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佳, 闫江华, 潘慧, 吕建琴, 伍静, 李宁. 针灸对原发性轻中度肛门瘙痒症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5, 30(8): 1476-1480.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22 复制
肛门瘙痒症是以肛门部皮肤剧烈瘙痒为典型特征的较顽固性皮肤病,是中医痔瘘专科门诊常见病症之一[1-2]。临床上为便于诊断与治疗,一般根据肛门瘙痒症诱发病因分为原发性瘙痒和继发性瘙痒两大类。其中有明确诱发病因,如肛瘘、肛裂、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管直肠肿物等分泌物刺激而致,且有特异性皮肤损害特征的继发性瘙痒,因致病原因清楚,容易根治。而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则因多以食品及体质、粪便刺激等非特异性因素诱发,故肛门瘙痒症状时轻时重,难以根治[3-5]。长期的疾病困扰可引起患者精神不振、焦躁易怒、彻夜难眠等症状,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6]。
近期研究提示,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改善该病症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7-10]。一项针灸优势疾病谱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在皮肤瘙痒症上具有潜在优势,应继续临床研究,以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运用证据[11]。为此,我们采取肛周局部围刺为主,配合体针调节的针刺治疗方案介入轻中度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治疗中,探讨毫针针刺治疗对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为针灸优势病症研究提供临床数据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痔瘘专科门诊。研究时间为2013年3月-2014年3月。作为一个探索性经验总结研究,参考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要求,结合本次研究的疗效指标与我们前期临床经验,及临床实际可操作性,本次研究设计总病例数50例。利用PEMS统计软件设计研究用随机分组数字表,采用不透明信封隐藏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介入组(针灸组)与药物对照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
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肛肠病学》中“原发性肛门瘙痒症”诊断标准[12];② 瘙痒皮损程度(评定就诊前48 h情况):轻度或中度(轻度:肛门瘙痒,肛周肤色无改变; 中度:肛门瘙痒,肛周肤色红嫩湿滑或皱褶加深)[13];③ 肛门瘙痒病程>4周且<12周;④ 年龄在18~65岁之间;⑤ 有固定住址与电话,愿意接受并可以随访。
排除标准:① 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和寄生虫等指标,患者有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衰竭、胆汁淤积、妊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肿瘤、系统性寄生虫病、药疹、干燥综合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所引起的瘙痒;② 肛周分泌物细菌培养出致病菌而引起的肛门瘙痒,或局部瘙痒组织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肛周器质性病变;③ 专科医生诊断有手术治疗指征,包括:皮下神经离断术(改良Ball手术)、亚甲蓝皮下注射等;④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⑤ 瘙痒皮损程度(就诊前48 h情况)评定为重度,即肛门瘙痒,肛周肤色糙白或黯黑龟裂; ⑥ 拒绝针灸治疗患者,包括惧怕针刺,无法坚持针灸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有:① 两组患者均给与“止痒霜”外擦止痒(必要时)。② 两组患者均给与中药“燥湿止痒水”温水坐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晚1次,5~10 min/次,保持局部清洁。③ 两组患者均进行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包括:避免食辛辣、浓茶、咖啡、烈性酒、海腥等刺激食物,宜多食易消化、多纤维素高蛋白食物(高蛋白过敏者慎食)及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④ 避免焦虑、过度疲劳、过度紧张。
1.2.2 针灸组
包含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取穴:阿是穴(肛门瘙痒皮肤周围)、长强、足三里(双)、曲池(双)、血海(双);② 定位:穴位定位依据《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
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肛门周围皮肤及长强穴常规消毒,先取1寸(25 mm)长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0号)行围刺操作,针刺阿是穴部位为肛缘皮肤处(距肛门瘙痒皮肤区0.5 cm左右),针尖向肛门方向斜刺进针1~15 mm,对称斜刺8针,针间距离根据瘙痒皮肤面积相隔0.5~1.0 cm;其后长强穴取2寸(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2号)向肛门方向快速破皮斜刺入穴至针身长40 mm处,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留针20 min后取针。取针后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均常规消毒,所有穴位均取1.5寸(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2号)直刺快速破皮至针身长25~30 mm处,取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行轻刺激捻转补法操作1 min左右,留针10 min后取针。所有操作由一位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针灸专科医生对入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1.2.3 对照组
对照组的干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基础治疗方案用药——给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外擦止痒;② 口服中药治疗:辨证处方;③ 由2位具有4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痔瘘专科医生筛选入组研究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对照组患者个体化中西药物治疗。
1.2.4 治疗疗程
两组疗程均4周。其中针灸治疗组受试者头1周接受连续5次治疗,后3周每周治疗3次,一共治疗4周14次。对照组头2周安排每周2次门诊复诊,给以药物治疗指导,后2周安排每周1次复诊。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共随访6次。
1.2.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① 患者自评瘙痒指数评分比较(自定5分评分:1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微感有症状,无烦恼;3分代表呈间断性瘙痒症状、烦恼但不影响休息,无需药物帮助;4分表示自觉瘙痒症状重,呈持续性,影响生活;5分为自觉瘙痒症状非常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休息,必须去看医生)。
②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D)[14]: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10个问题,每个问题为4级评分。其中总分为30分,0分为没有影响;1分为轻度影响,2分为中度影响,3分为重度影响,分4个程度:即0~5分为瘙痒对生活质量略有影响,6~10分为有轻度影响,11~20分为有中度影响,>20分为有严重影响。
③ 患者自评治疗满意度评分比较(5点评分法):1分:通过治疗,症状消失,我非常满意;2分:通过治疗,症状改善明显,我比较满意;3分:通过治疗,症状有些改善,我还满意;4分:通过治疗,症状变化不大,我不太满意;5分:通过治疗,症状无变化,我非常不满意。
④ 治疗结束后6个月每组平均肛门瘙痒次数及到医院平均复诊率。复诊率(%)=每组因肛门瘙痒到医院复诊例数/25×100%;瘙痒总次数=25(人)×每个月瘙痒次数×6个月。
另外,疗效观察时点由中医痔瘘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筛选入组;由1名2年级研究生于治疗前与随访6个月时给予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收集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第1~5天、第2、3、4周结束时收集瘙痒指数评分;治疗后第 1、4周收集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自评分;治疗结束后每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收集患者复诊例数与瘙痒次数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取Radit分析与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病例收集情况
在研究的12个月中收集筛选患者103例。其中53例因惧怕针刺而拒绝参与研究。50例患者参与并最终全部完成治疗研究,可提供研究数据。流程见流程图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瘙痒皮损程度、病程时间等一般情况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瘙痒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3 d尽管两组瘙痒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至第4周结束,针灸介入组瘙痒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随访6个月时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程度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治疗后的6个月随访,针灸组生活质量评分不受皮损影响或轻度受患者例数影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治疗满意度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第1周与第4周,患者满意度自评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的治疗满意度更好。见表 4。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复诊例数与次数比较
针灸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复诊例数与平均瘙痒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6 不良反应观察
在本次研究的针灸操作过程中未出现有患者晕针、断针,或者对针刺疼痛不适难忍等不适症状。
3 讨论
肛门瘙痒症作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疾病,其发病诱因不清,发病机制复杂[15],故现有治疗方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均具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患者瘙痒症状仍因多种原因而经常复发,不易治愈。因此如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特别是提高止痒疗效,抑制复发成为目前该病临床研究重点。
目前针对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根据病程与皮损程度不同而包括有抗组胺药、镇静剂、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中药外敷、内服、熏洗、注射、手术等[16-20]。其中,疾病早期肛门处仅瘙痒难忍而没有明显皮损出现,中西医药治疗能迅速止痒,疗效优势明显,加之使用方便,因此药物成为早期治疗主要手段[21-23]。而随着病程日久,患者因瘙痒难忍会难以抑制地搔抓,形成瘙痒与搔抓恶性循环,造成局部皮肤因搔抓刺激出现色素沉着、苔藓样硬化或湿疹样变等病理改变,改善皮损成为主要矛盾,手术结合注射治疗成为长病程、皮损严重患者主要治疗方案[24-26]。因此,为更好探讨针灸治疗肛门瘙痒症规律,本次研究针对病程在4~12周之间,出现有皮损且皮损为轻中度患者。
鉴于肛门处瘙痒对患者睡眠影响最大[27],因此本研究依据李克特5点评分法,结合对睡眠影响程度自拟瘙痒难忍指数5分评定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此外,因反复不愈的瘙痒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本研究另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程度作为次要疗效判效指标,并取患者自评治疗满意度与随访 6个月记录入组研究患者因本病复诊例数及瘙痒发作次数作为补充疗效指标。
在疗程及判效时点设计上,为兼顾皮损修复,本次研究参考目前多个临床研究设计[28-30]——基于皮损病理改善的判效,安排4周疗程。但鉴于瘙痒感的解决可以打破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因此迅速缓解瘙痒感是早期治疗关键,故在治疗频率及判效观察时点上设计第1周连续治疗5 d,且于每次治疗后的第2天了解患者瘙痒感指数评分。此后3周,考虑患者针灸治疗的时间成本及提高依从性,并为巩固疗效,故安排每周3次治疗,并在每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询问瘙痒感指数评分及治疗满意度。同时考虑本病反复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长时效性,故本次研究在治疗结束后,通过安排每月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疾病反复情况,及6个月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希望为针灸治疗本病远期疗效提供可能证据,以期全面探讨针灸对本病治疗的潜在优势点。
在刺激部分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思想。中医方面参考相关研究文献[31-33],结合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肛门瘙痒症相当于中医之“痒风”、“谷道痒”、“肛门痒”,《外科证治全书·痒风》有“诸痒属虚、属风,热微则痒”和“血虚则生风,风聚则发痒”之说,“风”为瘙痒发病的最关键因素。选穴方面确定“足三里、曲池、血海”三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强壮之要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血海,足太阴脾经经穴,可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三穴合用可扶正补虚,疏风清热,调和营卫,达到祛风止痒之效。同时结合西医解剖学思想,采取长强穴刺激配合局部围刺皮损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病理刺激。
本次研究数据提示:尽管在瘙痒指数评分上,头3 d治疗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第4、5次治疗后,针灸组瘙痒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基础药物治疗迅速缓解了患者瘙痒感,但现有药物因仅对症而不对病因造成患者瘙痒感减轻不能稳定与持久,容易反复,针灸治疗的介入对稳定药物治疗疗效,尤其是减轻瘙痒感反复性上具有治疗优势。此后3周的瘙痒指数评分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针灸介入治疗对稳定疗效,减少患者瘙痒感反复发作具有帮助意义。同时,针灸治疗介入组的患者在第1、4周治疗满意性的自评上也优于对照组,从另一个侧面支持针灸治疗的疗效。同时,由于6个月内入组研究患者中,针灸治疗介入组复诊人数及平均瘙痒感发作次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所以,在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程度上,针灸介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针灸治疗的介入对巩固稳定患者的止痒疗效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近期的一些临床研究报告提示,针灸治疗对改善肛周的部分疾患、改善皮肤湿疹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4-36]。本次研究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近期研究结论,提示针灸治疗,尤其采用围刺肛门周围皮损部位结合“长强、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毫针刺激的介入治疗对稳定改善肛门瘙痒症患者止痒效果具有一定临床治疗意义。
肛门瘙痒症是以肛门部皮肤剧烈瘙痒为典型特征的较顽固性皮肤病,是中医痔瘘专科门诊常见病症之一[1-2]。临床上为便于诊断与治疗,一般根据肛门瘙痒症诱发病因分为原发性瘙痒和继发性瘙痒两大类。其中有明确诱发病因,如肛瘘、肛裂、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管直肠肿物等分泌物刺激而致,且有特异性皮肤损害特征的继发性瘙痒,因致病原因清楚,容易根治。而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则因多以食品及体质、粪便刺激等非特异性因素诱发,故肛门瘙痒症状时轻时重,难以根治[3-5]。长期的疾病困扰可引起患者精神不振、焦躁易怒、彻夜难眠等症状,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6]。
近期研究提示,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改善该病症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7-10]。一项针灸优势疾病谱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在皮肤瘙痒症上具有潜在优势,应继续临床研究,以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运用证据[11]。为此,我们采取肛周局部围刺为主,配合体针调节的针刺治疗方案介入轻中度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治疗中,探讨毫针针刺治疗对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为针灸优势病症研究提供临床数据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痔瘘专科门诊。研究时间为2013年3月-2014年3月。作为一个探索性经验总结研究,参考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要求,结合本次研究的疗效指标与我们前期临床经验,及临床实际可操作性,本次研究设计总病例数50例。利用PEMS统计软件设计研究用随机分组数字表,采用不透明信封隐藏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介入组(针灸组)与药物对照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
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肛肠病学》中“原发性肛门瘙痒症”诊断标准[12];② 瘙痒皮损程度(评定就诊前48 h情况):轻度或中度(轻度:肛门瘙痒,肛周肤色无改变; 中度:肛门瘙痒,肛周肤色红嫩湿滑或皱褶加深)[13];③ 肛门瘙痒病程>4周且<12周;④ 年龄在18~65岁之间;⑤ 有固定住址与电话,愿意接受并可以随访。
排除标准:① 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和寄生虫等指标,患者有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衰竭、胆汁淤积、妊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肿瘤、系统性寄生虫病、药疹、干燥综合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所引起的瘙痒;② 肛周分泌物细菌培养出致病菌而引起的肛门瘙痒,或局部瘙痒组织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肛周器质性病变;③ 专科医生诊断有手术治疗指征,包括:皮下神经离断术(改良Ball手术)、亚甲蓝皮下注射等;④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⑤ 瘙痒皮损程度(就诊前48 h情况)评定为重度,即肛门瘙痒,肛周肤色糙白或黯黑龟裂; ⑥ 拒绝针灸治疗患者,包括惧怕针刺,无法坚持针灸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有:① 两组患者均给与“止痒霜”外擦止痒(必要时)。② 两组患者均给与中药“燥湿止痒水”温水坐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晚1次,5~10 min/次,保持局部清洁。③ 两组患者均进行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包括:避免食辛辣、浓茶、咖啡、烈性酒、海腥等刺激食物,宜多食易消化、多纤维素高蛋白食物(高蛋白过敏者慎食)及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④ 避免焦虑、过度疲劳、过度紧张。
1.2.2 针灸组
包含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取穴:阿是穴(肛门瘙痒皮肤周围)、长强、足三里(双)、曲池(双)、血海(双);② 定位:穴位定位依据《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
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肛门周围皮肤及长强穴常规消毒,先取1寸(25 mm)长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0号)行围刺操作,针刺阿是穴部位为肛缘皮肤处(距肛门瘙痒皮肤区0.5 cm左右),针尖向肛门方向斜刺进针1~15 mm,对称斜刺8针,针间距离根据瘙痒皮肤面积相隔0.5~1.0 cm;其后长强穴取2寸(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2号)向肛门方向快速破皮斜刺入穴至针身长40 mm处,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留针20 min后取针。取针后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均常规消毒,所有穴位均取1.5寸(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2号)直刺快速破皮至针身长25~30 mm处,取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行轻刺激捻转补法操作1 min左右,留针10 min后取针。所有操作由一位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针灸专科医生对入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1.2.3 对照组
对照组的干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基础治疗方案用药——给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外擦止痒;② 口服中药治疗:辨证处方;③ 由2位具有4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痔瘘专科医生筛选入组研究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对照组患者个体化中西药物治疗。
1.2.4 治疗疗程
两组疗程均4周。其中针灸治疗组受试者头1周接受连续5次治疗,后3周每周治疗3次,一共治疗4周14次。对照组头2周安排每周2次门诊复诊,给以药物治疗指导,后2周安排每周1次复诊。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共随访6次。
1.2.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① 患者自评瘙痒指数评分比较(自定5分评分:1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微感有症状,无烦恼;3分代表呈间断性瘙痒症状、烦恼但不影响休息,无需药物帮助;4分表示自觉瘙痒症状重,呈持续性,影响生活;5分为自觉瘙痒症状非常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休息,必须去看医生)。
②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D)[14]: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10个问题,每个问题为4级评分。其中总分为30分,0分为没有影响;1分为轻度影响,2分为中度影响,3分为重度影响,分4个程度:即0~5分为瘙痒对生活质量略有影响,6~10分为有轻度影响,11~20分为有中度影响,>20分为有严重影响。
③ 患者自评治疗满意度评分比较(5点评分法):1分:通过治疗,症状消失,我非常满意;2分:通过治疗,症状改善明显,我比较满意;3分:通过治疗,症状有些改善,我还满意;4分:通过治疗,症状变化不大,我不太满意;5分:通过治疗,症状无变化,我非常不满意。
④ 治疗结束后6个月每组平均肛门瘙痒次数及到医院平均复诊率。复诊率(%)=每组因肛门瘙痒到医院复诊例数/25×100%;瘙痒总次数=25(人)×每个月瘙痒次数×6个月。
另外,疗效观察时点由中医痔瘘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筛选入组;由1名2年级研究生于治疗前与随访6个月时给予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收集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第1~5天、第2、3、4周结束时收集瘙痒指数评分;治疗后第 1、4周收集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自评分;治疗结束后每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收集患者复诊例数与瘙痒次数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取Radit分析与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病例收集情况
在研究的12个月中收集筛选患者103例。其中53例因惧怕针刺而拒绝参与研究。50例患者参与并最终全部完成治疗研究,可提供研究数据。流程见流程图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瘙痒皮损程度、病程时间等一般情况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瘙痒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3 d尽管两组瘙痒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至第4周结束,针灸介入组瘙痒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随访6个月时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程度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治疗后的6个月随访,针灸组生活质量评分不受皮损影响或轻度受患者例数影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治疗满意度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第1周与第4周,患者满意度自评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的治疗满意度更好。见表 4。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复诊例数与次数比较
针灸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复诊例数与平均瘙痒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6 不良反应观察
在本次研究的针灸操作过程中未出现有患者晕针、断针,或者对针刺疼痛不适难忍等不适症状。
3 讨论
肛门瘙痒症作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疾病,其发病诱因不清,发病机制复杂[15],故现有治疗方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均具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患者瘙痒症状仍因多种原因而经常复发,不易治愈。因此如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特别是提高止痒疗效,抑制复发成为目前该病临床研究重点。
目前针对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根据病程与皮损程度不同而包括有抗组胺药、镇静剂、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中药外敷、内服、熏洗、注射、手术等[16-20]。其中,疾病早期肛门处仅瘙痒难忍而没有明显皮损出现,中西医药治疗能迅速止痒,疗效优势明显,加之使用方便,因此药物成为早期治疗主要手段[21-23]。而随着病程日久,患者因瘙痒难忍会难以抑制地搔抓,形成瘙痒与搔抓恶性循环,造成局部皮肤因搔抓刺激出现色素沉着、苔藓样硬化或湿疹样变等病理改变,改善皮损成为主要矛盾,手术结合注射治疗成为长病程、皮损严重患者主要治疗方案[24-26]。因此,为更好探讨针灸治疗肛门瘙痒症规律,本次研究针对病程在4~12周之间,出现有皮损且皮损为轻中度患者。
鉴于肛门处瘙痒对患者睡眠影响最大[27],因此本研究依据李克特5点评分法,结合对睡眠影响程度自拟瘙痒难忍指数5分评定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此外,因反复不愈的瘙痒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本研究另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程度作为次要疗效判效指标,并取患者自评治疗满意度与随访 6个月记录入组研究患者因本病复诊例数及瘙痒发作次数作为补充疗效指标。
在疗程及判效时点设计上,为兼顾皮损修复,本次研究参考目前多个临床研究设计[28-30]——基于皮损病理改善的判效,安排4周疗程。但鉴于瘙痒感的解决可以打破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因此迅速缓解瘙痒感是早期治疗关键,故在治疗频率及判效观察时点上设计第1周连续治疗5 d,且于每次治疗后的第2天了解患者瘙痒感指数评分。此后3周,考虑患者针灸治疗的时间成本及提高依从性,并为巩固疗效,故安排每周3次治疗,并在每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询问瘙痒感指数评分及治疗满意度。同时考虑本病反复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长时效性,故本次研究在治疗结束后,通过安排每月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疾病反复情况,及6个月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希望为针灸治疗本病远期疗效提供可能证据,以期全面探讨针灸对本病治疗的潜在优势点。
在刺激部分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思想。中医方面参考相关研究文献[31-33],结合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肛门瘙痒症相当于中医之“痒风”、“谷道痒”、“肛门痒”,《外科证治全书·痒风》有“诸痒属虚、属风,热微则痒”和“血虚则生风,风聚则发痒”之说,“风”为瘙痒发病的最关键因素。选穴方面确定“足三里、曲池、血海”三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强壮之要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血海,足太阴脾经经穴,可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三穴合用可扶正补虚,疏风清热,调和营卫,达到祛风止痒之效。同时结合西医解剖学思想,采取长强穴刺激配合局部围刺皮损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病理刺激。
本次研究数据提示:尽管在瘙痒指数评分上,头3 d治疗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第4、5次治疗后,针灸组瘙痒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基础药物治疗迅速缓解了患者瘙痒感,但现有药物因仅对症而不对病因造成患者瘙痒感减轻不能稳定与持久,容易反复,针灸治疗的介入对稳定药物治疗疗效,尤其是减轻瘙痒感反复性上具有治疗优势。此后3周的瘙痒指数评分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针灸介入治疗对稳定疗效,减少患者瘙痒感反复发作具有帮助意义。同时,针灸治疗介入组的患者在第1、4周治疗满意性的自评上也优于对照组,从另一个侧面支持针灸治疗的疗效。同时,由于6个月内入组研究患者中,针灸治疗介入组复诊人数及平均瘙痒感发作次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所以,在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程度上,针灸介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针灸治疗的介入对巩固稳定患者的止痒疗效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近期的一些临床研究报告提示,针灸治疗对改善肛周的部分疾患、改善皮肤湿疹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4-36]。本次研究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近期研究结论,提示针灸治疗,尤其采用围刺肛门周围皮损部位结合“长强、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毫针刺激的介入治疗对稳定改善肛门瘙痒症患者止痒效果具有一定临床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