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钟洪阳, 殷小容. 手术麻醉前护理干预对行急诊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4, 29(1): 133-134.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41 复制
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小儿意外,也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危症,病死率3%~7%,5岁以下的小儿最易发生[1]。当患儿来院就医,由家长陪同进入手术室后,通常予准备间休息等待手术。由于患儿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缺氧耐受差,常表现为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易产生恐惧烦燥心理。有研究认为小儿焦虑可能与陌生环境、离开父母,及术前恐惧、焦虑、抑郁有关[2]。然而术前针对性地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儿术前的焦虑发生率[3]。因参与术前心理干预的大多数工作人员为麻醉医师及护士[4],所以在麻醉前对急诊气管异物术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的工作应运而生。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600例急诊气管异物患儿手术麻醉前的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行急诊气管异物取出手术患儿600例。纳入标准:年龄2个月~13岁,体质量5.4~49.0 kg。排除标准:先天语言障碍,先天脑瘫患儿,自闭症患儿,无家长陪同患儿,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Ⅲ~Ⅳ级患儿。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0例。对照组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1岁。试验组男179例,女121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2 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麻醉医生评估患儿情况,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按规范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护理服务:介绍环境,了解病情,收集资料。然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评估。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具体干预方法包括:① 心理干预:主动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麻醉环境,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帮助其尽早适应麻醉环境,解除陌生感建立起信任基础。② 行为干预:指导家长与患儿有效沟通,转移焦虑情绪,避免燥动而加重病情。为患儿及家长讲解麻醉知识和方式,说明麻醉目的和安全性。尽量使患儿及家长消除紧张和顾虑情绪,全力配合手术。③ 治疗干预:指导患儿采取端坐位或半坐位,尽量经口呼吸,增加通气量,呼吸困难的患儿可采用面罩吸氧3 L/min,持续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④ 健康宣教:介绍麻醉相关知识和术后注意事项,让患儿家长了解麻醉可能导致的不适和并发症,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术后均回苏醒时进行观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苏醒情况,评估记忆感受[5]。试验组患儿在干预后也采用SAS进行评估。
两组患儿均在评估后于准备间休息等待手术的开始。术后均回苏醒室观察,随访患儿及家长对麻醉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1.3 评价标准
SAS采用4级评分,“ 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2”表示有时有,“ 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 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l~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注*号者,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了解询问患儿及其家长对麻醉服务的满意度,由患儿家长术后自行填写满意度调查表。0~75分为不满意,75~10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焦虑程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满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经护理及干预后,两组患儿及家长术前麻醉焦虑程度情况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81,P=0.000),见表 1。

两组患儿及家长对麻醉服务工作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满意度为93.0%(27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23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43,P=0.000),见表 2。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可降低患儿及家长对手术麻醉的焦虑
小儿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急症,也是小儿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该类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此类手术成功的保证。目前主张实施全身麻醉。这种方式的特点为创伤小,并发症少[6]。由于患儿家长对麻醉知识的缺乏,认知度也相对较差,患儿发生气管异物需做手术麻醉时,常表现为不知所措、怀疑或不信任,甚至认为全身麻醉可对患儿日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错误观念,导致麻醉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医护患关系也处于尴尬且不稳定状态。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倡导,护理干预这一概念使护理服务更深入化、细致化。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施以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和焦虑恐惧感,也可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从而积极配合麻醉工作,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3.2 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实施护理干预对患儿及其家长的意义在于,通过详尽的知识宣教和针对恐惧烦燥情绪的心理疏导,可帮助患儿获得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或消除其不适;协助家长安抚和照顾患儿,减少躁动,避免加重病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稳定病情,保证术中麻醉顺利,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家长满意度;同时,引导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告之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强调家长对患儿的看护及责任,提供急救常识及相对应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对患儿的养护的认识有了整体性的提高,也增加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不适,还可以取得家长的认可和对就医环境的信任,使其积极主动配合,从而促进医护患之间的关系,且真正地体现出优质护理在每个环节上的内涵。
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小儿意外,也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危症,病死率3%~7%,5岁以下的小儿最易发生[1]。当患儿来院就医,由家长陪同进入手术室后,通常予准备间休息等待手术。由于患儿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缺氧耐受差,常表现为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易产生恐惧烦燥心理。有研究认为小儿焦虑可能与陌生环境、离开父母,及术前恐惧、焦虑、抑郁有关[2]。然而术前针对性地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儿术前的焦虑发生率[3]。因参与术前心理干预的大多数工作人员为麻醉医师及护士[4],所以在麻醉前对急诊气管异物术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的工作应运而生。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600例急诊气管异物患儿手术麻醉前的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行急诊气管异物取出手术患儿600例。纳入标准:年龄2个月~13岁,体质量5.4~49.0 kg。排除标准:先天语言障碍,先天脑瘫患儿,自闭症患儿,无家长陪同患儿,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Ⅲ~Ⅳ级患儿。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0例。对照组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3.1岁。试验组男179例,女121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2 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麻醉医生评估患儿情况,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按规范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护理服务:介绍环境,了解病情,收集资料。然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评估。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具体干预方法包括:① 心理干预:主动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麻醉环境,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帮助其尽早适应麻醉环境,解除陌生感建立起信任基础。② 行为干预:指导家长与患儿有效沟通,转移焦虑情绪,避免燥动而加重病情。为患儿及家长讲解麻醉知识和方式,说明麻醉目的和安全性。尽量使患儿及家长消除紧张和顾虑情绪,全力配合手术。③ 治疗干预:指导患儿采取端坐位或半坐位,尽量经口呼吸,增加通气量,呼吸困难的患儿可采用面罩吸氧3 L/min,持续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④ 健康宣教:介绍麻醉相关知识和术后注意事项,让患儿家长了解麻醉可能导致的不适和并发症,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术后均回苏醒时进行观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苏醒情况,评估记忆感受[5]。试验组患儿在干预后也采用SAS进行评估。
两组患儿均在评估后于准备间休息等待手术的开始。术后均回苏醒室观察,随访患儿及家长对麻醉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1.3 评价标准
SAS采用4级评分,“ 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2”表示有时有,“ 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 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l~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注*号者,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了解询问患儿及其家长对麻醉服务的满意度,由患儿家长术后自行填写满意度调查表。0~75分为不满意,75~10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焦虑程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满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经护理及干预后,两组患儿及家长术前麻醉焦虑程度情况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81,P=0.000),见表 1。

两组患儿及家长对麻醉服务工作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满意度为93.0%(27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23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43,P=0.000),见表 2。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可降低患儿及家长对手术麻醉的焦虑
小儿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急症,也是小儿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该类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此类手术成功的保证。目前主张实施全身麻醉。这种方式的特点为创伤小,并发症少[6]。由于患儿家长对麻醉知识的缺乏,认知度也相对较差,患儿发生气管异物需做手术麻醉时,常表现为不知所措、怀疑或不信任,甚至认为全身麻醉可对患儿日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错误观念,导致麻醉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医护患关系也处于尴尬且不稳定状态。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倡导,护理干预这一概念使护理服务更深入化、细致化。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施以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和焦虑恐惧感,也可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从而积极配合麻醉工作,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3.2 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实施护理干预对患儿及其家长的意义在于,通过详尽的知识宣教和针对恐惧烦燥情绪的心理疏导,可帮助患儿获得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或消除其不适;协助家长安抚和照顾患儿,减少躁动,避免加重病情;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稳定病情,保证术中麻醉顺利,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家长满意度;同时,引导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告之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强调家长对患儿的看护及责任,提供急救常识及相对应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对患儿的养护的认识有了整体性的提高,也增加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不适,还可以取得家长的认可和对就医环境的信任,使其积极主动配合,从而促进医护患之间的关系,且真正地体现出优质护理在每个环节上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