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咏, 文翔, 鲜燕, 温鹏飞, 王英, 李利. 羟基乙酸治疗痤疮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 华西医学, 2015, 30(4): 761-763.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17 复制
痤疮是常见损容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在30岁人群患病率亦高达30%左右[1]。尽管治疗方法多,但仍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或耐药性高等缺点。羟基乙酸化学剥脱对痤疮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2-4]。2010年4月-2013年4月,采用羟基乙酸治疗痤疮,疗效满意,安全性好,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2例痤疮患者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其中男91例,女71例,年龄17~49岁,病程1个月~12年。Pillsbury分级标准[5]Ⅰ级28例,Ⅱ级62例,Ⅲ级56例,Ⅳ级16例;皮肤光感类型Ⅲ型77例,Ⅳ型85例。皮损表现为炎性(红斑、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和非炎性(白头粉刺、黑头粉刺),部分患者伴有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和血管扩张。既往未进行过羟基乙酸治疗。
1.2 治疗方法
羟基乙酸(活肤液,商品名:芯丝翠)由百互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5%碳酸氢钠(中和液,商品名:薇诺娜)由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20%羟基乙酸为起始浓度,涂于患者面部,避开眼周及口周,保留3~5 min,当皮肤出现红斑、白霜或不适时,以中和液中和,冷敷30 min。2~4周治疗1次,4~6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治疗即刻反应、皮损恢复情况、耐受程度增减羟基乙酸浓度(若能耐受,治疗效果佳,则每次递增羟基乙酸浓度,递增顺序为35%、50%,最高至70%)及决定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
药物联合应用:Pillsbury分级Ⅲ~Ⅳ级患者联合外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和(或)口服二甲胺四环素0.1 g,每晚使用1次,连续4~6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皮损总数量计算非炎性皮损、炎性皮损改善率。皮损改善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治愈:改善率≥90%;显效:60%≤改善率<90%;有效:20%≤改善率<60%;无效:改善率<20%。有效率以治愈+显效计算。
1.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包括刺痛、瘙痒、白霜、色沉、水疱、瘢痕等,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护理。① 刺痛、瘙痒程度及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分表示无症状,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并记录治疗后不适症状持续时间。② 红斑、白霜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0分:无红斑或无白霜;1分:局部轻度红斑或轻度白霜;2分:局部中度红斑或中度白霜;3分:全面部红斑或全面部白霜。③ 色沉、水疱、瘢痕出现、持续时间及转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62例患者,经1~6次治疗后,治愈49例(30.25%),显效66例(40.74%),有效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99%。其中PillsburyⅠ级患者治愈率35.71%(10/28),显效率46.43%(13/28),总有效率82.14%;Ⅱ级患者治愈率33.87%(21/62),显效率43.55%(27/62),总有效率77.42%;Ⅲ级患者治愈率26.79%(15/56),显效率39.29%(22/56),总有效率66.08%;Ⅳ级患者治愈率18.75%(3/16),显效率25.00%(4/16),总有效率43.75%。
2.2 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后刺痛、瘙痒、红斑、白霜不良反应平均积分和刺疼时间见表 1。其中水疱4例,刺激性皮炎1例,对症处理均能缓解;本组患者有短期色素沉着6例(3.70%),均在2周~2个月后恢复正常;部分患者治疗后皮肤干燥,轻微脱屑,使用保湿剂后好转;未见色素减退及继发感染、瘢痕。

3 护理
3.1 治疗前护理
3.1.1 解释沟通
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期望值、皮肤状况、存在的问题,包括皮肤类型、敏感性、病毒感染、光敏史、用药情况、美容治疗、使用护理产品等。告知若隐瞒服用光敏性药物、食物,术前、术后暴晒等,会影响治疗效果,严重的将致不良反应发生;并告知羟基乙酸治疗的原理,过程、疗程、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有无禁忌证等;签署知情同意书、照相的必要性等。
3.1.2 皮肤准备
① 卸妆/洁面:去除化妆品和皮肤油脂。② 清洁:用棉片沾取清洁液对面部进行二次清洁,去除多余的油脂和细胞碎屑;平衡面部皮肤的pH值,使皮肤均衡地接受酸液作用,到达一致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皮肤有无伤口和创面。③ 凡士林保护:为避免过度刺激和酸液过多停留,以棉花棒沾少量凡士林保护以下部位:内外眼角、鼻唇沟、嘴唇和皮肤破损处,用3~4层湿纱布保护眼睛。
3.1.3 准备药液
低浓度酸降低皮肤角质细胞的粘连性,高浓度酸有较深的穿透性,刺激真皮胶原增生,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浓度越低,安全性越好,但疗效较差;随着酸液浓度升高,pH 值降低,疗效增加,但刺激性加大、不良反应风险增加[6]。治疗时根据皮损恢复情况、即刻反应、患者耐受程度选择羟基乙酸浓度。对面部痤疮治疗,我们坚持首次浓度从20%开始,若患者能耐受,治疗效果佳,每次递增羟基乙酸浓度至35%、50%,最高到70%,否则浓度不变。根据皮损面积抽取1~2 mL酸液。
3.2 治疗中护理
3.2.1 刷酸
用刷子蘸取适量酸液轻刷治疗部位,从不敏感的部位到敏感部位,顺序为前额、右脸颊、下颌、左脸颊、鼻部、口周。刷酸过程在30 s内完成,保证面部作用时间基本一致,用计时器监控。第1次全面部刷酸后,对于反应不佳部位、痤疮严重、痤疮印记或肤色不均部位再补充刷酸1次,以提高治疗效果。
3.2.2 观察皮肤反应
酸液停留3~5 min后,皮肤出现能耐受的微红、痒、痛、灼热等为正常反应;如出现难以忍受的皮肤红斑、刺痛、灼热,或出现白霜甚至表皮松解、小水疱时,表明酸液过量或作用过深,即使不到时间,必须马上中和。有的患者不同部位对羟基乙酸的敏感性不同,局部出现以上反应的时间相差很大,此时采用分阶段局部中和。
3.2.3 刺痛、瘙痒等护理
操作中要随时询问观察患者对烧灼、刺痛、瘙痒等不适程度,当主诉难以忍受或VAS评分到8分及治疗部位出现白霜、水疱时,刺痛会增加,此时须立即中和,并做好记录,以便下次治疗降低浓度;同时边治疗边用冷风吹;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告之治疗的进程、效果等,提高疼痛阈值。
3.2.4 中和酸液
首次酸液在治疗部位停留时间2~3 min,以后根据治疗反应延长时间至3~5 min,最长时间不超过5 min,以皮肤红斑、白霜、疼痛程度为治疗反应终点。将中和液均匀喷洒在面部,嘱患者适当缩小呼吸动作或屏气,同时用毛巾将产生的泡沫(二氧化碳)快速沾干,不能搓搽,使角质层保持完整;再喷第2次,中和残留酸液,至白色泡沫不再产生或患者无刺痛不适,中和结束。
3.3 治疗后护理
3.3.1 治疗后即刻护理
治疗后局部有红斑、刺痛、白霜及紧绷,即刻用修复面膜、冷喷或冰水混合物对面部进行舒缓镇静20~30 min,以降低皮肤热度、减缓发红和刺激等不适。4例患者皮肤反应较重,出现大面积白霜及针尖大小水疱,除冷敷外,涂上抗生素软膏3 h~2 d后症状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究其原因,2例皮肤较敏感,且治疗前1周有去高原暴晒史;2例使用70%浓度后冷敷时间不够。1例羟基乙酸治疗当日使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出现刺激性皮炎,经停药、冷喷、保湿等对症护理后症状消失。
3.3.2 不良反应预防和护理
① 干燥、紧绷。所有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治疗,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耐受性好。随着酸液浓度提高,多数患者皮肤出现干燥、紧绷;治疗后及时补充水分,使用含透明质酸的保湿修复面膜1~2次/d,涂抹保湿霜或乳液后,干燥、紧绷症状消失;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少量脱屑及结痂,嘱其避免搔抓,未作特殊处理,2~5 d内自然结痂脱落。② 色素改变。羟基乙酸属于浅层换肤,作用温和,且由低到高浓度顺序渐进,产生瘢痕概率较小,但易出现色素紊乱,主要是色素沉着,其次是色素减退,而出现色素沉着与个体的皮肤差异有一定关系,东方人较常见,白种人罕见[6]。对色素沉着者,加强保湿、防晒护理;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保持愉快心情,告之色素的消退需要一个耐心的等待过程。本组患者有短期色素沉着6例(3.45%),其中4例出现白霜及小水疱的患者,因炎症反应重,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2例肤色较深,治疗后无防晒出现色素沉着。对症护理后均在2周~2个月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国外文献中关于化学剥脱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皮肤色素减退、持久性红斑、感染、瘢痕形成等[7]。③ 防晒[8]。羟基乙酸属于光敏剂[4],且在促进皮肤更新的同时,新生皮肤对紫外线更加敏感,由光线引起的红斑反应和光毒性反应可加重已有的炎症,使创面刺痛增强、恢复期延长;长波紫外线还有致色素作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避光防晒,减少外出日晒,尤其避开紫外线高峰期外出,如10:00-16:00;外出时使用防晒系数20以上,长波紫外线防护等级++~+++的防晒剂,并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及太阳镜。不使用光敏性药物、食物、职业接触物等。本组患者经过防晒护理,不良反应降低,仅2例肤色较深;但未防晒者出现色素沉着。
3.3.3 心理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对羟基乙酸不敏感,第1次治疗效果不明显,加之痤疮病因复杂,使其治疗次数增加,有的还出现色素,因此多数患者在治疗早期情绪不稳定,对治疗缺乏信心。告诉患者定期复诊(2~4周治疗1次)、按疗程治疗(4~6次为1个疗程)的必要性;向其解释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不能使用对皮肤刺激的外用药,如高浓度的维甲酸类;加强保湿、防晒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9],顺利完成各次治疗。
4 讨论
羟基乙酸是一类天然、无毒的有机酸[10],对皮肤亲和力高,渗透性强,在皮肤护理中使用广泛[11],临床上使用20%~70%浓度的羟基乙酸作为化学剥脱剂治疗痤疮。其作用原理是:涂在皮肤表面,作用于表皮,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连性和角质堆积,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有效治疗痤疮;其次,作用于真皮,刺激黏多糖、胶原蛋白及弹力纤维的增生、排列,使真皮厚度和弹性增加,达到淡化细纹、皱纹,减轻痤疮瘢痕、紧致毛孔、改善痤疮黑红色印记的目的;再次,羟基乙酸还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控制炎症[12-13]。
本研究提示,羟基乙酸在最大限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尽量减轻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是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研究发现在羟基乙酸治疗后给予适当的皮肤护理会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4]。治疗前我们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根据其目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治疗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紧张心理;治疗后即刻冷敷,术后加强保湿、防晒护理。通过以上细致周到的工作,总有效率70.99%,同既往研究结果类似[15-16],患者满意度高。
另外,本研究对羟基乙酸治疗不同分级痤疮的有效率进行了统计,发现随着痤疮严重程度的增加,有效率降低。Ⅲ~Ⅳ级患者联合外用药物和(或)口服抗生素,Ⅲ级患者有效率为66.08%,Ⅳ级患者治有效率43.75%,说明随着痤疮炎症程度的增加需联合多种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痤疮是常见损容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在30岁人群患病率亦高达30%左右[1]。尽管治疗方法多,但仍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或耐药性高等缺点。羟基乙酸化学剥脱对痤疮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2-4]。2010年4月-2013年4月,采用羟基乙酸治疗痤疮,疗效满意,安全性好,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2例痤疮患者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其中男91例,女71例,年龄17~49岁,病程1个月~12年。Pillsbury分级标准[5]Ⅰ级28例,Ⅱ级62例,Ⅲ级56例,Ⅳ级16例;皮肤光感类型Ⅲ型77例,Ⅳ型85例。皮损表现为炎性(红斑、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和非炎性(白头粉刺、黑头粉刺),部分患者伴有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和血管扩张。既往未进行过羟基乙酸治疗。
1.2 治疗方法
羟基乙酸(活肤液,商品名:芯丝翠)由百互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5%碳酸氢钠(中和液,商品名:薇诺娜)由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20%羟基乙酸为起始浓度,涂于患者面部,避开眼周及口周,保留3~5 min,当皮肤出现红斑、白霜或不适时,以中和液中和,冷敷30 min。2~4周治疗1次,4~6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治疗即刻反应、皮损恢复情况、耐受程度增减羟基乙酸浓度(若能耐受,治疗效果佳,则每次递增羟基乙酸浓度,递增顺序为35%、50%,最高至70%)及决定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
药物联合应用:Pillsbury分级Ⅲ~Ⅳ级患者联合外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和(或)口服二甲胺四环素0.1 g,每晚使用1次,连续4~6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皮损总数量计算非炎性皮损、炎性皮损改善率。皮损改善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治愈:改善率≥90%;显效:60%≤改善率<90%;有效:20%≤改善率<60%;无效:改善率<20%。有效率以治愈+显效计算。
1.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包括刺痛、瘙痒、白霜、色沉、水疱、瘢痕等,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护理。① 刺痛、瘙痒程度及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分表示无症状,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并记录治疗后不适症状持续时间。② 红斑、白霜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0分:无红斑或无白霜;1分:局部轻度红斑或轻度白霜;2分:局部中度红斑或中度白霜;3分:全面部红斑或全面部白霜。③ 色沉、水疱、瘢痕出现、持续时间及转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62例患者,经1~6次治疗后,治愈49例(30.25%),显效66例(40.74%),有效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99%。其中PillsburyⅠ级患者治愈率35.71%(10/28),显效率46.43%(13/28),总有效率82.14%;Ⅱ级患者治愈率33.87%(21/62),显效率43.55%(27/62),总有效率77.42%;Ⅲ级患者治愈率26.79%(15/56),显效率39.29%(22/56),总有效率66.08%;Ⅳ级患者治愈率18.75%(3/16),显效率25.00%(4/16),总有效率43.75%。
2.2 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后刺痛、瘙痒、红斑、白霜不良反应平均积分和刺疼时间见表 1。其中水疱4例,刺激性皮炎1例,对症处理均能缓解;本组患者有短期色素沉着6例(3.70%),均在2周~2个月后恢复正常;部分患者治疗后皮肤干燥,轻微脱屑,使用保湿剂后好转;未见色素减退及继发感染、瘢痕。

3 护理
3.1 治疗前护理
3.1.1 解释沟通
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期望值、皮肤状况、存在的问题,包括皮肤类型、敏感性、病毒感染、光敏史、用药情况、美容治疗、使用护理产品等。告知若隐瞒服用光敏性药物、食物,术前、术后暴晒等,会影响治疗效果,严重的将致不良反应发生;并告知羟基乙酸治疗的原理,过程、疗程、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有无禁忌证等;签署知情同意书、照相的必要性等。
3.1.2 皮肤准备
① 卸妆/洁面:去除化妆品和皮肤油脂。② 清洁:用棉片沾取清洁液对面部进行二次清洁,去除多余的油脂和细胞碎屑;平衡面部皮肤的pH值,使皮肤均衡地接受酸液作用,到达一致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皮肤有无伤口和创面。③ 凡士林保护:为避免过度刺激和酸液过多停留,以棉花棒沾少量凡士林保护以下部位:内外眼角、鼻唇沟、嘴唇和皮肤破损处,用3~4层湿纱布保护眼睛。
3.1.3 准备药液
低浓度酸降低皮肤角质细胞的粘连性,高浓度酸有较深的穿透性,刺激真皮胶原增生,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浓度越低,安全性越好,但疗效较差;随着酸液浓度升高,pH 值降低,疗效增加,但刺激性加大、不良反应风险增加[6]。治疗时根据皮损恢复情况、即刻反应、患者耐受程度选择羟基乙酸浓度。对面部痤疮治疗,我们坚持首次浓度从20%开始,若患者能耐受,治疗效果佳,每次递增羟基乙酸浓度至35%、50%,最高到70%,否则浓度不变。根据皮损面积抽取1~2 mL酸液。
3.2 治疗中护理
3.2.1 刷酸
用刷子蘸取适量酸液轻刷治疗部位,从不敏感的部位到敏感部位,顺序为前额、右脸颊、下颌、左脸颊、鼻部、口周。刷酸过程在30 s内完成,保证面部作用时间基本一致,用计时器监控。第1次全面部刷酸后,对于反应不佳部位、痤疮严重、痤疮印记或肤色不均部位再补充刷酸1次,以提高治疗效果。
3.2.2 观察皮肤反应
酸液停留3~5 min后,皮肤出现能耐受的微红、痒、痛、灼热等为正常反应;如出现难以忍受的皮肤红斑、刺痛、灼热,或出现白霜甚至表皮松解、小水疱时,表明酸液过量或作用过深,即使不到时间,必须马上中和。有的患者不同部位对羟基乙酸的敏感性不同,局部出现以上反应的时间相差很大,此时采用分阶段局部中和。
3.2.3 刺痛、瘙痒等护理
操作中要随时询问观察患者对烧灼、刺痛、瘙痒等不适程度,当主诉难以忍受或VAS评分到8分及治疗部位出现白霜、水疱时,刺痛会增加,此时须立即中和,并做好记录,以便下次治疗降低浓度;同时边治疗边用冷风吹;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告之治疗的进程、效果等,提高疼痛阈值。
3.2.4 中和酸液
首次酸液在治疗部位停留时间2~3 min,以后根据治疗反应延长时间至3~5 min,最长时间不超过5 min,以皮肤红斑、白霜、疼痛程度为治疗反应终点。将中和液均匀喷洒在面部,嘱患者适当缩小呼吸动作或屏气,同时用毛巾将产生的泡沫(二氧化碳)快速沾干,不能搓搽,使角质层保持完整;再喷第2次,中和残留酸液,至白色泡沫不再产生或患者无刺痛不适,中和结束。
3.3 治疗后护理
3.3.1 治疗后即刻护理
治疗后局部有红斑、刺痛、白霜及紧绷,即刻用修复面膜、冷喷或冰水混合物对面部进行舒缓镇静20~30 min,以降低皮肤热度、减缓发红和刺激等不适。4例患者皮肤反应较重,出现大面积白霜及针尖大小水疱,除冷敷外,涂上抗生素软膏3 h~2 d后症状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究其原因,2例皮肤较敏感,且治疗前1周有去高原暴晒史;2例使用70%浓度后冷敷时间不够。1例羟基乙酸治疗当日使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出现刺激性皮炎,经停药、冷喷、保湿等对症护理后症状消失。
3.3.2 不良反应预防和护理
① 干燥、紧绷。所有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治疗,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耐受性好。随着酸液浓度提高,多数患者皮肤出现干燥、紧绷;治疗后及时补充水分,使用含透明质酸的保湿修复面膜1~2次/d,涂抹保湿霜或乳液后,干燥、紧绷症状消失;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少量脱屑及结痂,嘱其避免搔抓,未作特殊处理,2~5 d内自然结痂脱落。② 色素改变。羟基乙酸属于浅层换肤,作用温和,且由低到高浓度顺序渐进,产生瘢痕概率较小,但易出现色素紊乱,主要是色素沉着,其次是色素减退,而出现色素沉着与个体的皮肤差异有一定关系,东方人较常见,白种人罕见[6]。对色素沉着者,加强保湿、防晒护理;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保持愉快心情,告之色素的消退需要一个耐心的等待过程。本组患者有短期色素沉着6例(3.45%),其中4例出现白霜及小水疱的患者,因炎症反应重,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2例肤色较深,治疗后无防晒出现色素沉着。对症护理后均在2周~2个月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国外文献中关于化学剥脱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皮肤色素减退、持久性红斑、感染、瘢痕形成等[7]。③ 防晒[8]。羟基乙酸属于光敏剂[4],且在促进皮肤更新的同时,新生皮肤对紫外线更加敏感,由光线引起的红斑反应和光毒性反应可加重已有的炎症,使创面刺痛增强、恢复期延长;长波紫外线还有致色素作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避光防晒,减少外出日晒,尤其避开紫外线高峰期外出,如10:00-16:00;外出时使用防晒系数20以上,长波紫外线防护等级++~+++的防晒剂,并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及太阳镜。不使用光敏性药物、食物、职业接触物等。本组患者经过防晒护理,不良反应降低,仅2例肤色较深;但未防晒者出现色素沉着。
3.3.3 心理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对羟基乙酸不敏感,第1次治疗效果不明显,加之痤疮病因复杂,使其治疗次数增加,有的还出现色素,因此多数患者在治疗早期情绪不稳定,对治疗缺乏信心。告诉患者定期复诊(2~4周治疗1次)、按疗程治疗(4~6次为1个疗程)的必要性;向其解释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不能使用对皮肤刺激的外用药,如高浓度的维甲酸类;加强保湿、防晒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9],顺利完成各次治疗。
4 讨论
羟基乙酸是一类天然、无毒的有机酸[10],对皮肤亲和力高,渗透性强,在皮肤护理中使用广泛[11],临床上使用20%~70%浓度的羟基乙酸作为化学剥脱剂治疗痤疮。其作用原理是:涂在皮肤表面,作用于表皮,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连性和角质堆积,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有效治疗痤疮;其次,作用于真皮,刺激黏多糖、胶原蛋白及弹力纤维的增生、排列,使真皮厚度和弹性增加,达到淡化细纹、皱纹,减轻痤疮瘢痕、紧致毛孔、改善痤疮黑红色印记的目的;再次,羟基乙酸还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控制炎症[12-13]。
本研究提示,羟基乙酸在最大限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尽量减轻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是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研究发现在羟基乙酸治疗后给予适当的皮肤护理会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4]。治疗前我们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根据其目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治疗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紧张心理;治疗后即刻冷敷,术后加强保湿、防晒护理。通过以上细致周到的工作,总有效率70.99%,同既往研究结果类似[15-16],患者满意度高。
另外,本研究对羟基乙酸治疗不同分级痤疮的有效率进行了统计,发现随着痤疮严重程度的增加,有效率降低。Ⅲ~Ⅳ级患者联合外用药物和(或)口服抗生素,Ⅲ级患者有效率为66.08%,Ⅳ级患者治有效率43.75%,说明随着痤疮炎症程度的增加需联合多种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