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志亮, 高宇, 侯殿臣, 张彬. 二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4): 663-666.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82 复制
食管平滑肌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0%,是食管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1]。过去的治疗方式多采取胃镜电凝电刀切除、尼龙圈套扎、常规开胸、传统胸壁三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等手术术式,以上术式可能因肿瘤位置、来源层次、肿瘤大小及创伤大、恢复慢、易引起并发症等缺点而受到局限[2-4]。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EUS)的广泛应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逐渐被临床所青睐。我科于2007年2月-2012年2月采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5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166例。其中传统开胸手术治疗62例(A组),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4~70岁,平均(55±20)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 8例,中段21例,下段23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0.5~4.0 cm,平均(2.9±1.2)cm。常规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49例(B组),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30~66岁,平均(48±18)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2例,中段25例,下段12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1.0~4.5 cm,平均(3.4±1.8)cm。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55例(C组),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9~72岁,平均(54±23)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7例,中段19例,下段19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0.8~4.2 cm,平均(3.0±1.7)cm。临床症状多为吞咽不适或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表现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食管造影、电子胃镜及EUS检查,明确肿瘤具体位置、大小及解剖来源。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位置及起源层次、病变大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EUS及胃镜诊断
纤维电子胃镜检查采用Olympus GIF-Q 260;EUS检查采用Olympus EUM 2000超声主机,UM-DP20-25R超声探头。检查及治疗前采用脱气水充盈法扫描,记录病灶在纤维电子胃镜下的特点,病灶超声图像的起源层次及病灶回声特点,判断病变来源性质浸润层次等。经EUS及内镜检查3组患者病变来源均位于食管固有肌层。
1.2.2 传统常规开胸治疗
患者入手术室后,待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成功后,术前留置胃管。依据病变位置选取手术入路,一般采用右胸入路病变在上段及中段,下段病变行左胸径路进胸,健侧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背侧,开胸后纵行切开纵隔胸膜,游离病变食管并套带牵引,纵行切开食管肌层达瘤体,食管切口的长度超过瘤体上下缘,紧贴肿瘤用剥离子推开肌层及黏膜,遇有粘连或纤维条索时,用剪刀紧贴肿瘤剪开,注意勿损伤食管黏膜,顺利将肿瘤完整切除。平滑肌瘤完整摘除后,仔细检查食管黏膜是否完整,若黏膜有裂口可用小圆针细丝线缝合修补,间断缝合食管肌层,食管前纵隔胸膜连续缝合,缝合完毕后,再以电子胃镜了解修补情况。
1.2.3 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
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手术通过3个切口完成,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或8肋间,切口长1.5 cm,前胸壁操作口位于第4或5肋间腋前线,长3~4 cm,不放置开胸器牵开肋骨,另一操作孔位于腋后线第8或9肋间,切口长2 cm。镜下肿瘤切除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手术基本相同,术中需要使用拉动胃管确定肿瘤位置,游离过程中在肿瘤表面用电钩及超声刀分开肌层,直至部分平滑肌瘤膨出,缝合牵引线牵拉瘤体,用剥离子钝性分离瘤体周围组织。完整切除肿瘤后应立即行术中快速冰冻活体组织检查,除外恶性病变。术后沿观察孔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颜色,一般2~3 d拔除引流管。
1.2.4 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
麻醉、手术入路等和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麻醉后将EUS探头放置于食道内,与手术同步探查确定病变位置,并术中动态观察指导,胸壁由三孔入路改为二孔入路,去除腋后线第8或9肋间切口。术中用EUS确定肿瘤位置及层次后,在肿瘤表面用电钩及超声刀分开肌层,直至部分平滑肌瘤膨出,缝合牵引线牵拉瘤体,用剥离子钝性分离瘤体周围组织,游离过程中用EUS实时动态观察食管层数及肿瘤,防止剥离过程中导致黏膜破裂而引发食管瘘。
1.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继续禁食水胃肠减压2~3 d,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拔除胃管后从流质开始进食。如术中黏膜有损伤,可以留置胃管4~6 d后再拔出胃管、进食。术后1周进行常规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透检查,随访1~3年,观察有无复发、食管狭窄及食管瘘等并发症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术中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等;术后情况: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肺部感染等;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复发、黏膜破裂、食管瘘、食管狭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组与C组、B组与C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中定位情况、肺部感染、复发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C组与A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肺部感染及随访并发症等数据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及随访并发症等数据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后随访1~3年,C组患者进食正常,创面均愈合良好,均无复发,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传统的方法是开胸行食管平滑肌瘤剥离摘除术[5]。随着内科电子胃镜、EUS诊疗技术的发展及外科VATS技术的不断应用,目前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开胸术正在被内镜下治疗取代[6]。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使内镜切除病灶逐步扩大。但是在内镜技术不断延伸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其有限性。由于EUS医师的经验不等,EUS对病灶最深浸润层次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病灶>3 cm并且部分深达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EMR不能整块切除病灶,ESD剥离耗时长,出血多,影响视野,容易穿孔,值得我们去探索一种更快捷、安全的方法。为增加内镜治疗的安全性,腔镜可谓弥补了内镜EMR、ESD术的以上缺点,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起步方法,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55例患者采用EUS术中监视下二孔法VATS治疗,获得成功,EUS联合VATS,操作难度降低,操作时间缩短,手术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手术安全性提高,是病灶>3 cm并且部分深达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微创手术的新选择。
目前用EUS很容易对食管平滑肌瘤起源、发育方式、组织学特征、良恶性等加以区别[7-8]。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起源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经电子胃镜微探头EUS检查是关键的诊断技术,在超声扫描图上,食管壁由内向外分5层: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外膜层,动态超声图像由内向外分别表现为高-低-高-低-高回声 5层[9]。判断平滑肌瘤的起源对于评估经内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安全性、选择治疗方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内镜、腔镜医生采用电子胃镜联合EUS治疗了很多起源于第1~3层的食管平滑肌瘤,主要术式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结扎后高频电切除术、EMR及ESD等[10-11];而起源于第4~5层或直径>3 cm的食管平滑肌瘤不能用内镜彻底切除,且易引起食管瘘等并发症,故多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12]。由于传统开胸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而一直被临床应用,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多、术后恢复较慢、不美观、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等缺点,患者不易接受[13]。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术式具有胸壁创口小、暴露视野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14-16],但是由于其对肿瘤定位、病变来源、发育方式、组织学特征、良恶性等不能确定而给手术带来难度[17-18]。
本研究中55例患者采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与传统开胸及三孔法VAT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比较,有效改善了后两种术式的诸多弊端。VATS术式具有创伤小、显露效果好的优点,且可借助EUS有效定位、术中实时动态观察食管层次,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患者乐于接受。同时联合EUS治疗时,EUS不但可在术前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以便将食管肌层的食管间质瘤和食管癌相区别,还有助于术中快速定位瘤体,尤其是较小瘤体和在联合VATS期间,可借助EUS前置灯光定位瘤体,减少不必要的探查,缩短手术时间。另外,术中切除较大的瘤体和环绕肌层生长的肌瘤后,食管肌层缺损较大,应用EUS可观察食管肌层及黏膜修补情况,避免术后发生食管瘘等并发症。本组55例患者在EUS保驾下进行VATS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由此可见,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优点为患者痛苦小,功能损伤小,并可缩短住院时间,EUS实时动态观察,从食管壁上分离肿瘤并不损伤黏膜,不需要切除食管,临床效果确切,且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食管平滑肌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0%,是食管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1]。过去的治疗方式多采取胃镜电凝电刀切除、尼龙圈套扎、常规开胸、传统胸壁三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等手术术式,以上术式可能因肿瘤位置、来源层次、肿瘤大小及创伤大、恢复慢、易引起并发症等缺点而受到局限[2-4]。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EUS)的广泛应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逐渐被临床所青睐。我科于2007年2月-2012年2月采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5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166例。其中传统开胸手术治疗62例(A组),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4~70岁,平均(55±20)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 8例,中段21例,下段23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0.5~4.0 cm,平均(2.9±1.2)cm。常规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49例(B组),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30~66岁,平均(48±18)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2例,中段25例,下段12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1.0~4.5 cm,平均(3.4±1.8)cm。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55例(C组),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9~72岁,平均(54±23)岁;经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确定肿瘤位于食管上段17例,中段19例,下段19例,肿瘤均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长径0.8~4.2 cm,平均(3.0±1.7)cm。临床症状多为吞咽不适或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表现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食管造影、电子胃镜及EUS检查,明确肿瘤具体位置、大小及解剖来源。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位置及起源层次、病变大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EUS及胃镜诊断
纤维电子胃镜检查采用Olympus GIF-Q 260;EUS检查采用Olympus EUM 2000超声主机,UM-DP20-25R超声探头。检查及治疗前采用脱气水充盈法扫描,记录病灶在纤维电子胃镜下的特点,病灶超声图像的起源层次及病灶回声特点,判断病变来源性质浸润层次等。经EUS及内镜检查3组患者病变来源均位于食管固有肌层。
1.2.2 传统常规开胸治疗
患者入手术室后,待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成功后,术前留置胃管。依据病变位置选取手术入路,一般采用右胸入路病变在上段及中段,下段病变行左胸径路进胸,健侧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背侧,开胸后纵行切开纵隔胸膜,游离病变食管并套带牵引,纵行切开食管肌层达瘤体,食管切口的长度超过瘤体上下缘,紧贴肿瘤用剥离子推开肌层及黏膜,遇有粘连或纤维条索时,用剪刀紧贴肿瘤剪开,注意勿损伤食管黏膜,顺利将肿瘤完整切除。平滑肌瘤完整摘除后,仔细检查食管黏膜是否完整,若黏膜有裂口可用小圆针细丝线缝合修补,间断缝合食管肌层,食管前纵隔胸膜连续缝合,缝合完毕后,再以电子胃镜了解修补情况。
1.2.3 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
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手术通过3个切口完成,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或8肋间,切口长1.5 cm,前胸壁操作口位于第4或5肋间腋前线,长3~4 cm,不放置开胸器牵开肋骨,另一操作孔位于腋后线第8或9肋间,切口长2 cm。镜下肿瘤切除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手术基本相同,术中需要使用拉动胃管确定肿瘤位置,游离过程中在肿瘤表面用电钩及超声刀分开肌层,直至部分平滑肌瘤膨出,缝合牵引线牵拉瘤体,用剥离子钝性分离瘤体周围组织。完整切除肿瘤后应立即行术中快速冰冻活体组织检查,除外恶性病变。术后沿观察孔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颜色,一般2~3 d拔除引流管。
1.2.4 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
麻醉、手术入路等和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麻醉后将EUS探头放置于食道内,与手术同步探查确定病变位置,并术中动态观察指导,胸壁由三孔入路改为二孔入路,去除腋后线第8或9肋间切口。术中用EUS确定肿瘤位置及层次后,在肿瘤表面用电钩及超声刀分开肌层,直至部分平滑肌瘤膨出,缝合牵引线牵拉瘤体,用剥离子钝性分离瘤体周围组织,游离过程中用EUS实时动态观察食管层数及肿瘤,防止剥离过程中导致黏膜破裂而引发食管瘘。
1.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继续禁食水胃肠减压2~3 d,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拔除胃管后从流质开始进食。如术中黏膜有损伤,可以留置胃管4~6 d后再拔出胃管、进食。术后1周进行常规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透检查,随访1~3年,观察有无复发、食管狭窄及食管瘘等并发症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术中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等;术后情况: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肺部感染等;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复发、黏膜破裂、食管瘘、食管狭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组与C组、B组与C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中定位情况、肺部感染、复发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C组与A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肺部感染及随访并发症等数据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定位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禁食时间及随访并发症等数据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后随访1~3年,C组患者进食正常,创面均愈合良好,均无复发,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传统的方法是开胸行食管平滑肌瘤剥离摘除术[5]。随着内科电子胃镜、EUS诊疗技术的发展及外科VATS技术的不断应用,目前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开胸术正在被内镜下治疗取代[6]。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使内镜切除病灶逐步扩大。但是在内镜技术不断延伸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其有限性。由于EUS医师的经验不等,EUS对病灶最深浸润层次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病灶>3 cm并且部分深达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EMR不能整块切除病灶,ESD剥离耗时长,出血多,影响视野,容易穿孔,值得我们去探索一种更快捷、安全的方法。为增加内镜治疗的安全性,腔镜可谓弥补了内镜EMR、ESD术的以上缺点,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起步方法,增加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55例患者采用EUS术中监视下二孔法VATS治疗,获得成功,EUS联合VATS,操作难度降低,操作时间缩短,手术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手术安全性提高,是病灶>3 cm并且部分深达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微创手术的新选择。
目前用EUS很容易对食管平滑肌瘤起源、发育方式、组织学特征、良恶性等加以区别[7-8]。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起源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经电子胃镜微探头EUS检查是关键的诊断技术,在超声扫描图上,食管壁由内向外分5层: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外膜层,动态超声图像由内向外分别表现为高-低-高-低-高回声 5层[9]。判断平滑肌瘤的起源对于评估经内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安全性、选择治疗方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内镜、腔镜医生采用电子胃镜联合EUS治疗了很多起源于第1~3层的食管平滑肌瘤,主要术式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结扎后高频电切除术、EMR及ESD等[10-11];而起源于第4~5层或直径>3 cm的食管平滑肌瘤不能用内镜彻底切除,且易引起食管瘘等并发症,故多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12]。由于传统开胸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而一直被临床应用,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多、术后恢复较慢、不美观、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等缺点,患者不易接受[13]。传统三孔法VATS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术式具有胸壁创口小、暴露视野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14-16],但是由于其对肿瘤定位、病变来源、发育方式、组织学特征、良恶性等不能确定而给手术带来难度[17-18]。
本研究中55例患者采用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与传统开胸及三孔法VAT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比较,有效改善了后两种术式的诸多弊端。VATS术式具有创伤小、显露效果好的优点,且可借助EUS有效定位、术中实时动态观察食管层次,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患者乐于接受。同时联合EUS治疗时,EUS不但可在术前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以便将食管肌层的食管间质瘤和食管癌相区别,还有助于术中快速定位瘤体,尤其是较小瘤体和在联合VATS期间,可借助EUS前置灯光定位瘤体,减少不必要的探查,缩短手术时间。另外,术中切除较大的瘤体和环绕肌层生长的肌瘤后,食管肌层缺损较大,应用EUS可观察食管肌层及黏膜修补情况,避免术后发生食管瘘等并发症。本组55例患者在EUS保驾下进行VATS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由此可见,二孔法VATS联合EUS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优点为患者痛苦小,功能损伤小,并可缩短住院时间,EUS实时动态观察,从食管壁上分离肿瘤并不损伤黏膜,不需要切除食管,临床效果确切,且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