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杰. 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4, 29(7): 1205-1207.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72 复制
老年高血压在临床上较常见,是当今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因素。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是老年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高血压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从而导致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升高,如何既有效控制血压,又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脏功能,降低患者住院率、病残率及病死率,防止心源性猝死发生,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年龄>60岁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Ⅱ级以下的117例高血压患者,严格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系统检查后排除心绞痛、心肌病、心肌梗死、继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肝肾功能不全、Ⅲ级及以上心功能不全、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肺心病等疾病。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67.7 ± 6.5)岁。将符合标准的117例患者按照单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与对照组58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昆明源瑞制药有限公司)4~8 mg,1次/d,比索洛尔(德国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2.5~5.0 mg,1次/d。对照组在比索洛尔基础上加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吉林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5.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每日上午服药前测量血压,以卧位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间隔3 min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以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降低>25%为有效。采用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专一的心脏超声科医师,在标准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进行IVST、LVIDd、LVEF、LVPWT与E/A值测量,左心室质量(LVM)以美国超声协会的Devereus公式为标准[1]:LVM=0.8×1.04×[(IVST+LVIDd+LVPWT)3-LVIDd3]+0.6;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IVM/体表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比较如满足正态分布,进行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偏倚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别用构成比和率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经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后,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其LVIDd、IVST、LVPWT、LVM及LVMI均降低,心脏射血分数(EF)和E/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有1例轻度咳嗽,2例失眠,2例头晕,症状轻微均不影响生活与治疗,对照组患者有3例下肢水肿退出治疗,有2例头晕、2例乏力、症状轻微均不影响治疗,两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再入院次数比较
对照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次数为(1.63 ± 1.12)次,试验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次数为(0.86 ± 1.07)次,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2],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3-5]。由于多数老年人伴随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致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加之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钙拮抗剂对这些患者的降压作用会被减弱或使用过程受限,从而导致血压控制不好,再加之部分患者使用钙拮抗剂后易发生头疼、颜面潮红、面部或双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选择既能有效降低血压,又能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病情及预后,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让患者有选择多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机会是临床医生探讨的课题。
坎地沙坦是一种新的长效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它与AngⅡ 1型受体(AT1)的亲和力及对AngⅡ受体的抑制作用最强[6-8],通过选择性阻断AngⅡ与AT1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从而产生降压作用,有利于改善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同时坎地沙坦还可通过阻断AT1导致AngⅡ促生长作用减弱[9],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重塑。比索洛尔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它与心脏β1受体的亲和力要比β2受体大许多倍,可以有效拮抗交感神经系统RAAS、及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因子。它既无内源性的拟交感作用,也无膜稳定作用[10],比索洛尔不仅可通过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保护心肌,同时还可通过对儿茶酚胺的抑制,把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和外周恶性循环导致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从而减少左心室容积、改善心室形状,逆转心肌重构,抑制心脏重塑,对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源性猝死起到很好的作用[11, 12]。坎地沙坦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既增强了降压作用,又加强了患者心肌重塑及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同时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多种理想且有效的降压药物的选择机会。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虽然也有好的降压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但有学者研究认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物达到完全有效的比例低于坎地沙坦,而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坎地沙坦[13]。同时坎地沙坦在减少血管终点事件及改善肾脏功能方面优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14]。
本研究结果显示,117例患者经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联合通过改善左心室结构使左心室肥厚显著降低,使LVPWT、LVIDd及LVST等方面缩小来逆转左心室肥厚,表明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改善病情及预后,降低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防止心源性猝死,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当然本研究因病例样本数量及观察病程所限,还需长期临床观察及理论研究。
老年高血压在临床上较常见,是当今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因素。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是老年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高血压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从而导致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升高,如何既有效控制血压,又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脏功能,降低患者住院率、病残率及病死率,防止心源性猝死发生,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年龄>60岁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Ⅱ级以下的117例高血压患者,严格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系统检查后排除心绞痛、心肌病、心肌梗死、继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肝肾功能不全、Ⅲ级及以上心功能不全、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肺心病等疾病。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67.7 ± 6.5)岁。将符合标准的117例患者按照单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与对照组58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昆明源瑞制药有限公司)4~8 mg,1次/d,比索洛尔(德国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2.5~5.0 mg,1次/d。对照组在比索洛尔基础上加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吉林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5.0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每日上午服药前测量血压,以卧位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间隔3 min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以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降低>25%为有效。采用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专一的心脏超声科医师,在标准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进行IVST、LVIDd、LVEF、LVPWT与E/A值测量,左心室质量(LVM)以美国超声协会的Devereus公式为标准[1]:LVM=0.8×1.04×[(IVST+LVIDd+LVPWT)3-LVIDd3]+0.6;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IVM/体表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比较如满足正态分布,进行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偏倚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别用构成比和率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经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后,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其LVIDd、IVST、LVPWT、LVM及LVMI均降低,心脏射血分数(EF)和E/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有1例轻度咳嗽,2例失眠,2例头晕,症状轻微均不影响生活与治疗,对照组患者有3例下肢水肿退出治疗,有2例头晕、2例乏力、症状轻微均不影响治疗,两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再入院次数比较
对照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次数为(1.63 ± 1.12)次,试验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次数为(0.86 ± 1.07)次,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2],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3-5]。由于多数老年人伴随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致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加之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钙拮抗剂对这些患者的降压作用会被减弱或使用过程受限,从而导致血压控制不好,再加之部分患者使用钙拮抗剂后易发生头疼、颜面潮红、面部或双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选择既能有效降低血压,又能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病情及预后,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让患者有选择多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机会是临床医生探讨的课题。
坎地沙坦是一种新的长效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它与AngⅡ 1型受体(AT1)的亲和力及对AngⅡ受体的抑制作用最强[6-8],通过选择性阻断AngⅡ与AT1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从而产生降压作用,有利于改善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同时坎地沙坦还可通过阻断AT1导致AngⅡ促生长作用减弱[9],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重塑。比索洛尔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它与心脏β1受体的亲和力要比β2受体大许多倍,可以有效拮抗交感神经系统RAAS、及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因子。它既无内源性的拟交感作用,也无膜稳定作用[10],比索洛尔不仅可通过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保护心肌,同时还可通过对儿茶酚胺的抑制,把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和外周恶性循环导致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从而减少左心室容积、改善心室形状,逆转心肌重构,抑制心脏重塑,对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源性猝死起到很好的作用[11, 12]。坎地沙坦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既增强了降压作用,又加强了患者心肌重塑及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同时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多种理想且有效的降压药物的选择机会。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虽然也有好的降压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但有学者研究认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物达到完全有效的比例低于坎地沙坦,而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坎地沙坦[13]。同时坎地沙坦在减少血管终点事件及改善肾脏功能方面优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14]。
本研究结果显示,117例患者经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联合通过改善左心室结构使左心室肥厚显著降低,使LVPWT、LVIDd及LVST等方面缩小来逆转左心室肥厚,表明坎地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改善病情及预后,降低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防止心源性猝死,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当然本研究因病例样本数量及观察病程所限,还需长期临床观察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