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银萍, 杨蓉, 陈德智. 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康复训练护理. 华西医学, 2015, 30(8): 1521-152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36 复制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2%,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2]。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1.7%[3]。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且患病总人数还在持续增长[4-5]。预计2030年帕金森病的患病数会增加2倍多,全世界将达到900万[6]。帕金森病是一种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帕金森病患者相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说,更容易跌倒,跌倒可能性为老年人的2倍之多。由于跌倒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选择或创新一种干预方式以防范帕金森病患者的跌倒,是专科护理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因素主要为平衡性降低,腿部肌肉力量下降及步态冻结,针对这3项因素开展持续的以康复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2011年2月-2013年6月,我们对收治的帕金森病住院患者施以维持平衡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收到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帕金森病住院患者为对象。纳入病例均符合帕金森病协会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① 年龄≥40岁,确诊为帕金森病;② 均经CT或MRI检查并排除脑血管疾病和脑炎等原因所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③ 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愿意配合者;④ 在有或无行走架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⑤ 已适应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至少2周。排除标准:① 意识不清楚;② 认知严重障碍患者;③ 不合作,拒绝调查;④ 患有不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无法控制的慢性疾病。
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帕金森病患者230例,其中男140例,女90例;年龄42~71岁,平均62.5岁;患病时间8个月~13年。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并按入住先后时间编为1~230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预防跌倒安全宣教
① 询问患者/家属其曾经跌倒的原因,以便做好相应的预防。② 嘱患者服用特殊药物如镇静安眠药等感到头晕不适时,应避免下床活动,卧床休息。③ 做好床档、走廊扶手、卫生间扶手等设施的规范使用,使患者合理利用保护性设施,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④ 嘱患者物品尽量收于柜内,保持走道的宽敞、简洁、无障碍物。⑤ 告诉患者穿防滑鞋,切勿打赤脚、着硬底鞋、慎穿拖鞋。⑥ 如果发现地面有水渍,立即告诉工作人员清理,避免在水渍处行走。⑦ 病房夜间地灯保持开启状态,防止下床时光线不足而跌倒。⑧ 告诉患者呼叫器的使用方法,有需要时立即按呼叫器告知护士。
1.2.2 试验组干预护理措施
采用负重平衡训练,力量训练及指示性指令改善步态冻结,3次/周,每次40~60 min/次。训练课程包括5 min的热身训练、提升姿势控制(即平衡)和肌肉力量的训练。① 平衡训练:在不断减少的帮助下站立,向前和侧部迈步和走动。② 肌肉力量增强训练:坐立训练,向前或旁边迈过小的障碍物,半蹲及站立时脚跟抬起。③ 指示性指令训练:确定每位患者合适的暗示方式(认知、听觉或体觉),将这些暗示融入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试验组每人发给一个日记本,记录完成的训练以及效果。该训练由康复师专人负责指导,1名护士辅助,每天分批次进行,上午或下午1次,40~60 min/次,平均50 min。若患者在研究期间由于病情突然变化或不愿意配合完成研究者则尊重其意愿,同意其退出本研究。
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经预防跌倒安全宣教和干预后,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时的跌倒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5例发生跌倒,其中1例是入厕发生跌倒,1例走路时因地面有凸起发生跌倒,1例为家属不在身边,独自行走发生跌倒,1例伴发精神症状发生跌倒,1例因地面湿滑导致滑到。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试验组2例发生跌倒,1例是外出发生跌倒,1例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致跌倒,较对照组患者跌倒例数明显减少。见表 1。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被称之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跌倒、跌伤是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较易发生的不良事件,患者无论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疾病,且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针对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而采取的康复训练护理,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时间的训练护理对预防帕金森患者跌倒是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院外跌倒发生率为9.57%,低于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平均值,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定义的跌倒为确实发生的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排除了跌倒时及时被家属干预,以及未造成任何损害的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发生跌倒的15例患者中,10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平衡功能失调而使跌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8]。下肢虚弱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也是跌倒的常见原因,其危险性可增加5倍[8]。通过开展针对平衡性降低,腿部肌肉力量下降,及步态冻结进行的康复训练护理,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肌肉力量,尤其是经过计划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后,帕金森病患者在最大力量增加的时候,有效改善了跌倒有关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如步速、节律、关节活动等[9],因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是跌倒发生的重要因素[10]。
采用日记形式记录每周每次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加强了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风险的防范意识,意识到发生跌倒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从而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措施,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出院随访对象多为家属,家属不可能24 h陪护在患者身边,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信息丢失的现象。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2%,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2]。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1.7%[3]。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且患病总人数还在持续增长[4-5]。预计2030年帕金森病的患病数会增加2倍多,全世界将达到900万[6]。帕金森病是一种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帕金森病患者相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说,更容易跌倒,跌倒可能性为老年人的2倍之多。由于跌倒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选择或创新一种干预方式以防范帕金森病患者的跌倒,是专科护理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因素主要为平衡性降低,腿部肌肉力量下降及步态冻结,针对这3项因素开展持续的以康复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2011年2月-2013年6月,我们对收治的帕金森病住院患者施以维持平衡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收到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帕金森病住院患者为对象。纳入病例均符合帕金森病协会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① 年龄≥40岁,确诊为帕金森病;② 均经CT或MRI检查并排除脑血管疾病和脑炎等原因所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③ 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愿意配合者;④ 在有或无行走架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⑤ 已适应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至少2周。排除标准:① 意识不清楚;② 认知严重障碍患者;③ 不合作,拒绝调查;④ 患有不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无法控制的慢性疾病。
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帕金森病患者230例,其中男140例,女90例;年龄42~71岁,平均62.5岁;患病时间8个月~13年。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并按入住先后时间编为1~230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预防跌倒安全宣教
① 询问患者/家属其曾经跌倒的原因,以便做好相应的预防。② 嘱患者服用特殊药物如镇静安眠药等感到头晕不适时,应避免下床活动,卧床休息。③ 做好床档、走廊扶手、卫生间扶手等设施的规范使用,使患者合理利用保护性设施,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④ 嘱患者物品尽量收于柜内,保持走道的宽敞、简洁、无障碍物。⑤ 告诉患者穿防滑鞋,切勿打赤脚、着硬底鞋、慎穿拖鞋。⑥ 如果发现地面有水渍,立即告诉工作人员清理,避免在水渍处行走。⑦ 病房夜间地灯保持开启状态,防止下床时光线不足而跌倒。⑧ 告诉患者呼叫器的使用方法,有需要时立即按呼叫器告知护士。
1.2.2 试验组干预护理措施
采用负重平衡训练,力量训练及指示性指令改善步态冻结,3次/周,每次40~60 min/次。训练课程包括5 min的热身训练、提升姿势控制(即平衡)和肌肉力量的训练。① 平衡训练:在不断减少的帮助下站立,向前和侧部迈步和走动。② 肌肉力量增强训练:坐立训练,向前或旁边迈过小的障碍物,半蹲及站立时脚跟抬起。③ 指示性指令训练:确定每位患者合适的暗示方式(认知、听觉或体觉),将这些暗示融入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试验组每人发给一个日记本,记录完成的训练以及效果。该训练由康复师专人负责指导,1名护士辅助,每天分批次进行,上午或下午1次,40~60 min/次,平均50 min。若患者在研究期间由于病情突然变化或不愿意配合完成研究者则尊重其意愿,同意其退出本研究。
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经预防跌倒安全宣教和干预后,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时的跌倒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5例发生跌倒,其中1例是入厕发生跌倒,1例走路时因地面有凸起发生跌倒,1例为家属不在身边,独自行走发生跌倒,1例伴发精神症状发生跌倒,1例因地面湿滑导致滑到。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试验组2例发生跌倒,1例是外出发生跌倒,1例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致跌倒,较对照组患者跌倒例数明显减少。见表 1。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被称之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跌倒、跌伤是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较易发生的不良事件,患者无论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疾病,且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针对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而采取的康复训练护理,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时间的训练护理对预防帕金森患者跌倒是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院外跌倒发生率为9.57%,低于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平均值,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定义的跌倒为确实发生的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排除了跌倒时及时被家属干预,以及未造成任何损害的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发生跌倒的15例患者中,10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平衡功能失调而使跌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8]。下肢虚弱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也是跌倒的常见原因,其危险性可增加5倍[8]。通过开展针对平衡性降低,腿部肌肉力量下降,及步态冻结进行的康复训练护理,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肌肉力量,尤其是经过计划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后,帕金森病患者在最大力量增加的时候,有效改善了跌倒有关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如步速、节律、关节活动等[9],因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是跌倒发生的重要因素[10]。
采用日记形式记录每周每次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加强了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风险的防范意识,意识到发生跌倒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从而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措施,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出院随访对象多为家属,家属不可能24 h陪护在患者身边,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信息丢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