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小青.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围术期护理. 华西医学, 2014, 29(1): 126-127.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38 复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 cm的早期癌变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1]。可将较大的病灶完整、大块切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不仅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有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还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和首选手术方式[2]。由于ESD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及团队合作水平要求较高。2012年1月-8月,我们对32例消化道病变患者行ESD,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4~72岁,平均48岁;经胃肠镜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病灶,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和侵犯深度,CT及B型超声排除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确诊为早期食管癌10例,早期胃癌8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5例,肠黏膜不典型增生4例,胃间质瘤2例,肠癌2例,异位胰腺1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ESD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后,应用Dual刀(KD-650L,日本Olympus公司)或氩气刀(APC)(德国ERBE公司)予病灶外缘0.3~0.5 cm进行电凝标记,用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行病灶黏膜下注射至病灶明显隆起,采用针状刀(日本Olympus公司)沿标记处切开黏膜,再用头端弯曲的钩刀(日本Olympus公司)或IT刀(日本Olympus公司)逐步分离黏膜,边注射边切开直至整块黏膜剥离。止血夹封闭创面。用大头针固定切除黏膜于平板上,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创面少量出血4例,予电凝、APC或止血夹成功止血;术后24 h内出血1例,予急诊内镜下止血夹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手术平均时间74 min,平均住院时间5.5 d。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食管狭窄等其他远期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对ESD不甚了解,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情绪,易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耐受性不佳等情况,因此加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根据患者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解释ESD的目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并告知术后有再次手术的可能性,使其了解治疗的方法及流程,以减轻紧张情绪。
3.1.2 患者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指导患者遵医嘱完成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心电图等术前检查,嘱患者术前禁食8 h、禁饮4 h。睡眠较差者可给予镇静剂口服,保证其睡眠充足。肠道手术患者,给予药物或灌肠清洁肠道,要求最后1次排便应为清水样。本组6例肠道手术患者,肠道准备期间均未出现失眠等症状。
3.1.3 器械及药品准备
器械:治疗胃镜Q260-J(日本Olympus公司),透明帽,注水泵,二氧化碳注气泵,黏膜下注射针、止血钳、钛夹等;针刀、勾状刀、三角刀、海博刀等;电切装置或海博刀系统。药品: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其用量视患者情况而定。
3.2 术中配合
患者置鼻导管吸氧2~4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行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畅通,根据医生指令配合传递手术器械完成切除和剥离过程。术中注意把握针形和钩形电刀的长度,不可在电切时伸缩电刀,防止造成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若有出血,穿孔等突发情况,应沉着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处理。本组患者共5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采用电凝、APC或者止血夹成功止血。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嘱卧床休息24 h,保持卧位舒适,且家属留守陪护;患者持续行心电监护,氧气吸入(2~3 L/min),并密切观察其神志、呼吸、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观察其有无呕吐,呕吐物量、色、质,同时观察大便情况,有无血便、黑便等。24 h内如未发生活动性出血,可逐步下床活动,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床单元整洁。本组1例患者术后14 h出现黑便、呕吐暗红色血液,进行药物止血后效果不佳,遂行内镜下止血,以电凝和止血夹成功止血。
3.3.2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禁饮24~48 h,遵医嘱予静脉补液。发生穿孔等并发症者延长禁食时间。若无并发症,则可进温凉的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普食。忌过饱、过热、粗糙、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本组患者中无穿孔发生,31例患者术后24 h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1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于内镜止血后第3天开始进流质饮食,均无进食后不适。
3.3.3 并发症护理
ESD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腹痛、出血、穿孔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3]。栾琰[4]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术后1周内会出现腹痛,主要由切除黏膜后其溃疡创面所引起,部分由于术后胃肠肠管积气扩张导致。本组25例患者出现腹痛,遵医嘱予以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后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研究发现,ESD术后穿孔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0%和1.8%~8.2%[5-7]。发生穿孔,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治疗,大部分可愈合。如发生出血,应补液抗休克,同时行内镜下止血[8]。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缓解。
3.3.4 出院健康指导
嘱患者忌食油炸、辛辣刺激、坚硬、粗纤维等食物,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温度,少量多餐。如出现胸骨后、腹部持续疼痛,呕血、黑便等应及时就诊,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及剧烈活动。2个月复查胃肠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年内每隔3~6个月复查胃肠镜,以后每年复查1次,观察有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4 小结
ESD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具有如下优点:① 对面积>2 cm的病灶可整块切除,有利于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精确肿瘤的组织学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状态等。② 整块切除可减少病变残留,降低肿瘤复发率。③ 由于在黏膜下进行直接剥离,所以对伴有溃疡瘢痕的病灶也可切除。④ 对EMR无法切除的特殊部位病灶(跨胃角病灶,后壁病灶,食管-胃交界部,幽门管等)也有效果。因此在消化道病变、尤其是早期肿瘤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但ESD穿孔和出血发生率较高且治疗时间长,这不仅对操作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熟练的医护配合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完善的检查、准备及心理护理,为手术按时施行奠定了基础;术中进针时机、注射量的控制及IT刀方向把握,为手术顺利推进发挥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又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因此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早期胃肠道癌患者行ESD治疗获得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 cm的早期癌变病灶,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1]。可将较大的病灶完整、大块切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不仅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有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还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和首选手术方式[2]。由于ESD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及团队合作水平要求较高。2012年1月-8月,我们对32例消化道病变患者行ESD,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4~72岁,平均48岁;经胃肠镜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病灶,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和侵犯深度,CT及B型超声排除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确诊为早期食管癌10例,早期胃癌8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5例,肠黏膜不典型增生4例,胃间质瘤2例,肠癌2例,异位胰腺1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ESD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后,应用Dual刀(KD-650L,日本Olympus公司)或氩气刀(APC)(德国ERBE公司)予病灶外缘0.3~0.5 cm进行电凝标记,用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行病灶黏膜下注射至病灶明显隆起,采用针状刀(日本Olympus公司)沿标记处切开黏膜,再用头端弯曲的钩刀(日本Olympus公司)或IT刀(日本Olympus公司)逐步分离黏膜,边注射边切开直至整块黏膜剥离。止血夹封闭创面。用大头针固定切除黏膜于平板上,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创面少量出血4例,予电凝、APC或止血夹成功止血;术后24 h内出血1例,予急诊内镜下止血夹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手术平均时间74 min,平均住院时间5.5 d。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食管狭窄等其他远期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对ESD不甚了解,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情绪,易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耐受性不佳等情况,因此加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根据患者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解释ESD的目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并告知术后有再次手术的可能性,使其了解治疗的方法及流程,以减轻紧张情绪。
3.1.2 患者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指导患者遵医嘱完成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心电图等术前检查,嘱患者术前禁食8 h、禁饮4 h。睡眠较差者可给予镇静剂口服,保证其睡眠充足。肠道手术患者,给予药物或灌肠清洁肠道,要求最后1次排便应为清水样。本组6例肠道手术患者,肠道准备期间均未出现失眠等症状。
3.1.3 器械及药品准备
器械:治疗胃镜Q260-J(日本Olympus公司),透明帽,注水泵,二氧化碳注气泵,黏膜下注射针、止血钳、钛夹等;针刀、勾状刀、三角刀、海博刀等;电切装置或海博刀系统。药品: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其用量视患者情况而定。
3.2 术中配合
患者置鼻导管吸氧2~4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行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畅通,根据医生指令配合传递手术器械完成切除和剥离过程。术中注意把握针形和钩形电刀的长度,不可在电切时伸缩电刀,防止造成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若有出血,穿孔等突发情况,应沉着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处理。本组患者共5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采用电凝、APC或者止血夹成功止血。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嘱卧床休息24 h,保持卧位舒适,且家属留守陪护;患者持续行心电监护,氧气吸入(2~3 L/min),并密切观察其神志、呼吸、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观察其有无呕吐,呕吐物量、色、质,同时观察大便情况,有无血便、黑便等。24 h内如未发生活动性出血,可逐步下床活动,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床单元整洁。本组1例患者术后14 h出现黑便、呕吐暗红色血液,进行药物止血后效果不佳,遂行内镜下止血,以电凝和止血夹成功止血。
3.3.2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禁饮24~48 h,遵医嘱予静脉补液。发生穿孔等并发症者延长禁食时间。若无并发症,则可进温凉的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普食。忌过饱、过热、粗糙、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本组患者中无穿孔发生,31例患者术后24 h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1例迟发性出血患者于内镜止血后第3天开始进流质饮食,均无进食后不适。
3.3.3 并发症护理
ESD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腹痛、出血、穿孔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3]。栾琰[4]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术后1周内会出现腹痛,主要由切除黏膜后其溃疡创面所引起,部分由于术后胃肠肠管积气扩张导致。本组25例患者出现腹痛,遵医嘱予以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后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研究发现,ESD术后穿孔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0%和1.8%~8.2%[5-7]。发生穿孔,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治疗,大部分可愈合。如发生出血,应补液抗休克,同时行内镜下止血[8]。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缓解。
3.3.4 出院健康指导
嘱患者忌食油炸、辛辣刺激、坚硬、粗纤维等食物,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温度,少量多餐。如出现胸骨后、腹部持续疼痛,呕血、黑便等应及时就诊,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及剧烈活动。2个月复查胃肠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年内每隔3~6个月复查胃肠镜,以后每年复查1次,观察有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4 小结
ESD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具有如下优点:① 对面积>2 cm的病灶可整块切除,有利于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精确肿瘤的组织学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状态等。② 整块切除可减少病变残留,降低肿瘤复发率。③ 由于在黏膜下进行直接剥离,所以对伴有溃疡瘢痕的病灶也可切除。④ 对EMR无法切除的特殊部位病灶(跨胃角病灶,后壁病灶,食管-胃交界部,幽门管等)也有效果。因此在消化道病变、尤其是早期肿瘤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但ESD穿孔和出血发生率较高且治疗时间长,这不仅对操作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熟练的医护配合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完善的检查、准备及心理护理,为手术按时施行奠定了基础;术中进针时机、注射量的控制及IT刀方向把握,为手术顺利推进发挥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又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因此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早期胃肠道癌患者行ESD治疗获得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