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谢灵灵, 陈茜. 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及相关因素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318-2320.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63 复制
跌倒是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医院老年患者日趋增多,跌倒事件时有发生。跌倒不仅会导致患者原有疾病发作及加重,增加痛苦及家庭、社会负担,严重的甚至还危及患者生命。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20%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可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或脑部损伤等,给老年人带来身心伤害[1]。近年来,随着对跌倒问题的逐步关注和重视,防范跌倒的相关研究及方法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有效预防跌倒提供了一些认知和帮助。为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我们以2014年3月-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为对象,就跌倒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临床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4年3月-5月入住我院的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加研究;②年龄≥60岁;③能行走(含使用行走辅助用具);④至少患1种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异常;②视力、听力下降影响交流;③有精神疾病;④病情危重。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②跌倒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最近3个月行走能力(A. 可自由行走;B. 行走但有困难;C.需要辅助用具或他人扶助方能行走)、锻炼情况、有无尿失禁、健康状况(较好、差),所患慢性疾病数量等。
1.2.2 资料收集
调查工作由2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和完成,当患者入院后24 h内,调查者在讲明目的并征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情况下,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就调查项目进行统一解释、指导,患者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94.4%。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 2003,经核正后转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类别的患者跌倒差异用χ2检验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纳入患者236例,平均年龄(80.48±8.04)岁。被调查者以年龄>80岁,健康状况较好,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近3个月内坚持锻炼,能行走,无尿失禁,并患有1种慢性疾病的男性患者为主要对象。见表 1。

2.2 老年患者跌倒发生情况
在23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近3个月发生过跌倒者86例,发生率为36.4%,而跌倒后造成软组织损伤、脱臼14例(5.9%),骨折3例(1.3%)。
2.3 老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
年龄、健康状况、行走能力、是否锻炼、疾病数量等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健康状况差、活动能力差、不坚持锻炼、有尿失禁和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跌倒发生率高(P<0.05);不同学历、有无配偶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 老年患者跌倒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患者跌倒情况将患者分为有跌倒史和无跌倒史两组(分别赋值0,1),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对自变量的要求将年龄、患病数量为连续变量直接带入,学历、行走能力为等级变量带入,性别、尿失禁、锻炼、健康状况等记录为二进制变量(男=0,女=1;有尿失禁=0,无尿失禁=1;坚持锻炼=0,无锻炼=1;健康状况较重=0,平稳=1)。结果显示:患病数量、健康状况、行走能力是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 3。

3 讨论
跌倒是老年患者“意外”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跌倒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近3个月的跌倒发生率为36.4%,高于其他相关报道[2-3],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多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且超过50%的患者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疾病有关。行走能力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步减退,平衡力及位置觉感官能力下降,肌张力及肌群间相互协调力减弱或消失有关,从而出现走路不协调,站立不稳,有行走障碍,致使步态不稳而增加跌倒的风险,这与张玉等[4]研究结果相吻合。
健康状况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大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病变、癌症等疾病有关,病情重、自理能力缺失,影响平衡能力及感官功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肌肉力量的协调[5],健康状况越差发生跌倒风险越高。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高,尤其是疾病多、病情重的患者大多身体衰弱,活动能力下降,当体位改变时,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随之升高。
年龄越大跌倒发生率越高,这与杨建南等[6]研究相符合。这可能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听力、视力减退,立体感差,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大脑反应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能力、前庭感觉能力下降有关,导致老年人反应时间延长,平衡不稳,增加了跌倒的风险[7]。而年龄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年龄与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定期锻炼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8],循序渐进、连续的锻炼可刺激四肢的感觉功能,运动感觉系统活动增强,四肢肌肉力量及柔韧性增强,平衡力增强,从而降低了跌倒的风险。而锻炼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锻炼与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因素有关。
尿失禁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可能与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因伴随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而匆忙去洗手间所致有关,排尿性晕厥等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9]。而尿失禁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这可能与尿失禁和慢性疾病数量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的因素有关。
综上,做好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防跌倒安全管理,应着力于老年高危人群跌倒的危险评估、早期预防、锻炼干预以及针对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的多因素干预措施,以便科学、有效地预防老年跌倒。
跌倒是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医院老年患者日趋增多,跌倒事件时有发生。跌倒不仅会导致患者原有疾病发作及加重,增加痛苦及家庭、社会负担,严重的甚至还危及患者生命。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20%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可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或脑部损伤等,给老年人带来身心伤害[1]。近年来,随着对跌倒问题的逐步关注和重视,防范跌倒的相关研究及方法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有效预防跌倒提供了一些认知和帮助。为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我们以2014年3月-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为对象,就跌倒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临床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4年3月-5月入住我院的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加研究;②年龄≥60岁;③能行走(含使用行走辅助用具);④至少患1种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异常;②视力、听力下降影响交流;③有精神疾病;④病情危重。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②跌倒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最近3个月行走能力(A. 可自由行走;B. 行走但有困难;C.需要辅助用具或他人扶助方能行走)、锻炼情况、有无尿失禁、健康状况(较好、差),所患慢性疾病数量等。
1.2.2 资料收集
调查工作由2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和完成,当患者入院后24 h内,调查者在讲明目的并征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情况下,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就调查项目进行统一解释、指导,患者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94.4%。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 2003,经核正后转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类别的患者跌倒差异用χ2检验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纳入患者236例,平均年龄(80.48±8.04)岁。被调查者以年龄>80岁,健康状况较好,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近3个月内坚持锻炼,能行走,无尿失禁,并患有1种慢性疾病的男性患者为主要对象。见表 1。

2.2 老年患者跌倒发生情况
在23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近3个月发生过跌倒者86例,发生率为36.4%,而跌倒后造成软组织损伤、脱臼14例(5.9%),骨折3例(1.3%)。
2.3 老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
年龄、健康状况、行走能力、是否锻炼、疾病数量等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健康状况差、活动能力差、不坚持锻炼、有尿失禁和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跌倒发生率高(P<0.05);不同学历、有无配偶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 老年患者跌倒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患者跌倒情况将患者分为有跌倒史和无跌倒史两组(分别赋值0,1),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对自变量的要求将年龄、患病数量为连续变量直接带入,学历、行走能力为等级变量带入,性别、尿失禁、锻炼、健康状况等记录为二进制变量(男=0,女=1;有尿失禁=0,无尿失禁=1;坚持锻炼=0,无锻炼=1;健康状况较重=0,平稳=1)。结果显示:患病数量、健康状况、行走能力是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 3。

3 讨论
跌倒是老年患者“意外”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跌倒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近3个月的跌倒发生率为36.4%,高于其他相关报道[2-3],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多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且超过50%的患者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疾病有关。行走能力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逐步减退,平衡力及位置觉感官能力下降,肌张力及肌群间相互协调力减弱或消失有关,从而出现走路不协调,站立不稳,有行走障碍,致使步态不稳而增加跌倒的风险,这与张玉等[4]研究结果相吻合。
健康状况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率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大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病变、癌症等疾病有关,病情重、自理能力缺失,影响平衡能力及感官功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肌肉力量的协调[5],健康状况越差发生跌倒风险越高。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高,尤其是疾病多、病情重的患者大多身体衰弱,活动能力下降,当体位改变时,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随之升高。
年龄越大跌倒发生率越高,这与杨建南等[6]研究相符合。这可能与老年慢性病患者听力、视力减退,立体感差,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大脑反应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能力、前庭感觉能力下降有关,导致老年人反应时间延长,平衡不稳,增加了跌倒的风险[7]。而年龄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年龄与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定期锻炼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8],循序渐进、连续的锻炼可刺激四肢的感觉功能,运动感觉系统活动增强,四肢肌肉力量及柔韧性增强,平衡力增强,从而降低了跌倒的风险。而锻炼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锻炼与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因素有关。
尿失禁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可能与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因伴随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而匆忙去洗手间所致有关,排尿性晕厥等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9]。而尿失禁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这可能与尿失禁和慢性疾病数量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发生有共同作用的因素有关。
综上,做好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防跌倒安全管理,应着力于老年高危人群跌倒的危险评估、早期预防、锻炼干预以及针对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的多因素干预措施,以便科学、有效地预防老年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