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曲杨, 梁君, 鞠贞会, 商林青, 李军鹏, 刘传平. 胸部物理疗法联合口咽通气管吸痰在支气管扩张症无创通气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7, 32(8): 1271-1273. doi: 10.7507/1002-0179.201510143 复制
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是一种气道破坏性疾病,由支气管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扩张,感染是导致支扩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病情进展和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菌种类的变迁和耐药性增加[1],感染更是难以控制,成为本病恶化的主要原因[2],因此控制感染是支扩急性加重期治疗的首要原则。当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常常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3]。目前有报道将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急性加重期的支扩患者,疗效好[4]。2013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我院对 27 例重症支扩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为配合感染的控制,将胸部物理疗法与经口咽通气管吸痰联合用于患者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我院呼吸内科以支扩急性加重期住院治疗的患者 27 例,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因呼吸衰竭、痰液多、咳痰无力、嗜睡或神志模糊等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但由于患者或家属拒绝,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支持治疗。27 例患者中男 12 例,女 15 例;年龄 42~78 岁,平均(57.9±8.3)岁;病程 5~29 年,平均(14.5±6.1)年;病变位置:左侧扩张 11 例,右侧扩张 6 例,双侧扩张 10 例;扩张类型:囊状扩张 10 例,柱状扩张 6 例,混合状扩张 11 例。全部患者均非第一次因支扩住院,但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扩为首次,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 患者符合支扩诊断标准[5];② 氧分压 4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50~80 mm Hg。排除标准:① 昏迷患者;② 有咯血或估计有潜在咯血患者;③ 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④ 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等;⑤ 影响胸部物理疗法实施的疾病如肺大疱、胸廓畸形等;⑥ 痰液黏稠而多确实需要行插管吸痰者;⑦ 影响无创通气实施的其他情况如上气道损伤、颌面部畸形、未治疗的腭裂等。
1.2 方法
1.2.1 无创通气方法 呼吸机应用伟康 vision 无创呼吸机,模式 S/T,备用呼吸频率 20 次/min,吸气相压力 14~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相压力 4~6 cm H2O,根据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调节呼吸机氧浓度为 30%~100%,一般初始氧浓度为 60%,吸痰时氧浓度为 100%(吸痰前 3 min 及吸痰后 3 min),吸气相压力从 8 cm H2O 开始上调,每 15~20 分钟增加 2 cm H2O,2~3 h 达到预定压力。自开始通气至 72 h,除进食、进水、咳嗽、咳痰、护理操作如插口咽通气管、吸痰等情况允许停顿 15 min 外,一直采用持续通气,停顿时间给予鼻导管吸氧,插口咽通气管及吸痰时为高流量吸氧 6~10 L/min,其他停顿时为低流量或中流量吸氧 2~4 L/min。待 72 h 后,根据病情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每日无创正压通气与持续低/中流量吸氧交替,吸氧时氧流量为 2~4 L/min,逐渐下调呼吸机吸气相压力,且下调呼吸机氧浓度,待吸气相压力调为 10 cm H2O,呼吸机氧浓度调为 30%~35%,停用呼吸机改成持续吸氧,氧流量 2~4 L/min。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期间,一直用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
1.2.2 体外震动排痰法 应用雅思 YS8002CX 体外震动排痰机,患者侧卧位,调节时间 5 min,操作者一手持排痰机把柄,另一手轻触受震动的部位,叩击柄上的箭头始终朝向气管,将叩击头在体表部位缓慢移动,根据听诊结果,在痰液聚集的部位多停留片刻,按照右侧背部-左侧背部-脊柱-胸骨的顺序进行排痰。
1.2.3 手法叩背 五指并拢,向掌心弯曲呈掌空状,从患者的肺底到肺尖,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叩击,手法、频率、力度按照教科书方法[6],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和用力咳嗽,通过胸壁震动,使附着在肺泡和支气管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进入大气管,手法叩背 4 次/d,5 min/次。
1.2.4 体位引流法 根据患者 CT 检查结果的病变部位结合胸部听诊,确定病灶的中心位置,使病变位置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使痰液通过重力而流向大气管。本组患者的扩张部位以双肺中下为主,尤其是有 6 例患者为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因受心脏及大血管的影响,引流不畅,但无创通气的实施又使患者不能采用通常的头低足高位,因此我们对这些患者仅给予将小腿和足部抬高 20~30°,头部偏向一侧(即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半侧俯卧位。体位引流 2 次/d,20 min/次。
1.2.5 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 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向患者解释,说明方法步骤,解除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神志模糊或昏睡的患者直接操作即可。清除口腔分泌物,有义齿应取出,去枕平卧,肩下垫一软枕,头稍后仰,颈部过伸,四肢平放,带无菌手套,暂停无创通气,改用鼻导管吸氧,拿口咽通气管,将其弯曲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头端接近咽后壁时,在悬雍垂后旋转 180°,向下推送至适当位置,通气管外口有气流进出时,证明位置适当。按照常规方法吸痰,每次吸痰不超过 15 s,如果 1 次吸不净,应间隔 3~4 min 再吸,直至全部吸净,总时间尽量控制在 15 min 以内。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注意事项:① 吸痰中要检测生命体征,当心率过快、过慢及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时应停止操作。本研究中,7 例患者心率较吸痰前增加 20%;3 例患者心率减少 20%;另外,3 例患者心率与吸痰前相比,有时增加 20%,有时减少 20%,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吸痰前下降 10% 左右,应立即停止操作,待上述指标恢复至原水平后,再行吸痰。② 吸痰前后,给患者高流量吸氧 3 min,氧流量为 6~10 L/min,使无创呼吸机氧浓度达 100%,提高氧储备,以补充吸痰时氧的消耗。吸痰过程中,经鼻导管继续高流量吸氧。③ 口咽通气管远端达会厌部,管的移动能刺激患者引起恶心呕吐等,故对口咽通气管要固定好,防止其对咽部黏膜的损伤和恶心呕吐的发生。④ 吸痰前,用大拇指指腹在气管环状软骨处环形按摩 20~30 s,再稍用力向下按压,以刺激患者主动咳嗽,使痰液涌向大气道。按压力度以能使患者咳嗽为宜,太小起不到刺激咳嗽的作用,太大有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危险。本组有 2 例神志清醒的患者初始不配合按压动作,通过护士的解释和反复示教,患者最终能配合完成。⑤ 在吸痰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易诱发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误吸。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要立即负压吸引反流液,继续吸氧或恢复无创正压通气,防止误吸的发生,待患者恢复后再决定继续吸痰或是暂延长间隔时间。为了防止恶心呕吐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患者均在进食 2 h 后进行操作,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立即停止操作,继续给患者吸氧或连接无创呼吸机通气,待症状消失后再重新吸痰。吸痰完毕后,立即给患者以半坐位,头稍后仰,防止吸痰后反流和误吸的发生。本研究中有 13 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经暂停吸痰,继续吸氧或无创通气后症状消失,再继续吸痰;有 1 例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因呕吐出现胃液反流,我们立即给予及时吸引胃食管反流液,再恢复无创正压通气,无误吸发生,待患者完全恢复初始状态后,继续经口咽通气管吸痰。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神志 12 h 内恢复,咳嗽、咳痰有力,自主呼吸平稳,呼吸频率 25 次/min 以下,动脉血氧饱和度 95% 以上,在上机后 1 周内脱机。有效:患者神志在 24 h 内恢复,能自行咳嗽、咳痰,呼吸频率在 25 次/min 左右,动脉血氧饱和度在 90% 以上,在上机 1 周后脱机。无效:患者神志状况在短期内无好转,咳嗽、咳痰能力弱,动脉血氧饱和度不稳定,痰液滞留,改用气管插管者。以显效+有效合计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抗感染、无创正压通气、胸部物理疗法、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最终显效 16 例,有效 9 例,无效 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2.6%。无效患者中,1 例为神志模糊患者,上机后烦躁不安,自行反复拽无创呼吸机面罩,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另 1 例为昏睡患者,上机后 4 h 测得的动脉血氧分压较上机前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上机前增高,向患者家属说明,行经口气管插管,症状好转,2 周后停用有创机械通气,改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4 d 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 5 d 后治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支扩急性加重的病理过程中,感染、炎症和酶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破坏支气管、肺组织的恶性循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慢性持续交互作用的病理过程,导致支气管扩张发病及病程迁延进展[7]。由于其不可逆性扩张、变形及感染所致纤毛功能受损,病原菌极易定植及耐药,导致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8]。由于支扩的好发部位多在肺的下叶,尤其是左下叶,支气管受心脏和血管的压迫,分泌物引流不畅,而且因为结构的破坏致支气管变形、凹陷或囊性改变,纤毛功能受损,气道的自洁能力明显受抑制,腔内大量分泌物不易排出,支气管被痰液阻塞,导致反复感染。感染发生后,往往需要用抗菌药物控制,但由于血、支气管屏障、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组织包裹、脓液的理化性质及炎症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常常造成全身用药效果不好,虽然疗程长,但感染难以控制,导致患者治疗费用高。由于肺通气功能的恶化、发热、感染、毒素等造成患者体力的消耗,尽管患者气管、支气管内滞留大量的痰液,但患者无力咳出,导致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气体交换受损,最终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诱发急性呼吸衰竭。此时往往需要负压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反复插管吸痰,操作时间长,吸痰管插入气管内成功率低,造成上呼吸道的机械性损伤和长时间的缺氧,也使清醒的患者出现恐惧感。将无创正压通气与胸部物理疗法及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及时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缓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又能使引流通畅,解除支扩急性发作的诱因,为感染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 27 例患者中,显效 16 例,有效 9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2.6%。无创通气简便、灵活,易于建立和拆除,既可以持续使用又可以间歇使用,保留鼻部的过滤、除菌、加温、加湿功能,不妨碍咳嗽、咳痰和说话能力,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缩短病程,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其缺点为不能有效引流和清除痰液,而支气管扩张就是由于感染导致的痰液增多,患者咳痰无力而使感染难以控制,因此痰液引流成为支气管扩张无创正压通气的瓶颈,有效吸痰就能使本病的转归大为改善。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胸部物理疗法联合口咽通气管吸痰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是一种气道破坏性疾病,由支气管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扩张,感染是导致支扩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病情进展和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菌种类的变迁和耐药性增加[1],感染更是难以控制,成为本病恶化的主要原因[2],因此控制感染是支扩急性加重期治疗的首要原则。当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常常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3]。目前有报道将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急性加重期的支扩患者,疗效好[4]。2013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我院对 27 例重症支扩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为配合感染的控制,将胸部物理疗法与经口咽通气管吸痰联合用于患者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5 年 8 月我院呼吸内科以支扩急性加重期住院治疗的患者 27 例,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因呼吸衰竭、痰液多、咳痰无力、嗜睡或神志模糊等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但由于患者或家属拒绝,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支持治疗。27 例患者中男 12 例,女 15 例;年龄 42~78 岁,平均(57.9±8.3)岁;病程 5~29 年,平均(14.5±6.1)年;病变位置:左侧扩张 11 例,右侧扩张 6 例,双侧扩张 10 例;扩张类型:囊状扩张 10 例,柱状扩张 6 例,混合状扩张 11 例。全部患者均非第一次因支扩住院,但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支扩为首次,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 患者符合支扩诊断标准[5];② 氧分压 4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50~80 mm Hg。排除标准:① 昏迷患者;② 有咯血或估计有潜在咯血患者;③ 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④ 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等;⑤ 影响胸部物理疗法实施的疾病如肺大疱、胸廓畸形等;⑥ 痰液黏稠而多确实需要行插管吸痰者;⑦ 影响无创通气实施的其他情况如上气道损伤、颌面部畸形、未治疗的腭裂等。
1.2 方法
1.2.1 无创通气方法 呼吸机应用伟康 vision 无创呼吸机,模式 S/T,备用呼吸频率 20 次/min,吸气相压力 14~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相压力 4~6 cm H2O,根据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调节呼吸机氧浓度为 30%~100%,一般初始氧浓度为 60%,吸痰时氧浓度为 100%(吸痰前 3 min 及吸痰后 3 min),吸气相压力从 8 cm H2O 开始上调,每 15~20 分钟增加 2 cm H2O,2~3 h 达到预定压力。自开始通气至 72 h,除进食、进水、咳嗽、咳痰、护理操作如插口咽通气管、吸痰等情况允许停顿 15 min 外,一直采用持续通气,停顿时间给予鼻导管吸氧,插口咽通气管及吸痰时为高流量吸氧 6~10 L/min,其他停顿时为低流量或中流量吸氧 2~4 L/min。待 72 h 后,根据病情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每日无创正压通气与持续低/中流量吸氧交替,吸氧时氧流量为 2~4 L/min,逐渐下调呼吸机吸气相压力,且下调呼吸机氧浓度,待吸气相压力调为 10 cm H2O,呼吸机氧浓度调为 30%~35%,停用呼吸机改成持续吸氧,氧流量 2~4 L/min。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期间,一直用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
1.2.2 体外震动排痰法 应用雅思 YS8002CX 体外震动排痰机,患者侧卧位,调节时间 5 min,操作者一手持排痰机把柄,另一手轻触受震动的部位,叩击柄上的箭头始终朝向气管,将叩击头在体表部位缓慢移动,根据听诊结果,在痰液聚集的部位多停留片刻,按照右侧背部-左侧背部-脊柱-胸骨的顺序进行排痰。
1.2.3 手法叩背 五指并拢,向掌心弯曲呈掌空状,从患者的肺底到肺尖,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叩击,手法、频率、力度按照教科书方法[6],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和用力咳嗽,通过胸壁震动,使附着在肺泡和支气管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进入大气管,手法叩背 4 次/d,5 min/次。
1.2.4 体位引流法 根据患者 CT 检查结果的病变部位结合胸部听诊,确定病灶的中心位置,使病变位置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使痰液通过重力而流向大气管。本组患者的扩张部位以双肺中下为主,尤其是有 6 例患者为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因受心脏及大血管的影响,引流不畅,但无创通气的实施又使患者不能采用通常的头低足高位,因此我们对这些患者仅给予将小腿和足部抬高 20~30°,头部偏向一侧(即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半侧俯卧位。体位引流 2 次/d,20 min/次。
1.2.5 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 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向患者解释,说明方法步骤,解除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神志模糊或昏睡的患者直接操作即可。清除口腔分泌物,有义齿应取出,去枕平卧,肩下垫一软枕,头稍后仰,颈部过伸,四肢平放,带无菌手套,暂停无创通气,改用鼻导管吸氧,拿口咽通气管,将其弯曲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头端接近咽后壁时,在悬雍垂后旋转 180°,向下推送至适当位置,通气管外口有气流进出时,证明位置适当。按照常规方法吸痰,每次吸痰不超过 15 s,如果 1 次吸不净,应间隔 3~4 min 再吸,直至全部吸净,总时间尽量控制在 15 min 以内。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注意事项:① 吸痰中要检测生命体征,当心率过快、过慢及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时应停止操作。本研究中,7 例患者心率较吸痰前增加 20%;3 例患者心率减少 20%;另外,3 例患者心率与吸痰前相比,有时增加 20%,有时减少 20%,经皮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吸痰前下降 10% 左右,应立即停止操作,待上述指标恢复至原水平后,再行吸痰。② 吸痰前后,给患者高流量吸氧 3 min,氧流量为 6~10 L/min,使无创呼吸机氧浓度达 100%,提高氧储备,以补充吸痰时氧的消耗。吸痰过程中,经鼻导管继续高流量吸氧。③ 口咽通气管远端达会厌部,管的移动能刺激患者引起恶心呕吐等,故对口咽通气管要固定好,防止其对咽部黏膜的损伤和恶心呕吐的发生。④ 吸痰前,用大拇指指腹在气管环状软骨处环形按摩 20~30 s,再稍用力向下按压,以刺激患者主动咳嗽,使痰液涌向大气道。按压力度以能使患者咳嗽为宜,太小起不到刺激咳嗽的作用,太大有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危险。本组有 2 例神志清醒的患者初始不配合按压动作,通过护士的解释和反复示教,患者最终能配合完成。⑤ 在吸痰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易诱发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误吸。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要立即负压吸引反流液,继续吸氧或恢复无创正压通气,防止误吸的发生,待患者恢复后再决定继续吸痰或是暂延长间隔时间。为了防止恶心呕吐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患者均在进食 2 h 后进行操作,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立即停止操作,继续给患者吸氧或连接无创呼吸机通气,待症状消失后再重新吸痰。吸痰完毕后,立即给患者以半坐位,头稍后仰,防止吸痰后反流和误吸的发生。本研究中有 13 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经暂停吸痰,继续吸氧或无创通气后症状消失,再继续吸痰;有 1 例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因呕吐出现胃液反流,我们立即给予及时吸引胃食管反流液,再恢复无创正压通气,无误吸发生,待患者完全恢复初始状态后,继续经口咽通气管吸痰。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神志 12 h 内恢复,咳嗽、咳痰有力,自主呼吸平稳,呼吸频率 25 次/min 以下,动脉血氧饱和度 95% 以上,在上机后 1 周内脱机。有效:患者神志在 24 h 内恢复,能自行咳嗽、咳痰,呼吸频率在 25 次/min 左右,动脉血氧饱和度在 90% 以上,在上机 1 周后脱机。无效:患者神志状况在短期内无好转,咳嗽、咳痰能力弱,动脉血氧饱和度不稳定,痰液滞留,改用气管插管者。以显效+有效合计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抗感染、无创正压通气、胸部物理疗法、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最终显效 16 例,有效 9 例,无效 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2.6%。无效患者中,1 例为神志模糊患者,上机后烦躁不安,自行反复拽无创呼吸机面罩,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另 1 例为昏睡患者,上机后 4 h 测得的动脉血氧分压较上机前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上机前增高,向患者家属说明,行经口气管插管,症状好转,2 周后停用有创机械通气,改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4 d 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 5 d 后治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支扩急性加重的病理过程中,感染、炎症和酶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破坏支气管、肺组织的恶性循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慢性持续交互作用的病理过程,导致支气管扩张发病及病程迁延进展[7]。由于其不可逆性扩张、变形及感染所致纤毛功能受损,病原菌极易定植及耐药,导致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8]。由于支扩的好发部位多在肺的下叶,尤其是左下叶,支气管受心脏和血管的压迫,分泌物引流不畅,而且因为结构的破坏致支气管变形、凹陷或囊性改变,纤毛功能受损,气道的自洁能力明显受抑制,腔内大量分泌物不易排出,支气管被痰液阻塞,导致反复感染。感染发生后,往往需要用抗菌药物控制,但由于血、支气管屏障、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组织包裹、脓液的理化性质及炎症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常常造成全身用药效果不好,虽然疗程长,但感染难以控制,导致患者治疗费用高。由于肺通气功能的恶化、发热、感染、毒素等造成患者体力的消耗,尽管患者气管、支气管内滞留大量的痰液,但患者无力咳出,导致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气体交换受损,最终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诱发急性呼吸衰竭。此时往往需要负压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反复插管吸痰,操作时间长,吸痰管插入气管内成功率低,造成上呼吸道的机械性损伤和长时间的缺氧,也使清醒的患者出现恐惧感。将无创正压通气与胸部物理疗法及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及时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缓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又能使引流通畅,解除支扩急性发作的诱因,为感染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 27 例患者中,显效 16 例,有效 9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2.6%。无创通气简便、灵活,易于建立和拆除,既可以持续使用又可以间歇使用,保留鼻部的过滤、除菌、加温、加湿功能,不妨碍咳嗽、咳痰和说话能力,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缩短病程,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其缺点为不能有效引流和清除痰液,而支气管扩张就是由于感染导致的痰液增多,患者咳痰无力而使感染难以控制,因此痰液引流成为支气管扩张无创正压通气的瓶颈,有效吸痰就能使本病的转归大为改善。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胸部物理疗法联合口咽通气管吸痰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