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詹蕊羽, 鄢希, 廖正银, 郑鸿. 单中心41例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华西医学, 2016, 31(1): 48-52.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12 复制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乳腺癌,最先由Lee等[1]发现。近年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1%~10%[2]。炎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极差且致死率极高,有研究表明,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和35%[3],低于非炎性乳腺癌。多种因素均可提示此类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因此对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有助于指导其治疗。国内关于炎性乳腺癌的文献较少,且多为40 例以下的小样本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肿瘤中心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肿瘤中心病理确诊,临床表现符合炎性乳腺癌诊断标准(至少1/3的乳腺弥漫性红斑、水肿及橘皮样变)[3],接受治疗且临床资料较完整的患者共4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7岁,中位年龄48岁。
1.2 方法
对所收集资料选择以下特征进行分析:年龄、月经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TNM分期、治疗方式[包括术前化学疗法(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疗效[(初始化疗疗效、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3年总生存率)]。对所有患者均按照《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 版)进行TNM分期[3]。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进行术前化疗及姑息化疗的34例患者初始2个周期的疗效行判定:完全缓解:所有靶病灶消失,并维持4周;部分缓解: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基线状态比较,减少30%,并维持4周;疾病进展: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治疗开始之后所记录到的最小的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比较,增加20%,或者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疾病稳定: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3]。将病理实验室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为(+++)或IHC(++),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确定HER-2基因扩增者,定义为HER-2阳性;IHC(+)或IHC(-)或IHC(++),经FISH方法确定HER-2基因无扩增者定义为HER-2阴性。若未行IHC或IHC(++)未作FISH检测,则判定为无法确定HER-2状态[3]。
自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天开始随访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PFS指从治疗开始至第1次发生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疾病进展包括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出院后随访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或住院复查,随访间隔时间为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年龄(以中位年龄为界,分别为≤48岁和>48岁)、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及PR的状态(阳性和阴性)、Ki-67的表达(<14%和≥14%)、TNM分期(Ⅲ期、Ⅳ期)、是否手术、术前化疗(有/无)、化疗方案比较[紫杉醇+表柔比星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内分泌治疗(有/无)、放疗(有/无)等指标采用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及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初始化疗疗效与化疗方案的相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中,中位诊断年龄48岁,其中≤48岁21例(51.2%),>48岁20例(48.8%);绝经后22例(53.7%),绝经前19例(46.3%)。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41例炎性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100.0%);组织学分级,Ⅱ级4例(9.7%),Ⅲ级12例(29.3%),未分级25例(61.0%)。ER阳性17例(41.5%),阴性24例(58.5%);PR阳性16例(39.0%),阴性25例(61.0%); HER-2 阳性14例(34.2%),阴性21例(51.2%),不确定6例(14.6%);Ki-67 阳性率≥14%的26例(63.4%),<14% 的15例(36.6%)。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例(95.1%)。所有患者均按照AJCC第7版TNM 分期,ⅢB 期 13例(31.7%),ⅢC 期 9例(22.0%),Ⅳ期19 例(46.3%)。
41例患者中,34例(82.9%)接受乳腺癌根治术,7例(17.1%)未行手术。41例患者均行化疗:34例手术患者中,27例(79.4%)行术前化疗,化疗前均行患乳空芯针穿刺,均为浸润性导管癌;7例未行术前化疗(20.6%)。行术后化疗者33例(97.1%),未行术后化疗者1例(2.9%)。7例未手术患者行姑息化疗。术前化疗方案含PE方案9例,其他方案包括:氟尿嘧啶+ 表柔比星+ 环磷酰胺10例,多西他赛+吉西他滨(TG)5例,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顺铂3例。术后及姑息化疗方案含PE方案8例,其他方案包括:TG方案10例,吉西他滨+长春瑞滨5例,单药化疗方案 17例。共12例患者曾应用过PE方案化疗(29.3%),其中5例术前使用PE方案的患者,术后继续用此方案直至化疗结束。初始化疗疗效(术前或姑息化疗的首次方案前2周期疗效评价)部分缓解22例(64.7%),稳定7例,进展5例(14.7%)。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与常用化疗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化疗方案间初始化疗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内分泌治疗17例(41.5%),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有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来曲唑和依西美坦。ER阳性患者仅1例因生存时间较短未行内分泌治疗。14例HER-2 阳性者中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3例(21.4%)。放疗32例(78.0%),放疗部位主要包括胸壁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锁骨上下、内乳),放疗剂量为50~60 Gy。
全组随访时间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35个月。20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 7例,肺转移 5例,脑转移3例,肝转移2例。3年总生存率为31.7%。
2.2 单因素分析
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可见TNM分期、初始化疗疗效对PF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5,P=0.016;χ2=10.032,P=0.002)。其余因素,如年龄(χ2=0.257,P=0.613)、月经状况(χ2=1.488,P=0.222)、组织学分级(χ2=0.486,P=0.486)、ER(χ2=1.825,P=0.177)、PR(χ2=1.495,P=0.221)、HER-2(χ2=1.269,P=0.260)、Ki-67(χ2=2.269,P=0.132)、曾使用过的化疗方案(PE/其他) (χ2=2.353,P=0.125)、有无手术(χ2=1.380,P=0.240)、术前化疗方案(PE/其他)(χ2=3.086,P=0.079)、术后化疗方案(PE/其他)(χ2=3.001,P=0.083)、放疗(χ2=0.002,P=0.963)、内分泌治疗(χ2=1.292,P=0.25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分期与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见图 1,可见Ⅲ期组患者比Ⅳ期组患者的PFS更长。不同初始化疗疗效与炎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见图 2,可见部分缓解组患者比疾病稳定或进展组患者的PFS更长。


2.3 多因素分析
从单因素分析中选择P<0.15的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将Ki-67≥14%、Ⅳ期及应用PE方案化疗、初始化疗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或进展的变量赋值为1;Ki-67<14%、Ⅲ期、应用其他方案化疗、初始化疗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的变量赋值为0(术前化疗及姑息化疗可评价疗效的34例患者)纳入分析,见表 1。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可见TNM分期(P=0.006)、初始化疗疗效(P=0.002)以及化疗应用PE方案(P=0.041)较其他化疗方案对P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
炎性乳腺癌是由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为标准作出诊断,通常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水肿及橘皮样变,并至少1/3的乳腺受累[4]。其发展迅速,在病理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累及穿透皮肤淋巴渠道并由此导致此类炎性症状[5]。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步和相关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6]。然而相较其他类型乳腺癌,炎性乳腺癌预后仍不佳[7]。炎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评估其预后的指标是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关键[8]。分子分型、年龄、分期等的不同往往预示着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不同[9]。而现有的研究基于对基因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基底样型、Normal breast-like正常细胞样型,而研究显示Basal-like与HER-2过表达型5年复发率最高且生存时间最短,而Luminal A型和Normal-breast-like亚型预后最好[10-11]。根据多项研究提示,炎性乳腺癌较非炎性乳腺癌出现ER阴性,HER -2 阳性的可能性更大且预后更差[12]。本研究中ER 阴性、PR 阴性和HER-2阳性构成比分别为58.5%、61.0%、34.2%,高于一般乳腺癌激素受体的阴性率(约40%)和HER-2的阳性率(约20%)[12]。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上IHC指标的表达与炎性乳腺癌患者的PFS并无明显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所致。乳腺癌TNM分期是判断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依据淋巴结状态、有无远处转移等将炎性乳腺癌分为ⅢB、ⅢC 、Ⅳ期,分别占31.7%、22.0%、46.3%。不同分期对炎性乳腺癌的预后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中,Ⅲ期与Ⅳ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炎性乳腺癌独特的特性使其治疗及临床研究区分于一般乳腺癌。目前推荐采用以化疗为主的联合治疗模式以提高其治疗效果[13],而单药化疗仅用于不能耐受联合化疗者。初始化疗强度和生存期呈正相关,而其化疗疗效往往直接预示着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获益情况[14]。本组患者术前初始化疗疗效为部分缓解者64.7%,疾病稳定20.6%,疾病进展14.7%。初始化疗疗效为部分缓解者与疾病稳定或进展的患者相比,PFS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2,P=0.006)。已有研究表明,含多柔比星的联合化疗方案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提高总生存率;而含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也能提高有效率[14-15]。目前推荐以蒽环为基础、联合紫杉类的术前化疗方案作为炎性乳腺癌的初始治疗,该方案可显著延长ER阴性炎性乳腺癌PFS和总生存期[15]。而HER-2阳性的患者在此方案中加入曲妥珠单抗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16]。在本研究中使用蒽环联合紫杉类的化疗方案与其他方案的患者相比,经多因素分析,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符合最近的研究成果[15]。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在常用化疗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63)。这可能是由于炎性乳腺癌较高的化疗敏感性,也可能受本研究样本量影响。在本研究中,PE方案化疗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41),这可能是由于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放疗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能明显改善局部控制率。与激素受体表达相关的内分泌治疗也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也许受本研究样本量的影响,以上因素在研究中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需要扩大样本量再进行分析。
综上,炎性乳腺癌与一般乳腺癌存在差异,如确诊年龄较小、ER/PR阴性率较高、HER-2阳性率高等。本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炎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TNM分期及综合治疗方案是影响炎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推荐使用以蒽环为基础、联合紫杉类的术前化疗作为炎性乳腺癌的初始治疗。炎性乳腺癌为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类型,仍需要进一步进行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来证实上述结论。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乳腺癌,最先由Lee等[1]发现。近年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1%~10%[2]。炎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极差且致死率极高,有研究表明,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和35%[3],低于非炎性乳腺癌。多种因素均可提示此类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因此对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有助于指导其治疗。国内关于炎性乳腺癌的文献较少,且多为40 例以下的小样本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肿瘤中心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肿瘤中心病理确诊,临床表现符合炎性乳腺癌诊断标准(至少1/3的乳腺弥漫性红斑、水肿及橘皮样变)[3],接受治疗且临床资料较完整的患者共4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7岁,中位年龄48岁。
1.2 方法
对所收集资料选择以下特征进行分析:年龄、月经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TNM分期、治疗方式[包括术前化学疗法(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疗效[(初始化疗疗效、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3年总生存率)]。对所有患者均按照《AJCC 癌症分期手册》(第7 版)进行TNM分期[3]。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进行术前化疗及姑息化疗的34例患者初始2个周期的疗效行判定:完全缓解:所有靶病灶消失,并维持4周;部分缓解: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基线状态比较,减少30%,并维持4周;疾病进展: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治疗开始之后所记录到的最小的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比较,增加20%,或者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疾病稳定: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3]。将病理实验室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为(+++)或IHC(++),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确定HER-2基因扩增者,定义为HER-2阳性;IHC(+)或IHC(-)或IHC(++),经FISH方法确定HER-2基因无扩增者定义为HER-2阴性。若未行IHC或IHC(++)未作FISH检测,则判定为无法确定HER-2状态[3]。
自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天开始随访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PFS指从治疗开始至第1次发生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疾病进展包括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出院后随访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或住院复查,随访间隔时间为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年龄(以中位年龄为界,分别为≤48岁和>48岁)、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及PR的状态(阳性和阴性)、Ki-67的表达(<14%和≥14%)、TNM分期(Ⅲ期、Ⅳ期)、是否手术、术前化疗(有/无)、化疗方案比较[紫杉醇+表柔比星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内分泌治疗(有/无)、放疗(有/无)等指标采用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及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初始化疗疗效与化疗方案的相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中,中位诊断年龄48岁,其中≤48岁21例(51.2%),>48岁20例(48.8%);绝经后22例(53.7%),绝经前19例(46.3%)。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41例炎性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100.0%);组织学分级,Ⅱ级4例(9.7%),Ⅲ级12例(29.3%),未分级25例(61.0%)。ER阳性17例(41.5%),阴性24例(58.5%);PR阳性16例(39.0%),阴性25例(61.0%); HER-2 阳性14例(34.2%),阴性21例(51.2%),不确定6例(14.6%);Ki-67 阳性率≥14%的26例(63.4%),<14% 的15例(36.6%)。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例(95.1%)。所有患者均按照AJCC第7版TNM 分期,ⅢB 期 13例(31.7%),ⅢC 期 9例(22.0%),Ⅳ期19 例(46.3%)。
41例患者中,34例(82.9%)接受乳腺癌根治术,7例(17.1%)未行手术。41例患者均行化疗:34例手术患者中,27例(79.4%)行术前化疗,化疗前均行患乳空芯针穿刺,均为浸润性导管癌;7例未行术前化疗(20.6%)。行术后化疗者33例(97.1%),未行术后化疗者1例(2.9%)。7例未手术患者行姑息化疗。术前化疗方案含PE方案9例,其他方案包括:氟尿嘧啶+ 表柔比星+ 环磷酰胺10例,多西他赛+吉西他滨(TG)5例,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顺铂3例。术后及姑息化疗方案含PE方案8例,其他方案包括:TG方案10例,吉西他滨+长春瑞滨5例,单药化疗方案 17例。共12例患者曾应用过PE方案化疗(29.3%),其中5例术前使用PE方案的患者,术后继续用此方案直至化疗结束。初始化疗疗效(术前或姑息化疗的首次方案前2周期疗效评价)部分缓解22例(64.7%),稳定7例,进展5例(14.7%)。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与常用化疗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化疗方案间初始化疗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内分泌治疗17例(41.5%),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有他莫昔芬、托瑞米芬、来曲唑和依西美坦。ER阳性患者仅1例因生存时间较短未行内分泌治疗。14例HER-2 阳性者中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3例(21.4%)。放疗32例(78.0%),放疗部位主要包括胸壁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锁骨上下、内乳),放疗剂量为50~60 Gy。
全组随访时间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35个月。20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 7例,肺转移 5例,脑转移3例,肝转移2例。3年总生存率为31.7%。
2.2 单因素分析
41例女性炎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可见TNM分期、初始化疗疗效对PF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5,P=0.016;χ2=10.032,P=0.002)。其余因素,如年龄(χ2=0.257,P=0.613)、月经状况(χ2=1.488,P=0.222)、组织学分级(χ2=0.486,P=0.486)、ER(χ2=1.825,P=0.177)、PR(χ2=1.495,P=0.221)、HER-2(χ2=1.269,P=0.260)、Ki-67(χ2=2.269,P=0.132)、曾使用过的化疗方案(PE/其他) (χ2=2.353,P=0.125)、有无手术(χ2=1.380,P=0.240)、术前化疗方案(PE/其他)(χ2=3.086,P=0.079)、术后化疗方案(PE/其他)(χ2=3.001,P=0.083)、放疗(χ2=0.002,P=0.963)、内分泌治疗(χ2=1.292,P=0.25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分期与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见图 1,可见Ⅲ期组患者比Ⅳ期组患者的PFS更长。不同初始化疗疗效与炎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见图 2,可见部分缓解组患者比疾病稳定或进展组患者的PFS更长。


2.3 多因素分析
从单因素分析中选择P<0.15的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将Ki-67≥14%、Ⅳ期及应用PE方案化疗、初始化疗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或进展的变量赋值为1;Ki-67<14%、Ⅲ期、应用其他方案化疗、初始化疗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的变量赋值为0(术前化疗及姑息化疗可评价疗效的34例患者)纳入分析,见表 1。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可见TNM分期(P=0.006)、初始化疗疗效(P=0.002)以及化疗应用PE方案(P=0.041)较其他化疗方案对P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
炎性乳腺癌是由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为标准作出诊断,通常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水肿及橘皮样变,并至少1/3的乳腺受累[4]。其发展迅速,在病理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累及穿透皮肤淋巴渠道并由此导致此类炎性症状[5]。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步和相关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6]。然而相较其他类型乳腺癌,炎性乳腺癌预后仍不佳[7]。炎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评估其预后的指标是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关键[8]。分子分型、年龄、分期等的不同往往预示着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不同[9]。而现有的研究基于对基因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基底样型、Normal breast-like正常细胞样型,而研究显示Basal-like与HER-2过表达型5年复发率最高且生存时间最短,而Luminal A型和Normal-breast-like亚型预后最好[10-11]。根据多项研究提示,炎性乳腺癌较非炎性乳腺癌出现ER阴性,HER -2 阳性的可能性更大且预后更差[12]。本研究中ER 阴性、PR 阴性和HER-2阳性构成比分别为58.5%、61.0%、34.2%,高于一般乳腺癌激素受体的阴性率(约40%)和HER-2的阳性率(约20%)[12]。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上IHC指标的表达与炎性乳腺癌患者的PFS并无明显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所致。乳腺癌TNM分期是判断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依据淋巴结状态、有无远处转移等将炎性乳腺癌分为ⅢB、ⅢC 、Ⅳ期,分别占31.7%、22.0%、46.3%。不同分期对炎性乳腺癌的预后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中,Ⅲ期与Ⅳ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炎性乳腺癌独特的特性使其治疗及临床研究区分于一般乳腺癌。目前推荐采用以化疗为主的联合治疗模式以提高其治疗效果[13],而单药化疗仅用于不能耐受联合化疗者。初始化疗强度和生存期呈正相关,而其化疗疗效往往直接预示着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获益情况[14]。本组患者术前初始化疗疗效为部分缓解者64.7%,疾病稳定20.6%,疾病进展14.7%。初始化疗疗效为部分缓解者与疾病稳定或进展的患者相比,PFS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2,P=0.006)。已有研究表明,含多柔比星的联合化疗方案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提高总生存率;而含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也能提高有效率[14-15]。目前推荐以蒽环为基础、联合紫杉类的术前化疗方案作为炎性乳腺癌的初始治疗,该方案可显著延长ER阴性炎性乳腺癌PFS和总生存期[15]。而HER-2阳性的患者在此方案中加入曲妥珠单抗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16]。在本研究中使用蒽环联合紫杉类的化疗方案与其他方案的患者相比,经多因素分析,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符合最近的研究成果[15]。初始化疗疗效(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进展)在常用化疗方案(PE方案/其他方案)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63)。这可能是由于炎性乳腺癌较高的化疗敏感性,也可能受本研究样本量影响。在本研究中,PE方案化疗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41),这可能是由于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放疗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能明显改善局部控制率。与激素受体表达相关的内分泌治疗也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也许受本研究样本量的影响,以上因素在研究中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需要扩大样本量再进行分析。
综上,炎性乳腺癌与一般乳腺癌存在差异,如确诊年龄较小、ER/PR阴性率较高、HER-2阳性率高等。本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炎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TNM分期及综合治疗方案是影响炎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推荐使用以蒽环为基础、联合紫杉类的术前化疗作为炎性乳腺癌的初始治疗。炎性乳腺癌为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类型,仍需要进一步进行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来证实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