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冯燕, 田永明, 蔡琳. 重症医学科加强预防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对比. 华西医学, 2016, 31(7): 1277-1281.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347 复制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某种微生物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而不是对同一类3种抗菌药物耐药[1]。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比较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科室之一,主要是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情较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给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与ICU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2]。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我科于2014年9月1日-2015年2月28日在原有措施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的预防多重耐药菌的干预手段,并与2014年3月1日-8月31日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科室床位共50张,无加床情况。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患者共1 367例,其中2014年3月-2014年8月(干预前)685例,采取常规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2014年9月-2015年2月(干预后)682例,在原有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有效隔离、病房温度控制、腾空病房消毒、提高基础护理质量、规范仪器设备消毒依从性和氯己定消毒液的使用等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措施
①加强宣传。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宣传工作,每周开医院感染管理(院感)例会1次。
②物资配备。每张床旁常规备有隔帘,需要的时候将隔帘拉上,科室要求每个月将隔帘取下来送洗浆房清洁消毒1次。每个房间配备隔离套件防护箱,箱内物品包括:护目镜1副、一次性隔离衣5件、外科医用手套5双、N95口罩5个,由总务护士每周日对箱内物品进行检查、补充。
③床旁操作无菌原则、规范护理操作。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理操作质量。床旁操作如换药、置管等都需要常规穿戴隔离防护用品,科室制定了《ICU中心静脉穿刺Checklist》,医生在床旁进行深静脉穿刺操作时,由床旁护士核查医生的防护准备是否齐全、操作是否规范并填写表格,以提高医生按要求执行的依从性。
④严格执行手卫生。我科每个房间配备感应水龙头、脚踩式按压洗手液、一次性抽吸式擦手纸,在床尾、治疗车、餐桌、移动电脑上均配备免洗手消毒液。科室要求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人人考核过关,包括医务人员、保洁、护工人员,严格落实洗手的5个时刻,科室院感护士每周不定时进行手卫生执行力的明察暗访,每月底统计未按要求执行手卫生的不合格率,并进行实名制通报,要求当事人进行重新学习。
⑤环境、物品的消毒管理。每个房间安置2~3台消毒机,每日进行常规的3次紫外线循环风的消毒,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地面和床旁设施由保洁人员集中消毒处理。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所有的仪器设备要求床旁护士每天消毒3次,消毒时间为早晨、下午、前夜。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器械,如纤维支气管镜,我科使用专业的内镜清洗工作站进行专门的清洁、消毒,再将消毒后的内镜放于专门的内镜存储柜内备用。院感科每3个月对科室的空气、物品进行采样,检测细菌数。
⑥严格抗菌药物管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做好药物敏感性检测,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⑦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规范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时间,我科要求多重耐药菌标本(鼻腔、肛门)采集的时间为:患者收治时、收治后第3天、转出或死亡时,如果转出或死亡时间不足24 h,第2、3次不必采样,如转出或死亡时间不足3 d,即直接转出或死亡时留取标本。此采样作为临床组长的绩效考核,严格登记并实施。每日由科内系统自动统计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人数,如有增加,院感护士将对当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晨会上向医护人员通报、分析发生的原因。
⑧第一时间获得多重耐药检测结果,做好床旁接触隔离措施。我院微生物室检查发现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第一时间电话通知相应科室,科室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本》,并通知主管医生、床旁护士,做好病历、床头牌、腕带标示,做好床旁隔离要求。医嘱开始执行床边隔离,并做好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重点交班。
⑨按要求将垃圾分类。每个房间分别放有生活垃圾(黑色)、医疗垃圾(黄色)、可回收垃圾(白色)的垃圾桶,要求各类人员按要求将垃圾分类处理,科室院感护士、院感科人员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
⑩其他。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筛查并拔除不必要的管道;对医嘱无床头放平的特殊要求下,专人进行患者床头抬高30°的核查,未达标者及时抬高。
1.2.2 新增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多重耐药患者相对集中隔离。从2014年9月开始科室将同种类多重耐药的患者集中安置,重度感染患者单间隔离。在转运患者过程中,专人负责,直接接触患者床单元者穿戴好隔离衣。针对新入或转入患者,我科住院总医师会诊时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如患者需收入,住院总医师第一时间通知病房准备,并由办公室及院感护士共同安排合理的房间、床位。
②增设电子温湿度计。从2014年9月开始增加电子温度计对病房的温度检测,每日的总务护士14:00负责填写检测结果,当发现有温度过高的现象出现,由总务护士及时调节空调的风量大小,或通知医院的空调组对空调的温度进行调整或维修。
③增加基础护理班,加强多重耐药患者的基础护理。2014年9月护士长改良全科护士的班次,每周二增加1个护理组专门完成全病房所有患者的基础护理,基础护理内容包括更换床单元、理发、剃须、洗头、床旁管线的整理等。每个小组约16人次,固定人员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其中专人负责多重耐药患者的基础护理,并要求大面积接触如更换床单元、洗头等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品。
④规范使用氯己定消毒液用于穿刺处的皮肤消毒。2014年9月我科由护士长提出申请,医院设备科购买可满足临床需求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皮肤消毒剂(商品名:爱护佳,美国3M公司生产,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1.8%~2.2%,乙醇含量63%~77%,规格70 mL/瓶),广泛用于临床穿刺、操作等消毒中。
⑤规范住院患者氯己定消毒液的全身擦浴。科室要求每周三由基础护理班护理人员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商品名:爱护佳,美国3M公司生产,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1.8%~2.2%,乙醇含量63%~77%,规格500 mL/瓶)对全病房所有患者进行全身擦浴,并规定每日新入患者由管床护士交接完患者的病情、皮肤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全身氯己定擦浴消毒处理。由临床组长、院感护士负责监督执行效果。
⑥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效果。科室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所有的仪器设备要求床旁护士每天消毒3次,时间为早晨、下午、前夜。经调查,每日早晨床旁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依从性不高,因为早晨科室药物治疗多,医生查房后需要执行的医嘱较多,床旁护士在繁忙的情况下容易忘记、忽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从2014年9月开始,经科室管理小组决定,由药物组护士每日早晨09:00用乙醇棉帕对全病房仪器设备进行统一消毒、处理,做到一床一帕。而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的仪器、设备由床旁护士于下午17:00和前夜00:00用乙醇棉帕进行规范消毒。
⑦腾空房间进行集中的地面、物品消毒处理。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初,根据患者床位情况,进行腾空房间进行全病房的地面、物品消毒共3次,分别于2014年9月、2014年11月、2015年2月,每次腾空房间消毒的时间范围分别为7、24、37 d。
⑧规范未使用隔帘的放置。隔帘未使用时,由床旁护士散在地拉在床头,而隔帘较长,离地面约10 cm,大大增加了隔帘污染的几率。由科室与设备科联系,定制了相应隔帘数量的长90 cm、宽5 cm的系带,由我院洗浆房缝制于隔帘中间,床旁未使用的隔帘,要求将隔帘向上收起1/4长,并用系带绑上,这样隔帘末端离地面约80 cm,以减少污染的几率。
⑨荧光标记法监测病房物体表面消毒依从性。从2014年9月开始我院院感科实行荧光标记法检测病房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由院感科人员不定期到科室对不同物体表面进行荧光标记,第2天进行擦拭效果检测,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中。
1.3 评价指标
检验科直接采用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检测抗菌药最低抑菌浓度、药物敏感性与耐药谱,并将结果得出结果通知临床。科室院感护士协助院感科将科室2014年3月-2015年2月多重耐药患者检出密度进行汇总,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带入的多重耐药患者,每月将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分离数与同期所有住院患者的比例,计算得出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将干预措施前后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014 年9月-2015年2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为11.87%(同期所有住院患者682例,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81例),相比2014年3月-9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16.64%(同期所有住院患者685例,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114例)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12)。病房温度一直保持在20~22℃,因此多重耐药的发生率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ICU主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碳氢霉稀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氢霉稀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院内获得情况见表 2、图 1。


3 讨论
近年来,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给临床带来了很多的棘手问题[4]。我国由于抗菌药物使用广泛,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关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大多处于现状调查阶段,何种干预措施有效,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5-7]。
多重耐药菌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ICU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2014年9月我科新增加了多重耐药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多重耐药患者相对集中隔离。研究表明,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极为重要,国内报道的多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均与未能严格落实隔离措施有关[8]。而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9]。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时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途径[10-12]。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一定温度下细菌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快[13],ICU室温要求为20~22℃[14]。因此科室也加强了病房温度的严格控制,科室还规范了氯己定消毒液的使用。2%氯己定杀菌残留活性持续时间长,带来的后续疗效好,是一种毒性、腐蚀性和刺激性较低的安全消毒剂;氯己定是一种阳离子活性物质,容易将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相互作用并吸附在一起,从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将细菌杀死[15-16];氯己定还可在细胞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细菌不易吸附到膜上,干扰菌斑形成,减少细菌定植生长,从而减少感染[17]。
综上所述,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为11.87%,相比2014年9月前半年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16.64%有明显下降,我科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显著降低。科室还将继续加强对多重耐药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减少科室多重耐药的感染率,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内暴发流行,从而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某种微生物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而不是对同一类3种抗菌药物耐药[1]。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比较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科室之一,主要是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情较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给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与ICU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2]。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我科于2014年9月1日-2015年2月28日在原有措施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的预防多重耐药菌的干预手段,并与2014年3月1日-8月31日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科室床位共50张,无加床情况。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患者共1 367例,其中2014年3月-2014年8月(干预前)685例,采取常规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2014年9月-2015年2月(干预后)682例,在原有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有效隔离、病房温度控制、腾空病房消毒、提高基础护理质量、规范仪器设备消毒依从性和氯己定消毒液的使用等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措施
①加强宣传。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宣传工作,每周开医院感染管理(院感)例会1次。
②物资配备。每张床旁常规备有隔帘,需要的时候将隔帘拉上,科室要求每个月将隔帘取下来送洗浆房清洁消毒1次。每个房间配备隔离套件防护箱,箱内物品包括:护目镜1副、一次性隔离衣5件、外科医用手套5双、N95口罩5个,由总务护士每周日对箱内物品进行检查、补充。
③床旁操作无菌原则、规范护理操作。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理操作质量。床旁操作如换药、置管等都需要常规穿戴隔离防护用品,科室制定了《ICU中心静脉穿刺Checklist》,医生在床旁进行深静脉穿刺操作时,由床旁护士核查医生的防护准备是否齐全、操作是否规范并填写表格,以提高医生按要求执行的依从性。
④严格执行手卫生。我科每个房间配备感应水龙头、脚踩式按压洗手液、一次性抽吸式擦手纸,在床尾、治疗车、餐桌、移动电脑上均配备免洗手消毒液。科室要求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人人考核过关,包括医务人员、保洁、护工人员,严格落实洗手的5个时刻,科室院感护士每周不定时进行手卫生执行力的明察暗访,每月底统计未按要求执行手卫生的不合格率,并进行实名制通报,要求当事人进行重新学习。
⑤环境、物品的消毒管理。每个房间安置2~3台消毒机,每日进行常规的3次紫外线循环风的消毒,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地面和床旁设施由保洁人员集中消毒处理。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所有的仪器设备要求床旁护士每天消毒3次,消毒时间为早晨、下午、前夜。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器械,如纤维支气管镜,我科使用专业的内镜清洗工作站进行专门的清洁、消毒,再将消毒后的内镜放于专门的内镜存储柜内备用。院感科每3个月对科室的空气、物品进行采样,检测细菌数。
⑥严格抗菌药物管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做好药物敏感性检测,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⑦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规范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时间,我科要求多重耐药菌标本(鼻腔、肛门)采集的时间为:患者收治时、收治后第3天、转出或死亡时,如果转出或死亡时间不足24 h,第2、3次不必采样,如转出或死亡时间不足3 d,即直接转出或死亡时留取标本。此采样作为临床组长的绩效考核,严格登记并实施。每日由科内系统自动统计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人数,如有增加,院感护士将对当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晨会上向医护人员通报、分析发生的原因。
⑧第一时间获得多重耐药检测结果,做好床旁接触隔离措施。我院微生物室检查发现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第一时间电话通知相应科室,科室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本》,并通知主管医生、床旁护士,做好病历、床头牌、腕带标示,做好床旁隔离要求。医嘱开始执行床边隔离,并做好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重点交班。
⑨按要求将垃圾分类。每个房间分别放有生活垃圾(黑色)、医疗垃圾(黄色)、可回收垃圾(白色)的垃圾桶,要求各类人员按要求将垃圾分类处理,科室院感护士、院感科人员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
⑩其他。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筛查并拔除不必要的管道;对医嘱无床头放平的特殊要求下,专人进行患者床头抬高30°的核查,未达标者及时抬高。
1.2.2 新增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多重耐药患者相对集中隔离。从2014年9月开始科室将同种类多重耐药的患者集中安置,重度感染患者单间隔离。在转运患者过程中,专人负责,直接接触患者床单元者穿戴好隔离衣。针对新入或转入患者,我科住院总医师会诊时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如患者需收入,住院总医师第一时间通知病房准备,并由办公室及院感护士共同安排合理的房间、床位。
②增设电子温湿度计。从2014年9月开始增加电子温度计对病房的温度检测,每日的总务护士14:00负责填写检测结果,当发现有温度过高的现象出现,由总务护士及时调节空调的风量大小,或通知医院的空调组对空调的温度进行调整或维修。
③增加基础护理班,加强多重耐药患者的基础护理。2014年9月护士长改良全科护士的班次,每周二增加1个护理组专门完成全病房所有患者的基础护理,基础护理内容包括更换床单元、理发、剃须、洗头、床旁管线的整理等。每个小组约16人次,固定人员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其中专人负责多重耐药患者的基础护理,并要求大面积接触如更换床单元、洗头等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品。
④规范使用氯己定消毒液用于穿刺处的皮肤消毒。2014年9月我科由护士长提出申请,医院设备科购买可满足临床需求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皮肤消毒剂(商品名:爱护佳,美国3M公司生产,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1.8%~2.2%,乙醇含量63%~77%,规格70 mL/瓶),广泛用于临床穿刺、操作等消毒中。
⑤规范住院患者氯己定消毒液的全身擦浴。科室要求每周三由基础护理班护理人员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商品名:爱护佳,美国3M公司生产,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1.8%~2.2%,乙醇含量63%~77%,规格500 mL/瓶)对全病房所有患者进行全身擦浴,并规定每日新入患者由管床护士交接完患者的病情、皮肤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全身氯己定擦浴消毒处理。由临床组长、院感护士负责监督执行效果。
⑥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效果。科室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所有的仪器设备要求床旁护士每天消毒3次,时间为早晨、下午、前夜。经调查,每日早晨床旁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依从性不高,因为早晨科室药物治疗多,医生查房后需要执行的医嘱较多,床旁护士在繁忙的情况下容易忘记、忽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仪器、设备的消毒。从2014年9月开始,经科室管理小组决定,由药物组护士每日早晨09:00用乙醇棉帕对全病房仪器设备进行统一消毒、处理,做到一床一帕。而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床旁的仪器、设备由床旁护士于下午17:00和前夜00:00用乙醇棉帕进行规范消毒。
⑦腾空房间进行集中的地面、物品消毒处理。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初,根据患者床位情况,进行腾空房间进行全病房的地面、物品消毒共3次,分别于2014年9月、2014年11月、2015年2月,每次腾空房间消毒的时间范围分别为7、24、37 d。
⑧规范未使用隔帘的放置。隔帘未使用时,由床旁护士散在地拉在床头,而隔帘较长,离地面约10 cm,大大增加了隔帘污染的几率。由科室与设备科联系,定制了相应隔帘数量的长90 cm、宽5 cm的系带,由我院洗浆房缝制于隔帘中间,床旁未使用的隔帘,要求将隔帘向上收起1/4长,并用系带绑上,这样隔帘末端离地面约80 cm,以减少污染的几率。
⑨荧光标记法监测病房物体表面消毒依从性。从2014年9月开始我院院感科实行荧光标记法检测病房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由院感科人员不定期到科室对不同物体表面进行荧光标记,第2天进行擦拭效果检测,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中。
1.3 评价指标
检验科直接采用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检测抗菌药最低抑菌浓度、药物敏感性与耐药谱,并将结果得出结果通知临床。科室院感护士协助院感科将科室2014年3月-2015年2月多重耐药患者检出密度进行汇总,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带入的多重耐药患者,每月将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分离数与同期所有住院患者的比例,计算得出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将干预措施前后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014 年9月-2015年2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为11.87%(同期所有住院患者682例,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81例),相比2014年3月-9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16.64%(同期所有住院患者685例,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114例)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12)。病房温度一直保持在20~22℃,因此多重耐药的发生率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ICU主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碳氢霉稀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氢霉稀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院内获得情况见表 2、图 1。


3 讨论
近年来,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给临床带来了很多的棘手问题[4]。我国由于抗菌药物使用广泛,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关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大多处于现状调查阶段,何种干预措施有效,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5-7]。
多重耐药菌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ICU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2014年9月我科新增加了多重耐药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多重耐药患者相对集中隔离。研究表明,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极为重要,国内报道的多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均与未能严格落实隔离措施有关[8]。而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9]。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时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途径[10-12]。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一定温度下细菌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快[13],ICU室温要求为20~22℃[14]。因此科室也加强了病房温度的严格控制,科室还规范了氯己定消毒液的使用。2%氯己定杀菌残留活性持续时间长,带来的后续疗效好,是一种毒性、腐蚀性和刺激性较低的安全消毒剂;氯己定是一种阳离子活性物质,容易将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相互作用并吸附在一起,从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将细菌杀死[15-16];氯己定还可在细胞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细菌不易吸附到膜上,干扰菌斑形成,减少细菌定植生长,从而减少感染[17]。
综上所述,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为11.87%,相比2014年9月前半年我科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16.64%有明显下降,我科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显著降低。科室还将继续加强对多重耐药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减少科室多重耐药的感染率,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内暴发流行,从而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