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增涛, 崔晓燕, 王占英, 王素芹, 王晓燕. 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的临床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9): 1682-168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13 复制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为8.8%~31.0%[1],其主要症状为继发性痛经、月经量增多和不孕。通常有效的根治方法是子宫切除术,但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患者常难以接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不仅满足了这一人群的需要,同时术后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更多妇女的青睐,但术后是否加用药物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此次研究的目的为初步探讨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指导建立子宫腺肌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有渐进性痛经和(或)月经过多史;② 子宫增大如孕6~12周;③ 手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最后依靠病理证实,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B型超声结果和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综合判断,初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者。排除标准:① 经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有宫颈或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者;② 内科或其他慢性疾病(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遗传性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③ 肝、肾、内分泌或代谢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疾病;④ 广泛盆腔或子宫内膜异位症;⑤ 有原发性痛经史。共纳入82例患者,均为已婚,年龄25~50岁,平均37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不同选择分成3组,联合组27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手术组25例,采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孕三烯酮治疗。手术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联合组患者仅手术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不进行药物治疗,出院后药物治疗阶段均在门诊进行;单纯药物治疗组同期在门诊进行,门诊诊治医师及患者均不被告知分组所属情况。
本研究已取得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学和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及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常规形成CO2气腹及闭式腹部穿刺,探查腹腔,记录子宫大小及子宫腺肌瘤的部位及大小,术前予垂体后叶素6 U稀释后注射于子宫肌层,增加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初步判断病灶边界,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根据瘤体部位决定是否举宫,予子宫腺肌病病灶突起明显处用单极电钩尽量切净病灶,根据组织的外观、质地及血运状况综合评价病变组织是否切净。镜下判断标准:子宫体积基本正常,创面组织弹性较好,色泽正常,血运好,肉眼无明显病灶。如有子宫肌瘤一并切除。切除病灶后用双极电凝处理创面,电灼肉眼不能见的病灶。用1-0的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子宫创面,尽量恢复子宫形态。取出切除组织,冲洗盆腹腔,放置防粘连膜1块。术后给予缩宫素及预防感染治疗。② 联合组术后1周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2次/周,连续服用3个月,用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主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复查肝、肾功能;药物组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2次/周,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 d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连服6个月,复诊时间同联合组。
1.3 评价指标
联合组与手术组患者术后第6、12个月分别记录以下指标,药物组在开始药物治疗后的第6、12个月记录。
1.3.1 痛经程度
痛经疗效评估:① 完全缓解,即痛经症状完全消失;② 明显缓解,疼痛评级降低≥2个级别;③ 部分缓解,疼痛评级降低<2个级别;④ 无效,术后痛经级别无降低;⑤ 复发,术后痛经一度缓解或消失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痛经且程度≥术前[2]。缓解=完全缓解+明显缓解。
1.3.2 其他指标
月经量变化:月经量统计方法参照文献[3]。子宫体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子宫体积,子宫体积计算公式=(a×b×c×0.523)cm3(其中a、b、c分别为子宫的三维径线半径)[4]。血清CA125测定:术前1周及术后每次随访抽取外周静脉血行血清CA125检测,其正常值为≤35 U/L。血红蛋白水平:定期复查血常规,贫血指标为血红蛋白<110 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痛经程度变化
3组患者中,联合组痛经21例,手术组17例,药物组23例。经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痛经缓解率为90.48%,手术组痛经缓解率为82.35%,药物组痛经缓解率为39.13%。联合组缓解率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联合组缓解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手术组缓解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见表 1。

2.2 月经量情况变化
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期间均出现闭经,3例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规则点滴阴道流血;手术组无患者出现闭经;药物组治疗后6个月,26例出现闭经,4例未闭经,所有闭经患者停药后1~2个月月经均恢复正常。
3组患者治疗前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9,P=0.962);治疗后6、12个月:3组患者月经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65,P<0.05;F=29.643,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患者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P=0.432)。见表 2。

2.3 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变化
3组患者中,联合组贫血11例,手术组12例,药物组16例。治疗后12个月,3组中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升高到正常的比例分别为90.90%(10/11)、75%(9/12)、43.75%(7/16)。
3组贫血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1,P=0.852),治疗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均有升高;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46,P>0.05);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2,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手术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联合组患者与药物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子宫体积变化
3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1,P=0.979)。治疗后6、12个月子宫体积均有减小,3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701,P<0.05;F=55.514,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减小,联合组子宫体积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减小不明显。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3组患者子宫体积均有增大趋势。见表 4。

2.5 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7,P=0.974)。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有下降,治疗后6、12个月3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51,P<0.05;F=62.565,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与手术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与手术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联合组和手术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而药物组则无明显改善。见表 5。

2.6 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均未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联合组患者在用药3个月期间9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转氨酶升高;药物组在用药3、6个月分别有8、16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组治疗后3、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良性的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侵及子宫肌层及相邻平滑肌病理性增生,它可造成渐进性子宫扩大及与之相关症状如子宫异常出血等,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最主要的症状是诊断不明确的痛经、月经过多和慢性盆腔痛[5-7]。这些症状有时与其他妇科疾病并存,且最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传统的子宫腺肌病多以子宫切除为主,但这种手术创伤较大,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围绝经期症状提前出现,围手术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最近Mobarakeh等[9]、李鼎恒等[10]报道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高达49%,且趋向年轻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另外,对于虽无生育要求但不愿意切除子宫的患者也有良好的心理效应[2]。先进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其他微创方法包括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病病灶热凝固治疗等[11],所有保守治疗的手术方法结果都与本研究结果相仿,手术后短期内能明显改善症状,但中远期疗效不佳。
腹腔镜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最早是在1947年,法国人Palner进行了第1例卵巢手术[12]。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对各脏器特别是胃肠道干扰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等优点,因而缩短了休假时间以及家属的陪护、照顾时间和经历,间接减少了经济费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贫血状况明显改善。
孕三烯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三烯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具有激素和抗激素的复杂特征,即它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又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它能抑制孕激素分泌,也具有黄体酮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细胞失活、退化,从而导致异位病灶萎缩。术后应用药物治疗能有效地使残余病灶萎缩。本研究发现,手术后联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痛经症状,减少月经量,痛经缓解率为90.48%,缩小子宫体积,防止复发,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孕三烯酮药物治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联合组在用药期间主要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药物组有16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本研究3组患者在随访的1年多时间里,联合组和手术组患者术后子宫体积均明显减小,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而药物组无明显改善。血清CA125水平在监测子宫腺肌病复发有重要价值,沈宏伟等[13]、Huang等[14]对9例患者术后随访表明,严重的痛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与血清CA125下降呈正相关,且血清CA125水平可以预测未来怀孕率。联合组和手术组在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月经量减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痛经缓解率达90.48%;手术组部分患者痛经复发,缓解率为82.35%;药物组缓解率为39.13%。这提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症状。手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最近有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还可减少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经济负担[15]。在我们的研究中,不管是否联合药物治疗,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这与Wang等[16]报道的结果相似。
通过对82例患者临床的分析发现,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患者痛经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和药物组,手术联合药物或不联合药物在改善患者月经量及血红蛋白水平、子宫体积的缩小和血清CA125的下降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并且用药时间短,不良反应相对小。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中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术后联合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由于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为8.8%~31.0%[1],其主要症状为继发性痛经、月经量增多和不孕。通常有效的根治方法是子宫切除术,但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患者常难以接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不仅满足了这一人群的需要,同时术后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更多妇女的青睐,但术后是否加用药物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此次研究的目的为初步探讨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指导建立子宫腺肌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有渐进性痛经和(或)月经过多史;② 子宫增大如孕6~12周;③ 手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最后依靠病理证实,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B型超声结果和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综合判断,初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者。排除标准:① 经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有宫颈或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者;② 内科或其他慢性疾病(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遗传性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③ 肝、肾、内分泌或代谢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疾病;④ 广泛盆腔或子宫内膜异位症;⑤ 有原发性痛经史。共纳入82例患者,均为已婚,年龄25~50岁,平均37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不同选择分成3组,联合组27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手术组25例,采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孕三烯酮治疗。手术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联合组患者仅手术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不进行药物治疗,出院后药物治疗阶段均在门诊进行;单纯药物治疗组同期在门诊进行,门诊诊治医师及患者均不被告知分组所属情况。
本研究已取得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学和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及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常规形成CO2气腹及闭式腹部穿刺,探查腹腔,记录子宫大小及子宫腺肌瘤的部位及大小,术前予垂体后叶素6 U稀释后注射于子宫肌层,增加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初步判断病灶边界,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根据瘤体部位决定是否举宫,予子宫腺肌病病灶突起明显处用单极电钩尽量切净病灶,根据组织的外观、质地及血运状况综合评价病变组织是否切净。镜下判断标准:子宫体积基本正常,创面组织弹性较好,色泽正常,血运好,肉眼无明显病灶。如有子宫肌瘤一并切除。切除病灶后用双极电凝处理创面,电灼肉眼不能见的病灶。用1-0的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子宫创面,尽量恢复子宫形态。取出切除组织,冲洗盆腹腔,放置防粘连膜1块。术后给予缩宫素及预防感染治疗。② 联合组术后1周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2次/周,连续服用3个月,用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主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复查肝、肾功能;药物组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2次/周,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 d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连服6个月,复诊时间同联合组。
1.3 评价指标
联合组与手术组患者术后第6、12个月分别记录以下指标,药物组在开始药物治疗后的第6、12个月记录。
1.3.1 痛经程度
痛经疗效评估:① 完全缓解,即痛经症状完全消失;② 明显缓解,疼痛评级降低≥2个级别;③ 部分缓解,疼痛评级降低<2个级别;④ 无效,术后痛经级别无降低;⑤ 复发,术后痛经一度缓解或消失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痛经且程度≥术前[2]。缓解=完全缓解+明显缓解。
1.3.2 其他指标
月经量变化:月经量统计方法参照文献[3]。子宫体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子宫体积,子宫体积计算公式=(a×b×c×0.523)cm3(其中a、b、c分别为子宫的三维径线半径)[4]。血清CA125测定:术前1周及术后每次随访抽取外周静脉血行血清CA125检测,其正常值为≤35 U/L。血红蛋白水平:定期复查血常规,贫血指标为血红蛋白<110 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痛经程度变化
3组患者中,联合组痛经21例,手术组17例,药物组23例。经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痛经缓解率为90.48%,手术组痛经缓解率为82.35%,药物组痛经缓解率为39.13%。联合组缓解率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联合组缓解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手术组缓解率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见表 1。

2.2 月经量情况变化
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期间均出现闭经,3例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规则点滴阴道流血;手术组无患者出现闭经;药物组治疗后6个月,26例出现闭经,4例未闭经,所有闭经患者停药后1~2个月月经均恢复正常。
3组患者治疗前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9,P=0.962);治疗后6、12个月:3组患者月经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65,P<0.05;F=29.643,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患者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P=0.432)。见表 2。

2.3 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变化
3组患者中,联合组贫血11例,手术组12例,药物组16例。治疗后12个月,3组中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升高到正常的比例分别为90.90%(10/11)、75%(9/12)、43.75%(7/16)。
3组贫血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1,P=0.852),治疗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均有升高;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46,P>0.05);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2,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手术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联合组患者与药物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子宫体积变化
3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1,P=0.979)。治疗后6、12个月子宫体积均有减小,3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701,P<0.05;F=55.514,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减小,联合组子宫体积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减小不明显。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3组患者子宫体积均有增大趋势。见表 4。

2.5 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7,P=0.974)。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有下降,治疗后6、12个月3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51,P<0.05;F=62.565,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与手术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与手术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联合组和手术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而药物组则无明显改善。见表 5。

2.6 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均未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联合组患者在用药3个月期间9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转氨酶升高;药物组在用药3、6个月分别有8、16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组治疗后3、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良性的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侵及子宫肌层及相邻平滑肌病理性增生,它可造成渐进性子宫扩大及与之相关症状如子宫异常出血等,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最主要的症状是诊断不明确的痛经、月经过多和慢性盆腔痛[5-7]。这些症状有时与其他妇科疾病并存,且最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传统的子宫腺肌病多以子宫切除为主,但这种手术创伤较大,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围绝经期症状提前出现,围手术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最近Mobarakeh等[9]、李鼎恒等[10]报道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高达49%,且趋向年轻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另外,对于虽无生育要求但不愿意切除子宫的患者也有良好的心理效应[2]。先进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其他微创方法包括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病病灶热凝固治疗等[11],所有保守治疗的手术方法结果都与本研究结果相仿,手术后短期内能明显改善症状,但中远期疗效不佳。
腹腔镜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最早是在1947年,法国人Palner进行了第1例卵巢手术[12]。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对各脏器特别是胃肠道干扰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等优点,因而缩短了休假时间以及家属的陪护、照顾时间和经历,间接减少了经济费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贫血状况明显改善。
孕三烯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三烯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具有激素和抗激素的复杂特征,即它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又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它能抑制孕激素分泌,也具有黄体酮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细胞失活、退化,从而导致异位病灶萎缩。术后应用药物治疗能有效地使残余病灶萎缩。本研究发现,手术后联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痛经症状,减少月经量,痛经缓解率为90.48%,缩小子宫体积,防止复发,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孕三烯酮药物治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联合组在用药期间主要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药物组有16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本研究3组患者在随访的1年多时间里,联合组和手术组患者术后子宫体积均明显减小,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而药物组无明显改善。血清CA125水平在监测子宫腺肌病复发有重要价值,沈宏伟等[13]、Huang等[14]对9例患者术后随访表明,严重的痛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与血清CA125下降呈正相关,且血清CA125水平可以预测未来怀孕率。联合组和手术组在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月经量减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痛经缓解率达90.48%;手术组部分患者痛经复发,缓解率为82.35%;药物组缓解率为39.13%。这提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症状。手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最近有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还可减少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经济负担[15]。在我们的研究中,不管是否联合药物治疗,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这与Wang等[16]报道的结果相似。
通过对82例患者临床的分析发现,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患者痛经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和药物组,手术联合药物或不联合药物在改善患者月经量及血红蛋白水平、子宫体积的缩小和血清CA125的下降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并且用药时间短,不良反应相对小。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中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术后联合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由于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