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韩英, 蒲丹, 张超, 赵蓉, 马俊荣, 刘玲莉. 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华西医学, 2014, 29(11): 2166-216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54 复制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呈“井喷”之势,究其原因,除了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社会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医疗技能操作不当、有效沟通不良、人文知识缺失和法律知识淡薄等。传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忽视了获取技能方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能有效地模拟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技能教学与医疗实践之间的差距,对学生适应未来医疗工作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知识、技能迁移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其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连接[1]。本研究将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6月以我校八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群抽样,纳入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93人,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其基线情况,由1名研究人员独立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号,并将93名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传统教学组46人,其中男26人,女20人;年龄21~25岁,平均22岁。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47人,其中男25人,女22人;年龄20~26岁,平均22岁。
1.2 方法
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采用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为基础,以情景模拟医疗纠纷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① 医疗纠纷案例选择: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相联系,并注重体现临床技能教学与医疗纠纷关系。②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前,教师以不同技能操作项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及临床常见、多发医疗纠纷为依据编制病例,为学生创设操作技能的应用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胃肠减压术时,教师为学生编制“胃癌术后”病例,创设了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操作者仪表准备、物品准备不充分;与患者或家属解释和有效沟通不到位、不及时;胃管测量长度不准确、引流液量、颜色记录不准确,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记录不准确、不全面等均可引起相关医疗纠纷。③ 教学准备:在理论课结束后将准备好的医疗纠纷案例以文字形式发给学生,进行简单讲解,并布置临床技能操作的内容。④ 小组安排:采用分组制。每组4~5人,1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操作者,2~3人扮演家属,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角色准备。⑤ 课堂实践:各组学生模拟患者接受学生操作诊疗全过程,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在完成临床技能操作后对潜在或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⑥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临床技能操作和出现的医疗纠纷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剖析错误观点,补充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总结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
1.3 评价指标
教学结束后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采用我院临床技能教学小组制定的临床技能操作评价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操作差异。临床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查对制度、洗手原则、操作用物收拾整理)、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态度、交流技巧、获取患者及家属支持能力)、操作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5个维度,共18个条目。由1名固定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各维度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临床技能学是一门新兴临床基础学科,是知识转化技能的钥匙,也是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交流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的融入是临床技能课程的优先选择。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了整合知识点、注重技能训练的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独立思考、解决及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2-4]。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弊端。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多方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唤起求知欲,激发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契合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1, 2, 5]。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技能、人文知识、法律技能等各临床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和角色演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能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达到技能培训的真正目的,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6, 7]。
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转变为医师的临床氛围,使其尽快熟悉“真实”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技能,且培养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案例、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置于临床实际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积累经验[8, 9]。这使学生对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通过学习-思考-操作-再学习-再验证-再反思等系列学习实践模式,真正体会了不同角色在临床技能实践中的作用,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
虽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多优势,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内在发展的教学方法,目前仍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且该教学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说服力不足;其次在沟通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方面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方面还有欠缺,需进一步详尽或完善。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融入传统学科的开展和推广,是临床教学初步探索的必经阶段,有待今后多院校积极开展大量教学工作去摸索发掘。
综上所述,尽管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目前还存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和思维模式的内在衔接和一体化,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充分体现了合理整合知识点、拓宽教学容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功能。在临床入门阶段,将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既确保了学生认知体系的总体性、系统性,又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深植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呈“井喷”之势,究其原因,除了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社会因素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医疗技能操作不当、有效沟通不良、人文知识缺失和法律知识淡薄等。传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忽视了获取技能方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能有效地模拟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技能教学与医疗实践之间的差距,对学生适应未来医疗工作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知识、技能迁移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其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连接[1]。本研究将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6月以我校八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群抽样,纳入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93人,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其基线情况,由1名研究人员独立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号,并将93名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传统教学组46人,其中男26人,女20人;年龄21~25岁,平均22岁。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47人,其中男25人,女22人;年龄20~26岁,平均22岁。
1.2 方法
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采用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为基础,以情景模拟医疗纠纷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① 医疗纠纷案例选择: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相联系,并注重体现临床技能教学与医疗纠纷关系。②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前,教师以不同技能操作项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及临床常见、多发医疗纠纷为依据编制病例,为学生创设操作技能的应用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胃肠减压术时,教师为学生编制“胃癌术后”病例,创设了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操作者仪表准备、物品准备不充分;与患者或家属解释和有效沟通不到位、不及时;胃管测量长度不准确、引流液量、颜色记录不准确,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记录不准确、不全面等均可引起相关医疗纠纷。③ 教学准备:在理论课结束后将准备好的医疗纠纷案例以文字形式发给学生,进行简单讲解,并布置临床技能操作的内容。④ 小组安排:采用分组制。每组4~5人,1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操作者,2~3人扮演家属,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角色准备。⑤ 课堂实践:各组学生模拟患者接受学生操作诊疗全过程,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在完成临床技能操作后对潜在或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⑥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临床技能操作和出现的医疗纠纷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剖析错误观点,补充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总结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
1.3 评价指标
教学结束后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采用我院临床技能教学小组制定的临床技能操作评价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操作差异。临床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查对制度、洗手原则、操作用物收拾整理)、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态度、交流技巧、获取患者及家属支持能力)、操作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5个维度,共18个条目。由1名固定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各维度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临床技能学是一门新兴临床基础学科,是知识转化技能的钥匙,也是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交流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的融入是临床技能课程的优先选择。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了整合知识点、注重技能训练的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独立思考、解决及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2-4]。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弊端。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多方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唤起求知欲,激发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契合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1, 2, 5]。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技能、人文知识、法律技能等各临床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和角色演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能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达到技能培训的真正目的,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6, 7]。
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转变为医师的临床氛围,使其尽快熟悉“真实”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技能,且培养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案例、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置于临床实际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积累经验[8, 9]。这使学生对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通过学习-思考-操作-再学习-再验证-再反思等系列学习实践模式,真正体会了不同角色在临床技能实践中的作用,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
虽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多优势,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内在发展的教学方法,目前仍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且该教学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说服力不足;其次在沟通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方面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方面还有欠缺,需进一步详尽或完善。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融入传统学科的开展和推广,是临床教学初步探索的必经阶段,有待今后多院校积极开展大量教学工作去摸索发掘。
综上所述,尽管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目前还存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和思维模式的内在衔接和一体化,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充分体现了合理整合知识点、拓宽教学容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功能。在临床入门阶段,将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既确保了学生认知体系的总体性、系统性,又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深植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