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常规扫描凭借着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宫颈癌肿块在宫颈内部的生长情况、肿块对宫体的侵犯程度以及对宫旁癌周的侵犯、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和特异性。MRI常规扫描可提高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MRI弥散加权成像,作为功能磁共振的一种,是唯一一种可以评价活体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状况的扫描方法,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获得表观弥散系数值可以对宫颈癌病灶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将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扫描结合起来在诊断宫颈癌、协助临床FIGO分期、制订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预测上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引用本文: 李玉明, 唐鹤涵, 李真林, 程燕. MRI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评价中的价值. 华西医学, 2015, 30(6): 1183-1186.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41 复制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占所有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13%[1]。全球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中我国患者约占26%,发病率高居世界第2位[2]。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外宫颈癌发病率及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3-4]。因此开展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MRI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及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宫颈癌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MRI在明确宫颈癌的诊断、确定系统治疗方案、监测预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宫颈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已经逐渐成为常规,其中MRI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较为广泛。现对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1 常规MRI检查在宫颈癌评价中的价值
宫颈癌生长方式包括外生性生长和宫颈内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可以从宫颈向上侵犯子宫颈体交界部,向下侵犯阴道穹窿壁至阴道下1/3段,向两侧可以累及子宫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并可同时侵及宫旁组织至盆侧壁,包括直肠、膀胱、宫旁闭孔区淋巴结等[5]。目前,在国际上公认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宫颈癌分期法是临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订的FIGO分期法。FIGO分期法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妇科检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宫颈癌肿块在宫颈内部的情况、肿块对宫体的侵犯程度以及宫旁侵犯、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6],主要是存在分期不足的可能。
MRI凭借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在判断宫颈癌分期方面有着一定优越性,对宫颈癌分期判断的准确度较高,结合MRI扫描评价宫颈癌可以有效地降低临床分期不足的可能性。MRI对早期宫颈癌诊断准确率为83%,对ⅠB期及以上期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4.17%~98.17%[7]。国内张静等[8]研究发现MRI能准确判ⅠB期及大于ⅡB期肿瘤,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6.6% ,准确度为93.8%。宫颈癌ⅡA和ⅡB期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对于ⅡA期以前的患者可行宫颈癌根治术,ⅡB期的患者行同步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或短期化疗后行根治术治疗,因此鉴别宫颈癌ⅡA和ⅡB期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制订非常重要,是否有宫旁侵犯是决定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关键,并最终影响预后。目前有文献报道MRI对宫旁侵犯判断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94%,准确度为90%~94%[9-10]。Stenstedt等[11]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术前行MRI评价后可以进一步核实临床FIGO分期准确性,并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改变治疗计划,修订手术方案。因此,MRI可为评价宫颈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FIGO分期方法虽然未提及淋巴结转移评价,但淋巴结转移是目前公认的宫颈癌重要预后因素之一。宫颈癌的高病死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Yasuda等[12]研究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期腺癌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70%~90%,而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40%~60%[13]。有研究发现FIGOⅡB期以下18.6%有淋巴结转移,ⅡB期以上44.3%可能有淋巴结转移;14.8%宫颈癌患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4]。ⅠB1期、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及频度具有特征性,宫旁闭孔区是淋巴结转移的首发、高发部位,盆腔转移淋巴结中约67.8%位于此区[15]。可见,淋巴结转移不仅发生早而且隐匿,并且位于宫旁闭孔区。文献报道MRI诊断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44%~100%、63%~97%、58%~97%,阴性预测值可达94%~100%[7, 16-19]。淋巴结转移是无法通过妇科检查明确的,术前掌握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解剖位置,对于手术清扫淋巴结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宫颈癌术前行MRI扫描加强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颇为重要。
由此可见,MRI常规扫描是一项可提高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分期准确性的检查方法。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进行MRI常规检查可以协助临床医生为不同患者选择和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 DWI在宫颈癌评价中的价值
目前,在我国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中,以协助临床分期,使患者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MRI常规扫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20],尤其是在宫颈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评价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发展;随着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已经从原来的解剖形态学成像逐渐发展为以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为主的成像方法。DWI作为功能磁共振之一,最初被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成像,目前在腹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
2.1 关于宫颈癌DWI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研究
DWI技术是目前唯一能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影像技术,DWI技术通过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受限程度,推断组织内细胞膜的生理状态,从而间接反映机体组织细胞结构、生理、病理及代谢改变[20-21]。DWI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信号差异,利用不同b值的DWI图像可以重建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并可以定量测量ADC值。ADC值是反映整体组织结构特征的弥散常数,反映水分子在组织内的运动特性,水分子在正常组织中的细胞外间隙弥散较快、弥散受限程度越小,DWI信号较低,ADC值较高。在宫颈癌肿瘤组织中,由于单位体积组织细胞的数目增加、排列拥挤造成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内细胞器的体积及数目增加造成细胞内间隙缩小,从而共同导致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受限,DWI信号增高,ADC值降低[21]。目前相关实验已经证实ADC值与组织的细胞密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22]。
宫颈癌肿瘤组织DWI表现出明显高信号,与肿瘤周围正常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DWI扫描重建的ADC图上正常宫颈与宫颈恶性肿瘤的ADC值有差异,子宫颈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23]。国内Liu等[24]报道子宫颈癌的ADC值(0.88×10-3 mm2/s)低于正常子宫颈(1.50×10-3 mm2/s)。张赟等[25]报道宫颈癌的平均ADC值(0.97×10-3 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平均ADC值(1.71×10-3 mm2/s)。贺李等[26]报道宫颈癌组ADC值(1.092×10-3 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对照组(1.126×10-3 mm2/s)。国外McVeigh等[21]报道的宫颈癌的平均ADC值(1.09 ×10-3 mm2/s)亦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2.109×10-3 mm2/s)。上述国内外多项报道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子宫颈癌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ADC值,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8%[25-28]。但是,国内外文献报道的ADC值差异较大,这可能与MRI的磁场强度、b值及其他扫描参数选择等因素相关。目前对于宫颈癌DWI的b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Hoogendam等[27]在用不同b值联合鉴别宫颈的良恶性病变的研究中显示不同的b值不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2 DWI ADC值与宫颈癌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
宫颈癌主要的病理类型为鳞癌,其次为腺癌。有研究认为占宫颈癌5%~10%的腺癌高发于年轻女性,宫颈腺癌较鳞癌更易发生转移,预后差于鳞癌[29-30],并且即便是早期甚至是ⅠB1期腺癌,其预后也远差于鳞癌[12]。
DWI对于分辨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的评估目前已有较多报道。Liu等[24]报道宫颈鳞癌ADC值(0.85×10-3 mm2/s)低于宫颈腺癌ADC值(0.98×10-3 mm2/s);Kuang等[31]对112例宫颈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宫颈鳞癌的ADC值均低于宫颈腺癌;同时,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与高中分化宫颈癌之间也有差别,低分化ADC值低于中高分化ADC值。因此,应用ADC值可以在术前提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创地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的组织学信息,并为临床评估宫颈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
2.3 DWI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评价
常规的MRI扫描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存在局限,主要是从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以及T2加权像信号改变上进行分析,淋巴结的炎性改变与肿瘤转移性改变难以区别,而DWI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评价已经通过ADC值量化分析。多项宫颈癌淋巴结DWI研究发现,转移淋巴结的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如Yu等[32]研究发现宫颈癌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0.86×10-3 mm2/s)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1.12×10-3 mm2/s),Xue等[33]研究发现宫颈癌转移淋巴结(0.77×10-3 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1.39×10-3 mm2/s)。DWI对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准确度为94%[26]。利用ADC值能够较好地区分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7-8];若以最小ADC值≤0.881×10-3 mm2/s为诊断标准,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6.5%[11]。
将ADC值与常规MRI淋巴结形态学结合起来分析评价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特异度可提高到99%[34]。Yu等[32]研究也同样发现将淋巴结ADC值与淋巴结大小测量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尽管国内外研究淋巴结转移的平均ADC值各不相同,但多个研究均表明ADC值对于肿瘤本身及淋巴结定性仍然有重要价值[23]。
ⅠB、ⅡA期宫颈癌手术包括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需要特别重视第一站淋巴结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的清扫。宫颈癌一旦有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应注意彻底性,同时术后治疗强度应适当提高。术前影像评估对于怀疑或明确有宫旁闭孔区及以远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有准备地加强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的强度及范围,有利于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避免对于淋巴结转移判断不足而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预测;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避免手术中不必要的过度清扫造成的术后并发症,这也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3 结语
总而言之,DWI作为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方法,具备扫描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对宫颈癌病灶及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定性方面可以用ADC值定量分析,将DWI与常规扫描结合起来在诊断宫颈癌、评估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协助FIGO分期、制订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预测上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占所有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13%[1]。全球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中我国患者约占26%,发病率高居世界第2位[2]。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外宫颈癌发病率及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3-4]。因此开展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MRI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及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宫颈癌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MRI在明确宫颈癌的诊断、确定系统治疗方案、监测预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宫颈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已经逐渐成为常规,其中MRI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较为广泛。现对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1 常规MRI检查在宫颈癌评价中的价值
宫颈癌生长方式包括外生性生长和宫颈内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可以从宫颈向上侵犯子宫颈体交界部,向下侵犯阴道穹窿壁至阴道下1/3段,向两侧可以累及子宫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并可同时侵及宫旁组织至盆侧壁,包括直肠、膀胱、宫旁闭孔区淋巴结等[5]。目前,在国际上公认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宫颈癌分期法是临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订的FIGO分期法。FIGO分期法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妇科检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宫颈癌肿块在宫颈内部的情况、肿块对宫体的侵犯程度以及宫旁侵犯、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6],主要是存在分期不足的可能。
MRI凭借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在判断宫颈癌分期方面有着一定优越性,对宫颈癌分期判断的准确度较高,结合MRI扫描评价宫颈癌可以有效地降低临床分期不足的可能性。MRI对早期宫颈癌诊断准确率为83%,对ⅠB期及以上期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4.17%~98.17%[7]。国内张静等[8]研究发现MRI能准确判ⅠB期及大于ⅡB期肿瘤,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6.6% ,准确度为93.8%。宫颈癌ⅡA和ⅡB期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对于ⅡA期以前的患者可行宫颈癌根治术,ⅡB期的患者行同步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或短期化疗后行根治术治疗,因此鉴别宫颈癌ⅡA和ⅡB期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制订非常重要,是否有宫旁侵犯是决定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关键,并最终影响预后。目前有文献报道MRI对宫旁侵犯判断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94%,准确度为90%~94%[9-10]。Stenstedt等[11]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术前行MRI评价后可以进一步核实临床FIGO分期准确性,并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改变治疗计划,修订手术方案。因此,MRI可为评价宫颈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FIGO分期方法虽然未提及淋巴结转移评价,但淋巴结转移是目前公认的宫颈癌重要预后因素之一。宫颈癌的高病死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Yasuda等[12]研究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ⅠB1期腺癌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70%~90%,而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40%~60%[13]。有研究发现FIGOⅡB期以下18.6%有淋巴结转移,ⅡB期以上44.3%可能有淋巴结转移;14.8%宫颈癌患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4]。ⅠB1期、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及频度具有特征性,宫旁闭孔区是淋巴结转移的首发、高发部位,盆腔转移淋巴结中约67.8%位于此区[15]。可见,淋巴结转移不仅发生早而且隐匿,并且位于宫旁闭孔区。文献报道MRI诊断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44%~100%、63%~97%、58%~97%,阴性预测值可达94%~100%[7, 16-19]。淋巴结转移是无法通过妇科检查明确的,术前掌握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解剖位置,对于手术清扫淋巴结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宫颈癌术前行MRI扫描加强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颇为重要。
由此可见,MRI常规扫描是一项可提高宫颈癌的定位、定性、分期准确性的检查方法。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进行MRI常规检查可以协助临床医生为不同患者选择和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 DWI在宫颈癌评价中的价值
目前,在我国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中,以协助临床分期,使患者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MRI常规扫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20],尤其是在宫颈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评价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发展;随着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已经从原来的解剖形态学成像逐渐发展为以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为主的成像方法。DWI作为功能磁共振之一,最初被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成像,目前在腹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
2.1 关于宫颈癌DWI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研究
DWI技术是目前唯一能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影像技术,DWI技术通过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受限程度,推断组织内细胞膜的生理状态,从而间接反映机体组织细胞结构、生理、病理及代谢改变[20-21]。DWI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信号差异,利用不同b值的DWI图像可以重建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并可以定量测量ADC值。ADC值是反映整体组织结构特征的弥散常数,反映水分子在组织内的运动特性,水分子在正常组织中的细胞外间隙弥散较快、弥散受限程度越小,DWI信号较低,ADC值较高。在宫颈癌肿瘤组织中,由于单位体积组织细胞的数目增加、排列拥挤造成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内细胞器的体积及数目增加造成细胞内间隙缩小,从而共同导致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受限,DWI信号增高,ADC值降低[21]。目前相关实验已经证实ADC值与组织的细胞密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22]。
宫颈癌肿瘤组织DWI表现出明显高信号,与肿瘤周围正常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DWI扫描重建的ADC图上正常宫颈与宫颈恶性肿瘤的ADC值有差异,子宫颈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23]。国内Liu等[24]报道子宫颈癌的ADC值(0.88×10-3 mm2/s)低于正常子宫颈(1.50×10-3 mm2/s)。张赟等[25]报道宫颈癌的平均ADC值(0.97×10-3 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平均ADC值(1.71×10-3 mm2/s)。贺李等[26]报道宫颈癌组ADC值(1.092×10-3 mm2/s)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对照组(1.126×10-3 mm2/s)。国外McVeigh等[21]报道的宫颈癌的平均ADC值(1.09 ×10-3 mm2/s)亦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2.109×10-3 mm2/s)。上述国内外多项报道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子宫颈癌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ADC值,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8%[25-28]。但是,国内外文献报道的ADC值差异较大,这可能与MRI的磁场强度、b值及其他扫描参数选择等因素相关。目前对于宫颈癌DWI的b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Hoogendam等[27]在用不同b值联合鉴别宫颈的良恶性病变的研究中显示不同的b值不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2 DWI ADC值与宫颈癌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
宫颈癌主要的病理类型为鳞癌,其次为腺癌。有研究认为占宫颈癌5%~10%的腺癌高发于年轻女性,宫颈腺癌较鳞癌更易发生转移,预后差于鳞癌[29-30],并且即便是早期甚至是ⅠB1期腺癌,其预后也远差于鳞癌[12]。
DWI对于分辨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的评估目前已有较多报道。Liu等[24]报道宫颈鳞癌ADC值(0.85×10-3 mm2/s)低于宫颈腺癌ADC值(0.98×10-3 mm2/s);Kuang等[31]对112例宫颈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宫颈鳞癌的ADC值均低于宫颈腺癌;同时,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与高中分化宫颈癌之间也有差别,低分化ADC值低于中高分化ADC值。因此,应用ADC值可以在术前提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创地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的组织学信息,并为临床评估宫颈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
2.3 DWI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评价
常规的MRI扫描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存在局限,主要是从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以及T2加权像信号改变上进行分析,淋巴结的炎性改变与肿瘤转移性改变难以区别,而DWI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评价已经通过ADC值量化分析。多项宫颈癌淋巴结DWI研究发现,转移淋巴结的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如Yu等[32]研究发现宫颈癌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0.86×10-3 mm2/s)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1.12×10-3 mm2/s),Xue等[33]研究发现宫颈癌转移淋巴结(0.77×10-3 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1.39×10-3 mm2/s)。DWI对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准确度为94%[26]。利用ADC值能够较好地区分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7-8];若以最小ADC值≤0.881×10-3 mm2/s为诊断标准,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6.5%[11]。
将ADC值与常规MRI淋巴结形态学结合起来分析评价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特异度可提高到99%[34]。Yu等[32]研究也同样发现将淋巴结ADC值与淋巴结大小测量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尽管国内外研究淋巴结转移的平均ADC值各不相同,但多个研究均表明ADC值对于肿瘤本身及淋巴结定性仍然有重要价值[23]。
ⅠB、ⅡA期宫颈癌手术包括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需要特别重视第一站淋巴结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的清扫。宫颈癌一旦有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应注意彻底性,同时术后治疗强度应适当提高。术前影像评估对于怀疑或明确有宫旁闭孔区及以远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有准备地加强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的强度及范围,有利于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避免对于淋巴结转移判断不足而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预测;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避免手术中不必要的过度清扫造成的术后并发症,这也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3 结语
总而言之,DWI作为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方法,具备扫描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对宫颈癌病灶及宫旁侵犯、淋巴结转移定性方面可以用ADC值定量分析,将DWI与常规扫描结合起来在诊断宫颈癌、评估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协助FIGO分期、制订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预测上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