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付勇, 刘懋, 李才锐, 孙曙光. 玻璃体猪囊尾蚴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1): 63-6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20.01.015 复制
患者男,32岁。因左眼视物遮挡10 d于2016年3月至大理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自述曾食用生猪皮,否认头痛和癫痫病史。全身检查未见皮下结节。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手动/5 cm,矫正无提高。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前节除瞳孔药物源性散大外,其余无异常;玻璃体混浊(+++),可见大量灰黑色飘浮物,眼底窥不清。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8、14 mmHg(1 mmHg=0.133 kP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左眼视盘前可见大小约0. 6 cm×0.5 cm的囊性暗区,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大小约2.3 mm×2.1 mm的强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玻璃体内见“V”型强光带,深部与视盘相连(图1A,1B)。头颅MRI检查,双侧顶叶、额叶,右侧颞叶,左侧枕叶、侧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及双侧小脑半球散在小囊状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信号改变,T2FLAIR序列似见头节影,脑室及脑池系统未见异常,蝶鞍大小正常,其内垂体信号未见异常;左眼环及玻璃体信号改变,结合临床考虑左眼视网膜脱离(图1C)。大便常规检查未检出绦虫卵及其他虫卵。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初步诊断:(1)左眼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2)左眼玻璃体囊尾蚴病待查。神经内科会诊后考虑脑囊虫病可能。当地血吸虫防治所血清学检查确诊体内携带猪囊尾蚴。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后见视盘上方视网膜前大片增生膜,牵拉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方见白色囊泡(囊尾蚴),其间可见白色虫体,剥离囊尾蚴过程中囊泡破裂,切除囊泡及虫体,剥除视网膜前增生膜后见视网膜裂孔,激光光凝封闭裂孔,硅油填充。手术后给予局部抗生素滴眼液、非甾体抗炎类滴眼液及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眼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修正诊断:(1)左眼玻璃体囊尾蚴病、视网膜脱离(PVR B级)、葡萄膜炎;(2)脑囊虫病。手术后5个月复诊,左眼视力数指/20 cm;晶状体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血管纡曲变细,黄斑区颞上方大片视网膜色素紊乱,其表面可见较多膜性物质及少许线状出血,黄斑区反光正常(图2)。


讨论 猪囊尾蚴是猪绦虫的幼虫,可寄生于皮下、肌肉、颅脑和眼内等身体各个器官组织[1]。眼内囊尾蚴为虫卵通过脉络膜或视网膜血管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或穿破视网膜进入玻璃体,其中以玻璃体多见;囊尾蚴在视网膜下寄生可对视网膜组织产生机械性损伤[2-3],亦可引起葡萄膜免疫原性反应[4]。
眼囊尾蚴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虫体在其生长、移行甚至死亡过程中释放毒素及异种蛋白质,导致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脱离[5]。随着卫生条件及观念意识改善,目前眼内猪囊尾蚴病临床已极为少见,当合并有严重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时,易与葡萄膜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相混淆。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眼部及血清学、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可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6]。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眼内囊尾蚴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中可完整取出玻璃体、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囊尾蚴[7]。本例患者手术中囊尾蚴取出时发生破裂。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取出囊尾蚴时,可将负压吸引值设定在120 mmHg,利用脚踏线性控制负压,玻璃体切割头吸住囊尾蚴使其逐渐变形并尽可能避免其破裂;当大部分囊体进入玻璃体切割头时,将玻璃体切割头拔出,同时囊尾蚴从巩膜切口处带出[7]。本例患者虽经手术完整摘除囊虫,手术后葡萄膜炎消退,但患者病程相对较长,伴发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机化增生,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患者男,32岁。因左眼视物遮挡10 d于2016年3月至大理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自述曾食用生猪皮,否认头痛和癫痫病史。全身检查未见皮下结节。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手动/5 cm,矫正无提高。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前节除瞳孔药物源性散大外,其余无异常;玻璃体混浊(+++),可见大量灰黑色飘浮物,眼底窥不清。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8、14 mmHg(1 mmHg=0.133 kP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左眼视盘前可见大小约0. 6 cm×0.5 cm的囊性暗区,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大小约2.3 mm×2.1 mm的强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玻璃体内见“V”型强光带,深部与视盘相连(图1A,1B)。头颅MRI检查,双侧顶叶、额叶,右侧颞叶,左侧枕叶、侧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及双侧小脑半球散在小囊状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信号改变,T2FLAIR序列似见头节影,脑室及脑池系统未见异常,蝶鞍大小正常,其内垂体信号未见异常;左眼环及玻璃体信号改变,结合临床考虑左眼视网膜脱离(图1C)。大便常规检查未检出绦虫卵及其他虫卵。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初步诊断:(1)左眼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2)左眼玻璃体囊尾蚴病待查。神经内科会诊后考虑脑囊虫病可能。当地血吸虫防治所血清学检查确诊体内携带猪囊尾蚴。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后见视盘上方视网膜前大片增生膜,牵拉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方见白色囊泡(囊尾蚴),其间可见白色虫体,剥离囊尾蚴过程中囊泡破裂,切除囊泡及虫体,剥除视网膜前增生膜后见视网膜裂孔,激光光凝封闭裂孔,硅油填充。手术后给予局部抗生素滴眼液、非甾体抗炎类滴眼液及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眼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修正诊断:(1)左眼玻璃体囊尾蚴病、视网膜脱离(PVR B级)、葡萄膜炎;(2)脑囊虫病。手术后5个月复诊,左眼视力数指/20 cm;晶状体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血管纡曲变细,黄斑区颞上方大片视网膜色素紊乱,其表面可见较多膜性物质及少许线状出血,黄斑区反光正常(图2)。


讨论 猪囊尾蚴是猪绦虫的幼虫,可寄生于皮下、肌肉、颅脑和眼内等身体各个器官组织[1]。眼内囊尾蚴为虫卵通过脉络膜或视网膜血管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或穿破视网膜进入玻璃体,其中以玻璃体多见;囊尾蚴在视网膜下寄生可对视网膜组织产生机械性损伤[2-3],亦可引起葡萄膜免疫原性反应[4]。
眼囊尾蚴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虫体在其生长、移行甚至死亡过程中释放毒素及异种蛋白质,导致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脱离[5]。随着卫生条件及观念意识改善,目前眼内猪囊尾蚴病临床已极为少见,当合并有严重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时,易与葡萄膜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相混淆。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眼部及血清学、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可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6]。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眼内囊尾蚴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中可完整取出玻璃体、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囊尾蚴[7]。本例患者手术中囊尾蚴取出时发生破裂。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取出囊尾蚴时,可将负压吸引值设定在120 mmHg,利用脚踏线性控制负压,玻璃体切割头吸住囊尾蚴使其逐渐变形并尽可能避免其破裂;当大部分囊体进入玻璃体切割头时,将玻璃体切割头拔出,同时囊尾蚴从巩膜切口处带出[7]。本例患者虽经手术完整摘除囊虫,手术后葡萄膜炎消退,但患者病程相对较长,伴发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机化增生,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