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慧, 田永明, 刘欢. 胸腔水封引流瓶用于危重症患者腹腔引流的效果观察. 华西医学, 2016, 31(11): 1896-1898.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520 复制
自19世纪70年代Sims医生第1个将腹腔引流技术应用于妇产科手术以后,腹腔引流技术逐渐被外科医生作为一种常规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为预防和治疗外科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对腹腔引流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议[1],但是腹腔引流仍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其通畅与否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预后。目前临床上腹腔引流分为被动引流和主动引流。当腹腔引流管被动引流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有效引流,容易被组织包裹或堵塞[2],传统方法是采用挤压引流管来保持引流通畅,但是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观念认为:腹部单次的手术难以达到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通畅脓腔引流的目的,术后常利用三腔负压吸引管进行持续冲洗及主动引流,可克服传统引流技术的弊端,达到充分引流脓液的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降低了二次手术的概率。由于持续冲洗和主动负压吸引是一个动态的引流系统,因此术后引流管的管理尤为重要[3]。然而血凝块堵塞是术后引流管引流不畅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我科将胸腔水封引流瓶应用于腹部术后患者腹腔引流管的引流。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科对收治的部分危重症并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使用胸腔水封引流瓶对腹腔引流管进行引流,并与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引流的术后患者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堵管情况及护士每天护理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100例。纳入标准:腹部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者。排除标准:① 患者家属拒绝使用胸腔水封引流瓶者;② 4周内腹腔引流管拔除者;③ 术后腹腔大出血,血凝块形成,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的患者;④ 未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按入住ICU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3.00±10.50)岁;急性重症胰腺炎23例,胃癌术后5例,肠道疾病术后13例,高位肠瘘9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坏死组织清除术。试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0.00±10.87)岁;急性重症胰腺炎25例,胃癌术后4例,肠道疾病术后10例,高位肠瘘1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坏死组织清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疾病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选取康维抗反流引流袋[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型号:1020]用于腹腔引流管的引流。对照组腹腔引流管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凝块阻塞。挤压引流管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 cm的排液管,挤压时双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4]。术后每间隔2 h挤压1次引流管,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其次,术后需护士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量,超过100 mL时每小时倾倒1次,做到准确记录。
试验组患者选取胸腔水封引流瓶(宁波康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3-1500)用于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首先将胸腔水封引流瓶的引流管分别与腹腔各引流管相互连接,然后连接负压源,其方法为:将控制旋塞直接与负压源连接,调节控制旋塞,使调压腔发出稳定、轻柔的气泡。最后达到充分引流腹腔引流液的目的。目前我科使用的胸腔水封引流瓶的容量为1 500 mL,临床上常采用5~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的负压吸引力进行持续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4周内腹腔引流管堵管情况。腹腔引流管堵管评价标准:临床上当出现腹部引流管引流不畅时,如经过反复多次的手动挤压以后,引流不通畅,且用生理盐水冲洗疏通后,引流仍不通畅者,则视为引流管堵塞。反之,则视为不堵管。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士每天护理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时间记录方法:① 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分别记录随机20次挤压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护理时间。② 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分别记录随机20次倾倒并记录腹腔引流液花费的护理时间。每次测量护理时间均使用同一秒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堵管7例(14%),而试验组仅1例(2%)发生堵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花费的直接护理腹腔引流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腹腔负压引流技术的意义
引流术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物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其目的是预防血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炎症的发生[5]。因此,腹腔引流能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积血、积液,避免发生感染[6]。但在腹腔引流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堵塞、引流不畅或不引流的情况。目前临床上腹腔引流分为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两种,传统的单腔管引流属于被动引流,因引流液黏滞度增加及坏死组织、血凝块堵塞管腔,致使引流不畅[7]。负压引流属于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使腹腔内的引流物得到及时清除,特别是黏滞度大的血液,在未凝固前就被负压吸出,能减少组织堵塞引流管孔道,有利于引流通畅[8]。因此,负压引流应用于腹腔引流管道的引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术后腹腔大出血,血凝块形成,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的患者需要排除,原因在于早期负压引流可能会加重腹腔出血的危险。
3.2 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可降低堵管发生率和减少护士护理时间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试验组腹腔引流管发生堵管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管发生堵管的例数。原因在于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可达到有效引流腹腔引流液的目的,能有效防止管道堵塞。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在引流腹腔引流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挤压效果不明显、耗时费力。由表 1可知,对照组平均每次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为(17.20±1.32)s。然而试验组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一方面不用额外花费护士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另一方面胸腔水封引流瓶是精密计量仪器,可随时精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并且它可储存引流液的总量为1 500 mL。当腹腔引流液总量不超过1 500 mL时不用额外花费护士的时间去倾倒引流液。试验组平均每次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仅为(11.75±1.07)s;对照组使用的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平均每次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为(29.35±1.84)s。其需要额外花费护士较多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而且每次记录引流液的量需花费护士较多的时间去倾倒引流液,显著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胸腔水封引流瓶用于危重症患者腹腔引流管的引流可降低腹腔引流管的堵管发生率,能显著减少护士反复挤压引流管及反复倾倒引流液所耗费的护理时间,并能精确记录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自19世纪70年代Sims医生第1个将腹腔引流技术应用于妇产科手术以后,腹腔引流技术逐渐被外科医生作为一种常规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为预防和治疗外科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对腹腔引流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议[1],但是腹腔引流仍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其通畅与否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预后。目前临床上腹腔引流分为被动引流和主动引流。当腹腔引流管被动引流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有效引流,容易被组织包裹或堵塞[2],传统方法是采用挤压引流管来保持引流通畅,但是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观念认为:腹部单次的手术难以达到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通畅脓腔引流的目的,术后常利用三腔负压吸引管进行持续冲洗及主动引流,可克服传统引流技术的弊端,达到充分引流脓液的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降低了二次手术的概率。由于持续冲洗和主动负压吸引是一个动态的引流系统,因此术后引流管的管理尤为重要[3]。然而血凝块堵塞是术后引流管引流不畅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我科将胸腔水封引流瓶应用于腹部术后患者腹腔引流管的引流。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科对收治的部分危重症并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使用胸腔水封引流瓶对腹腔引流管进行引流,并与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引流的术后患者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堵管情况及护士每天护理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100例。纳入标准:腹部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者。排除标准:① 患者家属拒绝使用胸腔水封引流瓶者;② 4周内腹腔引流管拔除者;③ 术后腹腔大出血,血凝块形成,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的患者;④ 未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按入住ICU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3.00±10.50)岁;急性重症胰腺炎23例,胃癌术后5例,肠道疾病术后13例,高位肠瘘9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坏死组织清除术。试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0.00±10.87)岁;急性重症胰腺炎25例,胃癌术后4例,肠道疾病术后10例,高位肠瘘1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坏死组织清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疾病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选取康维抗反流引流袋[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型号:1020]用于腹腔引流管的引流。对照组腹腔引流管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凝块阻塞。挤压引流管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距插管处10~15 cm的排液管,挤压时双手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4]。术后每间隔2 h挤压1次引流管,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其次,术后需护士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量,超过100 mL时每小时倾倒1次,做到准确记录。
试验组患者选取胸腔水封引流瓶(宁波康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3-1500)用于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首先将胸腔水封引流瓶的引流管分别与腹腔各引流管相互连接,然后连接负压源,其方法为:将控制旋塞直接与负压源连接,调节控制旋塞,使调压腔发出稳定、轻柔的气泡。最后达到充分引流腹腔引流液的目的。目前我科使用的胸腔水封引流瓶的容量为1 500 mL,临床上常采用5~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的负压吸引力进行持续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4周内腹腔引流管堵管情况。腹腔引流管堵管评价标准:临床上当出现腹部引流管引流不畅时,如经过反复多次的手动挤压以后,引流不通畅,且用生理盐水冲洗疏通后,引流仍不通畅者,则视为引流管堵塞。反之,则视为不堵管。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士每天护理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时间记录方法:① 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分别记录随机20次挤压腹腔引流管所花费的护理时间。② 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分别记录随机20次倾倒并记录腹腔引流液花费的护理时间。每次测量护理时间均使用同一秒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堵管7例(14%),而试验组仅1例(2%)发生堵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花费的直接护理腹腔引流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腹腔负压引流技术的意义
引流术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物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其目的是预防血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炎症的发生[5]。因此,腹腔引流能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积血、积液,避免发生感染[6]。但在腹腔引流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堵塞、引流不畅或不引流的情况。目前临床上腹腔引流分为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两种,传统的单腔管引流属于被动引流,因引流液黏滞度增加及坏死组织、血凝块堵塞管腔,致使引流不畅[7]。负压引流属于主动引流,通过负压使腹腔内的引流物得到及时清除,特别是黏滞度大的血液,在未凝固前就被负压吸出,能减少组织堵塞引流管孔道,有利于引流通畅[8]。因此,负压引流应用于腹腔引流管道的引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术后腹腔大出血,血凝块形成,导致腹腔引流管堵塞的患者需要排除,原因在于早期负压引流可能会加重腹腔出血的危险。
3.2 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可降低堵管发生率和减少护士护理时间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试验组腹腔引流管发生堵管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管发生堵管的例数。原因在于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可达到有效引流腹腔引流液的目的,能有效防止管道堵塞。而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在引流腹腔引流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挤压效果不明显、耗时费力。由表 1可知,对照组平均每次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为(17.20±1.32)s。然而试验组胸腔水封引流瓶联合负压引流,一方面不用额外花费护士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另一方面胸腔水封引流瓶是精密计量仪器,可随时精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并且它可储存引流液的总量为1 500 mL。当腹腔引流液总量不超过1 500 mL时不用额外花费护士的时间去倾倒引流液。试验组平均每次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仅为(11.75±1.07)s;对照组使用的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平均每次倾倒并记录引流液量花费的护理时间为(29.35±1.84)s。其需要额外花费护士较多挤压引流管的护理时间,而且每次记录引流液的量需花费护士较多的时间去倾倒引流液,显著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胸腔水封引流瓶用于危重症患者腹腔引流管的引流可降低腹腔引流管的堵管发生率,能显著减少护士反复挤压引流管及反复倾倒引流液所耗费的护理时间,并能精确记录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