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血管生成拟态(VM)和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并研究它们与半乳糖凝集素-3(Gal-3)以及LS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常喉组织中未见VM现象,而LSCC组织中VM阳性率为33.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M情况以及MVD计数在LSCC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等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状态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CC组织中VM阳性率、MVD计数与Gal-3蛋白表达两两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提示Gal-3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血管生成以及VM形成,且Gal-3、血管生成以及VM形成均促进LSCC的发展、侵袭及转移。
引用本文: 武世伍, 俞岚, 周蕾, 承泽农, 王丹娜. 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4, 31(4): 865-869. doi: 10.7507/1001-5515.20140163 复制
引言
喉癌在头颈部癌症中仅次于鼻咽癌、鼻腔癌而位于第三位,鳞状细胞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近年来医学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喉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35.0%~70.0%)[1]。传统的观念认为肿瘤侵袭与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依赖血管生成或形成,但近年来认为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可能不仅仅依赖于血管生成或形成,还可能依赖于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VM是美国学者Maniotis等[2]于20世纪末所描述的一种类似血管生成的独立通路,即某些高侵袭性肿瘤在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参与下,肿瘤细胞自身能够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重塑细胞外基质而形成管道样结构,且可与宿主微血管系统相连,以获取营养和氧。具有VM结构的肿瘤常常意味着肿瘤演进和预后不良[2-3]。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为动物凝集素Lectin家族成员,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相对分子量31 kD,可以参与细胞生长、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以及转移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4-5]。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3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组织中Gal-3蛋白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和VM情况,分析Gal-3蛋白与微血管形成及VM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003年1月~12月存档石蜡包埋LSCC组织标本83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和对照组标本20例(均为正常喉组织),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8例。根据不同肿瘤位置,分为声门上51例,声门29例,声门下3例。高分化者30例,中分化者47例,低分化者6例。年龄43~84岁,中位年龄62.1岁;≥60岁56例,<60岁27例。淋巴结转移者34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9例。肿瘤长径<2.0 cm者43例,≥2.0 cm者40例。根据UICC2002版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Ⅰ期21例,Ⅱ期32例,Ⅲ期22例,Ⅳ期8例。
对照组20例样本取自离喉癌肿块>5.0 mm的喉组织,均经病理H&E染色证实为正常喉组织。
1.2 试剂
鼠抗人CD34(产品编号:MAB-0034,克隆号QBEnd/10)单克隆抗体和Gal-3(产品编号:MAB-0572,克隆号9C4)单克隆抗体、ElivisionTM plus配套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全部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液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将石蜡包埋的LSCC组织以4 μm厚连续切片,烤干,然后于二甲苯及梯度浓度的乙醇溶液中依次脱蜡至水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已知阳性片作对照,并以PBS液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1.3.2 CD34和PAS套染
CD34抗体DAB显色后,流水冲洗3 min终止显色反应,然后将切片置于0.5%高碘酸溶液中氧化10 min,流水冲洗2 min,再置于Schiff液中染色15 min(背光处),最后蒸馏水冲洗3次,每次1 min;此后依次经苏木素浅染细胞核、盐酸酒精分化、返蓝、脱水透明以及中性树胶封片。
1.3.3 MVD计数
CD34蛋白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因此可以通过CD34阳性表达的小管状结构来进行MVD计数,具体参照修改过的Weidner法[6]来计数。
1.4 结果判定
CD34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Gal-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均以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具体计分方法见参考文献[7],最终结果积分≤1为阴性,>1为阳性。本实验通过蚌埠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采用独立双盲法判定。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以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组的前期实验已经分析了LSCC中Gal-3蛋白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8],发现Gal-3蛋白过表达的LSCC组织分化更差,临床分期更高以及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
2.1 LSCC组织中存在VM
H&E染色,于光镜下可见部分管道样结构仅由肿瘤细胞围成,并无内皮细胞衬覆。经CD34蛋白与PAS套染后,管壁呈现CD34蛋白阴性而PAS阳性的结构,即为VM样结构(见图 1),还可以见到部分呈分枝状和网络状结构的VM。83例LSCC标本中,在28例(33.7%)LSCC组织中发现有VM样结构,而对照组中未发现有VM样结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红色箭头为VM,VM呈现出管状或网络状结构;黑色箭头为血管
Figure1. Positive staining of VM in LSCC tissue (ElivisionTM,400×)red arrows are VM and it appears tube or network; black arrows are vessels
2.2 LSCC组织中VM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VM的阳性率在LSCC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SCC的组织分化程度越差,VM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中,发现22例具有VM样结构,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发现仅6例具有VM样结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中VM阳性率为18.9%(10/53),Ⅲ~Ⅳ期的患者中VM阳性率为60.0%(18/30),即具有VM样结构的患者pTNM分期更高(P<0.05)(见表 1)。

2.3 MVD计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在VM阳性组中,MVD计数的均值为29.3±6.3,在VM阴性组中,MVD计数的均值为18.1±5.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具有VM样结构的患者中,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无VM样结构的患者(P<0.01)。MVD计数在LSCC肿瘤组织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4 在LSCC组织中MVD、Gal-3及VM三者之间的关系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Gal-3蛋白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413,P<0.001);Gal-3蛋白的表达与VM的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r=0.299,P<0.01);VM的阳性率与MVD计数亦呈正相关关系(r=0.609,P<0.001)。
3 讨论
Gal-3是一种β-半乳糖结合蛋白[9-11],是一种在细胞内、外均有的凝集素,其特征性的结构是富含甘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重复序列的结合域,这个结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底物。Gal-3蛋白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多种肿瘤细胞内,但在正常组织中通常呈低表达或不表达,Gal-3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有研究[12-14]发现Gal-3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降低,但大多数研究表明Gal-3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15-19]。
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LSCC组织中Gal-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Gal-3蛋白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同时也发现,Gal-3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还参与了LSCC的发展、侵袭及转移等等过程。
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都需要足够的氧及营养。经典的肿瘤血管形成理论认为肿瘤或者通过原有血管内皮细胞的芽生,或者通过诱导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后形成血管。1999年,Maniotis等[2]在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时发现一种不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围成、而是由具有可塑性的肿瘤细胞模拟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所围成的管道样结构,通过这种管道样结构可以获取氧及营养。这就是VM。紧接着其他学者在黑色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癌及肾细胞癌[7, 20-26]等高度恶性肿瘤中相继发现了VM样结构。VM样结构直接由肿瘤细胞围成,所以肿瘤细胞与血流之间并无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仅有一层PAS阳性的基底膜样物质相隔,因此肿瘤细胞很容易穿过基底膜样物质(通过释放蛋白溶解酶以及血流的冲击)而进入血流,最终造成肿瘤的侵袭及转移。VM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结构:分支状结构、管状结构以及网络状结构等[27]。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83例LSCC组织中符合VM样结构标准的有28例,阳性率为33.7%;而在正常对照喉组织中,没有发现符合VM样结构标准的样本。同时发现VM阳性率在不同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等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具有VM样结构的肿瘤组织分化更差、临床分期更高以及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文献[1]结果一致。
同时,本研究还观察了肿瘤周围的血管生成情况,我们选择CD34蛋白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发现随着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差、临床分期越高,MVD的计数就越高,且淋巴结转移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MVD计数高的肿瘤组织更易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不良[28]。
本研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还发现,LSCC组织中Gal-3蛋白的表达、MVD计数和VM阳性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Gal-3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血管生成及VM的形成有关。Gal-3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发展,当肿瘤超过1 mm3时,肿瘤细胞会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血管形成,以满足其快速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其中Gal-3蛋白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白细胞介素-2、基质金属蛋白酶2、纤维连接蛋白-1等的表达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29],以使肿瘤组织获取足够的氧及血供。但是,当所诱导的新生血管还不能够满足肿瘤组织快速生长所需时,一些具有可塑性的肿瘤细胞就能够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通过诱导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而形成管道样的结构,即VM。与此同时,Gal-3蛋白表达增加,还可以降低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的黏附力[5]。而新生血管、VM样结构与血流之间,由于内皮细胞不完整或仅有一层基底膜样物质,黏附力降低的肿瘤细胞,或是在血流的冲击下,或因为肿瘤性分泌的蛋白酶降解基底膜样物质形成基底膜样物缺损区,很容易脱离母体肿瘤,穿过不完整的内皮细胞间隙或基底膜样物缺损区而进入血流,最终造成转移。
由此可见,Gal-3蛋白表达、MVD和VM形成与LSCC的发展、侵袭及转移等关系密切。因此,通过联合检测LSCC组织中的Gal-3蛋白表达、MVD计数和VM情况,将有助于评估LSCC患者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危险性,并可以作为临床预测LSCC患者预后的指标。
引言
喉癌在头颈部癌症中仅次于鼻咽癌、鼻腔癌而位于第三位,鳞状细胞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近年来医学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喉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35.0%~70.0%)[1]。传统的观念认为肿瘤侵袭与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依赖血管生成或形成,但近年来认为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可能不仅仅依赖于血管生成或形成,还可能依赖于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VM是美国学者Maniotis等[2]于20世纪末所描述的一种类似血管生成的独立通路,即某些高侵袭性肿瘤在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参与下,肿瘤细胞自身能够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重塑细胞外基质而形成管道样结构,且可与宿主微血管系统相连,以获取营养和氧。具有VM结构的肿瘤常常意味着肿瘤演进和预后不良[2-3]。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为动物凝集素Lectin家族成员,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相对分子量31 kD,可以参与细胞生长、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以及转移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4-5]。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3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组织中Gal-3蛋白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和VM情况,分析Gal-3蛋白与微血管形成及VM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003年1月~12月存档石蜡包埋LSCC组织标本83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和对照组标本20例(均为正常喉组织),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8例。根据不同肿瘤位置,分为声门上51例,声门29例,声门下3例。高分化者30例,中分化者47例,低分化者6例。年龄43~84岁,中位年龄62.1岁;≥60岁56例,<60岁27例。淋巴结转移者34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9例。肿瘤长径<2.0 cm者43例,≥2.0 cm者40例。根据UICC2002版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Ⅰ期21例,Ⅱ期32例,Ⅲ期22例,Ⅳ期8例。
对照组20例样本取自离喉癌肿块>5.0 mm的喉组织,均经病理H&E染色证实为正常喉组织。
1.2 试剂
鼠抗人CD34(产品编号:MAB-0034,克隆号QBEnd/10)单克隆抗体和Gal-3(产品编号:MAB-0572,克隆号9C4)单克隆抗体、ElivisionTM plus配套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全部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液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将石蜡包埋的LSCC组织以4 μm厚连续切片,烤干,然后于二甲苯及梯度浓度的乙醇溶液中依次脱蜡至水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已知阳性片作对照,并以PBS液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1.3.2 CD34和PAS套染
CD34抗体DAB显色后,流水冲洗3 min终止显色反应,然后将切片置于0.5%高碘酸溶液中氧化10 min,流水冲洗2 min,再置于Schiff液中染色15 min(背光处),最后蒸馏水冲洗3次,每次1 min;此后依次经苏木素浅染细胞核、盐酸酒精分化、返蓝、脱水透明以及中性树胶封片。
1.3.3 MVD计数
CD34蛋白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因此可以通过CD34阳性表达的小管状结构来进行MVD计数,具体参照修改过的Weidner法[6]来计数。
1.4 结果判定
CD34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Gal-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均以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具体计分方法见参考文献[7],最终结果积分≤1为阴性,>1为阳性。本实验通过蚌埠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采用独立双盲法判定。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以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组的前期实验已经分析了LSCC中Gal-3蛋白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8],发现Gal-3蛋白过表达的LSCC组织分化更差,临床分期更高以及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
2.1 LSCC组织中存在VM
H&E染色,于光镜下可见部分管道样结构仅由肿瘤细胞围成,并无内皮细胞衬覆。经CD34蛋白与PAS套染后,管壁呈现CD34蛋白阴性而PAS阳性的结构,即为VM样结构(见图 1),还可以见到部分呈分枝状和网络状结构的VM。83例LSCC标本中,在28例(33.7%)LSCC组织中发现有VM样结构,而对照组中未发现有VM样结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红色箭头为VM,VM呈现出管状或网络状结构;黑色箭头为血管
Figure1. Positive staining of VM in LSCC tissue (ElivisionTM,400×)red arrows are VM and it appears tube or network; black arrows are vessels
2.2 LSCC组织中VM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VM的阳性率在LSCC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SCC的组织分化程度越差,VM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中,发现22例具有VM样结构,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发现仅6例具有VM样结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中VM阳性率为18.9%(10/53),Ⅲ~Ⅳ期的患者中VM阳性率为60.0%(18/30),即具有VM样结构的患者pTNM分期更高(P<0.05)(见表 1)。

2.3 MVD计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在VM阳性组中,MVD计数的均值为29.3±6.3,在VM阴性组中,MVD计数的均值为18.1±5.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具有VM样结构的患者中,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无VM样结构的患者(P<0.01)。MVD计数在LSCC肿瘤组织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4 在LSCC组织中MVD、Gal-3及VM三者之间的关系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Gal-3蛋白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413,P<0.001);Gal-3蛋白的表达与VM的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r=0.299,P<0.01);VM的阳性率与MVD计数亦呈正相关关系(r=0.609,P<0.001)。
3 讨论
Gal-3是一种β-半乳糖结合蛋白[9-11],是一种在细胞内、外均有的凝集素,其特征性的结构是富含甘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重复序列的结合域,这个结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底物。Gal-3蛋白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多种肿瘤细胞内,但在正常组织中通常呈低表达或不表达,Gal-3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有研究[12-14]发现Gal-3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降低,但大多数研究表明Gal-3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15-19]。
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LSCC组织中Gal-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Gal-3蛋白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同时也发现,Gal-3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还参与了LSCC的发展、侵袭及转移等等过程。
在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都需要足够的氧及营养。经典的肿瘤血管形成理论认为肿瘤或者通过原有血管内皮细胞的芽生,或者通过诱导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后形成血管。1999年,Maniotis等[2]在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时发现一种不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围成、而是由具有可塑性的肿瘤细胞模拟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所围成的管道样结构,通过这种管道样结构可以获取氧及营养。这就是VM。紧接着其他学者在黑色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癌及肾细胞癌[7, 20-26]等高度恶性肿瘤中相继发现了VM样结构。VM样结构直接由肿瘤细胞围成,所以肿瘤细胞与血流之间并无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仅有一层PAS阳性的基底膜样物质相隔,因此肿瘤细胞很容易穿过基底膜样物质(通过释放蛋白溶解酶以及血流的冲击)而进入血流,最终造成肿瘤的侵袭及转移。VM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结构:分支状结构、管状结构以及网络状结构等[27]。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83例LSCC组织中符合VM样结构标准的有28例,阳性率为33.7%;而在正常对照喉组织中,没有发现符合VM样结构标准的样本。同时发现VM阳性率在不同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等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具有VM样结构的肿瘤组织分化更差、临床分期更高以及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文献[1]结果一致。
同时,本研究还观察了肿瘤周围的血管生成情况,我们选择CD34蛋白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发现随着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差、临床分期越高,MVD的计数就越高,且淋巴结转移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MVD计数高的肿瘤组织更易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不良[28]。
本研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还发现,LSCC组织中Gal-3蛋白的表达、MVD计数和VM阳性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Gal-3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血管生成及VM的形成有关。Gal-3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发展,当肿瘤超过1 mm3时,肿瘤细胞会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血管形成,以满足其快速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其中Gal-3蛋白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白细胞介素-2、基质金属蛋白酶2、纤维连接蛋白-1等的表达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29],以使肿瘤组织获取足够的氧及血供。但是,当所诱导的新生血管还不能够满足肿瘤组织快速生长所需时,一些具有可塑性的肿瘤细胞就能够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通过诱导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而形成管道样的结构,即VM。与此同时,Gal-3蛋白表达增加,还可以降低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的黏附力[5]。而新生血管、VM样结构与血流之间,由于内皮细胞不完整或仅有一层基底膜样物质,黏附力降低的肿瘤细胞,或是在血流的冲击下,或因为肿瘤性分泌的蛋白酶降解基底膜样物质形成基底膜样物缺损区,很容易脱离母体肿瘤,穿过不完整的内皮细胞间隙或基底膜样物缺损区而进入血流,最终造成转移。
由此可见,Gal-3蛋白表达、MVD和VM形成与LSCC的发展、侵袭及转移等关系密切。因此,通过联合检测LSCC组织中的Gal-3蛋白表达、MVD计数和VM情况,将有助于评估LSCC患者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危险性,并可以作为临床预测LSCC患者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