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小平. 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华西医学, 2016, 31(8): 1428-1430.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88 复制
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老年患者普遍缺乏预防跌倒的知识,预防跌倒的意识及行为也不容乐观[1]。跌倒往往可以导致老年患者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危及生命[2-3]。故防止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意义重大。多数心内科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差,极易发生跌倒或坠床。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加强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为全面、科学护理患者提供参考。本研究就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28例跌倒或坠床事件,其中跌倒21起,坠床7起。
1.2 方法
对已发生的跌倒或坠床事件进行分析和收集,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跌倒或坠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并采用我院自制的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表对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分,主要包含5个方面:年龄、疾病、药物、患者自我认知能力和安全管理等,该评分表经过多年测验,信度和效度均较高。评分总分≥1分,则被视为“高危险性跌倒伤害”,评分越高,表明发生概率越大;评分具体内容及积分见表 1。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患者共28例,其中男18例(64.3%),女10例(35.7%);年龄54~82岁,平均(68.5±8.9)岁。年龄>65岁24例(85.7%),≤65岁4例(14.3%);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的时间段:00:00-08:00有13例(46.4%),08:00-14:00有4例(14.3%),14:00-18:00有3例(10.7%),18:00-24:00有8例(28.6%);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的地点:床边11例(39.3%),卫生间7例(25.0%),病区6例(21.4%),其他地点4例(14.3%)。
2.2 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分析
28例患者中,造成所有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均≥1个。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评分中,6~9分2例(7.1%),4~5分19例(67.9%),2~3分4例(14.2%),1分3例(10.7%)。其次,各危险因素导致跌倒、坠床结果为:年龄因素12例(跌倒9例、坠床3例),占42.8%;疾病因素7例(跌倒5例、坠床2例),占25.0%;药物因素4例(跌倒3例、坠床1例),占14.3%;患者自我认知能力缺乏因素4例(跌倒3例、坠床1例),占14.3%;护理人员责任心因素1例(跌倒1例、坠床0例),占3.6%。
2.3 患者跌倒或坠床后发生的不良后果
出现不良后果共20例:面部青紫及轻度擦伤2例,鼻腔出血较多2例,口唇软组织损伤1例,左眼眶呈紫红色2例,眉骨撕裂伤2例,脚跺扭伤2例,右膝轻度红肿1例,髋关节骨折1例,右上肢肱骨骨折2例,左肩关节脱位1例,右股骨颈骨折3例,跌倒后当场死亡1例,且因髋关节骨折、右上肢肱骨骨折和死亡等4起事件发生医疗纠纷。
3 讨论
由本研究可见:①发生跌倒或坠床患者中,年龄>65岁者明显多于≤65岁者,男性多于女性,凌晨时段多于其他时段,床边多于其他地点,因此需要重点预防以上高危因素;②所有患者均有≥1个危险因素,因此对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过高的患者应格外注意;③患者跌倒或坠床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导致不良后果,增加医患纠纷。因此,全面分析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且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1 患者跌倒及坠床危险因素分析
3.1.1 年龄因素
因年龄因素导致心内科患者跌倒或者坠床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因素,高达42.8%,这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调查结果相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约为33%,其中半数以上的人会发生再次跌倒[4]。
3.1.2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心内科患者跌倒或者坠床的第二大因素,占25%。心内科住院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为病情严重且变化快、风险性高,常因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及血压急剧变化而导致患者晕厥、黑及头晕,进而造成患者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受限,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站立不稳并且跌倒的疾病危险因素[5]。
3.1.3 药物因素
心内科住院患者常用药物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心排血量及血压,造成患者大脑缺氧或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及晕厥等症状,这些都是或坠床的显著危险因素[6]。
3.1.4 患者自我认知因素
有调查显示,部分患者自我认知薄弱,存在自理意识过强,过高估计自己的行动能力和意识状态,不愿麻烦陪护人员和护士,导致在做一些小事情时跌倒或者坠床[7]。
3.1.5 护理人员认知因素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癫痫发作、躁动不安、低龄、昏迷、功能障碍及神志不清等患者安全护理重视程度不高,对病情较轻患者不够重视,很难在患者对跌倒或坠床事件中做预见性的护理。
3.2 预防措施
3.2.1 科学评估风险
伴随原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下达,“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被正式纳入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8]。因此,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保障老年人跌倒预防的有效性前提[9]。我科从2009年开始采用由医院统一制定的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表,对入院患者予以跌倒、坠床评分。评估频次:评分≥1分,告知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床边及白板警示标识,每周评分2次;评分≥4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坠床风险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床边及白板警示标识,每天评分并记录;患者出现贫血或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使用利尿剂等病情变化及特殊治疗用药时,随时评分。通过跌倒评分可以明确高风险跌倒或坠床患者,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警惕。
3.2.2 放置专科安全标志及宣传栏
对易发生跌倒或坠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在床头专门放置专科安全标志,并设置标志栏。按顺序依次将绝对卧床、限制活动、谨慎活动、防跌倒、防坠床等标识按评分要求放置于患者床头,护理人员通过安全标志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并结合患者既往史以及所需提供护理级别予以针对性护理,告知患者警惕跌倒或坠床发生;设计以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主题的宣传栏供患者观看,以加强患者的警觉性。
3.2.3 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强化患者安全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防跌倒管理知识,加强其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教育,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方案。由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居多,记忆力较差,故一般选择固定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在患者休息充分、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安全健康宣教后,管床护士应对患者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修改,不断巩固重点讲解内容,对患者进行动态健康教育。
3.2.4 做好疾病及用药护理
由于心内科疾病具易猝死、复杂性、突发性及多发性等特点,故应积极主动采取护理措施预防住院患者出现跌倒或坠床,在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及心绞痛等,应及时予以处理,并叮嘱患者充分卧床休息,建议患者起床或发生体位变化时动作尽量缓慢,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明确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并全面掌握患者所用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服用强心利尿药及降糖药患者是否出现药物反应,防止患者因四肢无力、体位性及药物性低血压而跌倒或坠床,告知患者药物服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化患者风险意识。
综上所述,心内科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很多,我们应采取科学风险评估,进行安全防范管理。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调查取样集中于我院心内科,样本量少,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和代表性,因此还需要与多科室联合研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老年患者普遍缺乏预防跌倒的知识,预防跌倒的意识及行为也不容乐观[1]。跌倒往往可以导致老年患者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危及生命[2-3]。故防止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意义重大。多数心内科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差,极易发生跌倒或坠床。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加强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为全面、科学护理患者提供参考。本研究就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28例跌倒或坠床事件,其中跌倒21起,坠床7起。
1.2 方法
对已发生的跌倒或坠床事件进行分析和收集,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跌倒或坠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并采用我院自制的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表对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分,主要包含5个方面:年龄、疾病、药物、患者自我认知能力和安全管理等,该评分表经过多年测验,信度和效度均较高。评分总分≥1分,则被视为“高危险性跌倒伤害”,评分越高,表明发生概率越大;评分具体内容及积分见表 1。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患者共28例,其中男18例(64.3%),女10例(35.7%);年龄54~82岁,平均(68.5±8.9)岁。年龄>65岁24例(85.7%),≤65岁4例(14.3%);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的时间段:00:00-08:00有13例(46.4%),08:00-14:00有4例(14.3%),14:00-18:00有3例(10.7%),18:00-24:00有8例(28.6%);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的地点:床边11例(39.3%),卫生间7例(25.0%),病区6例(21.4%),其他地点4例(14.3%)。
2.2 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分析
28例患者中,造成所有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均≥1个。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评分中,6~9分2例(7.1%),4~5分19例(67.9%),2~3分4例(14.2%),1分3例(10.7%)。其次,各危险因素导致跌倒、坠床结果为:年龄因素12例(跌倒9例、坠床3例),占42.8%;疾病因素7例(跌倒5例、坠床2例),占25.0%;药物因素4例(跌倒3例、坠床1例),占14.3%;患者自我认知能力缺乏因素4例(跌倒3例、坠床1例),占14.3%;护理人员责任心因素1例(跌倒1例、坠床0例),占3.6%。
2.3 患者跌倒或坠床后发生的不良后果
出现不良后果共20例:面部青紫及轻度擦伤2例,鼻腔出血较多2例,口唇软组织损伤1例,左眼眶呈紫红色2例,眉骨撕裂伤2例,脚跺扭伤2例,右膝轻度红肿1例,髋关节骨折1例,右上肢肱骨骨折2例,左肩关节脱位1例,右股骨颈骨折3例,跌倒后当场死亡1例,且因髋关节骨折、右上肢肱骨骨折和死亡等4起事件发生医疗纠纷。
3 讨论
由本研究可见:①发生跌倒或坠床患者中,年龄>65岁者明显多于≤65岁者,男性多于女性,凌晨时段多于其他时段,床边多于其他地点,因此需要重点预防以上高危因素;②所有患者均有≥1个危险因素,因此对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过高的患者应格外注意;③患者跌倒或坠床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导致不良后果,增加医患纠纷。因此,全面分析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且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1 患者跌倒及坠床危险因素分析
3.1.1 年龄因素
因年龄因素导致心内科患者跌倒或者坠床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因素,高达42.8%,这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调查结果相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约为33%,其中半数以上的人会发生再次跌倒[4]。
3.1.2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心内科患者跌倒或者坠床的第二大因素,占25%。心内科住院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为病情严重且变化快、风险性高,常因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及血压急剧变化而导致患者晕厥、黑及头晕,进而造成患者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受限,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站立不稳并且跌倒的疾病危险因素[5]。
3.1.3 药物因素
心内科住院患者常用药物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心排血量及血压,造成患者大脑缺氧或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及晕厥等症状,这些都是或坠床的显著危险因素[6]。
3.1.4 患者自我认知因素
有调查显示,部分患者自我认知薄弱,存在自理意识过强,过高估计自己的行动能力和意识状态,不愿麻烦陪护人员和护士,导致在做一些小事情时跌倒或者坠床[7]。
3.1.5 护理人员认知因素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癫痫发作、躁动不安、低龄、昏迷、功能障碍及神志不清等患者安全护理重视程度不高,对病情较轻患者不够重视,很难在患者对跌倒或坠床事件中做预见性的护理。
3.2 预防措施
3.2.1 科学评估风险
伴随原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下达,“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被正式纳入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8]。因此,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保障老年人跌倒预防的有效性前提[9]。我科从2009年开始采用由医院统一制定的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分表,对入院患者予以跌倒、坠床评分。评估频次:评分≥1分,告知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床边及白板警示标识,每周评分2次;评分≥4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坠床风险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床边及白板警示标识,每天评分并记录;患者出现贫血或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使用利尿剂等病情变化及特殊治疗用药时,随时评分。通过跌倒评分可以明确高风险跌倒或坠床患者,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警惕。
3.2.2 放置专科安全标志及宣传栏
对易发生跌倒或坠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在床头专门放置专科安全标志,并设置标志栏。按顺序依次将绝对卧床、限制活动、谨慎活动、防跌倒、防坠床等标识按评分要求放置于患者床头,护理人员通过安全标志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并结合患者既往史以及所需提供护理级别予以针对性护理,告知患者警惕跌倒或坠床发生;设计以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主题的宣传栏供患者观看,以加强患者的警觉性。
3.2.3 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强化患者安全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防跌倒管理知识,加强其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教育,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方案。由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居多,记忆力较差,故一般选择固定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在患者休息充分、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安全健康宣教后,管床护士应对患者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修改,不断巩固重点讲解内容,对患者进行动态健康教育。
3.2.4 做好疾病及用药护理
由于心内科疾病具易猝死、复杂性、突发性及多发性等特点,故应积极主动采取护理措施预防住院患者出现跌倒或坠床,在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及心绞痛等,应及时予以处理,并叮嘱患者充分卧床休息,建议患者起床或发生体位变化时动作尽量缓慢,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明确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并全面掌握患者所用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服用强心利尿药及降糖药患者是否出现药物反应,防止患者因四肢无力、体位性及药物性低血压而跌倒或坠床,告知患者药物服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化患者风险意识。
综上所述,心内科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很多,我们应采取科学风险评估,进行安全防范管理。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调查取样集中于我院心内科,样本量少,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和代表性,因此还需要与多科室联合研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