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雷蕾, 杜涛, 张琴. 静脉留置针在核素显像中的优势. 华西医学, 2016, 31(8): 1416-1419.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85 复制
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是完成核素显像的首要步骤。尤其是对动态显像的患者,药物注射的成功与否以及注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使用传统钢针进行放射性显像剂的注射,容易出现显像剂渗漏或残留剂量较多,造成显像质量欠清晰、动态扫描失败,影响临床诊断,增加患者痛苦。同时显像失败患者需二次检查,增加患者放射性照射剂量,也增加医务人员自身照射剂量。为了避免放射性显像剂渗漏,使注射剂量相对准确,提高动态扫描一次性成功率和检查图像清晰度,我科实行静脉留置针注射法。本研究比较了120例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静脉留置针和传统钢针行静脉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4月在我科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行全身骨显像患者注射显像剂浓度20~25 mCi/mL,剂量25~32 mCi;行肾动态显像患者注射显像剂浓度370~555 MBq/mL(10~15 mCi/mL),剂量185~259 MBq(5~7 mCi),体积<1 mL。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清楚或能够配合完成注射及显像;②患者完成了整个检查过程。排除标准:①患者不能配合注射或显像,不能保持相对安静状态;②患者因自身因素无法完成整个检查或在检查过程中由于运动导致图像效果不佳;③1周内进行过导致静脉损伤的检查或手术者。
最终纳入的患者男87例,女33例;年龄20~73岁。按照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和传统钢针组(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2~73岁,平均(55.13±26.74)岁;行全身骨显像31例,肾动态显像29例。传统钢针组(对照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51.28±19.35)岁;行全身骨显像37例,肾动态显像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准备静脉穿刺常规用物(3M透明敷贴、止血带、皮肤消毒液等)[1]。静脉留置针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留置针,另备1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血管情况及检查类型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多用22 G。对照组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2 mL注射器,其他用物与留置针组相同。
1.2.2 放射性显像剂
钼99-锝99m(99Mo-99mTc)发生器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骨显像使用注射用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药盒标记药物,药盒由成都云克公司提供,标记成功的锝99m-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放射化学纯度>95%;肾动态显像剂使用注射用亚锡喷替酸药盒标记,药盒由北京师宏公司提供,锝99m-二乙撑三胺五醋酸(99mTc-DTPA)放射化学纯度>97%。
1.2.3 仪器
显像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MillenniumVG5 Hawkeye双探头SPECT仪;活度计为北京中核的FJ391A2型井型活度计。
1.2.4 穿刺部位
由于下肢静脉容量大,回流时间长,距心脏远,且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因此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2]。全身骨显像者选择未受累的上肢浅表静脉进行静脉穿刺,以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为宜;肾动态显像者选择右上肢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3]。
1.2.5 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4],避免脱落。推注3~5 mL生理盐水行正压封管,防止堵管。传统钢针穿刺成功后不需敷贴固定,可直接推药。
1.2.6 显像剂推注方法
留置针组全身骨显像患者在Y型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其两端分别连接1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和显像剂注射器。先推注少量(约5 mL)生理盐水,确保留置针通畅在位,再推注放射性显像剂。显像剂推注完毕后的可利用Y型留置针的三通管道抽吸另一端的生理盐水再次推注,以减少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最后将剩余生理盐水脉冲式推入,达到冲洗留置针的目的。肾动态显像患者在检查前20 min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于SPECT检查床摆好体位后,将2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和放射性显像剂注射器分别与Y型留置针连接,按动态显像要求将显像剂呈“弹丸”注入患者体内后,拔出静脉留置针,按压穿刺点5~10 min。对照组行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均以1~2 mL注射器抽吸好放射性显像剂,直接行静脉穿刺后推注[5-8]。
1.3 评价指标
1.3.1 显像剂渗漏及“弹丸”质量判断
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认定为显像剂渗漏:传统钢针组中进行显像剂推注时阻力增大;两组患者在接受显像剂推注时注射部位肿胀;患者自述注射部位疼痛明显;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对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的图像进行判读,注射部位出现大量显像剂浓聚。②“弹丸”质量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判读肾动态显像的图像,根据灌注曲线判断“弹丸”质量。
1.3.2 放射性显像剂残留剂量测定
两组患者中行全身骨显像者放射性显像剂推注完毕后分别将静脉留置针和注射器放入活度计测定残留剂量;行肾动态显像者用显像仪器测定满针、空针及穿刺点剂量。
1.3.3 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
注射人员接触药物时间从抽吸药物开始到推注完毕结束。留置针组于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再抽吸放射性显像剂;对照组须于静脉穿刺前抽吸放射性显像剂备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患者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情况、放射性显像剂推注情况分别用穿刺成功例数(占总数百分比)及发生渗漏例数(占总数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行χ2检验。注射器内的残留剂量、医务人员平均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37例全身骨显像和23例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2例和20例;而留置针组中,31例全身骨显像和29例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9例和28例,两组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放射性显像剂推注情况
留置针组60例患者在药物推注过程中均未发生渗漏现象。对照组37例全身骨显像患者在药物推注过程中发生4例显像剂渗漏,23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发生3例显像剂渗漏以致“弹丸”注射失败,不能获得报告所需要的检查影像,需要2 d后再次检查,延误临床工作。见表 2。

2.3 放射性显像剂残留剂量测定
留置针组全身骨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58±0.11)mCi,肾动态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83±0.37)mCi;对照组全身骨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71±0.25)mCi,肾动态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1.03±0.38)mC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4 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
留置针组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为15~25 s,平均(19.3±8.9)s;对照组注射人员接触药物时间为30~90 s,遇到穿刺困难患者时间还会延长,平均(62.4±33.1)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P < 0.05)。
3 讨论
行核素检查的患者,放射性显像剂的注射是显像的首要步骤。用传统钢针直接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弊端较多:显像剂渗漏、残留较多,易造成图像质量欠清晰、计算数据不准确[9],甚至无法进行检查;尤其是行肾动态显像时,“弹丸”是否注射成功以及“弹丸”质量好坏关系到肾小球过滤率计算的偏差[6];同时显像剂“弹丸”注射失败后增加患者二次检查的痛苦,延误临床诊断;加重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未达到防护的最优化。
本研究发现,使用传统钢针和留置针注射显像剂在是否穿刺成功及是否发生显像剂渗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留置针注射的患者穿刺成功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更高,并且无患者发生显像剂渗漏。因此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增大样本量,观察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在显像剂注射后残留剂量方面,留置针注射组明显低于传统钢针注射组(P < 0.05)。这表明使用留置针注射能够将显像剂以更准确的剂量注入体内,从而更有助于显像结果的准确分析。在注射人员接触时间方面,留置针注射组也明显低于传统钢针注射组,对于注射人员的辐射防护更为有利。在操作方法相似的情况下,对于辐射的距离防护两种方法相似,而减少接触时间成为降低辐射剂量的重要方法。
“弹丸”注射要求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药物推入血管使药物在血管内形成“弹丸”状团块,从而观察靶器官的灌注情况。质量较好的“弹丸”在时间-放射性曲线上应表现为1个光滑的峰,而质量较差的“弹丸”则表现为复合的或锯齿状或其他不规则曲线[10]。虽然静脉留置针注射可能导致主动脉灌注峰值减低,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在传统钢针注射、改良直接注射以及“三通管”注射3种方法中,“三通管”注射法中腹主动脉峰的半高宽最小,“弹丸”注射质量最高。故静脉留置针注射法不会显著降低“弹丸”质量以及影响临床诊断[11]。
如何提高显像剂注射质量,让患者及医护人员均能达到防护的最优化,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这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出改革。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经研究能够有效避免显像剂渗漏,使显像剂注射剂量更准确,在核素动态显像时优势更加明显,为提高显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经分析静脉留置针用于SPECT检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Vialon材料制成,对血管损伤小,拔管后血管内壁在短时间内即可修复,有效保护血管。②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刺破血管引起药物外渗,最大程度减少显像剂推注过程中出现血管破裂概率,从而降低医患矛盾发生概率[7, 12]。③避免穿刺点放射性显像剂残留。传统钢针穿刺注射拔针后,由于患者按压位置或方法不当,易造成穿刺点出血,放射性显像剂回流,检查时穿刺点可见显像剂浓聚,影响图像质量。静脉留置针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使用了生理盐水冲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13-14]。④注射器显像剂残留过多会造成严重误差,影响核素显像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一些定量参数方面[15],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注射器显像剂残留,而确保诊断参数准确。⑤在肾动态显像中对不能饮水者可以通过留置针通道进行水化及满足其他静脉用药需要;⑥缩短医护人员受照射时间,减少累计剂量,符合放射性防护原则[16]。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存在不足是材料成本较传统钢针高。
综上所述,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能够避免放射性显像剂渗漏,减少注射器中放射性显像剂的残留剂量,可以有效提高动态扫描一次性成功率、检查图像清晰度,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在放射性显像剂注射过程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缩短了护理人员接触药物的时间,有利于放射防护。静脉留置针在核素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钢针。
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是完成核素显像的首要步骤。尤其是对动态显像的患者,药物注射的成功与否以及注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使用传统钢针进行放射性显像剂的注射,容易出现显像剂渗漏或残留剂量较多,造成显像质量欠清晰、动态扫描失败,影响临床诊断,增加患者痛苦。同时显像失败患者需二次检查,增加患者放射性照射剂量,也增加医务人员自身照射剂量。为了避免放射性显像剂渗漏,使注射剂量相对准确,提高动态扫描一次性成功率和检查图像清晰度,我科实行静脉留置针注射法。本研究比较了120例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静脉留置针和传统钢针行静脉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4月在我科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行全身骨显像患者注射显像剂浓度20~25 mCi/mL,剂量25~32 mCi;行肾动态显像患者注射显像剂浓度370~555 MBq/mL(10~15 mCi/mL),剂量185~259 MBq(5~7 mCi),体积<1 mL。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清楚或能够配合完成注射及显像;②患者完成了整个检查过程。排除标准:①患者不能配合注射或显像,不能保持相对安静状态;②患者因自身因素无法完成整个检查或在检查过程中由于运动导致图像效果不佳;③1周内进行过导致静脉损伤的检查或手术者。
最终纳入的患者男87例,女33例;年龄20~73岁。按照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和传统钢针组(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2~73岁,平均(55.13±26.74)岁;行全身骨显像31例,肾动态显像29例。传统钢针组(对照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51.28±19.35)岁;行全身骨显像37例,肾动态显像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准备静脉穿刺常规用物(3M透明敷贴、止血带、皮肤消毒液等)[1]。静脉留置针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留置针,另备1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血管情况及检查类型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多用22 G。对照组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2 mL注射器,其他用物与留置针组相同。
1.2.2 放射性显像剂
钼99-锝99m(99Mo-99mTc)发生器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骨显像使用注射用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药盒标记药物,药盒由成都云克公司提供,标记成功的锝99m-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放射化学纯度>95%;肾动态显像剂使用注射用亚锡喷替酸药盒标记,药盒由北京师宏公司提供,锝99m-二乙撑三胺五醋酸(99mTc-DTPA)放射化学纯度>97%。
1.2.3 仪器
显像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MillenniumVG5 Hawkeye双探头SPECT仪;活度计为北京中核的FJ391A2型井型活度计。
1.2.4 穿刺部位
由于下肢静脉容量大,回流时间长,距心脏远,且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因此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2]。全身骨显像者选择未受累的上肢浅表静脉进行静脉穿刺,以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为宜;肾动态显像者选择右上肢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3]。
1.2.5 穿刺方法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4],避免脱落。推注3~5 mL生理盐水行正压封管,防止堵管。传统钢针穿刺成功后不需敷贴固定,可直接推药。
1.2.6 显像剂推注方法
留置针组全身骨显像患者在Y型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其两端分别连接1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和显像剂注射器。先推注少量(约5 mL)生理盐水,确保留置针通畅在位,再推注放射性显像剂。显像剂推注完毕后的可利用Y型留置针的三通管道抽吸另一端的生理盐水再次推注,以减少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最后将剩余生理盐水脉冲式推入,达到冲洗留置针的目的。肾动态显像患者在检查前20 min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于SPECT检查床摆好体位后,将2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和放射性显像剂注射器分别与Y型留置针连接,按动态显像要求将显像剂呈“弹丸”注入患者体内后,拔出静脉留置针,按压穿刺点5~10 min。对照组行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均以1~2 mL注射器抽吸好放射性显像剂,直接行静脉穿刺后推注[5-8]。
1.3 评价指标
1.3.1 显像剂渗漏及“弹丸”质量判断
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认定为显像剂渗漏:传统钢针组中进行显像剂推注时阻力增大;两组患者在接受显像剂推注时注射部位肿胀;患者自述注射部位疼痛明显;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对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的图像进行判读,注射部位出现大量显像剂浓聚。②“弹丸”质量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判读肾动态显像的图像,根据灌注曲线判断“弹丸”质量。
1.3.2 放射性显像剂残留剂量测定
两组患者中行全身骨显像者放射性显像剂推注完毕后分别将静脉留置针和注射器放入活度计测定残留剂量;行肾动态显像者用显像仪器测定满针、空针及穿刺点剂量。
1.3.3 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
注射人员接触药物时间从抽吸药物开始到推注完毕结束。留置针组于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再抽吸放射性显像剂;对照组须于静脉穿刺前抽吸放射性显像剂备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患者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情况、放射性显像剂推注情况分别用穿刺成功例数(占总数百分比)及发生渗漏例数(占总数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行χ2检验。注射器内的残留剂量、医务人员平均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37例全身骨显像和23例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2例和20例;而留置针组中,31例全身骨显像和29例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9例和28例,两组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穿刺成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放射性显像剂推注情况
留置针组60例患者在药物推注过程中均未发生渗漏现象。对照组37例全身骨显像患者在药物推注过程中发生4例显像剂渗漏,23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发生3例显像剂渗漏以致“弹丸”注射失败,不能获得报告所需要的检查影像,需要2 d后再次检查,延误临床工作。见表 2。

2.3 放射性显像剂残留剂量测定
留置针组全身骨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58±0.11)mCi,肾动态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83±0.37)mCi;对照组全身骨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0.71±0.25)mCi,肾动态显像注射后静脉留置针及注射器内残留剂量约(1.03±0.38)mC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4 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
留置针组注射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为15~25 s,平均(19.3±8.9)s;对照组注射人员接触药物时间为30~90 s,遇到穿刺困难患者时间还会延长,平均(62.4±33.1)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P < 0.05)。
3 讨论
行核素检查的患者,放射性显像剂的注射是显像的首要步骤。用传统钢针直接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弊端较多:显像剂渗漏、残留较多,易造成图像质量欠清晰、计算数据不准确[9],甚至无法进行检查;尤其是行肾动态显像时,“弹丸”是否注射成功以及“弹丸”质量好坏关系到肾小球过滤率计算的偏差[6];同时显像剂“弹丸”注射失败后增加患者二次检查的痛苦,延误临床诊断;加重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未达到防护的最优化。
本研究发现,使用传统钢针和留置针注射显像剂在是否穿刺成功及是否发生显像剂渗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留置针注射的患者穿刺成功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更高,并且无患者发生显像剂渗漏。因此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增大样本量,观察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在显像剂注射后残留剂量方面,留置针注射组明显低于传统钢针注射组(P < 0.05)。这表明使用留置针注射能够将显像剂以更准确的剂量注入体内,从而更有助于显像结果的准确分析。在注射人员接触时间方面,留置针注射组也明显低于传统钢针注射组,对于注射人员的辐射防护更为有利。在操作方法相似的情况下,对于辐射的距离防护两种方法相似,而减少接触时间成为降低辐射剂量的重要方法。
“弹丸”注射要求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药物推入血管使药物在血管内形成“弹丸”状团块,从而观察靶器官的灌注情况。质量较好的“弹丸”在时间-放射性曲线上应表现为1个光滑的峰,而质量较差的“弹丸”则表现为复合的或锯齿状或其他不规则曲线[10]。虽然静脉留置针注射可能导致主动脉灌注峰值减低,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在传统钢针注射、改良直接注射以及“三通管”注射3种方法中,“三通管”注射法中腹主动脉峰的半高宽最小,“弹丸”注射质量最高。故静脉留置针注射法不会显著降低“弹丸”质量以及影响临床诊断[11]。
如何提高显像剂注射质量,让患者及医护人员均能达到防护的最优化,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这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出改革。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经研究能够有效避免显像剂渗漏,使显像剂注射剂量更准确,在核素动态显像时优势更加明显,为提高显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经分析静脉留置针用于SPECT检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Vialon材料制成,对血管损伤小,拔管后血管内壁在短时间内即可修复,有效保护血管。②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刺破血管引起药物外渗,最大程度减少显像剂推注过程中出现血管破裂概率,从而降低医患矛盾发生概率[7, 12]。③避免穿刺点放射性显像剂残留。传统钢针穿刺注射拔针后,由于患者按压位置或方法不当,易造成穿刺点出血,放射性显像剂回流,检查时穿刺点可见显像剂浓聚,影响图像质量。静脉留置针穿刺注射放射性显像剂,使用了生理盐水冲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13-14]。④注射器显像剂残留过多会造成严重误差,影响核素显像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一些定量参数方面[15],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注射器显像剂残留,而确保诊断参数准确。⑤在肾动态显像中对不能饮水者可以通过留置针通道进行水化及满足其他静脉用药需要;⑥缩短医护人员受照射时间,减少累计剂量,符合放射性防护原则[16]。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存在不足是材料成本较传统钢针高。
综上所述,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能够避免放射性显像剂渗漏,减少注射器中放射性显像剂的残留剂量,可以有效提高动态扫描一次性成功率、检查图像清晰度,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在放射性显像剂注射过程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缩短了护理人员接触药物的时间,有利于放射防护。静脉留置针在核素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