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纪宁, 杨雍, 吕汝琦.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践及策略探讨. 华西医学, 2014, 29(6): 1032-1033.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15 复制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在维护患者健康、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急诊急救医疗环节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直观而言也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医院医疗综合实力的窗口,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事关医院的发展。为明确疾病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急诊急救医疗中常需进行特殊的检查或将患者转送到专科进一步诊治。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转送过程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或各种突发危急情况,使危重患者转送面临风险性。如何降低风险,保障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现结合本院急诊科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践中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急危重患者相关资料。危重患者20 352例,男12 563例(占61.7%),女7 789例(占38.3%);年龄1 h~97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转运中需机械通气者311例(占1.5%),面罩通气901例(占4.4%),会诊后专科相关医护人员协同转送327例(占1.6%)。
1.2 方法
1.2.1 积极救治稳定病情
积极救治危重患者,积极对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等患者流程化救治,积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干预治疗,合理利用急会诊制度,在专科及相关专业医疗人员协作下对危重患者抢救、治疗,努力缓解患者症状,稳定病情。
1.2.2 转运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能否转运,决定于危重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目前患者情况及转运中风险的综合评估。原则上讲危重患者积极救治后生命体征平稳或相对平稳是转运的前提。特殊情况下特殊病例的转运有必要请专科医生会诊后作决定。
1.2.3 危重患者转运前的准备
危重患者转运均建立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则可建立中心静脉通路[1]。如果需要,立即着手液体复苏和强心治疗,如考虑施行气道干预治疗,则在气道稳定前不转运。转运前进行气道评估,如患者有严重低氧血症和(或)高二氧化碳血症,或不能自行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随时有误吸危险者转运前行气管插管[2]。患者因胸腔积液、积气产生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转运前放置胸腔减压管。每例患者都需血压监护仪(或测血压袖带)、脉氧仪、心电监护/除颤器。氧气供应足够全程所需并富余30 min以上。急救药品与稳定病情和维持生命征所需药品放置于急诊箱备用。所有收住入院的患者都在转送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需手术紧急转送的患者可先电话通知电梯间以利患者的顺利转送[3, 4]。
1.2.4 转运前交流与合作
转运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患者救治情况、患者目前情况、转运目的及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必要时请家属在病危通知及相关医疗文书上签字。医护人员可与接收患者科室医护人员沟通,明确患者目前情况,保障危重患者安全接收和进一步诊治[5]。
1.2.5 转运人员
危重患者至少由2人陪同,包括有一定资质的1名医生和1名护士。必要时可由责任组长医师陪同转送。必要时还可通过会诊请相关专业医疗人员协助转送。
1.2.6 持续监护及时应对
转运中持续心电监护、持续氧饱和度监护、外周血压监护、脉率与呼吸监护,对转运中的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处置应对[6]。
1.2.7 规范危重患者交接制度
对危重患者与接收科室交接后签字,完善交接记录及诊治病历,完善转运记录,采用质量控制标准定期评估,持续改进[7]。
2 结果
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3 讨论
绵阳市中心医院是一家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随着社会及医院的发展,门急诊患者流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同时由于自身及区域优势,急危重患者数量增长明显,由于医院硬件条件限制,医疗业务工作量达到饱和,如何保障危重患者的积极救治、如何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保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保障院内转运安全性是基于危重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风险这一客观情况[8]。这种转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既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技术水平、患者以及疾病的某些性质有关,也与具体防范应对策略关联。转运前积极救治是安全转运的基础。积极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防范转运中的风险,积极评估患者情况,并采取防范措施,处置和观察监护是实现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医疗技术保障。通过提高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危重患者转运中风险评估、强化措施制度保障、做好危重患者转运前的准备,加强转运前交流与合作,由合格的急救医务人员、合适的设备所支持的有组织、高效率转运仍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根本保障[9]。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是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危重患者的积极有效救治中有重要意义,实现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急诊急救工作本身及科室、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探索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流程才能推进此项工作,促进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在维护患者健康、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急诊急救医疗环节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直观而言也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医院医疗综合实力的窗口,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事关医院的发展。为明确疾病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急诊急救医疗中常需进行特殊的检查或将患者转送到专科进一步诊治。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转送过程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或各种突发危急情况,使危重患者转送面临风险性。如何降低风险,保障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现结合本院急诊科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践中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急危重患者相关资料。危重患者20 352例,男12 563例(占61.7%),女7 789例(占38.3%);年龄1 h~97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转运中需机械通气者311例(占1.5%),面罩通气901例(占4.4%),会诊后专科相关医护人员协同转送327例(占1.6%)。
1.2 方法
1.2.1 积极救治稳定病情
积极救治危重患者,积极对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等患者流程化救治,积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干预治疗,合理利用急会诊制度,在专科及相关专业医疗人员协作下对危重患者抢救、治疗,努力缓解患者症状,稳定病情。
1.2.2 转运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能否转运,决定于危重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目前患者情况及转运中风险的综合评估。原则上讲危重患者积极救治后生命体征平稳或相对平稳是转运的前提。特殊情况下特殊病例的转运有必要请专科医生会诊后作决定。
1.2.3 危重患者转运前的准备
危重患者转运均建立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则可建立中心静脉通路[1]。如果需要,立即着手液体复苏和强心治疗,如考虑施行气道干预治疗,则在气道稳定前不转运。转运前进行气道评估,如患者有严重低氧血症和(或)高二氧化碳血症,或不能自行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随时有误吸危险者转运前行气管插管[2]。患者因胸腔积液、积气产生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转运前放置胸腔减压管。每例患者都需血压监护仪(或测血压袖带)、脉氧仪、心电监护/除颤器。氧气供应足够全程所需并富余30 min以上。急救药品与稳定病情和维持生命征所需药品放置于急诊箱备用。所有收住入院的患者都在转送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需手术紧急转送的患者可先电话通知电梯间以利患者的顺利转送[3, 4]。
1.2.4 转运前交流与合作
转运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患者救治情况、患者目前情况、转运目的及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必要时请家属在病危通知及相关医疗文书上签字。医护人员可与接收患者科室医护人员沟通,明确患者目前情况,保障危重患者安全接收和进一步诊治[5]。
1.2.5 转运人员
危重患者至少由2人陪同,包括有一定资质的1名医生和1名护士。必要时可由责任组长医师陪同转送。必要时还可通过会诊请相关专业医疗人员协助转送。
1.2.6 持续监护及时应对
转运中持续心电监护、持续氧饱和度监护、外周血压监护、脉率与呼吸监护,对转运中的患者病情变化积极处置应对[6]。
1.2.7 规范危重患者交接制度
对危重患者与接收科室交接后签字,完善交接记录及诊治病历,完善转运记录,采用质量控制标准定期评估,持续改进[7]。
2 结果
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3 讨论
绵阳市中心医院是一家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随着社会及医院的发展,门急诊患者流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同时由于自身及区域优势,急危重患者数量增长明显,由于医院硬件条件限制,医疗业务工作量达到饱和,如何保障危重患者的积极救治、如何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保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保障院内转运安全性是基于危重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风险这一客观情况[8]。这种转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既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技术水平、患者以及疾病的某些性质有关,也与具体防范应对策略关联。转运前积极救治是安全转运的基础。积极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防范转运中的风险,积极评估患者情况,并采取防范措施,处置和观察监护是实现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医疗技术保障。通过提高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危重患者转运中风险评估、强化措施制度保障、做好危重患者转运前的准备,加强转运前交流与合作,由合格的急救医务人员、合适的设备所支持的有组织、高效率转运仍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根本保障[9]。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是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危重患者的积极有效救治中有重要意义,实现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急诊急救工作本身及科室、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探索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流程才能推进此项工作,促进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