑外伤、盆骨骨折或诊断不明等。
1.2 仪器与试剂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购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Fbg检测试剂盒(批号538036A、537865,购自德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Fbg质控品(N值批号503173A、603116A,P值批号509947B、512631F;购自德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

1.3 样本测定方法
Fbg检测方法为凝固法(Clauss法):血浆中加入凝血酶,使Fbg变成纤维蛋白,血液凝固,待检样品的理学形状也会发生改变,仪器根据其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并将光强度转变成电信号再传送到检测器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次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变化
芦山地震伤员的血浆Fbg平均水平比汶川地震伤员的平均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地震后相同入院时间组别之间患者Fb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普遍低于汶川地震伤员。见表 2。

2.2 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入院时间伤员血浆Fbg 水平的比较
在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入院时间(组别)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灾后48 h以内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与48 h以后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受伤发生后的前4 d,两次地震中伤员血浆Fbg水平随着入院时间的延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见表 2。
2.3 两次地震伤员的血浆Fbg总体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的比较
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总体水平为 (2.70±1.15) g/L,其对照组血浆Fbg平均水平为(3.12±1.19) 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汶川地震伤员血浆Fbg总体水平为(4.47±1.94)g/L,其对照组血浆Fbg平均水平为(2.54±0.98)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两次地震不同伤残程度伤员血浆Fbg水平的比较
芦山地震中肢体多处骨折伤员与肢体单处骨折伤员Fbg水平均低于汶川地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

3 讨论
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为2.0~4.0 g/L,其在机体的止凝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Fbg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3]。地震发生后伤员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4-6],机体急性应激反应的轻重对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Fbg的水平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总体低于汶川地震伤员,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24 h内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分别为(2.05±0.61)、(3.18±1.77) g/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由于汶川地震震级较大,高达8.0级,伤员的伤势比较严重,未能及时救治的伤员较多,所以汶川地震中伤员的急性应激反应相对比较强烈,Fb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地震初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时隔5年,芦山发生7.0级地震,震级较汶川地震低,伤员的伤势较轻,所以芦山地震中伤员的急性应激反应相对比较轻。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芦山地震中各组Fbg水平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说明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机体损伤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不大,并且在1周以内Fbg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参考范围的下限逐渐恢复正常。其中受伤24 h内的伤员血浆Fbg水平<2.0 g/L的占48.0%(47/98),说明在机体轻度损伤的早期,急性应激反应不明显,而血浆Fbg会在止凝血过程中被消耗。
本次研究中,芦山地震入院时间较晚的伤员Fbg水平轻度升高,其中30.2%伤员Fbg水平>4.0 g/L,更有2例伤员>7.0 g/L。经查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发现,大部分伤员在其他医院经过简单处理,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更加严重,遂转入我院,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昏迷、肝肾损伤等症状,其中炎症反应对血浆Fbg水平起到一定影响[7]。救治时间的延后也会影响受灾人员的情绪[8],进而影响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可见,突发事件后救治时间的延误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进行急诊分诊救护[9],并将伤员进行合理分流[10-11],以保障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使伤员的病情不至于恶化。
根据伤员的不同诊断,我们选取肢体多处骨折和肢体单处骨折的伤员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中肢体多处骨折伤员与肢体单处骨折伤员Fbg水平均低于汶川地震。可见同等伤势的情况下,汶川地震对伤员的应激刺激较大,Fb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反应中会明显升高。
在不同程度急性应激损伤中伤员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变化,并且地震伤员多数伴有外伤(如骨折等)需长期卧床[12],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3],此时更应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14-16]。临床应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及应激程度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急性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救治时间的延后会影响伤员Fbg水平的变化,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并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或创伤等应激情况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本研究对芦山“4·20”7.0级地震中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276例伤员血浆Fbg水平进行分析,并与汶川“5·12”8.0级地震中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作初步比较,针对这两次不同震级地震所造成伤员的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应激变化作出一定评价,并为以后预防突发事件后急性创伤情况致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日-24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芦山地震伤员276例,其中男148例,女128例;年龄1~95岁,平均42.7岁。同时回顾性分析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的相关数据,纳入对象为2008年5月13日-17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地震伤员503例,其中男270例,女233例;年龄0.5~96岁,平均41.9岁。所有患者均于地震发生当日在地震中受伤。按照灾后入住我院时间的不同将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分别分为5组(表l);同时,分别选择地震当月,即2013年4月20日-30日和2008年5月10日-30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非地震致伤的急诊外伤患者350例和528例作为对照组。前者男198例,女152例;年龄1~98岁,平均38.5岁。后者男311例,女217例;年龄1~97岁,平均40.2岁。伤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此外,本研究还根据临床诊断将两次地震后48 h以内入院的伤员进行分组,分为肢体多处骨折组和肢体单处骨折组,余未纳入组别的伤员诊断为脑外伤、盆骨骨折或诊断不明等。
1.2 仪器与试剂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购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Fbg检测试剂盒(批号538036A、537865,购自德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Fbg质控品(N值批号503173A、603116A,P值批号509947B、512631F;购自德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

1.3 样本测定方法
Fbg检测方法为凝固法(Clauss法):血浆中加入凝血酶,使Fbg变成纤维蛋白,血液凝固,待检样品的理学形状也会发生改变,仪器根据其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并将光强度转变成电信号再传送到检测器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次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变化
芦山地震伤员的血浆Fbg平均水平比汶川地震伤员的平均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地震后相同入院时间组别之间患者Fb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普遍低于汶川地震伤员。见表 2。

2.2 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入院时间伤员血浆Fbg 水平的比较
在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入院时间(组别)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灾后48 h以内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与48 h以后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受伤发生后的前4 d,两次地震中伤员血浆Fbg水平随着入院时间的延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见表 2。
2.3 两次地震伤员的血浆Fbg总体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的比较
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总体水平为 (2.70±1.15) g/L,其对照组血浆Fbg平均水平为(3.12±1.19) 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汶川地震伤员血浆Fbg总体水平为(4.47±1.94)g/L,其对照组血浆Fbg平均水平为(2.54±0.98)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两次地震不同伤残程度伤员血浆Fbg水平的比较
芦山地震中肢体多处骨折伤员与肢体单处骨折伤员Fbg水平均低于汶川地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

3 讨论
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为2.0~4.0 g/L,其在机体的止凝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Fbg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3]。地震发生后伤员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4-6],机体急性应激反应的轻重对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Fbg的水平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芦山地震伤员血浆Fbg水平总体低于汶川地震伤员,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24 h内入院的伤员血浆Fbg水平分别为(2.05±0.61)、(3.18±1.77) g/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由于汶川地震震级较大,高达8.0级,伤员的伤势比较严重,未能及时救治的伤员较多,所以汶川地震中伤员的急性应激反应相对比较强烈,Fb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地震初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时隔5年,芦山发生7.0级地震,震级较汶川地震低,伤员的伤势较轻,所以芦山地震中伤员的急性应激反应相对比较轻。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芦山地震中各组Fbg水平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说明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机体损伤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不大,并且在1周以内Fbg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参考范围的下限逐渐恢复正常。其中受伤24 h内的伤员血浆Fbg水平<2.0 g/L的占48.0%(47/98),说明在机体轻度损伤的早期,急性应激反应不明显,而血浆Fbg会在止凝血过程中被消耗。
本次研究中,芦山地震入院时间较晚的伤员Fbg水平轻度升高,其中30.2%伤员Fbg水平>4.0 g/L,更有2例伤员>7.0 g/L。经查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发现,大部分伤员在其他医院经过简单处理,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更加严重,遂转入我院,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昏迷、肝肾损伤等症状,其中炎症反应对血浆Fbg水平起到一定影响[7]。救治时间的延后也会影响受灾人员的情绪[8],进而影响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可见,突发事件后救治时间的延误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进行急诊分诊救护[9],并将伤员进行合理分流[10-11],以保障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使伤员的病情不至于恶化。
根据伤员的不同诊断,我们选取肢体多处骨折和肢体单处骨折的伤员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中肢体多处骨折伤员与肢体单处骨折伤员Fbg水平均低于汶川地震。可见同等伤势的情况下,汶川地震对伤员的应激刺激较大,Fbg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反应中会明显升高。
在不同程度急性应激损伤中伤员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变化,并且地震伤员多数伴有外伤(如骨折等)需长期卧床[12],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3],此时更应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14-16]。临床应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及应激程度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急性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救治时间的延后会影响伤员Fbg水平的变化,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并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