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本会, 薛萍, 吴灵. 艾灸穴位预防痔瘘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5, 30(2): 321-32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94 复制
术后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手术后8 h内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600 mL[1],或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100 mL,即诊断为术后尿潴留[2]。Ringdal等[3]研究发现39%的术后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0%~44%[1-4]。尿潴留在痔瘘患者术后更为常见。引起尿潴留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积极有效地预防尿潴留,对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2012年1月-12月,我科采用艾灸穴位的方法预防痔瘘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8例。干预组:男287例,女201例;年龄20~65岁,平均(35±2.2)岁;其中痔疮患者302例,肛瘘及肛周脓肿患者186例。对照组:男301例,女18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2.8)岁;其中痔疮患者288例,肛瘘或肛周脓肿患者2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后均常规补液800~1 000 mL,排除术前已有排尿困难,不能自行排尿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疾病严重程度、麻醉方式、补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痔瘘术后护理常规,干预组在其基础上,于术后2 h采用艾灸长强穴和腰腧穴共20 min,在艾灸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面色及伤口有无渗血,与患者交谈,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达到尽早排尿的目的。于术后4、8 h 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1.2.2 判断标准
尿潴留是指术后8 h内不能自行排尿,需要留置导尿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术后4、8 h内自行排尿率均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痔瘘术后发生尿潴留因素
性别年龄因素。有研究提示年老体弱者,全身各脏器的机能下降,特别是体质衰弱者,膀胱及尿括约肌收缩无力,从而引发排尿困难、尿潴留[5]。
手术时间和补液量因素。膀胱正常容量为200~500 mL,手术时间过长,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前,过多的补液使膀胱充盈过早而收缩无力,膀胱过度扩张引起疲劳性排尿乏力。
麻醉因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骶椎麻醉是肛肠病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泌尿系统的神经支配与肛门直肠属同一神经节段,故肛门直肠术后常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尿液排出困难,形成尿潴留。郭茂华等[6]报道,腰俞穴麻醉因阻滞骶2~4脊神经,麻醉因素是导致患者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影响痔疮术后尿潴留的因素较多,除了上述原因外,患者的精神因素[7]、术后疼痛[8]及术后因肛门内填塞纱布压迫尿道[9]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术后因肛门内填塞纱布压迫尿道,影响排尿者,在不影响切口止血的情况下,由医师酌情松解敷料即可自行排尿。
3.2 中医理论分析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诸阳经与其交会,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属肾,其交会穴风门隶属于膀眺,由此可见,督脉与肾及膀胱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强、腰俞穴为督脉之起始要穴,督脉属肾,膀胱之气化,溺窍之开合均有赖于肾之气化,通过艾灸腰腧穴、长强穴,发挥其主治的远道作用与邻近作用,调整人体机能状态,使肾主水,膀胱气化,溺窍开合诸功能正常有度,尿液则能顺畅排出。本研究对痔瘘术后患者采用艾灸长强穴、腰腧穴预防尿潴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与傅伟等[10]、席作武[11]的报道一致。
3.3 药理学分析
艾味辛性温,入肾经,理气血,通寒湿,温阳化气[12]。艾灸可利用药力和热力温通经脉,温阳扶正,启闭利尿,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收利气机而通水道之效,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艾在燃烧过程中辐射出的近红外线,可以激发人体穴位内生物大分子的氢键,从而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13],从而达到促进排尿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烫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尿潴留是痔瘘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发生率高。痔瘘术后尿潴留使患者十分痛苦,对其基础疾病的恢复极为不利,而且加重患者负担,因此关键在于预防。采用艾灸长强穴、腰俞穴预防尿潴留,效果满意,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术后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手术后8 h内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600 mL[1],或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100 mL,即诊断为术后尿潴留[2]。Ringdal等[3]研究发现39%的术后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0%~44%[1-4]。尿潴留在痔瘘患者术后更为常见。引起尿潴留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积极有效地预防尿潴留,对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2012年1月-12月,我科采用艾灸穴位的方法预防痔瘘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8例。干预组:男287例,女201例;年龄20~65岁,平均(35±2.2)岁;其中痔疮患者302例,肛瘘及肛周脓肿患者186例。对照组:男301例,女187例;年龄18~72岁,平均(36±2.8)岁;其中痔疮患者288例,肛瘘或肛周脓肿患者2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后均常规补液800~1 000 mL,排除术前已有排尿困难,不能自行排尿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疾病严重程度、麻醉方式、补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痔瘘术后护理常规,干预组在其基础上,于术后2 h采用艾灸长强穴和腰腧穴共20 min,在艾灸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面色及伤口有无渗血,与患者交谈,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达到尽早排尿的目的。于术后4、8 h 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1.2.2 判断标准
尿潴留是指术后8 h内不能自行排尿,需要留置导尿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术后4、8 h内自行排尿率均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痔瘘术后发生尿潴留因素
性别年龄因素。有研究提示年老体弱者,全身各脏器的机能下降,特别是体质衰弱者,膀胱及尿括约肌收缩无力,从而引发排尿困难、尿潴留[5]。
手术时间和补液量因素。膀胱正常容量为200~500 mL,手术时间过长,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前,过多的补液使膀胱充盈过早而收缩无力,膀胱过度扩张引起疲劳性排尿乏力。
麻醉因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骶椎麻醉是肛肠病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泌尿系统的神经支配与肛门直肠属同一神经节段,故肛门直肠术后常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尿液排出困难,形成尿潴留。郭茂华等[6]报道,腰俞穴麻醉因阻滞骶2~4脊神经,麻醉因素是导致患者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影响痔疮术后尿潴留的因素较多,除了上述原因外,患者的精神因素[7]、术后疼痛[8]及术后因肛门内填塞纱布压迫尿道[9]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术后因肛门内填塞纱布压迫尿道,影响排尿者,在不影响切口止血的情况下,由医师酌情松解敷料即可自行排尿。
3.2 中医理论分析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诸阳经与其交会,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属肾,其交会穴风门隶属于膀眺,由此可见,督脉与肾及膀胱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强、腰俞穴为督脉之起始要穴,督脉属肾,膀胱之气化,溺窍之开合均有赖于肾之气化,通过艾灸腰腧穴、长强穴,发挥其主治的远道作用与邻近作用,调整人体机能状态,使肾主水,膀胱气化,溺窍开合诸功能正常有度,尿液则能顺畅排出。本研究对痔瘘术后患者采用艾灸长强穴、腰腧穴预防尿潴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与傅伟等[10]、席作武[11]的报道一致。
3.3 药理学分析
艾味辛性温,入肾经,理气血,通寒湿,温阳化气[12]。艾灸可利用药力和热力温通经脉,温阳扶正,启闭利尿,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收利气机而通水道之效,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艾在燃烧过程中辐射出的近红外线,可以激发人体穴位内生物大分子的氢键,从而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13],从而达到促进排尿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避免烫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尿潴留是痔瘘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发生率高。痔瘘术后尿潴留使患者十分痛苦,对其基础疾病的恢复极为不利,而且加重患者负担,因此关键在于预防。采用艾灸长强穴、腰俞穴预防尿潴留,效果满意,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