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蒋理立, 李卡, 杨婕, 黄明君. 冲管方式对胃癌术后患者鼻肠管堵塞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324-2325.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65 复制
近年来随着对消化道动力学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经鼻肠管滴入营养液是目前进行肠内营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鼻肠管堵塞是肠内营养中最常见的机械性并发症[1],其发生率约为10%[2]。保持管道通畅是成功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保障。2013年11月-2014年4月,我们对实施胃癌根治手术的50例患者术后均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并按规范分别采用脉冲式冲管和常规缓慢推注冲管方式对鼻肠管进行定时冲管,现就两种冲管方式对预防鼻肠管堵管的影响及作用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46.2岁;5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3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行全胃切除术。试验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0~75岁,平均48.6岁;5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安置鼻肠管,术中进行定位调整至十二指肠,术后进行5 d的肠内营养。
1.2 方法
术后第1~5天两组患者均通过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商品名:瑞素,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管喂,管喂量从250 mL开始,每天递增250 mL;管喂速度均使用营养泵控制,从30 mL/h开始泵入,每日递增20 mL/h,最大速度<120 mL/h[3]。为预防堵管,护士每4小时用温开水30 mL冲管1次,并将冲管情况统一记录于科室营养小组设计的表格上,如发生不畅或堵塞记为堵塞1例次,通畅记为未堵塞1例次。
对照组患者进行冲管时,采用常规缓慢推注冲管,即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0 mL空针抽吸30 mL温开水缓慢匀速地推注入鼻肠管内。试验组采用脉冲式冲管(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形成漩涡),即采用相同的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0 mL空针抽吸30 mL温开水经鼻肠管快速推入2 mL,暂停0.2 s,再推2 mL,再暂停0.2 s,如此反复,直至推完[4]。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乳剂全部泵入完毕后比较堵管发生率。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堵管发生情况。通畅:营养液泵入通畅,冲洗管道无阻力;不畅:营养液泵入速度变慢,冲洗管道时有阻力感,但仍可加压冲洗通畅;堵塞:营养液泵入受阻,冲洗管道时有较大阻力感或冲洗不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各组堵管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试验组患者发生导管堵管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7,P=0.002),见表 1。

3 讨论
鼻肠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或营养液黏附管壁,营养液堵塞所致[5]。鼻肠管内径细,营养液黏稠,冲洗不彻底或未及时冲洗等均可导致营养液堵塞管道,加强冲管是防止鼻肠管堵塞的有效措施。根据物理学原理,液体在圆管中缓慢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越靠近管壁流速越小[6],因此离中心远的黏稠物质易黏附在管壁上。采取常规缓慢推注方式冲洗管道时,导管中心的流速最大,而靠近导管壁的流速最小,附着在导管壁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冲净,逐渐沉积,久之易引起导管堵塞。而使用脉冲式冲管的方式可使冲洗液在导管内形成漩涡,冲击管壁,从而利于清洁和漂净管壁,使管道保持通畅[7]。本研究中脉冲式冲管效果优于常规缓慢推注冲管,提示脉冲式冲管能将黏附于管壁的营养液彻底冲洗干净。工作中除保障定时冲管外,当患者外出检查临时停止营养液泵入时也需冲管;泵注完一瓶营养液再泵入另一瓶时也要冲管,以达到保持管道通畅的目的。如若发生堵管,可用温开水反复冲管,并与负压抽吸交替进行。也可用碳酸氢钠、尿激酶溶液冲洗,有助于管内蛋白和纤维凝块的溶解[8]。国外有将胰酶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后冲管使导管通畅[9]。
综上,肠内营养可通过肠道吸收提供人体各种必需的营养,防止小肠萎缩,维持胃肠黏膜的吸收能力,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pH值及保留肠道正常菌群,防止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及肺炎的发生[10]。因此避免管道堵塞,保障营养液的顺利输入对于术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工作中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采取脉冲式冲管可有效地减少鼻肠管堵塞的发生,保障患者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对消化道动力学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经鼻肠管滴入营养液是目前进行肠内营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鼻肠管堵塞是肠内营养中最常见的机械性并发症[1],其发生率约为10%[2]。保持管道通畅是成功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保障。2013年11月-2014年4月,我们对实施胃癌根治手术的50例患者术后均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并按规范分别采用脉冲式冲管和常规缓慢推注冲管方式对鼻肠管进行定时冲管,现就两种冲管方式对预防鼻肠管堵管的影响及作用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46.2岁;5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3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行全胃切除术。试验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0~75岁,平均48.6岁;5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安置鼻肠管,术中进行定位调整至十二指肠,术后进行5 d的肠内营养。
1.2 方法
术后第1~5天两组患者均通过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商品名:瑞素,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管喂,管喂量从250 mL开始,每天递增250 mL;管喂速度均使用营养泵控制,从30 mL/h开始泵入,每日递增20 mL/h,最大速度<120 mL/h[3]。为预防堵管,护士每4小时用温开水30 mL冲管1次,并将冲管情况统一记录于科室营养小组设计的表格上,如发生不畅或堵塞记为堵塞1例次,通畅记为未堵塞1例次。
对照组患者进行冲管时,采用常规缓慢推注冲管,即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0 mL空针抽吸30 mL温开水缓慢匀速地推注入鼻肠管内。试验组采用脉冲式冲管(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形成漩涡),即采用相同的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0 mL空针抽吸30 mL温开水经鼻肠管快速推入2 mL,暂停0.2 s,再推2 mL,再暂停0.2 s,如此反复,直至推完[4]。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乳剂全部泵入完毕后比较堵管发生率。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堵管发生情况。通畅:营养液泵入通畅,冲洗管道无阻力;不畅:营养液泵入速度变慢,冲洗管道时有阻力感,但仍可加压冲洗通畅;堵塞:营养液泵入受阻,冲洗管道时有较大阻力感或冲洗不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各组堵管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试验组患者发生导管堵管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7,P=0.002),见表 1。

3 讨论
鼻肠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或营养液黏附管壁,营养液堵塞所致[5]。鼻肠管内径细,营养液黏稠,冲洗不彻底或未及时冲洗等均可导致营养液堵塞管道,加强冲管是防止鼻肠管堵塞的有效措施。根据物理学原理,液体在圆管中缓慢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越靠近管壁流速越小[6],因此离中心远的黏稠物质易黏附在管壁上。采取常规缓慢推注方式冲洗管道时,导管中心的流速最大,而靠近导管壁的流速最小,附着在导管壁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冲净,逐渐沉积,久之易引起导管堵塞。而使用脉冲式冲管的方式可使冲洗液在导管内形成漩涡,冲击管壁,从而利于清洁和漂净管壁,使管道保持通畅[7]。本研究中脉冲式冲管效果优于常规缓慢推注冲管,提示脉冲式冲管能将黏附于管壁的营养液彻底冲洗干净。工作中除保障定时冲管外,当患者外出检查临时停止营养液泵入时也需冲管;泵注完一瓶营养液再泵入另一瓶时也要冲管,以达到保持管道通畅的目的。如若发生堵管,可用温开水反复冲管,并与负压抽吸交替进行。也可用碳酸氢钠、尿激酶溶液冲洗,有助于管内蛋白和纤维凝块的溶解[8]。国外有将胰酶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后冲管使导管通畅[9]。
综上,肠内营养可通过肠道吸收提供人体各种必需的营养,防止小肠萎缩,维持胃肠黏膜的吸收能力,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pH值及保留肠道正常菌群,防止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及肺炎的发生[10]。因此避免管道堵塞,保障营养液的顺利输入对于术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工作中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采取脉冲式冲管可有效地减少鼻肠管堵塞的发生,保障患者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