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P波一般为低频低幅波,容易受到基线漂移,肌电干扰等噪声影响,且不是每个心拍都包含P波,确定某一心拍有无P波也是一难题,针对小波-幅值-斜率的方法对多样形态P波适应的局限性,以及小波变换结合神经网络检测方法中选取伪P波样本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幅值阈值并以多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的P波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心电(ECG)信号进行去噪,然后利用小波变换求模极大值对的方法确定候选P波的位置,接下来利用幅值阈值初步判断有无P波,最后利用神经网络确定心拍有无P波。本文经由专家注释的QT心电数据库对该算法和传统的小波阈值法及基于小波-幅值-斜率的方法检测ECG信号P波的效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算法的可行性,对医院心电科记录的ECG信号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医生的标注基本相同,并对QT数据库中的13份且每份15 min的ECG信号进行了检测验证,P波正确检测率达到了99.911%。
引用本文: 宋立新, 关丽丽, 王乾, 王宇虹. 一种基于多特征的P波检测方法.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4, 31(2): 283-287. doi: 10.7507/1001-5515.20140053 复制
引言
心电(ECG)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对ECG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对ECG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对ECG的判断,具有费时费力,不客观等缺点,所以计算机自动分析ECG的方法应运而生。典型的ECG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T波等,而ECG的正常与否与上述波形的幅值和间隔等参数有关,因此对ECG特征参数的准确提取是自动诊断的关键,ECG自动诊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① ECG信号的预处理;② ECG信号波形的检测;③ ECG特征的提取及诊断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ECG信号的P波检测,以往的ECG信号的P波检测大多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1],但由于一般P波是低频低幅波,容易受到基线漂移和Q波的干扰,所以单纯应用小波变换检测P波的效果并不理想,文献[2]提出了基于小波-幅值-斜率的方法,该方法结合幅值和斜率判据,剔除干扰,检测P波的峰点,而对于形态各异的ECG波形很难确定适合每个待检心拍的幅值和斜率判据,而神经网络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献[3]也提出了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选取的神经网络的输入为P波峰值附近的采样点,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对训练样本的选取有一定要求,样本需要包括标准P峰和经常与P波波峰容易混淆的典型伪P波波峰,而典型的伪P波样本的选取存在困难,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的P波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小波变换是用来确定候选P波的峰值点,神经网络的输入为选取的三个特征,选取的特征结合了P波的生理特性,训练样本的要求是只需包含含有P波的心拍和不含P波的心拍的两类样本,因此解决了文献[3]在选取伪P波训练样本方面的困难。
1 P波检测方法
本文提出的算法是结合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的多特征P波检测方法,本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ECG信号预处理;(2) 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3) 确定候选P波峰值点的位置;(4) 确定该心拍是否有P波,设定P波的检测区间是为了消除R波及T波对P波检测的干扰,在确定P波有无方面本文选取了P波的多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选取的特征包括P波的幅值,P波的斜率,P波极值点的斜率以及P波的相关系数,选取的多个特征是与P波的生理特性相关的,这些特征更加能表征ECG信号的P波特性,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1.1 ECG信号预处理
在检测P波前本文首先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ECG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二次样条小波对ECG信号进行二进小波变换,人体ECG信号主要频率范围是0.05~100 Hz,而其能量大部分集中在0.5~45 Hz,而肌电干扰的频率在5~2 kHz之间,基线漂移频率范围一般在0.05~2 Hz,本文采用的ECG信号采样频率为250 Hz,对各尺度小波变换的系数进行分析,可知肌电干扰等高频噪声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尺度21和22上,而基线漂移主要集中在尺度27上,所以本文对小波分解1、2上的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将尺度7上的小波系数置零,以去除基线漂移,然后利用小波逆变换重构ECG信号,所得的ECG信号基本去除了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等噪声,利用重构后的ECG信号进行P波检测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1.2 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
由于P波的检测是在QRS波检测之后,因此可以根据QRS波的位置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其中R波检测采用的是利用小波变换求模极大值对的方法[4],Q波检测采用文献[5]的方法,由ECG的基本常识可知,P波是在Q波之前,其宽度不超过0.2*RR[6],其中RR为相邻两心拍的间隔,所以本文确定P波的检测区域在Q波之前的0.25*RR间隔内。
1.3 确定候选P波峰值点的位置
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确定候选P波的位置,本文是对去噪后的ECG信号进行小波变换,选取的小波基为二次样条小波,本文所采用的ECG信号的采样频率为250 Hz,由文献[7]可知,P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3~12 Hz,对各尺度小波变换的系数进行分析,可知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尺度24和25上,所以本文选取尺度24的小波系数进行P波的检测,具体步骤为:首先对去噪后的心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在检测区间内寻找模极大值对,并确定模极大值对之间的过零点,将所得的过零点时移(2j-1)/2即为候选P波峰值点,可能一个心拍中候选P波不止一个,这里我们取幅值最大的点作为最终的候选P波的峰值点。
1.4 多特征的提取
本文选取与P波生理特性相关的多个特征作为候选P波的特征,选取的特征包括:候选P波的幅值,候选P波的斜率,候选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以及候选P波的相关系数,具体构造过程如下:
(1) P波的幅值: 本文选取重构后的ECG信号P波峰值点处的幅值作为候选P波的幅值。
(2) P波的斜率: 本文选取重构后的ECG信号候选P波峰值点左右各5个点与其前一点的斜率的均值作为候选P波的斜率。
$k=1/10*\sum\limits_{i=-5}^{5}{\left[ f\left( p+i \right)-f\left( p+i-1 \right) \right]},$ |
其中k为候选P波的斜率,p为候选P波峰值点,f(p)为去噪后的ECG信号在候选P波峰值点处的幅值。
(3) 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其中slope为候选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VA,VB分别为P波的极大值和极小值,PA、PB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位置[2]。
(4 P波的相关系数: 本文根据P波峰值点和起始点定义了一个折线P波,计算P波与折线P波的相关系数,其中P波起始点的检测采用了文献[8]的方法,采用重构后的ECG信号,折线P波的构造过程为:① 连接P波起点A和顶点P,得到直线AP;② 求出P波AP曲线段上到直线AP距离最大的点,该点就是折线的交点;③ 同样方法得到曲线BP的折线交点F;④ 连接AE、EP、PF、FB,就是折线P波如图 1所示。

1.5 确定是否有P波
本文提出利用P波的多个特征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来检测P波是否存在,具体步骤如下:
1.5.1 利用P波幅值进行初步筛选
由于伪P波多为低频低幅波,所以本文选取一个较大的幅值阈值,如果候选P波的幅值大于此阈值则确定该候选P波是真正的P波,如果小于此阈值则利用神经网络继续判断,利用幅值阈值进行初步筛选的好处是对于一些幅值较大的候选P波,可以通过此方法确定其为真正的P波,无须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判断,节省了检测的时间。
1.5.2 建立神经网络
以往的基于神经网络的ECG特征检测都是将原信号的一部分采样点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3, 9],这种检测只是将ECG信号看成一个时间序列,并没有考虑ECG信号各波形的特点,本文选取候选P波的斜率 ,候选P波的模极大值对斜率,候选P波的相关系数这三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网络采用三层BP网络[10],输入层单元数为3 ,中间层单元数为4 ,输出层单元数为1,选取50个心拍作为训练样本,其中35个含有P波,15个不含P波,将这些心拍的上述三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令含有P波的输出为1,不含P波的输出为0,然后利用已经训练好的网络对待检测的心拍进行P波识别,若输出为0则该候选P波为伪P波,若输出为1,则该候选P波峰值点即为真实的P波峰值点。
2 实验结果
本文利用QT数据库中的ECG信号验证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因为QT数据库包含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本文对比了所提出的算法和小波阈值法[1]及文献[2]中的方法检测P波的效果,上述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如图 2所示。

(a) 104号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b) 104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c) 104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d) 104号ECG信号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e) 221号(不含P波) 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f) 221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g) 221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h) 221号ECG信号本文提出算法的检测结果;(i) 16273号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 (j) 16273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 (k)16273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 (l) 16273号ECG信号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
Figure2. A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proposed method,the wavelet thresholding method and the algorithm mentioned in Literature 2(a)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b)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 (c)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d)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e) is the result of NO.221(excluding P wave)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f)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g)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h)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j)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k)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l)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由图 2可知,对于104号ECG信号如果阈值选取过大则一些真正的P波被剔除了,检测效果不理想,文献[2]的方法也因为没有选取合适的斜率阈值使得检测结果存在偏差,而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去除伪P波,并且能很好的检测出真正的P波,221号ECG信号并不存在P波,但由于阈值选取过小的原因,使得小波变换的检测结果中存在一部分伪P波,文献[2]的方法也因为斜率阈值选取过小而存在伪P波,16273号ECG信号为P波幅度较小的ECG信号,小波变换由于阈值选取过大使得一部分P波被错误的剔除了,而文献[2]的方法和本文的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
本文还对医院心电科记录的ECG信号进行了P波检测,该ECG信号P波位置有医生标注,检测结果如图 3所示。

(a)患者A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b) 患者A利用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c)患者B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d) 患者B利用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
Figure3.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of ECG signal which is provided by the ECG division in the hospital(a) the position of P wave of patient A which is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doctor; (b) the detection result of patient A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c) the position of P wave of patient B which is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doctor; (d) the detection result of patient B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从图 3中可以看出利用本文算法检测到的P波与医生标注的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知本文的算法在检测实际的ECG信号P波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检测结果。
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QT数据库中的13份每份15 min的ECG数据进行P波检测,表 1列出了该方法的P波检测结果,准确率达到了99.911%。

3 结论
本文基于P波的多个特征结合神经网络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检测P波,其中神经网络用来判断待检心拍有无P波,这种方法由于引入了神经网络解决了基于小波-幅值-斜率[2]方法无法选取适合形态多样的P波的幅值和斜率判据的问题,并且对原有的神经网络用于ECG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P波的特征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新方法,该方法更好的考虑到ECG信号的生理特性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且本算法对训练样本的要求较低,只需包含存在P波的心拍和不存在P波的心拍的两类样本,解决了文献[3]中神经网络在选取典型的易与P波混淆的伪P波样本方面的困难,并通过对比本文的算法和小波阈值法及文献[2]的方法的P波检测效果对比证明了本算法具有更有效的检测结果,还利用本文的算法对医院心电科记录的ECG信号进行了P波检测,得到的结果与医生标注的结果基本相同。
引言
心电(ECG)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对ECG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对ECG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对ECG的判断,具有费时费力,不客观等缺点,所以计算机自动分析ECG的方法应运而生。典型的ECG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T波等,而ECG的正常与否与上述波形的幅值和间隔等参数有关,因此对ECG特征参数的准确提取是自动诊断的关键,ECG自动诊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① ECG信号的预处理;② ECG信号波形的检测;③ ECG特征的提取及诊断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ECG信号的P波检测,以往的ECG信号的P波检测大多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1],但由于一般P波是低频低幅波,容易受到基线漂移和Q波的干扰,所以单纯应用小波变换检测P波的效果并不理想,文献[2]提出了基于小波-幅值-斜率的方法,该方法结合幅值和斜率判据,剔除干扰,检测P波的峰点,而对于形态各异的ECG波形很难确定适合每个待检心拍的幅值和斜率判据,而神经网络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献[3]也提出了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选取的神经网络的输入为P波峰值附近的采样点,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对训练样本的选取有一定要求,样本需要包括标准P峰和经常与P波波峰容易混淆的典型伪P波波峰,而典型的伪P波样本的选取存在困难,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的P波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小波变换是用来确定候选P波的峰值点,神经网络的输入为选取的三个特征,选取的特征结合了P波的生理特性,训练样本的要求是只需包含含有P波的心拍和不含P波的心拍的两类样本,因此解决了文献[3]在选取伪P波训练样本方面的困难。
1 P波检测方法
本文提出的算法是结合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的多特征P波检测方法,本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ECG信号预处理;(2) 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3) 确定候选P波峰值点的位置;(4) 确定该心拍是否有P波,设定P波的检测区间是为了消除R波及T波对P波检测的干扰,在确定P波有无方面本文选取了P波的多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选取的特征包括P波的幅值,P波的斜率,P波极值点的斜率以及P波的相关系数,选取的多个特征是与P波的生理特性相关的,这些特征更加能表征ECG信号的P波特性,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1.1 ECG信号预处理
在检测P波前本文首先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ECG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二次样条小波对ECG信号进行二进小波变换,人体ECG信号主要频率范围是0.05~100 Hz,而其能量大部分集中在0.5~45 Hz,而肌电干扰的频率在5~2 kHz之间,基线漂移频率范围一般在0.05~2 Hz,本文采用的ECG信号采样频率为250 Hz,对各尺度小波变换的系数进行分析,可知肌电干扰等高频噪声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尺度21和22上,而基线漂移主要集中在尺度27上,所以本文对小波分解1、2上的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将尺度7上的小波系数置零,以去除基线漂移,然后利用小波逆变换重构ECG信号,所得的ECG信号基本去除了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等噪声,利用重构后的ECG信号进行P波检测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1.2 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
由于P波的检测是在QRS波检测之后,因此可以根据QRS波的位置确定P波的检测区间,其中R波检测采用的是利用小波变换求模极大值对的方法[4],Q波检测采用文献[5]的方法,由ECG的基本常识可知,P波是在Q波之前,其宽度不超过0.2*RR[6],其中RR为相邻两心拍的间隔,所以本文确定P波的检测区域在Q波之前的0.25*RR间隔内。
1.3 确定候选P波峰值点的位置
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确定候选P波的位置,本文是对去噪后的ECG信号进行小波变换,选取的小波基为二次样条小波,本文所采用的ECG信号的采样频率为250 Hz,由文献[7]可知,P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3~12 Hz,对各尺度小波变换的系数进行分析,可知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尺度24和25上,所以本文选取尺度24的小波系数进行P波的检测,具体步骤为:首先对去噪后的心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在检测区间内寻找模极大值对,并确定模极大值对之间的过零点,将所得的过零点时移(2j-1)/2即为候选P波峰值点,可能一个心拍中候选P波不止一个,这里我们取幅值最大的点作为最终的候选P波的峰值点。
1.4 多特征的提取
本文选取与P波生理特性相关的多个特征作为候选P波的特征,选取的特征包括:候选P波的幅值,候选P波的斜率,候选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以及候选P波的相关系数,具体构造过程如下:
(1) P波的幅值: 本文选取重构后的ECG信号P波峰值点处的幅值作为候选P波的幅值。
(2) P波的斜率: 本文选取重构后的ECG信号候选P波峰值点左右各5个点与其前一点的斜率的均值作为候选P波的斜率。
$k=1/10*\sum\limits_{i=-5}^{5}{\left[ f\left( p+i \right)-f\left( p+i-1 \right) \right]},$ |
其中k为候选P波的斜率,p为候选P波峰值点,f(p)为去噪后的ECG信号在候选P波峰值点处的幅值。
(3) 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其中slope为候选P波模极大值对的斜率,VA,VB分别为P波的极大值和极小值,PA、PB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位置[2]。
(4 P波的相关系数: 本文根据P波峰值点和起始点定义了一个折线P波,计算P波与折线P波的相关系数,其中P波起始点的检测采用了文献[8]的方法,采用重构后的ECG信号,折线P波的构造过程为:① 连接P波起点A和顶点P,得到直线AP;② 求出P波AP曲线段上到直线AP距离最大的点,该点就是折线的交点;③ 同样方法得到曲线BP的折线交点F;④ 连接AE、EP、PF、FB,就是折线P波如图 1所示。

1.5 确定是否有P波
本文提出利用P波的多个特征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来检测P波是否存在,具体步骤如下:
1.5.1 利用P波幅值进行初步筛选
由于伪P波多为低频低幅波,所以本文选取一个较大的幅值阈值,如果候选P波的幅值大于此阈值则确定该候选P波是真正的P波,如果小于此阈值则利用神经网络继续判断,利用幅值阈值进行初步筛选的好处是对于一些幅值较大的候选P波,可以通过此方法确定其为真正的P波,无须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判断,节省了检测的时间。
1.5.2 建立神经网络
以往的基于神经网络的ECG特征检测都是将原信号的一部分采样点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3, 9],这种检测只是将ECG信号看成一个时间序列,并没有考虑ECG信号各波形的特点,本文选取候选P波的斜率 ,候选P波的模极大值对斜率,候选P波的相关系数这三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网络采用三层BP网络[10],输入层单元数为3 ,中间层单元数为4 ,输出层单元数为1,选取50个心拍作为训练样本,其中35个含有P波,15个不含P波,将这些心拍的上述三个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令含有P波的输出为1,不含P波的输出为0,然后利用已经训练好的网络对待检测的心拍进行P波识别,若输出为0则该候选P波为伪P波,若输出为1,则该候选P波峰值点即为真实的P波峰值点。
2 实验结果
本文利用QT数据库中的ECG信号验证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因为QT数据库包含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本文对比了所提出的算法和小波阈值法[1]及文献[2]中的方法检测P波的效果,上述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如图 2所示。

(a) 104号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b) 104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c) 104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d) 104号ECG信号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e) 221号(不含P波) 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f) 221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g) 221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h) 221号ECG信号本文提出算法的检测结果;(i) 16273号ECG信号专家标注的结果; (j) 16273号ECG信号小波变换阈值法的检测结果; (k)16273号ECG信号利用文献[2]的方法的检测结果; (l) 16273号ECG信号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
Figure2. A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proposed method,the wavelet thresholding method and the algorithm mentioned in Literature 2(a)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b)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 (c)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d) is the result of NO.104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e) is the result of NO.221(excluding P wave)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f)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g)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h) is the result of NO.221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physician; (j)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wavlet thresholding method; (k)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iterature2; (l) is the result of NO.16273 ECG signal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由图 2可知,对于104号ECG信号如果阈值选取过大则一些真正的P波被剔除了,检测效果不理想,文献[2]的方法也因为没有选取合适的斜率阈值使得检测结果存在偏差,而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去除伪P波,并且能很好的检测出真正的P波,221号ECG信号并不存在P波,但由于阈值选取过小的原因,使得小波变换的检测结果中存在一部分伪P波,文献[2]的方法也因为斜率阈值选取过小而存在伪P波,16273号ECG信号为P波幅度较小的ECG信号,小波变换由于阈值选取过大使得一部分P波被错误的剔除了,而文献[2]的方法和本文的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
本文还对医院心电科记录的ECG信号进行了P波检测,该ECG信号P波位置有医生标注,检测结果如图 3所示。

(a)患者A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b) 患者A利用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c)患者B医生标注的P波位置;(d) 患者B利用本文算法的检测结果
Figure3.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of ECG signal which is provided by the ECG division in the hospital(a) the position of P wave of patient A which is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doctor; (b) the detection result of patient A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c) the position of P wave of patient B which is with manual labels made by a doctor; (d) the detection result of patient B by using the method which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从图 3中可以看出利用本文算法检测到的P波与医生标注的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知本文的算法在检测实际的ECG信号P波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检测结果。
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QT数据库中的13份每份15 min的ECG数据进行P波检测,表 1列出了该方法的P波检测结果,准确率达到了99.911%。

3 结论
本文基于P波的多个特征结合神经网络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检测P波,其中神经网络用来判断待检心拍有无P波,这种方法由于引入了神经网络解决了基于小波-幅值-斜率[2]方法无法选取适合形态多样的P波的幅值和斜率判据的问题,并且对原有的神经网络用于ECG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P波的特征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新方法,该方法更好的考虑到ECG信号的生理特性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且本算法对训练样本的要求较低,只需包含存在P波的心拍和不存在P波的心拍的两类样本,解决了文献[3]中神经网络在选取典型的易与P波混淆的伪P波样本方面的困难,并通过对比本文的算法和小波阈值法及文献[2]的方法的P波检测效果对比证明了本算法具有更有效的检测结果,还利用本文的算法对医院心电科记录的ECG信号进行了P波检测,得到的结果与医生标注的结果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