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海燕. 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态度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9): 1730-173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95 复制
护理不良事件是对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不良事件报告及分析能有效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1]。在医疗不安全问题中,护理安全问题占40%[2],因此护士在不良事件的报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际中,一方面,传统的“责备文化”及追责机制易造成护士因担心受到惩罚或丢掉工作而不愿意报告不良事件[3]。医院不良事件的实际发生率被严重低估,不利于护理质量的管理及持续改进。另一方面,护士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大量工作经验欠缺的低年资护士被招入医院工作,以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但有研究表明,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54%,其中工作2年以下护士差错发生率最高,属高危人群[4]。因此,探讨低年资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不良事件报告意愿对医院上报策略的制定及上报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报告的总体意愿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3年10月-12月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低年资护士定义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执业注册护士。所有的研究对象必须遵循以下纳入标准:①工作经验在5年及以下;②有护士执业许可证并进行了注册登记;③愿意接受调查;④未接受过相同主题的调查。排除标准:①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②处于医院实习期者;③不愿意接受相关主题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Wilson等[5]于2003年研制的临床不良事件报告研究量表(RoCAES)对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态度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一般资料、不良事件的经过、上报态度3个部分。其中上报态度由5个维度25个条目构成:对责备文化的感知、对不良事件上报标准的感知、对同事期望的感知、不良事件上报益处的感知及对上报流程感知。回答采用Likert4级分度法,从极其同意(1分)到极其不同意(4分),得分越高提示不良事件的上报意愿越低。
首先,组织临床护理专家及英语专业人士对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再翻译后,选取50名护士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其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3),较高的外部可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
其次,在人员资源管理库通过电脑随机抽取200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取集中调查、当场回收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负责调查目的的解释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专业数据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录入由双人进行。无效问卷定义为:空格项达到3个及以上。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问卷的得分值采取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的方式呈现。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响不良事件上报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0%;在所回收的问卷中,11份问卷定义为无效问卷,179份问卷数据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4.2%。
179名低年资护士年龄19~29岁,平均23.9岁;工作年限1~5年,平均2.7年;大专学历116人(64.8%),本科及以上学历63人(35.2%);来自内科系统92人(51.4%),外科系统63人(35.2%),急诊科19人(10.6%),重症医学科5人(2.8%)。
在不良事件经过中,76%的低年资护士见过或者涉及到不良事件,74.3%的低年资护士报告了不良事件;超过150名(89.9%)低年资护士在以后的不良事件报告意愿中持积极态度。
低年资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态度平均得分为(48.5±7.2)分。以平均得分为界,56.4%(101/179)的护士不良事件的得分大于平均分,显示多数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上报的意愿较低(图 1),其各维度得分见表 1。


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年龄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具有相关性(r=0.20,P=0.01)。其他因素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间关系未见有明显的相关性,见表 2。

3 讨论
不良事件是指在实施医疗活动过程中,与医疗活动本身无关,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伤害,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事故的事件[5-6]。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发达国家每10例患者中即有1例在接受治疗时受到伤害[7]。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同,但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美国住院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约为2.5%~3.7%;英国大约为10.8%;澳大利亚为16.8%左右[8];据我们所知,关于全国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调查研究还未在中国开展。不良事件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患者躯体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自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机构发布关于患者安全及医疗失误数据以来,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者优先关注的领域[9]。近年来,对低年资护士在不良事件发生中扮演的角色引发了广泛研究。有研究报道,工作3年内护士发生比 例>80%,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群体[10]。因此,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不良事件上报意愿对于护理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2004年起,在各医院开始逐步普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依然偏低[3]。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低年资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意愿总体偏低,这与Evans等[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医院管理文化不同所致。长期以来,护理差错或事故以强制性形式上报,处理原则是找出犯错误人,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无形中给护士心理带来阴影[12]。本研究中,低年资护士对责备文化的感知与孙晓等[13]对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意愿的调查结果相近。提示国内的惩罚文化对不同阶段护士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尚需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构建非惩罚性安全报告氛围来改善护士的报告态度;同时,如何在非惩罚性环境下建立一个有效的、畅通的、无障碍的自愿性报告系统也亟待解决。
不良事件态度量表不仅能分析阻碍不良事件报告的相关因素,还能直接分析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益处的感知。本研究中护士对报告后的益处较为肯定。从患者角度讲,公开不良事件可有效地将不良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降低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从护士角度讲,可以识别需接受业务培训的护士,对其开展强化训练以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因此,以不良事件报告益处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培训是改善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意愿的重要手段之一[14]。
本研究还发现护士的年龄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护士的工作经历及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加,这些有利于理性看待不良事件上报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报告的意愿偏低,应当结合影响报告不良事件行为意向的因素,从报告主体、系统本身以及政策环境出发,建立非惩罚性的医院安全文化以及高效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不良事件是对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不良事件报告及分析能有效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1]。在医疗不安全问题中,护理安全问题占40%[2],因此护士在不良事件的报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际中,一方面,传统的“责备文化”及追责机制易造成护士因担心受到惩罚或丢掉工作而不愿意报告不良事件[3]。医院不良事件的实际发生率被严重低估,不利于护理质量的管理及持续改进。另一方面,护士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大量工作经验欠缺的低年资护士被招入医院工作,以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但有研究表明,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为54%,其中工作2年以下护士差错发生率最高,属高危人群[4]。因此,探讨低年资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不良事件报告意愿对医院上报策略的制定及上报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报告的总体意愿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3年10月-12月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低年资护士定义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执业注册护士。所有的研究对象必须遵循以下纳入标准:①工作经验在5年及以下;②有护士执业许可证并进行了注册登记;③愿意接受调查;④未接受过相同主题的调查。排除标准:①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②处于医院实习期者;③不愿意接受相关主题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Wilson等[5]于2003年研制的临床不良事件报告研究量表(RoCAES)对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态度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一般资料、不良事件的经过、上报态度3个部分。其中上报态度由5个维度25个条目构成:对责备文化的感知、对不良事件上报标准的感知、对同事期望的感知、不良事件上报益处的感知及对上报流程感知。回答采用Likert4级分度法,从极其同意(1分)到极其不同意(4分),得分越高提示不良事件的上报意愿越低。
首先,组织临床护理专家及英语专业人士对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再翻译后,选取50名护士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其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3),较高的外部可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
其次,在人员资源管理库通过电脑随机抽取200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取集中调查、当场回收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负责调查目的的解释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专业数据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录入由双人进行。无效问卷定义为:空格项达到3个及以上。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问卷的得分值采取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的方式呈现。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响不良事件上报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0%;在所回收的问卷中,11份问卷定义为无效问卷,179份问卷数据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4.2%。
179名低年资护士年龄19~29岁,平均23.9岁;工作年限1~5年,平均2.7年;大专学历116人(64.8%),本科及以上学历63人(35.2%);来自内科系统92人(51.4%),外科系统63人(35.2%),急诊科19人(10.6%),重症医学科5人(2.8%)。
在不良事件经过中,76%的低年资护士见过或者涉及到不良事件,74.3%的低年资护士报告了不良事件;超过150名(89.9%)低年资护士在以后的不良事件报告意愿中持积极态度。
低年资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态度平均得分为(48.5±7.2)分。以平均得分为界,56.4%(101/179)的护士不良事件的得分大于平均分,显示多数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上报的意愿较低(图 1),其各维度得分见表 1。


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年龄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具有相关性(r=0.20,P=0.01)。其他因素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间关系未见有明显的相关性,见表 2。

3 讨论
不良事件是指在实施医疗活动过程中,与医疗活动本身无关,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伤害,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事故的事件[5-6]。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发达国家每10例患者中即有1例在接受治疗时受到伤害[7]。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同,但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美国住院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约为2.5%~3.7%;英国大约为10.8%;澳大利亚为16.8%左右[8];据我们所知,关于全国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调查研究还未在中国开展。不良事件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患者躯体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自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机构发布关于患者安全及医疗失误数据以来,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者优先关注的领域[9]。近年来,对低年资护士在不良事件发生中扮演的角色引发了广泛研究。有研究报道,工作3年内护士发生比 例>80%,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群体[10]。因此,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不良事件上报意愿对于护理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2004年起,在各医院开始逐步普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工作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依然偏低[3]。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低年资护士的不良事件上报意愿总体偏低,这与Evans等[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医院管理文化不同所致。长期以来,护理差错或事故以强制性形式上报,处理原则是找出犯错误人,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无形中给护士心理带来阴影[12]。本研究中,低年资护士对责备文化的感知与孙晓等[13]对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意愿的调查结果相近。提示国内的惩罚文化对不同阶段护士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尚需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构建非惩罚性安全报告氛围来改善护士的报告态度;同时,如何在非惩罚性环境下建立一个有效的、畅通的、无障碍的自愿性报告系统也亟待解决。
不良事件态度量表不仅能分析阻碍不良事件报告的相关因素,还能直接分析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益处的感知。本研究中护士对报告后的益处较为肯定。从患者角度讲,公开不良事件可有效地将不良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降低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从护士角度讲,可以识别需接受业务培训的护士,对其开展强化训练以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因此,以不良事件报告益处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培训是改善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意愿的重要手段之一[14]。
本研究还发现护士的年龄与不良事件上报意愿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护士的工作经历及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加,这些有利于理性看待不良事件上报对自身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报告的意愿偏低,应当结合影响报告不良事件行为意向的因素,从报告主体、系统本身以及政策环境出发,建立非惩罚性的医院安全文化以及高效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