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蓉, 冯灵, 陈德智, 张慧. 大型医院建立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15, 30(2): 355-357.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06 复制
静脉输液始于17世纪,在20世纪得以飞速发展。静脉输液要求护士不仅具有熟练的静脉输液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输液小组是具有静脉输液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能够给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静脉输液委员会,各医院相继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我院综合科也于2012年1月启动了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由1名科护士长、11名病房护士长(输液管理组)及8名输液专业护士(输液执行组)共同组成。静脉输液专业护士均为临床工作超过5年,取得本科学历,并经过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执行小组成员均为女性;年龄28~46岁,平均(36.0±4.6)岁;护理年资8~27年,平均(17.0±6.5)年。
1.2 方法
1.2.1 分工与职责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对综合科下属8个科室的静脉输液治疗进行综合管理和培训指导,旨在解决、管理和研究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并组织实施静脉输液的监控、信息收集和反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护士长负责统筹全局,实行病房护士长负责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将静脉输液管理组全体人员分为3个小组,包括质量控制组、教育科研组和感染控制组。质量控制组负责静脉输液标准的制定和临床输液相关信息以及输液不良事件的收集、调查,提出对策,并进行评价效果。教育科研组负责输液专业护士的输液理论知识培训及考核;国内外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科研课题的设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临床输液问题开展的学术交流;参与制定静脉输液相关制度与规范。感染控制组负责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数据的基线调查;制定相关措施和规范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
1.2.2 工作开展
静脉治疗护理管理涵盖建立管理机制、制定技术指南、护理风险干预、专业培训教育、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以解决、管理和研究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及操作流程[1]。① 会议制度:每1~2个月举行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例会1次,以制定计划、总结讲评、研究下一步工作。② 完善输液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对发生外周静脉炎,静脉液体渗出,输液微粒感染,刺激性、腐蚀性药物渗出,输液过敏等输液不良事件[2],进行登记和跟踪观察,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③ 完善并发症处理标准。④ 建立特殊患者防护制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肝炎病毒、苍白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患者的自身防护,建立完善的评估及执行标准,如必须使用安全型留置针。⑤ 完善静脉治疗操作流程和标准:依据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3],结合实际情况,规范操作标准,统一操作流程,如血管选择的原则、各种管道的置管要求、特殊静脉导管的维护等。
1.2.3 评估方法
① 运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建立管理执行小组前(2011年1月-12月)随机抽取的700例,建立及实施后(2013年1月-12月)随机抽取的700例住院输液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静脉穿刺、静脉通道维护、穿刺疼痛度、隐私保护等10个条目,每个条例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评分档进行评价统计。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② 回顾分析开展前后随机抽取的1 4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发生外周静脉炎,静脉液体渗出,输液感染,刺激性、腐蚀性药物渗出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在研究后期由专人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③ 查阅开展前和开展后科室的“三基三严”培训本,对期间开展的培训项目及参与培训的人员(以实际签到人数计)等进行统计。④ 由专人对开展前和开展后科室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进行统计,最终结果以统计时间内成形的结果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了SPSS 13.0统计软件,用百分率来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在开展前后分别对随机抽取的700例输液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685、674份。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开展后患者满意度有所增高,从开展前的90.8%提高到开展后的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临床教学方面,不仅实践操作培训和专科技能讲座的次数增加,护士参与的人次也有明显增加。同时科室的科研成效也有所增加,年发表输液论文篇数和年开展有关输液科研例数均有所增加,见表 2。

3 讨论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由医院层面的静脉治疗小组垂直领导,缩小了与科室临床一线护士间的差距,是一种增强了工作深度的新型模式,是专业化的护理模式。这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定实践范围的模式[4]。
我院作为超大型综合医院,有固定床位4 320张。据统计约70%住院患者需要静脉治疗,日输液量达3 010例次/d,需要大量护士完成[5]。我院综合科涵括中西医结合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核医学科、放射科等9个科室,固定床位550张,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日输液量达平均385例次/d。静脉输液治疗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输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科室、医院的护理服务。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不良事件,严重者可导致护患纠纷[6]。由于医院的发展,病区的扩展,护理队伍呈年轻化,新护士缺少规范的静脉输液相关培训,因此有必要提高其静脉治疗的技能和水平。
2005年我院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入组人员为本科毕业、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静脉治疗小组人员的局限,使能够接受培训的静脉输液小组成员仅为临床小部分,影响了静脉输液技能的普及和各护理单元护士的参与性。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成立使医院与大科室之间形成了科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级开展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更注重于对每个护士的培养,能够将临床更多护士纳入培训目标内,使临床输液技能机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普及,弥补了传统静脉治疗小组培训人员局限化的不足。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对护士实行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对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及实习护士采用形象化教学法,以基础理论基本功为主,进行有关知识培训,操作演示,讲解操作的难点与重点。初级护师注重临床操作及并发症预防处理的相关培训,对中高级职称护士的培训则着重于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等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这使每1名护士都参与其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作用。增强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其静脉输液的水平。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根据各护理单元病种及静脉治疗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护理单元护士进行培养。如核医学科涉及全院患者,包括老年患者、血管疾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急重症患者等,穿刺难度高且工作量大。而操作者绝大多数为5年以下护士,基本采用一次性穿刺,所用药物为高渗性的对比剂或具有放射活性的药物,一旦发生渗漏后果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新进护士岗前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减少渗漏发生率,同时优化渗漏发生后处理的流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输液量大,患者使用大量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如甘露醇并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等,因此需加强护士对输液滴数的控制,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和中心静脉管道的维护等相关培训。输液小组要求护士从一个熟练的操作者转变成为一个有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及预见能力的专业思想者。如根据血管深浅调整穿刺的角度,根据血管粗细、病情选择针头,根据水肿、休克病理特点找血管,掌握使血管充盈的技巧。对输液目的、疗程、溶液的性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及输液工具[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系列的知识培训,护士穿刺技术日益进步,护士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的上升,这与花蕾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院为大型教学型医院,承担了大量实习生、进修生的临床教学任务。随着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成立及工作的开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次数的增加,提高了临床教学的质量,静脉输液相关的临床教学项目的开展及参与人次也大量增加。同时科室科研能力及护士的论文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开展后,年开展的科研数及发表输液论文篇数均有明显提高。
综上,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实践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者群体素质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前期一系列卓有成效工作基础上,深入探索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组建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教学、科研效应,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并最终造福广大接受静脉治疗的患者。
静脉输液始于17世纪,在20世纪得以飞速发展。静脉输液要求护士不仅具有熟练的静脉输液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输液小组是具有静脉输液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能够给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静脉输液委员会,各医院相继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我院综合科也于2012年1月启动了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由1名科护士长、11名病房护士长(输液管理组)及8名输液专业护士(输液执行组)共同组成。静脉输液专业护士均为临床工作超过5年,取得本科学历,并经过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执行小组成员均为女性;年龄28~46岁,平均(36.0±4.6)岁;护理年资8~27年,平均(17.0±6.5)年。
1.2 方法
1.2.1 分工与职责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对综合科下属8个科室的静脉输液治疗进行综合管理和培训指导,旨在解决、管理和研究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并组织实施静脉输液的监控、信息收集和反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护士长负责统筹全局,实行病房护士长负责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将静脉输液管理组全体人员分为3个小组,包括质量控制组、教育科研组和感染控制组。质量控制组负责静脉输液标准的制定和临床输液相关信息以及输液不良事件的收集、调查,提出对策,并进行评价效果。教育科研组负责输液专业护士的输液理论知识培训及考核;国内外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科研课题的设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临床输液问题开展的学术交流;参与制定静脉输液相关制度与规范。感染控制组负责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数据的基线调查;制定相关措施和规范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
1.2.2 工作开展
静脉治疗护理管理涵盖建立管理机制、制定技术指南、护理风险干预、专业培训教育、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以解决、管理和研究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及操作流程[1]。① 会议制度:每1~2个月举行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例会1次,以制定计划、总结讲评、研究下一步工作。② 完善输液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对发生外周静脉炎,静脉液体渗出,输液微粒感染,刺激性、腐蚀性药物渗出,输液过敏等输液不良事件[2],进行登记和跟踪观察,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③ 完善并发症处理标准。④ 建立特殊患者防护制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肝炎病毒、苍白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患者的自身防护,建立完善的评估及执行标准,如必须使用安全型留置针。⑤ 完善静脉治疗操作流程和标准:依据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3],结合实际情况,规范操作标准,统一操作流程,如血管选择的原则、各种管道的置管要求、特殊静脉导管的维护等。
1.2.3 评估方法
① 运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建立管理执行小组前(2011年1月-12月)随机抽取的700例,建立及实施后(2013年1月-12月)随机抽取的700例住院输液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静脉穿刺、静脉通道维护、穿刺疼痛度、隐私保护等10个条目,每个条例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评分档进行评价统计。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② 回顾分析开展前后随机抽取的1 4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发生外周静脉炎,静脉液体渗出,输液感染,刺激性、腐蚀性药物渗出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在研究后期由专人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③ 查阅开展前和开展后科室的“三基三严”培训本,对期间开展的培训项目及参与培训的人员(以实际签到人数计)等进行统计。④ 由专人对开展前和开展后科室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进行统计,最终结果以统计时间内成形的结果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了SPSS 13.0统计软件,用百分率来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在开展前后分别对随机抽取的700例输液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685、674份。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开展后患者满意度有所增高,从开展前的90.8%提高到开展后的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临床教学方面,不仅实践操作培训和专科技能讲座的次数增加,护士参与的人次也有明显增加。同时科室的科研成效也有所增加,年发表输液论文篇数和年开展有关输液科研例数均有所增加,见表 2。

3 讨论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由医院层面的静脉治疗小组垂直领导,缩小了与科室临床一线护士间的差距,是一种增强了工作深度的新型模式,是专业化的护理模式。这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定实践范围的模式[4]。
我院作为超大型综合医院,有固定床位4 320张。据统计约70%住院患者需要静脉治疗,日输液量达3 010例次/d,需要大量护士完成[5]。我院综合科涵括中西医结合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核医学科、放射科等9个科室,固定床位550张,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日输液量达平均385例次/d。静脉输液治疗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静脉输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科室、医院的护理服务。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不良事件,严重者可导致护患纠纷[6]。由于医院的发展,病区的扩展,护理队伍呈年轻化,新护士缺少规范的静脉输液相关培训,因此有必要提高其静脉治疗的技能和水平。
2005年我院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入组人员为本科毕业、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静脉治疗小组人员的局限,使能够接受培训的静脉输液小组成员仅为临床小部分,影响了静脉输液技能的普及和各护理单元护士的参与性。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成立使医院与大科室之间形成了科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级开展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更注重于对每个护士的培养,能够将临床更多护士纳入培训目标内,使临床输液技能机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普及,弥补了传统静脉治疗小组培训人员局限化的不足。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对护士实行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对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及实习护士采用形象化教学法,以基础理论基本功为主,进行有关知识培训,操作演示,讲解操作的难点与重点。初级护师注重临床操作及并发症预防处理的相关培训,对中高级职称护士的培训则着重于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等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这使每1名护士都参与其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作用。增强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其静脉输液的水平。
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根据各护理单元病种及静脉治疗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护理单元护士进行培养。如核医学科涉及全院患者,包括老年患者、血管疾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急重症患者等,穿刺难度高且工作量大。而操作者绝大多数为5年以下护士,基本采用一次性穿刺,所用药物为高渗性的对比剂或具有放射活性的药物,一旦发生渗漏后果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新进护士岗前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减少渗漏发生率,同时优化渗漏发生后处理的流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输液量大,患者使用大量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如甘露醇并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等,因此需加强护士对输液滴数的控制,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和中心静脉管道的维护等相关培训。输液小组要求护士从一个熟练的操作者转变成为一个有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及预见能力的专业思想者。如根据血管深浅调整穿刺的角度,根据血管粗细、病情选择针头,根据水肿、休克病理特点找血管,掌握使血管充盈的技巧。对输液目的、疗程、溶液的性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及输液工具[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系列的知识培训,护士穿刺技术日益进步,护士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的上升,这与花蕾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院为大型教学型医院,承担了大量实习生、进修生的临床教学任务。随着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成立及工作的开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次数的增加,提高了临床教学的质量,静脉输液相关的临床教学项目的开展及参与人次也大量增加。同时科室科研能力及护士的论文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开展后,年开展的科研数及发表输液论文篇数均有明显提高。
综上,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实践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者群体素质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前期一系列卓有成效工作基础上,深入探索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组建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教学、科研效应,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并最终造福广大接受静脉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