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玉萍, 杨蓉, 张慧, 赵俐红. 成都市脑卒中急性期大小便失禁相关因素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11): 2121-2124.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39 复制
大小便失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到治疗、康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2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大小便失禁原因及预测因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有效性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减少生活负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纳入2010年8月-2012年10月入院的25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其中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71例,成飞医院43例,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43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② 在发病1周内入院,经头部CT和MRI证实颅内存在与此次发病相关的卒中病灶;③ 此次入院为患者首次脑卒中发作。排除标准:① 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② 发病7 d内死亡者;③ 既往有大小便障碍病史、肠道泌尿道手术史或合并泌尿系、肠道感染患者。
1.2 方法
将257例患者根据有无大小便失禁分为两组。采集患者人口学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及其诊断、发病时意识状态、发病2 h是否能起坐、大小便情况、营养状况、发病前健康状况、是否伴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发病后有无并发症(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肠道感染、抑郁等)、是否伴肠麻痹等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可能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中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大小便失禁发生情况
257例患者中发生大小便失禁43例(16.7%),其中仅小便失禁26例(10.0%),仅大便失禁3例(1.2%),大小便均失禁14例(5.5%)。
2.2 单因素分析
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 h后不能坐起站立、是否伴有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是否有并发症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有关(P<0.05),而性别、本次发病前健康状态、是否有肠麻痹、患者诊断(卒中类型)、大小便能否自理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无关(P<0.05)。见表 1。

2.3 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卒中患者大小便失禁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 h后不能坐起站立、是否伴有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是否有并发症。以大小便失禁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变量赋值表见表 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时是否伴意识障碍[OR=4.186,95%CI(2.010,8.715),P<0.001]、是否伴肺部感染[OR=3.490,95%CI(1.616,7.539),P=0.001]、年龄[OR=1.036,95%CI(1.004,1.069),P=0.029],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发病时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具体分析见表 3。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3]。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4]。据统计,2/3的脑卒中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5],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认知缺失等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而且其康复过程也非常漫长。中枢神经系统在膀胱控制排尿和贮尿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区分为桥脑上、桥脑和脊髓3个排尿中枢,主要抑制排尿的桥脑上中枢是小脑、基底神经核和大脑皮质,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下丘脑后部和桥脑腹侧来控制。当由于急性脑梗死阻断其下传冲动,就会产生逼尿肌活动过度或反射亢进,表现为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6]。
3.1 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发生率
由于不同研究中尿失禁的标准、患者纳入排除标准(是否排除了脑卒中前尿失禁、泌尿系统手术史等)、入组时间、研究时段不同,各研究报道数据相差较大,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波动在32%~79%[7]。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高达37%~45%[8]。且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大便失禁或小便失禁的发病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9]。而小便失禁作为脑卒中严重程度的标志,与死亡和病残明显相关,然而目前关于脑卒中后失禁的研究数据大多来源于西方国家,且现有报道均分别仅限于对脑卒中后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发生的研究,对大小便失禁同时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纳入住院患者严格限定在脑卒中首发急性期,并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发病7 d内出现死亡者、既往有大小便障碍病史、既往有肠道或泌尿道手术史、合并泌尿系或肠道感染患者后纳入研究,得到大小便失禁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为16.7%。结果显示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非常高,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卒中单元的优质护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情况并制定相应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防止因尿便失禁造成的感染、褥疮等情况。
3.2 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相关因素
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10]。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的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既往研究也显示脑卒中类型对尿失禁的发生无明显影响[11]。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是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12]。Patel等[13]认为年龄>75岁的患者出现尿失禁的风险为<50岁患者的15.9倍。Nakayama等[14]认为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风险增加1.7倍。本研究中,非失禁组年龄为(63.54 ± 13.87)岁,失禁组年龄为(69.49 ± 9.99)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组平均年龄比非失禁组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发生大小便失禁的风险越大。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14]。这可能跟年龄增加所致盆骨处肌肉、韧带和能使膀胱和肠道保持紧密的组织变弱并功能逐渐衰退有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脑卒中发病时意识障碍是发生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李一鸣等[15]也研究报道脑卒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其大小便失禁发生率高达96%。另有研究表明,凝视麻痹、吞咽困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脑梗死分型与脑梗死后尿失禁相关[16]。而曲艳霞等[17]研究同样表明急性脑梗死尿失禁的发生与脑梗死的部位及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急性脑梗死并发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卒中后尿失禁与性别无相关性。虽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与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无关,但由于男女生理解剖不同,男、女患者小便失禁的护理有很大差异,女性患者多用失禁护垫、纸尿裤,每次小便后需更换护垫或尿裤,且需清洗尿湿的皮肤并擦拭干净;男性患者多采用保鲜膜袋法、避孕套式尿袋等接尿法。有文献报道,同样条件下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14],所以,护理女患者时需格外细心、耐心。
研究显示,心理干预、情感护理、膀胱自控排尿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早期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膀胱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8]。国外和我国香港等地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失禁门诊,出现了专门的失禁专科护士。我国内地失禁专业护理培训起步晚,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2001年才在广州、北京等地开设了造口治疗师学校进行失禁专业护理内容的培训。目前国内外对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的临床护理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仅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未将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加于区分;未了解到脑卒中后期及出院后的情况,如:随脑卒中的发展,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变化;大小便失禁与脑卒中死亡相关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心理接受程度以及经济负担等。提示研究还应进一步进行,以提供设置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处置方案的数据参考。
大小便失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到治疗、康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对2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大小便失禁原因及预测因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有效性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减少生活负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纳入2010年8月-2012年10月入院的25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其中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71例,成飞医院43例,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43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② 在发病1周内入院,经头部CT和MRI证实颅内存在与此次发病相关的卒中病灶;③ 此次入院为患者首次脑卒中发作。排除标准:① 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② 发病7 d内死亡者;③ 既往有大小便障碍病史、肠道泌尿道手术史或合并泌尿系、肠道感染患者。
1.2 方法
将257例患者根据有无大小便失禁分为两组。采集患者人口学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及其诊断、发病时意识状态、发病2 h是否能起坐、大小便情况、营养状况、发病前健康状况、是否伴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发病后有无并发症(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肠道感染、抑郁等)、是否伴肠麻痹等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可能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中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大小便失禁发生情况
257例患者中发生大小便失禁43例(16.7%),其中仅小便失禁26例(10.0%),仅大便失禁3例(1.2%),大小便均失禁14例(5.5%)。
2.2 单因素分析
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 h后不能坐起站立、是否伴有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是否有并发症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有关(P<0.05),而性别、本次发病前健康状态、是否有肠麻痹、患者诊断(卒中类型)、大小便能否自理与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无关(P<0.05)。见表 1。

2.3 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卒中患者大小便失禁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发病时意识障碍、发病2 h后不能坐起站立、是否伴有肺部感染、是否伴心功能不全、是否有并发症。以大小便失禁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变量赋值表见表 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时是否伴意识障碍[OR=4.186,95%CI(2.010,8.715),P<0.001]、是否伴肺部感染[OR=3.490,95%CI(1.616,7.539),P=0.001]、年龄[OR=1.036,95%CI(1.004,1.069),P=0.029],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发病时伴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大小便失禁。具体分析见表 3。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3]。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4]。据统计,2/3的脑卒中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5],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认知缺失等表现,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而且其康复过程也非常漫长。中枢神经系统在膀胱控制排尿和贮尿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区分为桥脑上、桥脑和脊髓3个排尿中枢,主要抑制排尿的桥脑上中枢是小脑、基底神经核和大脑皮质,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下丘脑后部和桥脑腹侧来控制。当由于急性脑梗死阻断其下传冲动,就会产生逼尿肌活动过度或反射亢进,表现为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6]。
3.1 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发生率
由于不同研究中尿失禁的标准、患者纳入排除标准(是否排除了脑卒中前尿失禁、泌尿系统手术史等)、入组时间、研究时段不同,各研究报道数据相差较大,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波动在32%~79%[7]。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高达37%~45%[8]。且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大便失禁或小便失禁的发病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9]。而小便失禁作为脑卒中严重程度的标志,与死亡和病残明显相关,然而目前关于脑卒中后失禁的研究数据大多来源于西方国家,且现有报道均分别仅限于对脑卒中后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发生的研究,对大小便失禁同时研究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纳入住院患者严格限定在脑卒中首发急性期,并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发病7 d内出现死亡者、既往有大小便障碍病史、既往有肠道或泌尿道手术史、合并泌尿系或肠道感染患者后纳入研究,得到大小便失禁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为16.7%。结果显示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非常高,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卒中单元的优质护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情况并制定相应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防止因尿便失禁造成的感染、褥疮等情况。
3.2 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相关因素
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10]。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的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既往研究也显示脑卒中类型对尿失禁的发生无明显影响[11]。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是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12]。Patel等[13]认为年龄>75岁的患者出现尿失禁的风险为<50岁患者的15.9倍。Nakayama等[14]认为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风险增加1.7倍。本研究中,非失禁组年龄为(63.54 ± 13.87)岁,失禁组年龄为(69.49 ± 9.99)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组平均年龄比非失禁组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发生大小便失禁的风险越大。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14]。这可能跟年龄增加所致盆骨处肌肉、韧带和能使膀胱和肠道保持紧密的组织变弱并功能逐渐衰退有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脑卒中发病时意识障碍是发生大小便失禁的危险因素,李一鸣等[15]也研究报道脑卒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其大小便失禁发生率高达96%。另有研究表明,凝视麻痹、吞咽困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脑梗死分型与脑梗死后尿失禁相关[16]。而曲艳霞等[17]研究同样表明急性脑梗死尿失禁的发生与脑梗死的部位及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急性脑梗死并发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卒中后尿失禁与性别无相关性。虽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与卒中后大小便失禁无关,但由于男女生理解剖不同,男、女患者小便失禁的护理有很大差异,女性患者多用失禁护垫、纸尿裤,每次小便后需更换护垫或尿裤,且需清洗尿湿的皮肤并擦拭干净;男性患者多采用保鲜膜袋法、避孕套式尿袋等接尿法。有文献报道,同样条件下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14],所以,护理女患者时需格外细心、耐心。
研究显示,心理干预、情感护理、膀胱自控排尿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早期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膀胱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8]。国外和我国香港等地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失禁门诊,出现了专门的失禁专科护士。我国内地失禁专业护理培训起步晚,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2001年才在广州、北京等地开设了造口治疗师学校进行失禁专业护理内容的培训。目前国内外对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的临床护理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仅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未将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加于区分;未了解到脑卒中后期及出院后的情况,如:随脑卒中的发展,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变化;大小便失禁与脑卒中死亡相关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心理接受程度以及经济负担等。提示研究还应进一步进行,以提供设置脑卒中后大小便失禁处置方案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