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泰兴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江苏泰兴, 225400;
  • 2. 沂水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沂水, 2764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血管钙化和骨保护素(OPG)三者之间的关系及OPG在血管-骨对话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采用X线平片检测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并评分,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PG水平,并检测患者一般生物化学指标,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00例患者中血管钙化的检出率为74%(74/100),并且随着血管钙化程度的加重,OPG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组40例,骨密度异常组60例,后者OPG水平明显高于前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钙化组的骨密度异常检出率(23.1%)明显低于血管钙化组的骨密度异常检出率(7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钙化评分、OPG水平、年龄是骨密度值的独立影响因素;透析时间、OPG水平、血白蛋白、骨密度值是血管钙化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同时常伴随骨质疏松,OPG在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关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引用本文: 赵彩霞, 章旭, 曹娟, 李海涛, 许琴, 印荻, 周长菊, 高永梅. 骨保护素在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华西医学, 2014, 29(7): 1220-1223.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75 复制

  • 上一篇

    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系统评价
  • 下一篇

    老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和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