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以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γ 显像的方法,进行 E-选择素蛋白分子位点密度测定,以探讨其实用价值。采用 Indogen 法对 E-选择素蛋白分子抗体进行 125I 标记,标记产物经 G25 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分离纯化,对分离出的样品排列在塑胶试管架上,用 SPECT 进行平面显像并定量分析。制备不同浓度的 E-选择素标准溶液,将放射性计数换算为位点密度,作蛋白量位点密度标准曲线。标记产物经 SPECT 定量分析,E-选择素抗体标记率为 78%;不同浓度样品饱和曲线显示,当浓度在 0~1 mg/mL 浓度范围时,得标准曲线为 y=6 045.7x—51.166,决定系数 R2=0.997 9。研究结果表明,γ 显像在放射性标记产物分析及位点密度测定时有一定实用价值。
引用本文: 张金赫, 李趣欢, 凌颖琛, 钟建秋, 尹吉林, 徐浩. γ 显像在层析分离及蛋白分子位点密度测定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7, 34(3): 445-448. doi: 10.7507/1001-5515.201609035 复制
引言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由 E-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是关键步骤[1]。人们常用平行平板流动腔(parallel plat flow chamber,PPFC)实验来模拟体外循环的白细胞黏附过程[2]。因此准确测定 PPFC 表面 E-选择素的位点密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 E-选择素介导机制的关键。
放射性同位素 125I 标记示踪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位点密度的测定中受到广泛应用[3]。在测定标记率时,传统的方法是将标记样品上柱纯化后,得到分离样品,通常为多个试管,然后用 γ 计数器检测每管溶液的放射性计数,得到分离曲线,以计算标记率[4]。这样不仅耗时,而且会因放射性的衰减造成误差,尤其对于短半衰期核素更为明显。计算位点密度时制作标准曲线,同样要测定不同样品的放射性,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进行单光子发射扫描,可对样品进行批量检测,有利于减少误差,同时可借助 SPECT 本身软件,进行半自动定量分析,提高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设备为美国 GE 公司的 Infinia Hawkeye 4;重组人类 E-选择素(R&D)、抗人类 E-选择素抗体(R&D)、聚苯乙烯 48 孔板(Corning Inc,NY)、预涂层碘化管(Pre-Coated Iodination Tube)由美国 Pierce 公司提供;125I 由中国同辐有限公司提供;Tris 缓冲液为实验室自行配制;终止反应溶液为含 10 mg/mL 酪氨酸的 Tris 缓冲液,由实验室自行配制;层析柱为 10 mL 玻璃柱,用 G25 葡聚糖凝胶自行填充,使用前用 20~30 mL Tris 缓冲液平衡。
1.2 方法
1.2.1 125I 标记抗人类 E-选择素抗体 在预涂层碘化管中加入 1 mL Tris 缓冲液,润湿后倒掉;将 100 μL 高浓度 Tris 缓冲液直接加入预涂层碘化管的底部,注意避免溶液接触试管管壁;加入 10 μL(1.0 mCi)Na125I 溶液,让碘化物活化 6 min,每 30 s 旋转试管一次;将活化后的碘化物加入到 25 μg E-选择素抗体蛋白溶液中混合,反应 9 min,每 30 s 轻轻晃动试管一次;然后加入 50 μL 终止反应溶液,混匀并孵育 5 min。
1.2.2 层析过柱 将产物加入到 10 mL 层析柱中,将 0.5 mL Tris 缓冲液加入到样品管中,以溶解剩余蛋白,并加入到层析柱中;用 Tris 缓冲液对层析柱进行洗脱,每 0.5~0.8 mL(18 滴左右)收集一管,共收集 30 管。
1.2.3 对收集样品的试管进行 γ 显像 标记抗体过柱后,试管收集,将样品顺序排列在塑胶试管架上,用 SPECT 进行平面 γ 显像,并用自带软件进行定量分析。SPECT 显像采用低能通用准直器,能峰(36±3.6)keV,矩阵 128×128,放大倍数 1.0,采集时间根据放射性计数,可采集 10~30 min。
1.2.4 放射密度检测 将柱分离得到的标记样品,也就是第一个峰收集到的几管溶液混合,测定总放射量和总蛋白量,计算放射量/分子数比值,为下一步将放射性定量转化为位点密度做好准备。
1.2.5 E-选择素位点密度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 将 130 μL 特定浓度(0.25、0.50、1.00、2.00、4.00 μg/mL)的 E-选择素溶液加入 48 孔聚苯乙烯板中(直径 10.2 mm),聚苯乙烯板中的聚苯乙烯可以有效吸附 E-选择素分子,形成不同位点密度的平面,每个浓度重复 4 次,每个样品之间间隔至少一个空白孔,置 4℃ 冰箱中过夜,使其吸附牢固。加入 130 μL 标有 125I 的抗体分子溶液,室温孵育 30 min,进行免疫结合。然后吸走多余抗体溶液,用 Tris 缓冲液清洗三次,最后再加入 130 μL Tris 缓冲液。用 SPECT 检测 48 孔板中每个样品的放射性,作蛋白量放射性标准曲线及蛋白量位点密度曲线。
1.2.6 统计方法 采用 SPECT 自带软件 Xerise Functional Imaging Workstation 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 SPSS 17.0 进行标准曲线绘制及回归方程计算。
2 结果
2.1 标记结果
标记抗体过柱后,试管收集,共 30 管,顺序置于塑料试管架上,进行 SPECT 扫描。结果见图 1。

用 SPECT 自带软件对每一管放射性进行定量测定,并做出直方图,因 1~5 管为空白,故从第 5 管开始计算,见图 2。各收集管的放射量出现两个峰,第一峰为标有 125I 的抗体峰,第二峰为游离的 125I 峰,经计算,抗体标记率达 78%,其中第 6~10 管样品已占抗体标记物 99%,收集并保存于 4℃ 冰箱备用。

2.2 放射性计数与位点密度的定量关系
根据 1 min 标记物的总放射性计数和标记物的质量,可计算出 1 min 每分子标记物的放射性计数频率为 1.08×10–11,已知 48 孔聚苯乙烯板每孔直径为 10.2 mm,所以测得每孔一定时间放射性计数,即可求得标记分子数量及其在平板的密度。
2.3 E-选择素位点密度测定标准曲线
将制作好的 48 孔板用 SPECT 进行采集显像,采用低能通用准直器,采集 10 min,结果见图 3。

用 SPECT 自带软件对图像进行定量计算,得到每一培养孔的 125I 总计数,根据上一步计算的结果,换算成单位面积的分子的位点密度,做出位点密度和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见图 4。

当浓度为 0~1 μg/mL 时,浓度与位点密度近似直线关系,对这一范围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y=6 045.7x–51.166(x 为 E-选择素浓度,y 为位点密度),两者的相关系数(R2)达 0.997 9。
3 讨论
E-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一员,它是一个分子量为 107~115 kD 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在健康和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它可以介导炎症发生时白细胞向血管壁的趋附,在体内参与多种病理过程[5]。位点密度的测定在细胞黏附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建立精确可行的测定方法。
对于 E-选择素位点密度的测定有不同的方法,如 Snook 等[6]曾用 E-选择素的动力学变化,经复杂计算来测定,过程相对较繁杂。而同位素示踪法相对直观,灵敏度高,是一种重要的测定方法。
层析分离是放射性标记后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自动化[7]。但对于许多实验室仍用传统的柱层析分离,分离产物用 γ 计数器进行定量分析。传统柱层析的优点在于可根据不同分离物选择不同填料、装备简单等,缺点在于步骤多、测量效率低等[8]。
本文对传统柱层析方法进行了改进,用 SPECT 代替 γ 计数器,对样品进行单光子发射扫描,可对样品进行批量检测,有利于减少误差,同时可借助 SPECT 本身软件半自动定量分析,明显提高了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同时使测量结果可视化,更直观。
分子的位点密度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9]。本文在对 E-选择素位点密度的实测中,证明了 E-选择素的浓度在 0~1 μg/mL 时,与位点密度直线相关,与文献一致。
SPECT 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黏附表面的放射性计数,进而推算 PPFC 的位点密度。通过标记蛋白分子或其抗体,可精准测算蛋白分子的位点密度,或者与抗体结合的位点密度,对于研究细胞黏附机制、炎症反应、血栓疾病和肿瘤转移等是一个有力工具。
引言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由 E-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是关键步骤[1]。人们常用平行平板流动腔(parallel plat flow chamber,PPFC)实验来模拟体外循环的白细胞黏附过程[2]。因此准确测定 PPFC 表面 E-选择素的位点密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 E-选择素介导机制的关键。
放射性同位素 125I 标记示踪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位点密度的测定中受到广泛应用[3]。在测定标记率时,传统的方法是将标记样品上柱纯化后,得到分离样品,通常为多个试管,然后用 γ 计数器检测每管溶液的放射性计数,得到分离曲线,以计算标记率[4]。这样不仅耗时,而且会因放射性的衰减造成误差,尤其对于短半衰期核素更为明显。计算位点密度时制作标准曲线,同样要测定不同样品的放射性,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进行单光子发射扫描,可对样品进行批量检测,有利于减少误差,同时可借助 SPECT 本身软件,进行半自动定量分析,提高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设备为美国 GE 公司的 Infinia Hawkeye 4;重组人类 E-选择素(R&D)、抗人类 E-选择素抗体(R&D)、聚苯乙烯 48 孔板(Corning Inc,NY)、预涂层碘化管(Pre-Coated Iodination Tube)由美国 Pierce 公司提供;125I 由中国同辐有限公司提供;Tris 缓冲液为实验室自行配制;终止反应溶液为含 10 mg/mL 酪氨酸的 Tris 缓冲液,由实验室自行配制;层析柱为 10 mL 玻璃柱,用 G25 葡聚糖凝胶自行填充,使用前用 20~30 mL Tris 缓冲液平衡。
1.2 方法
1.2.1 125I 标记抗人类 E-选择素抗体 在预涂层碘化管中加入 1 mL Tris 缓冲液,润湿后倒掉;将 100 μL 高浓度 Tris 缓冲液直接加入预涂层碘化管的底部,注意避免溶液接触试管管壁;加入 10 μL(1.0 mCi)Na125I 溶液,让碘化物活化 6 min,每 30 s 旋转试管一次;将活化后的碘化物加入到 25 μg E-选择素抗体蛋白溶液中混合,反应 9 min,每 30 s 轻轻晃动试管一次;然后加入 50 μL 终止反应溶液,混匀并孵育 5 min。
1.2.2 层析过柱 将产物加入到 10 mL 层析柱中,将 0.5 mL Tris 缓冲液加入到样品管中,以溶解剩余蛋白,并加入到层析柱中;用 Tris 缓冲液对层析柱进行洗脱,每 0.5~0.8 mL(18 滴左右)收集一管,共收集 30 管。
1.2.3 对收集样品的试管进行 γ 显像 标记抗体过柱后,试管收集,将样品顺序排列在塑胶试管架上,用 SPECT 进行平面 γ 显像,并用自带软件进行定量分析。SPECT 显像采用低能通用准直器,能峰(36±3.6)keV,矩阵 128×128,放大倍数 1.0,采集时间根据放射性计数,可采集 10~30 min。
1.2.4 放射密度检测 将柱分离得到的标记样品,也就是第一个峰收集到的几管溶液混合,测定总放射量和总蛋白量,计算放射量/分子数比值,为下一步将放射性定量转化为位点密度做好准备。
1.2.5 E-选择素位点密度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 将 130 μL 特定浓度(0.25、0.50、1.00、2.00、4.00 μg/mL)的 E-选择素溶液加入 48 孔聚苯乙烯板中(直径 10.2 mm),聚苯乙烯板中的聚苯乙烯可以有效吸附 E-选择素分子,形成不同位点密度的平面,每个浓度重复 4 次,每个样品之间间隔至少一个空白孔,置 4℃ 冰箱中过夜,使其吸附牢固。加入 130 μL 标有 125I 的抗体分子溶液,室温孵育 30 min,进行免疫结合。然后吸走多余抗体溶液,用 Tris 缓冲液清洗三次,最后再加入 130 μL Tris 缓冲液。用 SPECT 检测 48 孔板中每个样品的放射性,作蛋白量放射性标准曲线及蛋白量位点密度曲线。
1.2.6 统计方法 采用 SPECT 自带软件 Xerise Functional Imaging Workstation 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 SPSS 17.0 进行标准曲线绘制及回归方程计算。
2 结果
2.1 标记结果
标记抗体过柱后,试管收集,共 30 管,顺序置于塑料试管架上,进行 SPECT 扫描。结果见图 1。

用 SPECT 自带软件对每一管放射性进行定量测定,并做出直方图,因 1~5 管为空白,故从第 5 管开始计算,见图 2。各收集管的放射量出现两个峰,第一峰为标有 125I 的抗体峰,第二峰为游离的 125I 峰,经计算,抗体标记率达 78%,其中第 6~10 管样品已占抗体标记物 99%,收集并保存于 4℃ 冰箱备用。

2.2 放射性计数与位点密度的定量关系
根据 1 min 标记物的总放射性计数和标记物的质量,可计算出 1 min 每分子标记物的放射性计数频率为 1.08×10–11,已知 48 孔聚苯乙烯板每孔直径为 10.2 mm,所以测得每孔一定时间放射性计数,即可求得标记分子数量及其在平板的密度。
2.3 E-选择素位点密度测定标准曲线
将制作好的 48 孔板用 SPECT 进行采集显像,采用低能通用准直器,采集 10 min,结果见图 3。

用 SPECT 自带软件对图像进行定量计算,得到每一培养孔的 125I 总计数,根据上一步计算的结果,换算成单位面积的分子的位点密度,做出位点密度和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见图 4。

当浓度为 0~1 μg/mL 时,浓度与位点密度近似直线关系,对这一范围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y=6 045.7x–51.166(x 为 E-选择素浓度,y 为位点密度),两者的相关系数(R2)达 0.997 9。
3 讨论
E-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一员,它是一个分子量为 107~115 kD 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在健康和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它可以介导炎症发生时白细胞向血管壁的趋附,在体内参与多种病理过程[5]。位点密度的测定在细胞黏附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建立精确可行的测定方法。
对于 E-选择素位点密度的测定有不同的方法,如 Snook 等[6]曾用 E-选择素的动力学变化,经复杂计算来测定,过程相对较繁杂。而同位素示踪法相对直观,灵敏度高,是一种重要的测定方法。
层析分离是放射性标记后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自动化[7]。但对于许多实验室仍用传统的柱层析分离,分离产物用 γ 计数器进行定量分析。传统柱层析的优点在于可根据不同分离物选择不同填料、装备简单等,缺点在于步骤多、测量效率低等[8]。
本文对传统柱层析方法进行了改进,用 SPECT 代替 γ 计数器,对样品进行单光子发射扫描,可对样品进行批量检测,有利于减少误差,同时可借助 SPECT 本身软件半自动定量分析,明显提高了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同时使测量结果可视化,更直观。
分子的位点密度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9]。本文在对 E-选择素位点密度的实测中,证明了 E-选择素的浓度在 0~1 μg/mL 时,与位点密度直线相关,与文献一致。
SPECT 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黏附表面的放射性计数,进而推算 PPFC 的位点密度。通过标记蛋白分子或其抗体,可精准测算蛋白分子的位点密度,或者与抗体结合的位点密度,对于研究细胞黏附机制、炎症反应、血栓疾病和肿瘤转移等是一个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