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崔宇, 王宇. 改良弯接头连接喉罩全身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5, 30(3): 505-506.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43 复制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常用的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性操作手段,在小儿主要用于异物取出、误吸、吸入性肺炎及迁延的肺部感染的灌洗。但该手术侵入性强,清醒局部麻醉下操作患儿紧张焦虑并不配合检查,可引起喉、气管局部机械性损伤,水肿出血等;而全身麻醉下时,纤维支气管镜占用气道,麻醉的气道管理风险增大。我们采用改良弯接头连接普通喉罩用于全身麻醉下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患儿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个月~13岁,体质量5~36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术前无明显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患儿症状:反复咳嗽、咳脓痰32例,咳血痰4例。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4~8 h常规禁饮禁食,进入手术室之前静脉给予阿托品0.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面罩吸氧,依次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瑞芬太尼1 µg/kg、丙泊酚3 mg/kg;当患儿安静、闭目、四肢肌张力降低、平静呼吸时,停止静脉推注丙泊酚,并给予氯化琥珀胆碱1 mg/kg;待肌肉松弛后在喉镜辅助明视下置入大小合适的第1代一次性喉罩,连接改良弯接头螺纹管和麻醉机控制通气;术中吸入1%~3%七氟醚维持麻醉,如检查时间较长患儿有体动或呛咳可追加丙泊酚1~2 mg/kg或调整七氟醚浓度,以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1.3 改良弯接头的制作
将螺纹管弯接头处的封帽取下,从6.5~7.5号外科橡胶手套上剪下一个手指,套在弯接头处代替封帽密封,检查时用5~10 mL空针针头在橡胶手套密封处戳一小孔,纤维支气管镜就可以通过此孔进入喉罩,穿越喉罩前端的隔栅进入气管及支气管进行检查操作,而呼吸环路不漏气(图 1)。

2 结果
36例患儿检查均顺利结束,检查时间5~10 min,平均7.7 min。检查中无组织损伤,无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无喉头水肿,无检查中断情况发生,无血氧饱和度降低至90%以下,检查后均顺利拔出喉罩。与术前(T0)相比,在纤维支气管镜进入声门(T1)和隆突时(T2)时,心率、血压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见表 1。

3 讨论
目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常用利多卡因行喷雾法、气管内滴入法、环甲膜穿刺法、含漱法等黏膜表面麻醉,不同患者选用适合的麻醉方法。有学者采用一边喷局部麻醉药物一边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方法,但均不能完全减轻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呛咳和烦躁,且局部麻醉下操作痛苦大,小儿大多不能配合,易造成气道损伤[1]。患儿气道敏感性较成人高,应激反应重,手术过程中易发生喉痉挛及气管支气管痉挛,导致低氧血症,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清醒局部麻醉下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44.32%[2];而且在一项分年龄段的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小缺氧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但即使检查顺利,也容易给患儿日后留下心理阴影[3]。随着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下行此项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得到肯定[4]。
本研究中小儿全身麻醉后采用普通的第1代喉罩,连接普通一次性螺纹管,仅简单改进用外科橡胶手套密封弯接头封帽处,再用空针戳一小孔,这样纤维支气管镜可以通过小孔进入喉罩管腔,同时麻醉环路又不会漏气;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全程中,麻醉医生仍能行控制性通气,术中可以维持较深的麻醉,充分抑制应激反应;因此检查过程中患儿基本无体动、无呛咳、无喉痉挛及气道痉挛,氧饱和度维持在97%以上,避免因为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呼吸抑制等造成检查的中断,提高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患儿的安全性。相对气管插管而言,置入喉罩操作简单,对气道的刺激性小[5],既往研究也表明喉罩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5-8]。而且喉罩管腔内径较大,即使是用于体质量5~10 kg婴儿的最小号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仍易于通过,使得较小婴儿的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成为可能。
综上,我们通过简单改动螺纹管弯接头,成功解决了麻醉与手术共用一个气道的问题。此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性高,不需要多余的装置,不增加成本。第1代普通喉罩价格便宜,有各种型号可供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量的儿童选择,适用于基层医院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的开展。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常用的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性操作手段,在小儿主要用于异物取出、误吸、吸入性肺炎及迁延的肺部感染的灌洗。但该手术侵入性强,清醒局部麻醉下操作患儿紧张焦虑并不配合检查,可引起喉、气管局部机械性损伤,水肿出血等;而全身麻醉下时,纤维支气管镜占用气道,麻醉的气道管理风险增大。我们采用改良弯接头连接普通喉罩用于全身麻醉下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36例患儿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个月~13岁,体质量5~36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术前无明显心血管及肝肾疾病史。患儿症状:反复咳嗽、咳脓痰32例,咳血痰4例。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4~8 h常规禁饮禁食,进入手术室之前静脉给予阿托品0.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面罩吸氧,依次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瑞芬太尼1 µg/kg、丙泊酚3 mg/kg;当患儿安静、闭目、四肢肌张力降低、平静呼吸时,停止静脉推注丙泊酚,并给予氯化琥珀胆碱1 mg/kg;待肌肉松弛后在喉镜辅助明视下置入大小合适的第1代一次性喉罩,连接改良弯接头螺纹管和麻醉机控制通气;术中吸入1%~3%七氟醚维持麻醉,如检查时间较长患儿有体动或呛咳可追加丙泊酚1~2 mg/kg或调整七氟醚浓度,以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1.3 改良弯接头的制作
将螺纹管弯接头处的封帽取下,从6.5~7.5号外科橡胶手套上剪下一个手指,套在弯接头处代替封帽密封,检查时用5~10 mL空针针头在橡胶手套密封处戳一小孔,纤维支气管镜就可以通过此孔进入喉罩,穿越喉罩前端的隔栅进入气管及支气管进行检查操作,而呼吸环路不漏气(图 1)。

2 结果
36例患儿检查均顺利结束,检查时间5~10 min,平均7.7 min。检查中无组织损伤,无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无喉头水肿,无检查中断情况发生,无血氧饱和度降低至90%以下,检查后均顺利拔出喉罩。与术前(T0)相比,在纤维支气管镜进入声门(T1)和隆突时(T2)时,心率、血压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见表 1。

3 讨论
目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常用利多卡因行喷雾法、气管内滴入法、环甲膜穿刺法、含漱法等黏膜表面麻醉,不同患者选用适合的麻醉方法。有学者采用一边喷局部麻醉药物一边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方法,但均不能完全减轻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呛咳和烦躁,且局部麻醉下操作痛苦大,小儿大多不能配合,易造成气道损伤[1]。患儿气道敏感性较成人高,应激反应重,手术过程中易发生喉痉挛及气管支气管痉挛,导致低氧血症,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清醒局部麻醉下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44.32%[2];而且在一项分年龄段的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小缺氧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但即使检查顺利,也容易给患儿日后留下心理阴影[3]。随着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下行此项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得到肯定[4]。
本研究中小儿全身麻醉后采用普通的第1代喉罩,连接普通一次性螺纹管,仅简单改进用外科橡胶手套密封弯接头封帽处,再用空针戳一小孔,这样纤维支气管镜可以通过小孔进入喉罩管腔,同时麻醉环路又不会漏气;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全程中,麻醉医生仍能行控制性通气,术中可以维持较深的麻醉,充分抑制应激反应;因此检查过程中患儿基本无体动、无呛咳、无喉痉挛及气道痉挛,氧饱和度维持在97%以上,避免因为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呼吸抑制等造成检查的中断,提高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患儿的安全性。相对气管插管而言,置入喉罩操作简单,对气道的刺激性小[5],既往研究也表明喉罩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5-8]。而且喉罩管腔内径较大,即使是用于体质量5~10 kg婴儿的最小号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仍易于通过,使得较小婴儿的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成为可能。
综上,我们通过简单改动螺纹管弯接头,成功解决了麻醉与手术共用一个气道的问题。此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性高,不需要多余的装置,不增加成本。第1代普通喉罩价格便宜,有各种型号可供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量的儿童选择,适用于基层医院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