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韩英, 赵蓉, 蒲丹. 基本生命支持强化培训的效果评价. 华西医学, 2016, 31(6): 1031-1034.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77 复制
基本生命支持(BLS)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帮助心搏骤停患者恢复循环与呼吸功能的一种方法[1]。大量数据表明,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如果能在发病3~5 min内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而心肺复苏每延迟1 min,生存率就下降7%~10%[2]。因此,BLS应是每一位医学生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3-4]。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均已接受BLS培训,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前需要接受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包括BLS培训),培训合格方能进入临床。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技能中心BLS强化培训的学员的BLS理论与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分析,评价BLS强化培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参加强化BLS培训的86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于本次强化培训前6~12个月接受过BLS理论与操作培训,已完成在校培训的医学生;本次BLS培训后,所有研究对象将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男532人,女333人;年龄(29.2±5.6)岁。按学员专业和学历,将学员分为本科医师组(A组,n=436)、研究生医师组(B组,n=197)及本科医技组(C组,n=232)。
1.2 方法
以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BLS强化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BLS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采用培训量表对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与操作手法正确率等5个维度进行综合运用能力评估。
1.2.1 培训内容
BLS培训和评估内容均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急诊医学》第1版[1]及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5]。内容包括识别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BLS、快速除颤3个方面[6]。
1.2.2 培训形式
培训教师由经统一培训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高年资医师组成。每次培训前培训小组统一备课、统一评分标准。根据课程安排,将所有受训学员分29次集中培训,每组培训学员约30人。每次课程由2名培训教师执教。培训方式包括教师集中讲解、观看视频、分组训练、集体讨论等,每次时间均为2 h。
1.2.3 考核方法
培训前对参训学员进行BLS技能摸底考核,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参训学员进行BLS考核。两次考核方法和内容相同,均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
理论考核试卷采用AHA“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试卷”,共25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100分,≥84分为合格。
操作考核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教研组制定的《BLS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进行。操作完毕(每人要求做2 min 5个循环)后进行提问,记录操作成绩。以下内容全部掌握者为通过:确定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叫他人帮忙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频率及次数,判断按压有效的指标进行评估。满分100分。
综合运用能力评价采用急诊教研组制定的BLS综合运用能力测评量表,包括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与操作手法正确率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20分,满分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理论考核成绩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理论成绩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操作考核成绩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技能操作成绩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综合运用能力评价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综合运用能力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3.1 医学生BLS技能需在进入临床科室前培训
大约有1/3的心搏骤停患者发生在医院的病房、监护室、候诊区等[7-8],临床实施BLS、急救的真实场景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紧张的[9]。这就要求施救者在高压力和复杂环境下仍然能迅速和准确地实施BLS急救,这对于初涉临床的规范化培训学员是难以胜任的。其次,随着时间的推延,加之临床高压工作环境及临床实践的缺乏,学生的记忆会逐渐淡化[10-12],不利于临床高压紧张工作环境。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前集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所有住院医师进入临床前统一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临床。
目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中开展BLS理论和实践相关培训,课堂使用模型为半身心肺复苏安妮(Resusci Anne Basic and skill Guide TM,Laerdal,挪威)以尽可能地模拟患者真实情况,强化医学生BLS技能操作,提升技能水平。
3.2 强化BLS培训有助于提升规范化培训学员综合技能水平
本研究结果发现,规范化培训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各维度均显著提高。在AHA发布的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要加强团队合作[13-16]。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团队合作已经成为BLS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抢救者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其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着急诊教学质量的优劣,更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16]。这与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快速反应小组或急救医疗团队能够有效减少心搏骤停发生率的主旨[6]一致。本研究也显示,强化培训前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得分均较低,其中急救意识平均分最低;强化培训后各组学员综合运用能力得分均明显提高。同时BLS基本技能培训可促进规范化培训学员在临床工作中观察、总结、归纳,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巩固操作技能[17-18]等,检测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定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规范化培训学员BLS技能操作水平时并给予反馈,以提高学习效果。
3.3 提高规范化培训学员BLS技能培训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能力
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9],《意见》指出,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学员需参加临床技能强化培养教育,同时也有学者证实短期内集中理论培训和技能训练,能显著提高受训者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20]。本研究结果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显著提高。这表明,临床技能强化培训能显著提高学员BLS相关知识认知及实践能力。为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医学院校应当开设模块化培训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多样性,以便使受训学员在强化培训中提高更快,达到最理想的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规范化培训学员入科前强化培训能明显提高BLS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强化规范化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及学员对BLS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能力,对确保急诊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有重要临床意义。
基本生命支持(BLS)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帮助心搏骤停患者恢复循环与呼吸功能的一种方法[1]。大量数据表明,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如果能在发病3~5 min内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而心肺复苏每延迟1 min,生存率就下降7%~10%[2]。因此,BLS应是每一位医学生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3-4]。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均已接受BLS培训,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前需要接受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包括BLS培训),培训合格方能进入临床。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技能中心BLS强化培训的学员的BLS理论与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分析,评价BLS强化培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参加强化BLS培训的86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于本次强化培训前6~12个月接受过BLS理论与操作培训,已完成在校培训的医学生;本次BLS培训后,所有研究对象将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男532人,女333人;年龄(29.2±5.6)岁。按学员专业和学历,将学员分为本科医师组(A组,n=436)、研究生医师组(B组,n=197)及本科医技组(C组,n=232)。
1.2 方法
以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BLS强化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BLS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采用培训量表对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与操作手法正确率等5个维度进行综合运用能力评估。
1.2.1 培训内容
BLS培训和评估内容均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急诊医学》第1版[1]及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5]。内容包括识别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BLS、快速除颤3个方面[6]。
1.2.2 培训形式
培训教师由经统一培训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高年资医师组成。每次培训前培训小组统一备课、统一评分标准。根据课程安排,将所有受训学员分29次集中培训,每组培训学员约30人。每次课程由2名培训教师执教。培训方式包括教师集中讲解、观看视频、分组训练、集体讨论等,每次时间均为2 h。
1.2.3 考核方法
培训前对参训学员进行BLS技能摸底考核,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参训学员进行BLS考核。两次考核方法和内容相同,均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
理论考核试卷采用AHA“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试卷”,共25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100分,≥84分为合格。
操作考核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教研组制定的《BLS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进行。操作完毕(每人要求做2 min 5个循环)后进行提问,记录操作成绩。以下内容全部掌握者为通过:确定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叫他人帮忙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频率及次数,判断按压有效的指标进行评估。满分100分。
综合运用能力评价采用急诊教研组制定的BLS综合运用能力测评量表,包括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与操作手法正确率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20分,满分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理论考核成绩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理论成绩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操作考核成绩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技能操作成绩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综合运用能力评价
各组学员培训后BLS综合运用能力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3.1 医学生BLS技能需在进入临床科室前培训
大约有1/3的心搏骤停患者发生在医院的病房、监护室、候诊区等[7-8],临床实施BLS、急救的真实场景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紧张的[9]。这就要求施救者在高压力和复杂环境下仍然能迅速和准确地实施BLS急救,这对于初涉临床的规范化培训学员是难以胜任的。其次,随着时间的推延,加之临床高压工作环境及临床实践的缺乏,学生的记忆会逐渐淡化[10-12],不利于临床高压紧张工作环境。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前集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所有住院医师进入临床前统一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临床。
目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中开展BLS理论和实践相关培训,课堂使用模型为半身心肺复苏安妮(Resusci Anne Basic and skill Guide TM,Laerdal,挪威)以尽可能地模拟患者真实情况,强化医学生BLS技能操作,提升技能水平。
3.2 强化BLS培训有助于提升规范化培训学员综合技能水平
本研究结果发现,规范化培训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各维度均显著提高。在AHA发布的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要加强团队合作[13-16]。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团队合作已经成为BLS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抢救者急救意识、心理素质、处置能力、配合能力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其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着急诊教学质量的优劣,更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16]。这与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快速反应小组或急救医疗团队能够有效减少心搏骤停发生率的主旨[6]一致。本研究也显示,强化培训前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得分均较低,其中急救意识平均分最低;强化培训后各组学员综合运用能力得分均明显提高。同时BLS基本技能培训可促进规范化培训学员在临床工作中观察、总结、归纳,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巩固操作技能[17-18]等,检测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定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规范化培训学员BLS技能操作水平时并给予反馈,以提高学习效果。
3.3 提高规范化培训学员BLS技能培训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能力
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9],《意见》指出,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学员需参加临床技能强化培养教育,同时也有学者证实短期内集中理论培训和技能训练,能显著提高受训者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20]。本研究结果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显著提高。这表明,临床技能强化培训能显著提高学员BLS相关知识认知及实践能力。为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医学院校应当开设模块化培训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多样性,以便使受训学员在强化培训中提高更快,达到最理想的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规范化培训学员入科前强化培训能明显提高BLS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强化规范化学员BLS综合运用能力及学员对BLS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能力,对确保急诊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