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干霖洋, 高斐, 叶俊杰. 伴有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改变的眼内淋巴瘤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5): 491-49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5.017 复制
患者女,60岁。因右、左眼视力分别下降3、1个月并加重5 d于2017年8月29日来我院眼科就诊。2017年5月初患者因右眼前黑影飘动,伴眼红、视力模糊1周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右眼葡萄膜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好转。6月8日右眼视力降至手动,左眼视力0.5。当地医院检查双眼眼前节活动性炎症,玻璃体混浊。考虑双眼葡萄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ARN)可能性大。给予甲泼尼龙、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后病情无好转。7月11日右眼视力下降至光感,左眼视力0.5。因玻璃体混浊较重,治疗效果差,当地医院于7月18、25日先后行双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抽取双眼玻璃体液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DNA均为阴性。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不确切,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眼压3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1 mmHg。右眼角膜水肿;虹膜后粘连,其上大量新生血管;瞳孔膜闭。左眼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光(+),浮游体(+);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视盘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周边散在黄白色坏死灶及片状出血(图1)。拟诊: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后患者逐渐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行头颅增强MRI检查,左侧岛叶及颞叶占位病灶(图2)。于2017年9月4日抽取右眼房水标本检测,EBV、CMV、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均为阴性。白细胞介素(IL)-10 13 855.6 pg/ml、IL-6 23 230.5 pg/ml。9月7日神经外科会诊后行颅内病灶活检。病理检查,成片肿瘤细胞伴大片退变坏死(图3);免疫组织化学,AE1/AE3(−)、CD20(+)、CD3(−)、CD79α(+)、Bcl-2(+)、Bcl-6(90%+)、CD5(散在+)、CD10(−)、Mum-1(70%+)、GFAP(−)、Ki-67(90%)。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诊治。PET-CT检查,左侧脑室外侧代谢异常增高团块;左颈部、腋窝、腹膜后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图4)。修正诊断:(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继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双眼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美罗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全身化学药物治疗。


讨论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1]。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病情发生、进展过程中或者复发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淋巴瘤,多数在疾病复发时出现,极少数患者在诊断时即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本例患者为双眼全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眼底后极部及周边部黄白色病灶,外院糖皮质激素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时高度怀疑眼内淋巴瘤。头颅MRI检查发现颅内病灶,房水IL-10浓度显著升高,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身检查发现外周多发淋巴结受累,最终确诊为伴有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眼内淋巴瘤。Salomão等[3]在55例临床怀疑眼内淋巴瘤而行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仅发现一例患者在诊断时即有眼部和外周淋巴结同时受累。
某些情况下眼内淋巴瘤和ARN鉴别诊断较困难。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表现为慢性葡萄膜炎,早期眼底可见视网膜内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黄白色病灶,呈奶油状;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见RPE层点状或结节状强反射信号[4]。而ARN呈急性病程,视网膜坏死最早出现于周边部,表现为多灶性、边界清楚的黄白色病灶,常累及视网膜全层;常伴有严重的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可先于视网膜坏死发生或与之同时发生,散在大小不等视网膜出血灶;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5]。
眼内淋巴瘤病情复杂多变。伴有视网膜黄白色病灶的葡萄膜炎,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本病。怀疑眼内淋巴瘤者,除头颅MRI检查外还需行全身影像学检查,推荐胸腹盆腔增强CT或PET-CT。若能尽早发现外周病灶,可避免行创伤更大的脑组织活检。继发性眼内淋巴瘤预后差,应尽量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前给予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可望改善患者视力预后及生活质量。
患者女,60岁。因右、左眼视力分别下降3、1个月并加重5 d于2017年8月29日来我院眼科就诊。2017年5月初患者因右眼前黑影飘动,伴眼红、视力模糊1周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右眼葡萄膜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好转。6月8日右眼视力降至手动,左眼视力0.5。当地医院检查双眼眼前节活动性炎症,玻璃体混浊。考虑双眼葡萄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ARN)可能性大。给予甲泼尼龙、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后病情无好转。7月11日右眼视力下降至光感,左眼视力0.5。因玻璃体混浊较重,治疗效果差,当地医院于7月18、25日先后行双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抽取双眼玻璃体液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DNA均为阴性。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不确切,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眼压3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1 mmHg。右眼角膜水肿;虹膜后粘连,其上大量新生血管;瞳孔膜闭。左眼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光(+),浮游体(+);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视盘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周边散在黄白色坏死灶及片状出血(图1)。拟诊: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入院后患者逐渐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行头颅增强MRI检查,左侧岛叶及颞叶占位病灶(图2)。于2017年9月4日抽取右眼房水标本检测,EBV、CMV、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均为阴性。白细胞介素(IL)-10 13 855.6 pg/ml、IL-6 23 230.5 pg/ml。9月7日神经外科会诊后行颅内病灶活检。病理检查,成片肿瘤细胞伴大片退变坏死(图3);免疫组织化学,AE1/AE3(−)、CD20(+)、CD3(−)、CD79α(+)、Bcl-2(+)、Bcl-6(90%+)、CD5(散在+)、CD10(−)、Mum-1(70%+)、GFAP(−)、Ki-67(90%)。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诊治。PET-CT检查,左侧脑室外侧代谢异常增高团块;左颈部、腋窝、腹膜后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图4)。修正诊断:(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继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双眼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美罗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全身化学药物治疗。


讨论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1]。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病情发生、进展过程中或者复发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淋巴瘤,多数在疾病复发时出现,极少数患者在诊断时即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本例患者为双眼全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眼底后极部及周边部黄白色病灶,外院糖皮质激素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时高度怀疑眼内淋巴瘤。头颅MRI检查发现颅内病灶,房水IL-10浓度显著升高,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身检查发现外周多发淋巴结受累,最终确诊为伴有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眼内淋巴瘤。Salomão等[3]在55例临床怀疑眼内淋巴瘤而行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仅发现一例患者在诊断时即有眼部和外周淋巴结同时受累。
某些情况下眼内淋巴瘤和ARN鉴别诊断较困难。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表现为慢性葡萄膜炎,早期眼底可见视网膜内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黄白色病灶,呈奶油状;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见RPE层点状或结节状强反射信号[4]。而ARN呈急性病程,视网膜坏死最早出现于周边部,表现为多灶性、边界清楚的黄白色病灶,常累及视网膜全层;常伴有严重的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可先于视网膜坏死发生或与之同时发生,散在大小不等视网膜出血灶;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5]。
眼内淋巴瘤病情复杂多变。伴有视网膜黄白色病灶的葡萄膜炎,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本病。怀疑眼内淋巴瘤者,除头颅MRI检查外还需行全身影像学检查,推荐胸腹盆腔增强CT或PET-CT。若能尽早发现外周病灶,可避免行创伤更大的脑组织活检。继发性眼内淋巴瘤预后差,应尽量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前给予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可望改善患者视力预后及生活质量。