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雪梅, 蒋蓉, 田婧. 利多卡因在咽喉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4, 29(12): 2309-2311.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98 复制
咽喉手术术中和术后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在疼痛管理中,传统的麻醉方式多采用地卡因[1],但其药液极不稳定,而且毒性大,剩余药液易因变质、变色而失效浪费[2, 3]。而利多卡因药液由于药性稳定,麻醉效果好,经济实惠,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7]。为了探讨利多卡因在咽喉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咽喉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咽喉手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经临床检查已得到相关疾病的确诊,肿瘤患者经病理学辅助检查已经证实,扁桃体肿大患者达到Ⅱ~Ⅲ度;③ 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相关手术治疗并符合手术适应证;④ 术前详细告知患者本次试验内容及手术内容,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① 认知障碍、视听觉障碍等无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或因年龄过小不能准确表述自身感受而无法配合完成临床调查的患者,无法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操作者;② 触觉、痛觉等感知障碍或术前痛觉异常(迟钝、敏感)患者;③ 近期有使用麻醉药物、精神药物史以及对痛觉有影响的相关药物史患者;④ 既往精神性疾病或具有精神系统疾病家族史患者;⑤ 对相关麻醉药物不敏感或过敏患者等。
将纳入的6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4岁,平均(29.7 ± 5.4)岁;行扁桃体切除术11例,咽部肿瘤切除术10例,喉部肿瘤切除术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30.2 ± 5.1)岁;行扁桃体切除术10例,咽部肿瘤切除术10例,喉部肿瘤切除术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组后均实施常规检查以及相关指标的监控,对所诊断的疾病通过辅助检查予以证实,对可能影响到手术方案执行或手术效果的基础疾病予以积极治疗,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控制,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情绪波动,讲解关于麻醉与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告知镇痛措施及效果,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缓和不良情绪。
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芬太尼,并且复合吸入恩氟烷。试验组在气管插管前表面喷雾20 g/L的利多卡因2 mL,每5分钟1次,术后4 h给予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10 mL超声雾化吸入;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前表面喷雾1%的地卡因2 mL。而后根据所制定的手术方案按照临床标准要求进行实施。术后指导患者使用文字、手势等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尽量减少发音,尤其避免大声说话、喊叫;对患者咽喉部状况进行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8],由患者在标有0~10刻度的标尺上自行选择一点来表达其疼痛感受,0刻度代表完全无痛,10刻度代表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声音嘶哑(声音辨别)、喉痛(患者自诉)、喉头红肿(肉眼观察)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
术后0.5、2.0、6.0、24.0 h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术后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7%),包括声音嘶哑、喉痛各1例;对照组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0.0%),包括声音嘶哑4例,喉痛3例,喉头红肿2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快速地增高,这也推动着医学模式从以往单纯的机械性治疗逐渐转变为对患者身心进行的整体性治疗。在这种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对于疼痛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疼痛作为对患者机体的一种外界刺激,在一定程度以内可以成为一个正向信号调动机体的各个系统促进对创口的修复以及身体恢复,但随着这种外界刺激的逐渐提高,患者会开始感觉不适、甚至难以忍受,此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也会降低其依从性,对医护方案的实施与预后形成影响。因此,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已经逐渐得到重视而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
咽喉手术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且手术过程中的气管插管会造成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因而必须加强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9-11]。在常规意义上的疼痛管理中,主要管理方法为:使用地卡因作为干预用药,并以表面喷雾的方式进行麻醉。对于咽喉部手术患者而言,由于地卡因药物自身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且表面麻醉下的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波动,因而可能会导致麻醉效果受到影响,无法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2, 13];地卡因为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其药液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沉淀,而且容易变色,会造成药效下降。而利多卡因药液较为稳定,不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在酸碱条件下也不易分解,能够溶于水,不容易出现沉淀,弥散性和通透性较好,价格也较为便宜,因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4]。
相关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抗炎作用和抗痛觉过敏作用会使其在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15]。同时,有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利多卡因作为麻醉用药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对于咽喉手术患者而言,表面麻醉不需要患者过多配合,呼吸自然,且不会因吞咽止痛药物而对咽喉部创面产生摩擦或损伤[16]。整个麻醉期间,患者配合度高,接受度高,且不易产生疲劳,也可达到提高麻醉效果的目的。不但如此,研究指出:神经冲动发生的频率越高、纤维越细,其髓鞘的神经对局部麻醉药敏感性就越高[17]。咽部痛觉神经纤维放电频率高,一般分布于神经干外层,为细小神经纤维,因此局部麻醉药很容易渗透起作用。利多卡因则作为典型的局部麻醉用药,穿透力度强,且无明显组织刺激性,麻醉效果高,因而应用广泛。在此基础之上,利多卡因还能麻醉咽部和呼吸道黏膜,使其对炎症反应迟钝,肿胀充血减轻,抑制咳嗽反射,减轻局部刺激,减轻咽部异物感。基于上述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利多卡因麻醉在术后0.5、2.0、6.0、24.0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地卡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8],说明利多卡因术后麻醉效果优于地卡因。
气管插管会造成一定的并发症,如:声音嘶哑、喉痛、喉头红肿等,本研究中利多卡因麻醉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地卡因麻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利多卡因在进行表面麻醉后能够减少声带对气管导管的摩擦,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9, 20]。将利多卡因作用于对喉部肿瘤切除患者的疼痛管理中,未见过敏反应。研究数据显示,在以利多卡因作为干预药物,以表面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当中,不会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发生嗜睡、肌无力等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这种麻醉干预方案对麻醉意外具有良好的防护、控制能力,尤其对于窒息等较严重的麻醉意外,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发生,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可靠。由此可见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优势突出。并且,表面麻醉的优势还体现在,干预用药能够迅速穿透黏膜表面,在较短时间内作用到手术创面的黏膜下神经末梢,快速产生麻醉效果,有效控制、缓解局部疼痛,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手术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但与此同时,因诱导前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操作相对不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使用方便,所以在临床麻醉中,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作为抑制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和预防全身麻醉插管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的一个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在咽喉术后疼痛管理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作用时间长,作用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咽喉手术术中和术后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在疼痛管理中,传统的麻醉方式多采用地卡因[1],但其药液极不稳定,而且毒性大,剩余药液易因变质、变色而失效浪费[2, 3]。而利多卡因药液由于药性稳定,麻醉效果好,经济实惠,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7]。为了探讨利多卡因在咽喉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咽喉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咽喉手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经临床检查已得到相关疾病的确诊,肿瘤患者经病理学辅助检查已经证实,扁桃体肿大患者达到Ⅱ~Ⅲ度;③ 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相关手术治疗并符合手术适应证;④ 术前详细告知患者本次试验内容及手术内容,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① 认知障碍、视听觉障碍等无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或因年龄过小不能准确表述自身感受而无法配合完成临床调查的患者,无法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操作者;② 触觉、痛觉等感知障碍或术前痛觉异常(迟钝、敏感)患者;③ 近期有使用麻醉药物、精神药物史以及对痛觉有影响的相关药物史患者;④ 既往精神性疾病或具有精神系统疾病家族史患者;⑤ 对相关麻醉药物不敏感或过敏患者等。
将纳入的6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4岁,平均(29.7 ± 5.4)岁;行扁桃体切除术11例,咽部肿瘤切除术10例,喉部肿瘤切除术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30.2 ± 5.1)岁;行扁桃体切除术10例,咽部肿瘤切除术10例,喉部肿瘤切除术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组后均实施常规检查以及相关指标的监控,对所诊断的疾病通过辅助检查予以证实,对可能影响到手术方案执行或手术效果的基础疾病予以积极治疗,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控制,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情绪波动,讲解关于麻醉与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告知镇痛措施及效果,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缓和不良情绪。
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芬太尼,并且复合吸入恩氟烷。试验组在气管插管前表面喷雾20 g/L的利多卡因2 mL,每5分钟1次,术后4 h给予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10 mL超声雾化吸入;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前表面喷雾1%的地卡因2 mL。而后根据所制定的手术方案按照临床标准要求进行实施。术后指导患者使用文字、手势等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尽量减少发音,尤其避免大声说话、喊叫;对患者咽喉部状况进行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8],由患者在标有0~10刻度的标尺上自行选择一点来表达其疼痛感受,0刻度代表完全无痛,10刻度代表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声音嘶哑(声音辨别)、喉痛(患者自诉)、喉头红肿(肉眼观察)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
术后0.5、2.0、6.0、24.0 h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术后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6.7%),包括声音嘶哑、喉痛各1例;对照组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0.0%),包括声音嘶哑4例,喉痛3例,喉头红肿2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快速地增高,这也推动着医学模式从以往单纯的机械性治疗逐渐转变为对患者身心进行的整体性治疗。在这种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对于疼痛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疼痛作为对患者机体的一种外界刺激,在一定程度以内可以成为一个正向信号调动机体的各个系统促进对创口的修复以及身体恢复,但随着这种外界刺激的逐渐提高,患者会开始感觉不适、甚至难以忍受,此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也会降低其依从性,对医护方案的实施与预后形成影响。因此,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已经逐渐得到重视而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
咽喉手术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且手术过程中的气管插管会造成喉头水肿等并发症,因而必须加强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9-11]。在常规意义上的疼痛管理中,主要管理方法为:使用地卡因作为干预用药,并以表面喷雾的方式进行麻醉。对于咽喉部手术患者而言,由于地卡因药物自身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且表面麻醉下的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波动,因而可能会导致麻醉效果受到影响,无法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2, 13];地卡因为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其药液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沉淀,而且容易变色,会造成药效下降。而利多卡因药液较为稳定,不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在酸碱条件下也不易分解,能够溶于水,不容易出现沉淀,弥散性和通透性较好,价格也较为便宜,因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4]。
相关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抗炎作用和抗痛觉过敏作用会使其在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15]。同时,有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利多卡因作为麻醉用药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对于咽喉手术患者而言,表面麻醉不需要患者过多配合,呼吸自然,且不会因吞咽止痛药物而对咽喉部创面产生摩擦或损伤[16]。整个麻醉期间,患者配合度高,接受度高,且不易产生疲劳,也可达到提高麻醉效果的目的。不但如此,研究指出:神经冲动发生的频率越高、纤维越细,其髓鞘的神经对局部麻醉药敏感性就越高[17]。咽部痛觉神经纤维放电频率高,一般分布于神经干外层,为细小神经纤维,因此局部麻醉药很容易渗透起作用。利多卡因则作为典型的局部麻醉用药,穿透力度强,且无明显组织刺激性,麻醉效果高,因而应用广泛。在此基础之上,利多卡因还能麻醉咽部和呼吸道黏膜,使其对炎症反应迟钝,肿胀充血减轻,抑制咳嗽反射,减轻局部刺激,减轻咽部异物感。基于上述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利多卡因麻醉在术后0.5、2.0、6.0、24.0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地卡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8],说明利多卡因术后麻醉效果优于地卡因。
气管插管会造成一定的并发症,如:声音嘶哑、喉痛、喉头红肿等,本研究中利多卡因麻醉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地卡因麻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利多卡因在进行表面麻醉后能够减少声带对气管导管的摩擦,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9, 20]。将利多卡因作用于对喉部肿瘤切除患者的疼痛管理中,未见过敏反应。研究数据显示,在以利多卡因作为干预药物,以表面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当中,不会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发生嗜睡、肌无力等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这种麻醉干预方案对麻醉意外具有良好的防护、控制能力,尤其对于窒息等较严重的麻醉意外,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发生,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可靠。由此可见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优势突出。并且,表面麻醉的优势还体现在,干预用药能够迅速穿透黏膜表面,在较短时间内作用到手术创面的黏膜下神经末梢,快速产生麻醉效果,有效控制、缓解局部疼痛,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手术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但与此同时,因诱导前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操作相对不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使用方便,所以在临床麻醉中,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作为抑制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和预防全身麻醉插管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的一个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在咽喉术后疼痛管理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作用时间长,作用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