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云麟钧, 殷小容. 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华西医学, 2016, 31(5): 919-92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48 复制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心脏冲动的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1]。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搏频率过快、胸闷、失眠或者心搏频率过慢、心悸等[2]。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是指全身麻醉(全麻)手术结束,拔出气管插管入麻醉苏醒室(PACU)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全麻术后早期的急性心律失常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且在意料之外,若相应的医疗援助以及护理准备不充分,患者可能因此致死。故要加强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观察护理,准备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全麻苏醒期心律失常的风险。2012年9月-2013年7月我们对269例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观察和处理,所有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7月PACU共收入18 931 例全麻手术后患者,其中男9 906例,女9 025例;年龄16 ~ 84周岁,平均(42.76±15.76)岁;体质量23 ~ 125 kg,平均(52.47±12.62)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Ⅱ ~ Ⅳ级;手术类别包括:胸腹部手术、耳鼻喉科、骨科、四肢,烧伤整形外科以及介入手术。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采用PM9000型号心电监护仪(深圳迈瑞公司)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采用统一制作的病历报告表(CRF表),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别、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观察麻醉术后苏醒期心电图的异常,详细记录心律失常患者复苏期间的心电图变化、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等情况。
1.2.2 准确识别心电图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QT间期、PR间期的变化。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并在PACU观察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心率、心律变化。在接收入PACU患者时,与麻醉医生做好床旁交接班,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在术前及术中的心律情况,并在床旁悬挂“观察心电图”提示牌,提示值班医生及护士密切观察。科室配备相应的有效除颤仪及心电图仪,并应处于随时备用状态,定期检查其功能性及完整性。
1.2.3 规范教学与培训
定期组织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类心律失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分析观察方法、常见临床表现进行重点讲解,培训除颤仪以及胸外心脏按压(CPR)的正确使用,并安排低年资护士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脏监护病房轮转,加强培训相关专业技能,使其认识什么是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如何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有哪些临床表现及危害[3]。
1.2.4 苏醒期常见心律失常干预措施
① 窦性心动过缓。其心电图特征为:心律规则,心律缓慢(<60次/min)。当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时,临床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4],它能恢复窦房结功能,加快房室结传导,改善因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于由迷走反射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结阻滞以及心搏骤停[5]。使用阿托品后需密切关注瞳孔散大情况、心率变化,防止发生阿托品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对当患者心率<60次/min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刺激,使其保持清醒,并通知医生查看,将其处理结果客观真实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② 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心律规则,心率增快(>100次/min)。术后患者常常因疼痛感强烈引起心率过快,此时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及时做好镇静镇痛。用药后需要关注患者有无呼吸抑制、意识状态、心率、心律、SpO2以及血压变化,有无出血倾向,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等情况。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室性心律失常等,应严密观察,做好抢救准备。护理人员可根据窦速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护理,病情允许情况下可抬高床头30°,应避免左侧卧位,以免患者感到心脏的快速搏动而增加患者的不适、紧张心理[6]。
③ 频发室性早搏(>5次/min)。当心电图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或者连续2个及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偶发室性早搏,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7]。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需紧急处理时,根据医嘱可静脉注射50 ~ 100 mg利多卡因[8],用药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有无抽搐、呼吸或心搏抑制等情况。偶发室性早搏和循环稳定无其他并发症的频发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治疗。偶发室性早搏的主要并发症是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对于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室性早搏患者,无需药物治疗,有症状出现时,首先应向患者解释,减轻其焦虑,无效时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1.2.5 急救与护理措施
当PACU接收术前或术中发生过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时,护士应第一时间安置心电监护仪观察心电图,清醒患者询问其主诉,是否有不适感,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同时给予吸氧3 ~ 4 L/min,疼痛患者给予安抚及心理干预,如疼痛无减轻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减轻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对各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抢救车内摆放位置进行了解,做到“四定”: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量放置、定期核查。熟悉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用药后的观察重点,能及时发现用药不良反应,并实行预见性护理,严重者及时通知麻醉二线医生和手术医生,请心脏科会诊并转入ICU继续治疗。
1.2.6 心理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不清楚自身手术是否顺利,加上当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时,医护人员守候在床旁,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从而反复询问病情。此时,护士应主动介绍环境,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避免在患者床旁谈论病情,告知其术后保持心态平和的重要性,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心律。
1.2.7 术后转运
通过改良Aldrate评分[9]对患者进行评分,Aldrete评分≥9分即遵医嘱出PACU,对暂不能解决的心律失常,由麻醉科二线医生、手术医生查看后,联系病房或者ICU。由麻醉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携带氧气面罩、呼吸球囊(必要时携带氧气枕及便携式SpO2监测仪)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密切关注患者面色情况,有无缺氧、紫绀,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到达病房后搬运时注意平稳过床,及时协助吸氧、安置心电监护,再次观察心电图变化,详细记录并与病房护士做好床旁交接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患者一般资料
所有全麻术后患者均拔出气管插管入PACU,心律失常的发生人数为269例,发生率为1.42%(269/18 931)。其中男144例(53.5%),女125例(46.5%);年龄16 ~ 84岁,平均(52.66±16.47)岁;体质量(58.68±10.07)kg;ASA麻醉分级Ⅰ级16例(6%),Ⅱ级177例(66%),Ⅲ级74例(27%),Ⅳ级 2例(1%);手术类别:腹部手术108例(40%),头面部38例(14%),动脉介入38例(14%),疝气、尿道下裂、鞘膜积液33例(12%),胸部手术29例(11%),骨科手术7例(3%),下肢手术5例(2%),烧伤整形 6例(2%),上肢手术1例(1%),颈部手术4例(1%);手术持续时间15 ~ 660 min,平均(112.14± 80.25)min;麻醉复苏持续时间30 ~ 290 min,平均(86.28±43.04)min。
2.2 心律失常类型
在我院PACU内患者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律不齐、心房颤动。其中窦性心动过缓的构成比最高(50.2%),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33.5%)。见表 1。

2.3 干预效果评价
心律失常患者处理前的收缩压、心动过缓心率、心动过速心率与处理后20 min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呼吸频率及SpO2在处理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我院PACU 2012年9月-2013年7月收入18 931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42%。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文献表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残留毒麻药、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继发感染、发热、情绪不佳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10]。目前术后早期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至今无绝对避免的方案,故对苏醒期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
PACU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识别各种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以及临床表现,对心律失常进行预见性护理,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当心电图提示发现多源性室性早搏、频发成对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房室颤动等时,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为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往往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心律失常,故用药前需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缓慢推注,同时密切关注心电图变化以及患者主诉,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并通知医生。用药后需持续床旁心电监护,定时复查血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图的改变等。静脉通道畅通是心律失常后复律是否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穿刺技巧,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尽量使用大血管,必要时可选用16G或者18G针进行穿刺,以便药物能及时有效地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一旦出现,心脏立即丧失排血功能,循环处于停顿状态[11]。心室颤动是心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为电除颤,心室颤动终止率随时间锐减,心室颤动可数分钟内恶化为心搏骤停,因此早期电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12],由于心室颤动可能随时危机生命,故除颤需争分夺秒。在电除颤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CPR),以提高除颤的成功率。对预测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管床护士应做到心中有数,将除颤器、抢救车置于床旁5 m内,并处于随时备用状态,并经常检查、充电以保证性能良好。
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意识往往已经恢复,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心理状态是影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如室上型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治疗效果[13]。故对清醒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途中仍然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至关重要[14]。
综上所述,苏醒期是全麻手术后最危险的时期,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其高危因素,需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减少因护理不足而造成的术后并发症[15]。故要求PACU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责任心,掌握各种外科手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势必要求护士具备相当娴熟的抢救技能,并能有效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还需做到以下几点:① 熟悉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识别;②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③ 临床观察重点以及用药后的重点观察;④ 对临床常见、危重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⑤ 娴熟的抢救技能和熟练的配合能力;⑥ 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确定仪器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⑦ 有效掌握各类专科技能。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或已存在的心律失常,得到及时救治,及时护理,降低麻醉苏醒期死亡风险。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心脏冲动的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1]。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搏频率过快、胸闷、失眠或者心搏频率过慢、心悸等[2]。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是指全身麻醉(全麻)手术结束,拔出气管插管入麻醉苏醒室(PACU)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全麻术后早期的急性心律失常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且在意料之外,若相应的医疗援助以及护理准备不充分,患者可能因此致死。故要加强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观察护理,准备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全麻苏醒期心律失常的风险。2012年9月-2013年7月我们对269例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观察和处理,所有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7月PACU共收入18 931 例全麻手术后患者,其中男9 906例,女9 025例;年龄16 ~ 84周岁,平均(42.76±15.76)岁;体质量23 ~ 125 kg,平均(52.47±12.62)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Ⅱ ~ Ⅳ级;手术类别包括:胸腹部手术、耳鼻喉科、骨科、四肢,烧伤整形外科以及介入手术。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采用PM9000型号心电监护仪(深圳迈瑞公司)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采用统一制作的病历报告表(CRF表),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别、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观察麻醉术后苏醒期心电图的异常,详细记录心律失常患者复苏期间的心电图变化、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等情况。
1.2.2 准确识别心电图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QT间期、PR间期的变化。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并在PACU观察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心率、心律变化。在接收入PACU患者时,与麻醉医生做好床旁交接班,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在术前及术中的心律情况,并在床旁悬挂“观察心电图”提示牌,提示值班医生及护士密切观察。科室配备相应的有效除颤仪及心电图仪,并应处于随时备用状态,定期检查其功能性及完整性。
1.2.3 规范教学与培训
定期组织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类心律失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分析观察方法、常见临床表现进行重点讲解,培训除颤仪以及胸外心脏按压(CPR)的正确使用,并安排低年资护士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脏监护病房轮转,加强培训相关专业技能,使其认识什么是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如何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有哪些临床表现及危害[3]。
1.2.4 苏醒期常见心律失常干预措施
① 窦性心动过缓。其心电图特征为:心律规则,心律缓慢(<60次/min)。当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时,临床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4],它能恢复窦房结功能,加快房室结传导,改善因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于由迷走反射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结阻滞以及心搏骤停[5]。使用阿托品后需密切关注瞳孔散大情况、心率变化,防止发生阿托品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对当患者心率<60次/min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刺激,使其保持清醒,并通知医生查看,将其处理结果客观真实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② 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心律规则,心率增快(>100次/min)。术后患者常常因疼痛感强烈引起心率过快,此时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及时做好镇静镇痛。用药后需要关注患者有无呼吸抑制、意识状态、心率、心律、SpO2以及血压变化,有无出血倾向,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等情况。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室性心律失常等,应严密观察,做好抢救准备。护理人员可根据窦速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护理,病情允许情况下可抬高床头30°,应避免左侧卧位,以免患者感到心脏的快速搏动而增加患者的不适、紧张心理[6]。
③ 频发室性早搏(>5次/min)。当心电图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或者连续2个及以上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反复发作的偶发室性早搏,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7]。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需紧急处理时,根据医嘱可静脉注射50 ~ 100 mg利多卡因[8],用药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有无抽搐、呼吸或心搏抑制等情况。偶发室性早搏和循环稳定无其他并发症的频发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治疗。偶发室性早搏的主要并发症是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对于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室性早搏患者,无需药物治疗,有症状出现时,首先应向患者解释,减轻其焦虑,无效时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1.2.5 急救与护理措施
当PACU接收术前或术中发生过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时,护士应第一时间安置心电监护仪观察心电图,清醒患者询问其主诉,是否有不适感,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同时给予吸氧3 ~ 4 L/min,疼痛患者给予安抚及心理干预,如疼痛无减轻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减轻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对各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抢救车内摆放位置进行了解,做到“四定”: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量放置、定期核查。熟悉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用药后的观察重点,能及时发现用药不良反应,并实行预见性护理,严重者及时通知麻醉二线医生和手术医生,请心脏科会诊并转入ICU继续治疗。
1.2.6 心理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不清楚自身手术是否顺利,加上当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时,医护人员守候在床旁,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从而反复询问病情。此时,护士应主动介绍环境,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避免在患者床旁谈论病情,告知其术后保持心态平和的重要性,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心律。
1.2.7 术后转运
通过改良Aldrate评分[9]对患者进行评分,Aldrete评分≥9分即遵医嘱出PACU,对暂不能解决的心律失常,由麻醉科二线医生、手术医生查看后,联系病房或者ICU。由麻醉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携带氧气面罩、呼吸球囊(必要时携带氧气枕及便携式SpO2监测仪)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密切关注患者面色情况,有无缺氧、紫绀,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到达病房后搬运时注意平稳过床,及时协助吸氧、安置心电监护,再次观察心电图变化,详细记录并与病房护士做好床旁交接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患者一般资料
所有全麻术后患者均拔出气管插管入PACU,心律失常的发生人数为269例,发生率为1.42%(269/18 931)。其中男144例(53.5%),女125例(46.5%);年龄16 ~ 84岁,平均(52.66±16.47)岁;体质量(58.68±10.07)kg;ASA麻醉分级Ⅰ级16例(6%),Ⅱ级177例(66%),Ⅲ级74例(27%),Ⅳ级 2例(1%);手术类别:腹部手术108例(40%),头面部38例(14%),动脉介入38例(14%),疝气、尿道下裂、鞘膜积液33例(12%),胸部手术29例(11%),骨科手术7例(3%),下肢手术5例(2%),烧伤整形 6例(2%),上肢手术1例(1%),颈部手术4例(1%);手术持续时间15 ~ 660 min,平均(112.14± 80.25)min;麻醉复苏持续时间30 ~ 290 min,平均(86.28±43.04)min。
2.2 心律失常类型
在我院PACU内患者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律不齐、心房颤动。其中窦性心动过缓的构成比最高(50.2%),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33.5%)。见表 1。

2.3 干预效果评价
心律失常患者处理前的收缩压、心动过缓心率、心动过速心率与处理后20 min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呼吸频率及SpO2在处理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我院PACU 2012年9月-2013年7月收入18 931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42%。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文献表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残留毒麻药、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继发感染、发热、情绪不佳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10]。目前术后早期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至今无绝对避免的方案,故对苏醒期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
PACU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识别各种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以及临床表现,对心律失常进行预见性护理,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当心电图提示发现多源性室性早搏、频发成对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房室颤动等时,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为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往往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心律失常,故用药前需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缓慢推注,同时密切关注心电图变化以及患者主诉,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并通知医生。用药后需持续床旁心电监护,定时复查血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图的改变等。静脉通道畅通是心律失常后复律是否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穿刺技巧,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尽量使用大血管,必要时可选用16G或者18G针进行穿刺,以便药物能及时有效地进入体内,发挥作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一旦出现,心脏立即丧失排血功能,循环处于停顿状态[11]。心室颤动是心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为电除颤,心室颤动终止率随时间锐减,心室颤动可数分钟内恶化为心搏骤停,因此早期电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12],由于心室颤动可能随时危机生命,故除颤需争分夺秒。在电除颤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CPR),以提高除颤的成功率。对预测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管床护士应做到心中有数,将除颤器、抢救车置于床旁5 m内,并处于随时备用状态,并经常检查、充电以保证性能良好。
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意识往往已经恢复,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心理状态是影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如室上型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降低治疗效果[13]。故对清醒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途中仍然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至关重要[14]。
综上所述,苏醒期是全麻手术后最危险的时期,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其高危因素,需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减少因护理不足而造成的术后并发症[15]。故要求PACU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度责任心,掌握各种外科手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势必要求护士具备相当娴熟的抢救技能,并能有效与医生进行密切配合,还需做到以下几点:① 熟悉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识别;②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③ 临床观察重点以及用药后的重点观察;④ 对临床常见、危重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⑤ 娴熟的抢救技能和熟练的配合能力;⑥ 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确定仪器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⑦ 有效掌握各类专科技能。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或已存在的心律失常,得到及时救治,及时护理,降低麻醉苏醒期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