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傅征, 杨晖, 赵培泉, 周真宝, 王娜, 熊薇薇. 色素失禁症合并单眼视网膜病变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3): 286-28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3.016 复制
患儿女,6个月。因儿科诊断色素失禁症(IP)常规随访于2016年5月6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眼科就诊。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350 g;否认吸氧史。患儿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水疱,随后色素沉着并呈条状,部分为褐色疣状增生,儿科诊断为IP。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患儿分别于出生后1、2月龄时筛查眼底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玻璃体白色絮状混浊;视盘苍白;下方视网膜皱褶、劈裂;上方视网膜血管管径粗大,走形扭曲,伴牵拉条索(图1A,1B)。左眼FFA检查无显影。患儿牙及指甲发育无异常;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未行基因筛查。诊断:IP合并左眼视网膜病变。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1、3个月复查,左眼视网膜病变趋于稳定,未见新的增生及牵拉(图1C)。

讨论 IP称Bloch-Sulzberger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女性多见,常有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史;皮肤出现色素性皮损,可伴有眼、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缺陷[1]。近年通过皮肤组织活检及NEMO基因检测也有助于无明确家族史患儿的诊断。
IP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屈光不正、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2];约43%的患眼因视网膜脱离而致视力严重损害[3-5]。眼底改变应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鉴别。FFA检查能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形态特征。IP眼底典型表现为血管分支增多,伴大量血管吻合支改变。FEVR表现周边血管走形笔直,呈柳枝状,有渗漏及无灌注区,且多累及双眼。ROP有明确地早产及吸氧史,周边视网膜有嵴样隆起结构。
IP患儿病变早期视网膜血管异常区行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可使其回退,减少视网膜脱离风险[6-7];近年,抗VEGF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关注[8]。本例患儿左眼行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1、3个月复查,病变趋于稳定。
IP合并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第1年内出现。Sefiani等[9]报道IP合并眼部异常患儿月龄为2~10个月;Swinney等[10]认为IP在1岁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概率最高。Holmstrium和Thoren[2]对IP患儿的随访结果进行总结,认为应尽可能在出生后检查。已经确诊视网膜疾患的应增加检查频率。若出现视网膜脱离可早期干预[5, 11]。
患儿女,6个月。因儿科诊断色素失禁症(IP)常规随访于2016年5月6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眼科就诊。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350 g;否认吸氧史。患儿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水疱,随后色素沉着并呈条状,部分为褐色疣状增生,儿科诊断为IP。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患儿分别于出生后1、2月龄时筛查眼底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玻璃体白色絮状混浊;视盘苍白;下方视网膜皱褶、劈裂;上方视网膜血管管径粗大,走形扭曲,伴牵拉条索(图1A,1B)。左眼FFA检查无显影。患儿牙及指甲发育无异常;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未行基因筛查。诊断:IP合并左眼视网膜病变。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1、3个月复查,左眼视网膜病变趋于稳定,未见新的增生及牵拉(图1C)。

讨论 IP称Bloch-Sulzberger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女性多见,常有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史;皮肤出现色素性皮损,可伴有眼、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缺陷[1]。近年通过皮肤组织活检及NEMO基因检测也有助于无明确家族史患儿的诊断。
IP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屈光不正、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2];约43%的患眼因视网膜脱离而致视力严重损害[3-5]。眼底改变应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鉴别。FFA检查能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形态特征。IP眼底典型表现为血管分支增多,伴大量血管吻合支改变。FEVR表现周边血管走形笔直,呈柳枝状,有渗漏及无灌注区,且多累及双眼。ROP有明确地早产及吸氧史,周边视网膜有嵴样隆起结构。
IP患儿病变早期视网膜血管异常区行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可使其回退,减少视网膜脱离风险[6-7];近年,抗VEGF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关注[8]。本例患儿左眼行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1、3个月复查,病变趋于稳定。
IP合并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第1年内出现。Sefiani等[9]报道IP合并眼部异常患儿月龄为2~10个月;Swinney等[10]认为IP在1岁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概率最高。Holmstrium和Thoren[2]对IP患儿的随访结果进行总结,认为应尽可能在出生后检查。已经确诊视网膜疾患的应增加检查频率。若出现视网膜脱离可早期干预[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