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晶, 杨太珠. 阔韧带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华西医学, 2015, 30(6): 1077-1078.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09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32岁。因“发现子宫肌瘤20+ d”(于2012年9月28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8年前行剖宫产,平素月经规则,经量不多,经期正常,无痛经史。20+ d前因发现“血糖低”于外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6.8℃,心率7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8/69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内科查体无特殊。专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无畸形,宫颈不肥大,光滑,无触血,宫颈管内无出血,子宫前倾前屈位,4+个月孕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子宫右后方突起,占据子宫直肠陷窝,双附件区及宫旁组织未扪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28×109/L,红细胞计数5.11×1012/L,血红蛋白158 g/L,血小板计数165×109/L;谷丙转氨酶29 U/L,谷草转氨酶20 U/L,白球比例0.78,空腹血糖3.08 mmol/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36.10 ng/mL,C肽<0.01 nmol/L。2012年9月28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子宫前位,宫体大小6.3 cm×6.4 cm×5.2 cm,内膜厚0.25 cm(单层),前壁肌壁间查见3.8 cm×3.5 cm×3.0 cm的等回声团块,边界较清,周边探及血流信号(图 1)。宫颈偏右查见11.2 cm×8.6 cm×11.0 cm的实性弱回声团,边界较清,周边及其内探及血流信号。双附件区未见确切占位。超声提示:①子宫肌瘤;②宫颈偏右弱回声:宫颈肌瘤?其他待排。

a. 子宫肌瘤 b. 附件包块
患者行子宫肌瘤剥除术及盆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左前位,40+ d孕大小,表面可见多个2.0~3.5 cm大小肌瘤样团块突向浆膜下,右侧阔韧带内查见大小约12 cm×10 cm×10 cm包块,包膜完整,紧贴盆底,界限欠清,将子宫推挤左前位。膀胱向上挤压紧贴腹壁,左输尿管从包块底部穿越,包块表面血管丰富,易出血,内见少许囊性成分,大部分为实质性组织,软,腐,似鱼肉样。术后病理:右侧阔韧带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SFT),右侧宫旁淋巴结实为MSFT,未见淋巴结。
2 讨论
MSF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目前研究人员对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组织起源仍有争议,但是支持其为间叶细胞起源者多于上皮细胞起源者,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脏层胸膜,也可见于四肢、头颈部、腹膜后及盆腹腔[1]。研究发现SFT具有母细胞或肌纤维细胞性分化特征[2]。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并压迫临近器官组织,肿瘤巨大时可出现扭转出血,出现急腹症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较困难,易出现误诊。肿瘤体积较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分布很不均匀,常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肿块,一般血运丰富,边缘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1]。该肿瘤常可伴有低血糖,肿瘤切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其机制目前不明确,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有关[3]。MSFT外科整体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手段,Ng等[4]报道发生于浆膜的SFT有12%~23%发生恶性变化,应进行长期随访,肿瘤具有侵袭性,手术后易复发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肺及骨骼。
因SFT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发生于阔韧带较为罕见,需首先对肿块进行定位,其次通过肿块的形态、大小、声像图表现及血流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但是其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作出定性诊断。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32岁。因“发现子宫肌瘤20+ d”(于2012年9月28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8年前行剖宫产,平素月经规则,经量不多,经期正常,无痛经史。20+ d前因发现“血糖低”于外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6.8℃,心率7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8/69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内科查体无特殊。专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无畸形,宫颈不肥大,光滑,无触血,宫颈管内无出血,子宫前倾前屈位,4+个月孕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子宫右后方突起,占据子宫直肠陷窝,双附件区及宫旁组织未扪及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28×109/L,红细胞计数5.11×1012/L,血红蛋白158 g/L,血小板计数165×109/L;谷丙转氨酶29 U/L,谷草转氨酶20 U/L,白球比例0.78,空腹血糖3.08 mmol/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36.10 ng/mL,C肽<0.01 nmol/L。2012年9月28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子宫前位,宫体大小6.3 cm×6.4 cm×5.2 cm,内膜厚0.25 cm(单层),前壁肌壁间查见3.8 cm×3.5 cm×3.0 cm的等回声团块,边界较清,周边探及血流信号(图 1)。宫颈偏右查见11.2 cm×8.6 cm×11.0 cm的实性弱回声团,边界较清,周边及其内探及血流信号。双附件区未见确切占位。超声提示:①子宫肌瘤;②宫颈偏右弱回声:宫颈肌瘤?其他待排。

a. 子宫肌瘤 b. 附件包块
患者行子宫肌瘤剥除术及盆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左前位,40+ d孕大小,表面可见多个2.0~3.5 cm大小肌瘤样团块突向浆膜下,右侧阔韧带内查见大小约12 cm×10 cm×10 cm包块,包膜完整,紧贴盆底,界限欠清,将子宫推挤左前位。膀胱向上挤压紧贴腹壁,左输尿管从包块底部穿越,包块表面血管丰富,易出血,内见少许囊性成分,大部分为实质性组织,软,腐,似鱼肉样。术后病理:右侧阔韧带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SFT),右侧宫旁淋巴结实为MSFT,未见淋巴结。
2 讨论
MSF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目前研究人员对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组织起源仍有争议,但是支持其为间叶细胞起源者多于上皮细胞起源者,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脏层胸膜,也可见于四肢、头颈部、腹膜后及盆腹腔[1]。研究发现SFT具有母细胞或肌纤维细胞性分化特征[2]。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并压迫临近器官组织,肿瘤巨大时可出现扭转出血,出现急腹症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较困难,易出现误诊。肿瘤体积较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分布很不均匀,常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肿块,一般血运丰富,边缘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1]。该肿瘤常可伴有低血糖,肿瘤切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其机制目前不明确,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有关[3]。MSFT外科整体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手段,Ng等[4]报道发生于浆膜的SFT有12%~23%发生恶性变化,应进行长期随访,肿瘤具有侵袭性,手术后易复发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肺及骨骼。
因SFT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发生于阔韧带较为罕见,需首先对肿块进行定位,其次通过肿块的形态、大小、声像图表现及血流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但是其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作出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