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鄢波, 周东. 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 华西医学, 2015, 30(4): 601-603.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76 复制
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都是慢性疾病,其对患者的影响常常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对于这类慢性疾病的诊断方式、治疗手段选择、长期随访处理、并发症预防及干预、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帮助、对家属的家庭照顾指导等多个方面一起组成了对疾病的综合管理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等,一直是所有研究者的目标。
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中,认知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认知障碍中最严重的类型为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慢性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在过去的50年里,AD发病率增加了4倍,成为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剧,AD发病率也不断上升。Brookmeyer等[1]在阿尔茨海默协会第二次国际会议上称,2006年世界范围内约有超过2 600万人患有AD;到2050年,全球患者人数预期将增至1.06亿人,其主要增长区将集中在亚洲。作为亚洲的第一大国,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老龄社会。国内现阶段>65岁的人群中,AD总患病率约为5.9%[2],该数字还将随年龄呈指数增加。可以预见在下一个10年中,AD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及巨大挑战。AD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该病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是神经元纤维缠结、老年斑、神经元细胞丢失等[4]。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AD的发病机制等研究正在更加深入地探索进行中,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胆碱能假说”是最早被提出的AD发病机制。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出现大量降解、椎体细胞坏死、丢失及神经元功能异常也是AD患者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递质代谢障碍(乙酰胆碱的合成、运输、释放及摄取降低)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引起AD患者记忆力衰退,学习力下降。通过对AD患者进行尸检及脑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前脑基底核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及死亡率达70%~80%。另外,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下降,突触前M受体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以及乙酰胆碱的摄取功能下降[5]。
β淀粉样蛋白学说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机制之一。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6]。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7]。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也是现今研究的热点。AD患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使神经元微管蛋白的结构失去稳定性,进而使tau蛋白聚集形成溶解度极低的纤维缠结,这些纤维缠结可阻断神经元营养运输通道,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减退直至死亡、萎缩[8]。自由基与凋亡学说、基因遗传学说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等都是现在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AD在现有的治疗手段下还不能被治愈,患者不仅需要药物的干预,并且逐渐地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照料[9]。对于AD的护理照顾方面,国外许多文献均证实AD患者对其家属或者直接照顾者的精神负担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10-11]。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罕见报道,特别是关于AD患者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资料还十分缺乏,所以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利用运用国际常用生活质量量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AD患者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且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下一步有计划、有针对性、合理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家属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癫痫也是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它是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损伤后,由于其损伤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的年患病率为5‰~7‰,活动性癫痫患病率(5年内有发作)为4.6‰,我国估计癫痫患者不少于900万。癫痫好发于婴儿、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我国癫痫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老年人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及青少年[12]。且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老年人新发癫痫多集中在65~69岁,发病率为90/10万,年龄>80岁的增加为150/10万[13]。
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癫痫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神经胶质细胞、接触传递及缝隙连接等有密切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分别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与癫痫的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生成、释放、灭活及受体的异常皆可引起神经元异常、过度的同步性放电。参与致痫的神经递质还有甲-脑啡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参与抑痫的神经递质还有胆囊收缩素、强啡肽等。近年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特别是血脑屏障部位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和药物靶酶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痫的耐药[14]。
有理论提出特发性癫痫是“离子通道病”,即缺陷的基因编码缺陷的离子通道蛋白而发病,其中钠、钾、钙离子通道已明确证实与癫痫发病相关。位于染色体16p11.2-12位点的电压门控式钙通道的γ亚基基因的突变可能与Rolandic癫痫和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相关。因电压门控钾通道KCNQ2和KCNQ3缺陷可致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5]。
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周围,正常情况下分泌的神经因子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如白细胞介素(IL)-2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但在神经元处于病态时,胶质细胞也会随之改变,反馈性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在癫痫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其中,常见的颞叶内侧癫痫发病机制中就已被证实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从而导致癫痫的发作。在海马硬化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标本中,IL-1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等表达升高[16-17]检测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脑脊液中常见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与非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为研究海马硬化引发颞叶内侧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在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发现炎性因子表达异常可能是细胞损伤的标志,所诱发的炎性反应可能进一步加重细胞退变甚至凋亡。提出了TNF-α可能是颞叶内侧癫痫及海马硬化形成的治疗靶点,阻断TNF-α所诱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抑制海马神经元退变。从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一种潜在治疗颞叶硬化型癫痫的可能性。
脑电图检测是癫痫诊断的一个必要辅助检查,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已经成为疑难癫痫诊断和术前评估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癫痫患者VEEG能够准确反映患者在各时间段的活动状态及相应脑电图变化,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老年患者中,癫痫发作表现多样,很少有先兆,且往往无明显运动症状及意识障碍,而VEEG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排除各种干扰伪差及电极故障,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对一批老年癫痫患者的VEEG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一些关于老年癫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的特点。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常有遗传背景,表现为发作性、周期性或(和)家族性特征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慢性头痛[18-19]。其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0%~15%,中国为0.06%。患病年龄,国外以25~45岁多见,中国以20~45岁多见。男女患者的比例国外为1︰2~1︰3,中国为1︰4。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年患病率为3.3%~32.6%,男性年患病率为0.7%~16.1%。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显著增高,40岁左右达高峰。在女性患者中,经期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类型,与卵巢功能周期变化有关,无先兆偏头痛在经期偏头痛中更为常见,通常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4~5 d,与月经持续时间相当。可分为单纯性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和月经相关性无先兆偏头痛。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导致偏头痛患者的学习与工作能力、生活质量降低。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18]。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来对神经生物学和基因调节方面的研究以及脑影像学的发展赋予了偏头痛发病机制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缓解期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皮质扩散抑制触发先兆;三叉神经系统激活和中枢疼痛调节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头痛的发作;导水管周围灰质进行性受损使得头痛发作时间延长,并使发作性偏头痛转变成慢性偏头痛。雌激素也是一种神经调节因子,它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Berman等[20]发现三叉神经节中神经肽Y和促生长激素神经肽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神经肽Y和促生长激素神经肽可以阻止三叉神经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因此这两者随雌激素下降而下降所导致的CGRP异常释放可能与经期偏头痛发作有关。而正常人之所以不会因雌激素的变化引起偏头痛是因为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Colson等[21]通过研究定位在染色体6q25.1的雌激素受体Ⅰ(ESRI)基因,发现ESRI G594A多态性是导致经期偏头痛易感的因素之一。
我国经期偏头痛诊治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防治措施不规范。经期偏头痛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头痛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对日常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既往治疗的疗效等因素,治疗分为控制发作和预防发作两部分。2011年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在预防性治疗经期偏头痛中推荐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2[18]。在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对中医辨证和大剂量维生素B2预防经期偏头痛发作进行了对比临床观察,以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神经慢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及长期的家庭社会负担等各方面均有其特点,在这些相关方向的研究中,每项研究往前的任何一小步都能使我们对这类疾病的了解或者处置多一些进展,希望在可期待的未来中,更多的研究结果能涌现出来,改善我们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管理,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都是慢性疾病,其对患者的影响常常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对于这类慢性疾病的诊断方式、治疗手段选择、长期随访处理、并发症预防及干预、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帮助、对家属的家庭照顾指导等多个方面一起组成了对疾病的综合管理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等,一直是所有研究者的目标。
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中,认知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认知障碍中最严重的类型为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慢性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在过去的50年里,AD发病率增加了4倍,成为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剧,AD发病率也不断上升。Brookmeyer等[1]在阿尔茨海默协会第二次国际会议上称,2006年世界范围内约有超过2 600万人患有AD;到2050年,全球患者人数预期将增至1.06亿人,其主要增长区将集中在亚洲。作为亚洲的第一大国,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老龄社会。国内现阶段>65岁的人群中,AD总患病率约为5.9%[2],该数字还将随年龄呈指数增加。可以预见在下一个10年中,AD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及巨大挑战。AD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该病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是神经元纤维缠结、老年斑、神经元细胞丢失等[4]。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AD的发病机制等研究正在更加深入地探索进行中,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胆碱能假说”是最早被提出的AD发病机制。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出现大量降解、椎体细胞坏死、丢失及神经元功能异常也是AD患者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递质代谢障碍(乙酰胆碱的合成、运输、释放及摄取降低)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引起AD患者记忆力衰退,学习力下降。通过对AD患者进行尸检及脑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前脑基底核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及死亡率达70%~80%。另外,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下降,突触前M受体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以及乙酰胆碱的摄取功能下降[5]。
β淀粉样蛋白学说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机制之一。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6]。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7]。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也是现今研究的热点。AD患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使神经元微管蛋白的结构失去稳定性,进而使tau蛋白聚集形成溶解度极低的纤维缠结,这些纤维缠结可阻断神经元营养运输通道,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减退直至死亡、萎缩[8]。自由基与凋亡学说、基因遗传学说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等都是现在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AD在现有的治疗手段下还不能被治愈,患者不仅需要药物的干预,并且逐渐地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照料[9]。对于AD的护理照顾方面,国外许多文献均证实AD患者对其家属或者直接照顾者的精神负担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10-11]。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罕见报道,特别是关于AD患者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资料还十分缺乏,所以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利用运用国际常用生活质量量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AD患者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且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下一步有计划、有针对性、合理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家属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癫痫也是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它是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损伤后,由于其损伤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一般人群的年患病率为5‰~7‰,活动性癫痫患病率(5年内有发作)为4.6‰,我国估计癫痫患者不少于900万。癫痫好发于婴儿、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我国癫痫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老年人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及青少年[12]。且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老年人新发癫痫多集中在65~69岁,发病率为90/10万,年龄>80岁的增加为150/10万[13]。
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癫痫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神经胶质细胞、接触传递及缝隙连接等有密切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分别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与癫痫的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生成、释放、灭活及受体的异常皆可引起神经元异常、过度的同步性放电。参与致痫的神经递质还有甲-脑啡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参与抑痫的神经递质还有胆囊收缩素、强啡肽等。近年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特别是血脑屏障部位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和药物靶酶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痫的耐药[14]。
有理论提出特发性癫痫是“离子通道病”,即缺陷的基因编码缺陷的离子通道蛋白而发病,其中钠、钾、钙离子通道已明确证实与癫痫发病相关。位于染色体16p11.2-12位点的电压门控式钙通道的γ亚基基因的突变可能与Rolandic癫痫和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相关。因电压门控钾通道KCNQ2和KCNQ3缺陷可致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5]。
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周围,正常情况下分泌的神经因子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如白细胞介素(IL)-2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但在神经元处于病态时,胶质细胞也会随之改变,反馈性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在癫痫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其中,常见的颞叶内侧癫痫发病机制中就已被证实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从而导致癫痫的发作。在海马硬化患者手术切除的脑组织标本中,IL-1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等表达升高[16-17]检测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脑脊液中常见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与非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为研究海马硬化引发颞叶内侧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在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发现炎性因子表达异常可能是细胞损伤的标志,所诱发的炎性反应可能进一步加重细胞退变甚至凋亡。提出了TNF-α可能是颞叶内侧癫痫及海马硬化形成的治疗靶点,阻断TNF-α所诱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抑制海马神经元退变。从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一种潜在治疗颞叶硬化型癫痫的可能性。
脑电图检测是癫痫诊断的一个必要辅助检查,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已经成为疑难癫痫诊断和术前评估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癫痫患者VEEG能够准确反映患者在各时间段的活动状态及相应脑电图变化,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老年患者中,癫痫发作表现多样,很少有先兆,且往往无明显运动症状及意识障碍,而VEEG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排除各种干扰伪差及电极故障,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对一批老年癫痫患者的VEEG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一些关于老年癫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的特点。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常有遗传背景,表现为发作性、周期性或(和)家族性特征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慢性头痛[18-19]。其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0%~15%,中国为0.06%。患病年龄,国外以25~45岁多见,中国以20~45岁多见。男女患者的比例国外为1︰2~1︰3,中国为1︰4。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年患病率为3.3%~32.6%,男性年患病率为0.7%~16.1%。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显著增高,40岁左右达高峰。在女性患者中,经期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类型,与卵巢功能周期变化有关,无先兆偏头痛在经期偏头痛中更为常见,通常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4~5 d,与月经持续时间相当。可分为单纯性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和月经相关性无先兆偏头痛。频繁和严重的头痛导致偏头痛患者的学习与工作能力、生活质量降低。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18]。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来对神经生物学和基因调节方面的研究以及脑影像学的发展赋予了偏头痛发病机制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缓解期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皮质扩散抑制触发先兆;三叉神经系统激活和中枢疼痛调节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头痛的发作;导水管周围灰质进行性受损使得头痛发作时间延长,并使发作性偏头痛转变成慢性偏头痛。雌激素也是一种神经调节因子,它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Berman等[20]发现三叉神经节中神经肽Y和促生长激素神经肽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神经肽Y和促生长激素神经肽可以阻止三叉神经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因此这两者随雌激素下降而下降所导致的CGRP异常释放可能与经期偏头痛发作有关。而正常人之所以不会因雌激素的变化引起偏头痛是因为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Colson等[21]通过研究定位在染色体6q25.1的雌激素受体Ⅰ(ESRI)基因,发现ESRI G594A多态性是导致经期偏头痛易感的因素之一。
我国经期偏头痛诊治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防治措施不规范。经期偏头痛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头痛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对日常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既往治疗的疗效等因素,治疗分为控制发作和预防发作两部分。2011年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在预防性治疗经期偏头痛中推荐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2[18]。在本期专题中,有研究者对中医辨证和大剂量维生素B2预防经期偏头痛发作进行了对比临床观察,以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神经慢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及长期的家庭社会负担等各方面均有其特点,在这些相关方向的研究中,每项研究往前的任何一小步都能使我们对这类疾病的了解或者处置多一些进展,希望在可期待的未来中,更多的研究结果能涌现出来,改善我们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管理,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